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

後世的歷史愛好者對於滿清王朝的倒臺其實都是覺得挺奇怪的。

從實力的角度講,二十世紀初的滿清王朝的實力也不是那麼弱的。作爲當時滿清中央政府的領導者,軍機大臣袁世凱領導下的北洋集團,是在不斷的推動滿清王朝的新政舉措的。

《辛丑條約》簽訂後,滿清政府迫於內外形勢,施行新政。袁世凱作爲滿清王朝的高級領導人是全力支持的。

1901年,袁世凱在山東創建山東大學堂(今山東大學)。

1902年,袁世凱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簡稱北洋軍)。次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練兵處,慶親王奕劻爲總理大臣,袁世凱任會辦大臣。在此期間,他創辦各種武備學堂,並聘請大批日本軍官擔任教習。

至1905年北洋六鎮編練成軍,每鎮一萬二千五百餘人,滿清政府至此獲得了近十萬人的先進的武裝力量。

同一時期,袁世凱兼任督辦電政大臣、督辦鐵路大臣及會議商約大臣。在此期間,他在發展北洋工礦企業、修築鐵路、創辦巡警、整頓地方政權及開辦新式學堂等方面,都頗有成效。

袁世凱大力襄贊新政,包括廢科舉、督辦新軍、建學校、辦工業等,第一支中國警察隊伍亦於天津成立,也籌劃修建了中國第一條自主建造的鐵路——京張鐵路。

也就是說,在袁世凱的主導下,因爲“庚子事變”遭受重創的滿清政府的實力迅速恢復。

但是不能不讓人感到錯愕的是,有着這樣絕對力量的滿清政府,在湖北新軍的幾個名不見經傳軍官領導的武昌起義的影響下,就那麼幾乎在一瞬間就倒臺了。

後世有一部分歷史研究者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辛亥革命是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是一個進步意義上的革命,是新的生產力對舊的生產力,新的生產關係對舊的生產關係的革命。所以滿清王朝輕而易舉的就倒臺了。

對於這個說法王書輝本人是呲之以鼻的。在他看來,從辛亥革命開始到新中國的建立這三十多年的史實上看的話,首先一點就可以明確,辛亥革命本身對於中國社會的生產力發展並沒有任何意義上的促進作用。

辛亥革命是由一羣不滿滿清政府民族壓迫的漢族地主出身的新軍軍官發起的。滿清政府的倒臺,是因爲作爲封建統治階級一部分的漢族地主官僚從上到下,從袁世凱到普通的漢族新軍軍官都對滿清王朝失去了希望,徹底的拋棄了滿清王朝,所以最終導致了滿清王朝的倒臺。

在辛亥革命結束之後,無論是北洋統治時期,還是軍閥混戰時期,就是到了最後的光頭黨執政時期,整個中國的經濟結構仍舊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爲主體的,以官僚資本主義和買辦資本主義爲補充的封建經濟。從經濟結構的角度上就可以明確,辛亥革命其實是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一次改朝換代。就是盡一切可能想要給辛亥革命的臉上抹點金粉的話,用民族革命來形容這次改朝換代都已經是非常勉強的了。

封建王朝週期律下的封建王朝的治亂興衰其實都是一樣的。在封建農業時代裡,任何一次王朝更替都是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分裂,封建地主階級背叛舊王朝,改頭換面的加入到農民起義中,篡奪農民起義的成果建立新王朝的過程。

武昌起義的領導者蔣翊武、孫武和劉公,其實就是在這一次封建統治階級自己的改朝換代中扮演了歷史上陳勝、吳廣和王仙芝、黃巢之類的人一樣的角色而已。

當統治階級自己和作爲被統治階級的人民羣衆都放棄了一個政權的時候,這個政權的滅亡就會展現出一種雪崩式的特徵來。對於這一點,明王朝的滅亡也是一個佐證。

不過和歷史上不同,在復興黨存在的這個時空裡,明王朝的倒臺更加的快速和劇烈,以至於還認爲明王朝能夠苟延殘喘個幾年的王書輝都發生了誤判。

畢竟,王書輝一直認爲將會由李自成、張獻忠和高迎祥這些農民造反軍終結明王朝的命運。

但是已經被改變的歷史終於在細節上表現出了充分的不可控性。明王朝的倒臺,是由北京城內的二十萬淪爲城市貧民的京營士兵,以及北京城外駐守的由大明“忠臣”袁崇煥領導的五萬遼東軍共同完成的。

