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4)

說起來,明王朝在對於宗室的管理上,是相當的混亂的。如果單從宗室管理的角度而言,滿清王朝對於宗室的管理,比明王朝要嚴密規範的多。

就基本的管理機構而言,早在朱元璋時代,負責管理宗親事務的,有明確的機構宗人府。宗人府的負責人一般由宗室親王擔任。

朱元璋死後,因爲成祖皇帝朱棣是藩王出身,靖難奪位。這就讓朱棣以及其後的皇帝,對於宗室產生了極大的防範心理。

在這種情況下,管理宗室的宗人府被撤銷,宗室的管理工作被移交到禮部。禮部尚書或侍郎名爲大宗正,但負責具體的宗室管理的工作的,不過是一個五品的經歷官。

明王朝的政治,在中國的封建王朝中有顯著的特點。明王朝三百多年的政治生活,基本上是在皇帝的皇權和文官的政權之間的鬥爭中發展的。在封建官僚集團的努力下,整個明王朝的皇權力量,雖然因爲偶爾有強勢帝王的出現,會產生一些起伏。但是,從宏觀角度上看,明王朝的皇權力量在整個明朝的歷史中,是一個持續衰退的過程。

作爲皇帝親族的宗室,實際上是皇權力量的一種延伸。因爲皇權力量的持續衰退,作爲皇權力量延伸的明代朱家宗室們,他們的政治地位和利益,也是處於一個不斷萎縮的過程中的。

明代宗室政治力量的衰敗,實際上在張居正身上體現的最爲明顯。

說起來,事情很簡單。張居正是荊州人,他的祖父張鎮是荊州遼王府的護衛。明朝藩王是什麼德行,大家都是知道的。沒有什麼政治權利,像養豬一樣被圈禁在封地裡。

常年的像蹲監獄一樣,被禁錮在一個小地方,這對於人的心理傷害自然是極大的。就像所有明代的藩王一樣,這個遼王自然也是個精神不穩定的傢伙。在這種人身邊當差,危險性自然也是極大的。

張居正的祖父很倒黴,在某次遼王發神經的過程中,被搞死了。

張居正把這件事情一直記在心裡。隆慶二年的時候,張居正以內閣排名第三的閣老的身份,組織黨羽告發遼王。湖廣官員一哄而上,三下五除二的就把遼王一系給滅絕了。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一個簡單的道理。皇權的衰落,對於宗室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內閣排行第三的閣老,只要稍微示意一下。身爲宗室親王的遼王,連基本的反抗能力都沒有。

不過皇帝皇權的力量一旦被控制在一個強勢帝王手中,那麼因爲先天的封建法理的關係,官僚集團的政權力量,會在與皇權力量的對抗中處於劣勢。

萬曆皇帝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萬曆皇帝身爲明代皇權力量排行第三,對朝政掌控能力,僅次於洪武皇帝和永樂皇帝的,嘉靖皇帝的孫子。他也是比較有戰鬥力的。但是,他畢竟不是道君皇帝本人。在與官僚集團的鬥爭中,他是出於守勢的。要不是因爲張居正的死去,以及官僚集團的分裂內鬥。他的政治力量也非常有限。

所以,在整個萬曆年間,朱家宗室在明王朝的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雖然有些改善,但是其也是處於官僚集團鬥爭的政治漩渦之中的。他們的盛衰榮辱,被作爲鬥爭武器,在不同派系的官僚集團的權力鬥爭中,起起伏伏。

楚宗之亂就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發生的。事情的經過其實也很簡單。整個楚宗之亂的核心問題,是關於武昌楚王府的王爵繼承問題。

整件事情其實是很清楚明白的。老楚王去世,留下兩個遺腹子。兩個孩子還小,楚王府家大業大,由楚王一系的旁支王爺主持楚王府。

人都是貪財的,主持王府的旁支王爺眼熱楚王府的財產,爲了能夠名正言順的霸佔財產,就造謠說小楚王不是老王爺的種。

人心都是很骯髒的。聽了這樣的謠言,幾十上百,數量龐大的楚王旁支,心裡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他們爲了獲得王爵繼承權,就糾集了起來,向朝廷告狀。說小楚王不是正經的楚王血脈,史稱僞楚王案。

實際上,如果明王朝有個明確的,由宗室組成的宗親管理機構的話,這件事情,就是個宗室內部的小矛盾罷了。宗人府派人來調查一下,給出個結論就完事了。

壞就壞在,明王朝的皇權衰落,官僚集團的文官們是什麼事情都要插一腳的。所以,楚王王爵繼承問題,就變成了不同派系的官僚集團,進行相互攻擊的黑材料了。

封建時代的官僚們,他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充當的是一種攪屎棍的角色。封建官僚在權力鬥爭奉行的是零和博弈。

