1 從朱儁看東漢寒士之入仕艱難及試論朱儁之

朱儁的仕途之路可以說是很標準的一個東漢寒士的入仕之路。

漢以孝治天下,朱儁之出名正是因爲孝,“以孝養致名”,由此得以出仕爲縣門下書佐。

縣門下書佐雖是縣令長的門下親近吏,但還只是個低級吏員,像朱儁這樣母爲販繒者,不是士族出身的“寒士”要想往上升遷仍是不易。

我國是農業大國,人口多,爲讓百姓能吃飽飯,重農輕商,兩漢之世,先是商賈不能入仕,後是有市籍者不能入仕,漢之“七科謫”,七種被徵發去邊疆戍衛的人,“吏有罪一,亡命二,贅婿三,賈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從賈人到第七其實都是商賈。朱儁家應是沒有市籍的,但要想在仕途上有進一步地發展,非得遠遠超出常人不可,他就投時任本縣縣令長的“八廚”之一度尚之所好,盜母繒給郡人周規還債。他盜了母繒,家裡失了產業,他母親責罵他,他說:“小損當大益”。

“八廚”與“八俊”等都是當世名士,所以名爲“廚”,是因爲能“以財救人”。他的這個舉動得到了度尚的“奇之”,就像他說的“小損當大益”,被度尚入郡朝。[

入郡朝後,他開始只是“稍歷郡職”,後來尹端來任太守,他被擢爲郡主簿。從縣門下書佐到郡主簿,這是一個極大的飛躍。他被尹端擢爲郡主簿,他就是尹端的“故吏”了。兩漢的中央集權不如後世,有先秦遺風,郡吏視郡守爲君,郡府是一個小朝廷。

陳寔功歸於郡守,過歸於自己,由此得以揚名,被士子、長吏看重。公孫瓚爲郡門下書佐,劉太守獲罪,被髮配去日南,公孫瓚決定同去,乃先去北邙祭祖,說:“昔爲人子,今爲人臣,當詣日南。日南瘴氣,或恐不還,與先人辭於此”,“時見者莫不歔欷”。他由是揚名。書中提及的文太守,黃巾亂後獲罪詣廷尉,他以前提舉過的一個人當時是某縣的縣令,政績優異,聞訊後立刻辭官而去,追趕他坐的檻車一塊兒去京師。這是當時的風氣。當時就有人說,荀貞的族兄荀悅就說過,門生、故吏把他們的老師、舉主看得比朝廷都重,因爲私人的感情而放棄朝廷的公職,這是不對的,但是風俗如此,儘管被少數有識之士認爲不對,朝野卻都稱讚這種行爲。當尹端獲罪時,朱儁做出了同樣的行爲,他“贏服間行,輕齎數百金到京師,賂主章吏”,使尹端免了棄市的死罪,輸作左校。這樣的下吏、臣子,作長吏的都喜歡,所以朱儁被後任太守舉爲孝廉。

兩漢入仕是徵辟,孝廉就相當於進士,有了孝廉的身份加上他此前爲尹端的奔走,他以後的仕途就青雲直上了。“再遷”,兩次升遷後朱儁即主政一方,爲“蘭陵令”,當上了縣令。令,是大縣的長吏,六百石到一千石的品秩了。蘭陵據傳是楚大夫屈原命名的,荀子做過兩任蘭陵令。

這是朱儁做爲一個“寒士”的艱辛入仕之途,他入仕很不容易,就他個人來說,他有眼光、敢下賭注、有決斷,確實是一個少見的人傑,但他的領兵指揮才能卻並不是特別出色。

就史實記載,他一生歷經多次戰事:樑龍之亂、黃巾之亂、董卓之亂。

在這幾次亂中,他平定樑龍之亂是最順利的,五千人逼降數萬人,不過不能因此就說他有出衆的將才。

黃巾之亂中,他與波才帶領的潁川黃巾軍戰,大敗。波纔等黃巾軍的將領是沒有太多軍事常識的,這從皇甫嵩用火攻將之擊敗就可看出,饒是如此,朱儁仍然首戰大敗,這其中固有他兵少、所帶之兵大部分是臨時招募來的緣故,但亦可見他的軍事才能並非太好。

再與南陽黃巾戰,他圍宛城百餘日,從六月到八月,三個月不能攻下宛城,最後朝廷等不及了,決定換將,要治他的罪,他因之“急擊”,斬了宛城黃巾軍之主將。雖斬黃巾軍的主將,仍未克宛城,黃巾軍又擇另一人爲主將,繼續守城。朱儁用計,黃巾軍欲降。他說:“納降以勸善,討之足以懲惡”,不接受黃巾軍的投降,急攻,結果“連戰不克”,最後又用計斬繼任之黃巾主將,可是宛城仍未徹底奪下,不得不再攻之。

黃巾亂後,董卓之亂,朱儁擊李傕、郭汜,“爲傕、汜所破。俊自知不敵,留關下不敢復前”。董卓被誅後,朱儁時在中牟,徐州刺史陶謙、北海相孔融等欲以他爲主,同討李傕。李傕用賈詡等人之計徵他入朝,他接受了李傕之徵,對陶謙等說:“且傕、汜小豎,樊稠庸兒,他遠略,又勢力相敵,變難必作。吾乘其間,大事可濟”,接受了李傕之徵,去了洛陽,陶謙等人遂罷。他對李傕、樊稠的分析很有道理,然而去了洛陽後卻未能像他說的“吾乘其間,大事可濟”,而是根本就沒做成什麼事兒,最後被李傕留爲人質,憤怒之下,遂發病卒。