簡單的說吧,文官們在當政的過程中,不是在做建設性的工作。而是集中力量,專門幹拖後腿的事情。就是說,我不做事情沒關係,關鍵是拖別人的後腿,讓別人也做不成事情。

明朝中後期官僚集團的政治鬥爭,基本就是在比爛的過程。這種內鬥比爛的政治鬥爭,一直持續到南明時期。可以說,正是這種零和黨爭,導致了明王朝朝政的荒廢混亂。

回到楚宗之亂的問題上。

圍繞着楚王府的王爵繼承問題,官僚們進行了複雜混亂的政治鬥爭。隨着黨爭的加劇,楚王王爵的繼承問題也激烈化了,出現了楚王府旁支宗室,搶劫小楚王給皇帝貢品的超級烏龍事件,史稱劫槓案。

搶劫貢品這種事情,在封建王朝裡是相當的稀少的。要知道,萬曆時代的明王朝,可不是風雨飄搖的宋徽宗時代。

劫槓案發生之後,地方通判等官,當場拘捕了帶頭行劫的宗犯32名,送往獄中。繼而楚王宗族羣起鬧事,突入府院,想要奪回銀兩和被捕的宗人。副使周應治等無法約束,甚至被毆,只得匿身民間。

當時的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湖廣巡撫趙可懷,因之前辦理“僞楚王”案中,表現出明顯的派系傾向,行事非常不公。這就讓楚王宗室深恨趙可懷。趙可懷提訊要犯時,被宗室案犯掙斷刑枷,當場打死。

萬曆皇帝自然是勃然大怒的,他殺掉劫槓的宗親,圈禁了鬧事的宗室。“僞楚王”案和“劫槓案”兩相結合,史稱“楚宗之亂”。

萬曆三十三年前後的僞楚王案和劫槓案,可謂是明王朝宗室和官僚集團合演的一場鬧劇。鬧劇的結局也是非常荒誕,死了兩個宗室和一個巡撫。相關的官員不是被免職,就是被貶謫,可謂是一地雞毛。

從此之後,整個湖廣地區的宗室,簡直成了各級官員們眼中的地雷了。輕易的情況下,無論是朝中的大臣,還是湖廣的巡撫和各級地方官,沒有什麼人會想着去和湖廣的宗室們瞎參合的。

雖然楚宗之亂已經過去十多年了,可是湖廣地區的官員們還是談宗室變色,恨不得一輩子不和他們打交道的。所以,當馬鬆華主動去找枝江縣宗藩麻煩的時候,唐文光表現的相當的不理解。

站在全局角度的唐文光,不理解在他眼裡只關心眼前利益的馬鬆華。只注重眼前得失的馬鬆華,也理解不了在他眼裡好高騖遠的唐文光。

唐文光想的是自己今後的政治前途,馬鬆華關注的是手裡的實際利益。兩個人在面對王書輝的時候,做出完全不同的選擇。

枝江縣的大老爺和二老爺在行動上採取了不同的策略。受過朱由梓好處的唐文光暗中派遣師爺,向朱由梓家通風報信。而已經把枝江王一系,看成是眼中釘,肉中刺的馬鬆華,則是糾集人手,準備破壞王書輝在江北村的碼頭倉庫。

只是,無論是馬鬆華還是唐文光,他們對於王書輝的認識都是站在錯誤的角度上的。馬鬆華認爲,王書輝不過是個性情暴虐的世家公子。唐文光則以爲,王書輝是枝江王世子家負責經營生計的小角色。

他們都以爲,王書輝不過是個無關緊要的小人物,朱由梓纔是整個事件中的核心人物。

在這種錯誤的認知下,馬鬆華糾集了五十多個地痞無賴,前去搶劫和破壞位於江北村的碼頭倉庫。

一夜的功夫,五十多個大活人,就那麼無影無蹤了。

馬鬆華再接再厲,又一次派遣了八十多個人手前去江北村。

與第一次一樣,八十多個精壯人手,再次嫋無蹤跡。

馬鬆華繼續努力,再一次派遣了三十多個江北各地有名的土匪強盜,前去江北村。

這次的結果是,“今天的你我,重複昨天的故事”。三十多個名鎮江北地區的悍匪,在風中消散。

在前後折騰了半個多月後,馬鬆華沉寂了下來。

不是他不想重整旗鼓再接再厲了,而是整個江北地區的黑道人物都得知了消息。沒有一個人敢往枝江王別園的所在地,王府鎮周邊去了。

整個江北地區現在都在傳說。枝江王世子身邊的護衛,都是京師皇城裡的大內侍衛出身。他們一個個的武功都是出神入化的,人人能夠飛檐走壁蹬萍涉水。他們一個個都煉有護體神功,人人都是金鐘罩鐵布衫。什麼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種種神功刀槍不入。