由以上朱儁之經歷可見,他是個有眼光、能下賭注、有決斷、也有一定軍事才能的人,是個人傑,但要說他是名將卻就不一定了。

53 不顧母弟朱靈忠1 邯鄲陌上九月秋(一)39 班底34 大勝(上)39 班底20 屯田從來積糧策9 邯鄲陌上九月秋(九)24 張讓賓客125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四)41 雄豪滿座乳虎聲(下)203 當治上田糧產豐170 許顯臨機能應變(上)128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三)132 聖旨一下赴冀州(二)129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四)51 無中生有兵家計282 今貴舊勳徐與冀78 了卻山中寇賊事(二)38 名將不必後世知 取義安雅各有道206 萬金不如一文重35 文遠突陷潁川營(上)3 習射72 健兒戰死誰封侯(上)163 一將功成萬骨枯(下)24 太守驪馬從白駒294 陳國相襄軍第一(三)12 敬事130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五)116 陶恭祖荏不可輕 荀友若敢問爭徐6 何爲乳虎300 陳國相襄軍第一(九)137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四)51 得領汝南意不足170 許顯臨機能應變(上)64 戲忠24 河南諸侯荀曹雄60 荀君爲政(下)8 邯鄲陌上九月秋(八)47 天下之事何事不成102 會獵書來滿城驚5 大計48 其人卻恐不易輔也21 賞錢2 郡留四傑內外鎮 兵分六部旌旗揚39 得二荀舉薦128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三)12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218 媒歸婚得兩家允88 從徵汝南(上)71 俊將徐緄孫家甥 佯取伊闕攻太谷64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34 招攬樂進19 辛璦(上)3 邯鄲陌上九月秋(三)134 聖旨一下赴冀州(四)11 孟德窮窘設摸金42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三)33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三)76 請爲中尉討擊此賊32 督郵一怒(中)288 王太守課政州最(一)55 我爲君取彼良駒(彼一)288 王太守課政州最(一)6 秦項建言取濟南(中)89 從徵汝南(中)35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六)53 佳客翩翩洛陽來(下)212 幽兵臨冀可謀兗114 楊蔚奉使出魯陽 袁術應盟擊豫州195 周幼平如熊舉將(上)17 兵者政之輔,政者兵之基(上)29 甲兵四千向神都(九)87 襲陣兵退夏侯惇(五)16 燕趙意氣多豪俠(下)72 初見一龍(下)68 重施魏郡屯田計 秦鬆笑舉糜子仲42 固知功業不易立 敗而不餒真英雄102 會獵書來滿城驚48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九)54 私憤何及國事重 兄弟鬩牆兩不和231 徐州將軍逐敵易11 孟德窮窘設摸金46 離間難離明智主 讒言每自小人來27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八)71 初見一龍(上)70 陶謙雖怒忍不言 糜竺借力反愈重2 賭錢26 祖宗德澤在遺黎96 會師城下(下)71 董仲穎操立天子 袁本初離洛奔冀25 甲兵四千向神都(五)62 賜字204 財用不足何以補119 郭奉孝東陽說反 劉玄德廣陵先至151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180 四陳併力厚丘陷34 招攬樂進202 議得良策增民戶210 豈可因己污主名46 呂布撤圍南渡汝
53 不顧母弟朱靈忠1 邯鄲陌上九月秋(一)39 班底34 大勝(上)39 班底20 屯田從來積糧策9 邯鄲陌上九月秋(九)24 張讓賓客125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四)41 雄豪滿座乳虎聲(下)203 當治上田糧產豐170 許顯臨機能應變(上)128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三)132 聖旨一下赴冀州(二)129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四)51 無中生有兵家計282 今貴舊勳徐與冀78 了卻山中寇賊事(二)38 名將不必後世知 取義安雅各有道206 萬金不如一文重35 文遠突陷潁川營(上)3 習射72 健兒戰死誰封侯(上)163 一將功成萬骨枯(下)24 太守驪馬從白駒294 陳國相襄軍第一(三)12 敬事130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五)116 陶恭祖荏不可輕 荀友若敢問爭徐6 何爲乳虎300 陳國相襄軍第一(九)137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四)51 得領汝南意不足170 許顯臨機能應變(上)64 戲忠24 河南諸侯荀曹雄60 荀君爲政(下)8 邯鄲陌上九月秋(八)47 天下之事何事不成102 會獵書來滿城驚5 大計48 其人卻恐不易輔也21 賞錢2 郡留四傑內外鎮 兵分六部旌旗揚39 得二荀舉薦128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三)12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218 媒歸婚得兩家允88 從徵汝南(上)71 俊將徐緄孫家甥 佯取伊闕攻太谷64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34 招攬樂進19 辛璦(上)3 邯鄲陌上九月秋(三)134 聖旨一下赴冀州(四)11 孟德窮窘設摸金42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三)33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三)76 請爲中尉討擊此賊32 督郵一怒(中)288 王太守課政州最(一)55 我爲君取彼良駒(彼一)288 王太守課政州最(一)6 秦項建言取濟南(中)89 從徵汝南(中)35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六)53 佳客翩翩洛陽來(下)212 幽兵臨冀可謀兗114 楊蔚奉使出魯陽 袁術應盟擊豫州195 周幼平如熊舉將(上)17 兵者政之輔,政者兵之基(上)29 甲兵四千向神都(九)87 襲陣兵退夏侯惇(五)16 燕趙意氣多豪俠(下)72 初見一龍(下)68 重施魏郡屯田計 秦鬆笑舉糜子仲42 固知功業不易立 敗而不餒真英雄102 會獵書來滿城驚48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九)54 私憤何及國事重 兄弟鬩牆兩不和231 徐州將軍逐敵易11 孟德窮窘設摸金46 離間難離明智主 讒言每自小人來27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八)71 初見一龍(上)70 陶謙雖怒忍不言 糜竺借力反愈重2 賭錢26 祖宗德澤在遺黎96 會師城下(下)71 董仲穎操立天子 袁本初離洛奔冀25 甲兵四千向神都(五)62 賜字204 財用不足何以補119 郭奉孝東陽說反 劉玄德廣陵先至151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180 四陳併力厚丘陷34 招攬樂進202 議得良策增民戶210 豈可因己污主名46 呂布撤圍南渡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