可以這麼說,在江北各地的黑道傳言裡。朱由梓府上的護衛,基本上都是少林寺和武當山附體的狀態。那真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馬鬆華現在是徹底沒底兒了。他已經認識到,黑道手段已經完全沒用了。白道手段因爲枝江縣縣令唐大老爺的不合作,也使用不了。馬鬆華自己把自己架到半空中,上不去也下不來了。

第361章 建設新湖北(4)第105章 反對本本主義1第138章 大炮機槍蒸汽機第344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5)第189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5)第26章 開始(2)第283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3)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88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3)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148章 簡單邏輯4第345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6)第474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2第482章 中倭新關係2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205章 連鎖反應6第457章 金盃白刃下的自治第213章 保民軍第一戰6第457章 金盃白刃下的自治第411章 推銷員曾德昭第21章 起步(5)第101章 王書輝下鄉記5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385章 東改編4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384章 東改編3第436章 妻賢夫禍少第144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2第237章 張知府的崛起(4)第170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2)第202章 連鎖反應3第385章 東改編4第462章 必須進步必須改造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2第317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6第297章 朱舜水訪武昌(2)第411章 推銷員曾德昭第437章 三種“非國民”第400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3第483章 中倭新關係3第253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1)第76章 大豐收(2)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371章 在山東(6)第186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2)第368章 在山東(3)第189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5)第278章 魏忠賢的疑惑(4)第198章 武昌起義(8)第163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3)第265章 學員張兆歡(5)第70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4)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400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3第100章 王書輝下鄉記4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430章 彌留之際的大明王朝第18章 起步(2)第261章 學員張兆歡(1)第192章 武昌起義(2)第91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6)第140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2第203章 連鎖反應4第143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1第372章 在山東(7)第131章 工業化的浪第127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8第436章 妻賢夫禍少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338章 制度這個事兒(3)第313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2第288章 地方工作(1)第88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3)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386章 光復遼南1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2章 穿越(2)第130章 工業化的浪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410章 曾德昭的皈依第208章 保民軍第一戰1第130章 工業化的浪第467章 週會計的家事第310章 終結者7第304章 終結者(1)第360章 建設新湖北(3)第428章 即將改變歷史的事件第10章 婚事(2)第130章 工業化的浪第54章 馬縣丞的末日(6)第11章 婚事(3)第391章 光復遼南6第478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6第196章 武昌起義(6)第471章 南方局勢第316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5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第498章 範·德佩爾生病了
第361章 建設新湖北(4)第105章 反對本本主義1第138章 大炮機槍蒸汽機第344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5)第189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5)第26章 開始(2)第283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3)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88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3)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148章 簡單邏輯4第345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6)第474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2第482章 中倭新關係2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205章 連鎖反應6第457章 金盃白刃下的自治第213章 保民軍第一戰6第457章 金盃白刃下的自治第411章 推銷員曾德昭第21章 起步(5)第101章 王書輝下鄉記5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385章 東改編4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384章 東改編3第436章 妻賢夫禍少第144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2第237章 張知府的崛起(4)第170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2)第202章 連鎖反應3第385章 東改編4第462章 必須進步必須改造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2第317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6第297章 朱舜水訪武昌(2)第411章 推銷員曾德昭第437章 三種“非國民”第400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3第483章 中倭新關係3第253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1)第76章 大豐收(2)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371章 在山東(6)第186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2)第368章 在山東(3)第189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5)第278章 魏忠賢的疑惑(4)第198章 武昌起義(8)第163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3)第265章 學員張兆歡(5)第70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4)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400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3第100章 王書輝下鄉記4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430章 彌留之際的大明王朝第18章 起步(2)第261章 學員張兆歡(1)第192章 武昌起義(2)第91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6)第140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2第203章 連鎖反應4第143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1第372章 在山東(7)第131章 工業化的浪第127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8第436章 妻賢夫禍少第413章 船上偶遇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338章 制度這個事兒(3)第313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2第288章 地方工作(1)第88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3)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386章 光復遼南1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2章 穿越(2)第130章 工業化的浪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410章 曾德昭的皈依第208章 保民軍第一戰1第130章 工業化的浪第467章 週會計的家事第310章 終結者7第304章 終結者(1)第360章 建設新湖北(3)第428章 即將改變歷史的事件第10章 婚事(2)第130章 工業化的浪第54章 馬縣丞的末日(6)第11章 婚事(3)第391章 光復遼南6第478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6第196章 武昌起義(6)第471章 南方局勢第316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5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第498章 範·德佩爾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