對於這一點,別說王書輝沒有想到,實際上任何人都沒有想到。

1631年11月裡的一天,在北京南城的貧民窟裡又有三十多人被抓走之後,一條傳言開始從南城傳了出來,隨後就傳遍了所有的京營軍戶人家。

據這條傳言說,朝廷準備以周國丈糧行被劫一事爲藉口,將北京城裡名義上的二十萬京營士兵調出北京城,調往遼東服役。

所謂謠言,這種東西就是這麼不靠譜的。就以這條要把京營調往遼東的謠言來說吧,即使在傳統上有這樣的明王朝中央軍和邊軍對調的慣例在,但是任何一個明王朝上層的人都知道,京營現在就是一支紙面上存在的部隊,而且這支部隊本身和大明朝的權貴官員們的糾結很深,任何人都不會相信這支部隊會被調往遼東去的。

就是京營士兵們自己如果認真想想的話,也會覺得這件事情非常的不靠譜,畢竟過去崇禎皇帝幾次嘗試整頓京營的時候,二十萬京營士兵能夠到場的都不到萬人。這種情況下,把不到萬人的由乞丐流民冒充的京營士兵調出京師是一點意義都沒有的。

但是,謠言這種東西之所以會被廣泛的傳播並被採信的原因正在於,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已經完全沒有任何的信任了。當常年累月被欺壓、被剝削、被損害、被侮辱的被統治階級,開始“不憚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被統治階級的時候,沒有任何信任的雙方之間,就是再怎麼奇葩的謠言,都會被相信。

作爲一個純消費性的城市,北京城本身的糧食價格就是很高的。這一點在糧價飛漲的明末時期表現的尤爲明顯。比歷史上嚴重百倍的糧食危機對居住在北京城內的普通百姓來說真是要多嚴重有多嚴重。宋狗子等人之所以會毫無顧忌的去搶劫皇親國戚的糧行的原因,就是如此。

在這種嚴重的糧食危機下,1630年到1631年一年多的時間裡,五萬遼東軍、三萬山東新軍和兩萬天雄軍的軍糧供給又要由北京方面負擔。爲了保證軍糧供給,北京城內的糧食價格進一步攀升,大米的價格已經攀升到了每石四十兩到五十兩的情況了。

老百姓不是傻瓜,雖然和後世的老百姓不同,明末的北京市民不會遇到事情就罵政府,可是那些開着糧行糧店的人都是皇親國戚和朝廷的官員這樣的事情,他們可是都心知肚明的。

在大家都吃不上飯,買不起糧的情況下,這些糧行糧店囤積居奇。北京市民對於他們的憎恨是非常強烈的。

宋狗子的身邊新出現的“狗頭軍師”製造的這條謠言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把大家對於糧行糧店的憎恨和周國丈聯繫在了一起,又把這個周國丈和二十萬京營士兵的可能的可怕遭遇聯繫在了一起。

憎恨這種非理性的情緒的特點就在於,因爲它是非理想的,所以任何只要看起來有可能的合理性都會被輕易的建立起來。

就這樣,隨着這條謠言的傳播,整個北京城裡的軍戶人家開始情緒涌動起來。

就在這個時候,宋狗子突然領了一幫身手很好的“好漢”出現在正被東廠番子和錦衣衛們折磨的南城百姓當中。不過就是一句“搶糧行,吃大戶”的口號,在宋狗子的領頭下將十來個東廠番子亂拳打成肉泥的南城軍戶們,就在宋狗子的帶領下鬧了起來。

成千上萬的南城百姓,不管是不是軍戶出身,在生存壓力的驅使下都不由自主的加入了宋狗子“搶糧行、吃大戶”的隊伍。

周國丈家位於南城的糧行首當其衝。但是一家糧行怎麼也無法滿足上萬百姓的需求。

就這樣,隨着在“搶糧行”的過程中出現的流血事件,在鮮血刺激下的民衆開始進入到無理性的狀態,整個南城的大戶人家和糧店商店,都是成了暴動民衆的搶劫目標。

暴動這種事情,特別是在總體環境處於絕望的情況下,非常容易被傳染起來。北京城內的百萬民衆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處於凍餓而死的邊緣。就是沒有暴動事件,京師的五城兵馬司每天運出成爲的“路倒”也都是三位數的。

有了南城百姓做榜樣,先是和南城百姓同屬一脈的京營士兵人羣在有心人的引導下參加到了這場“搶糧行、吃大戶”的行動中。在這十幾二十萬人的帶動下,北京城內的大多數生存於死亡邊緣的貧民都主動的加入到這個行動中去了。

1631年年末的“京師暴動”就這樣全面的爆發開來。

作爲大明王朝的統治中心,原本北京城的軍事力量應該是最強大的。但是在明王朝上層的奇葩們的作死下,佔役、剋扣、吃空餉,把原本應該數量最多力量最強的北京防禦力量摧殘成了這次大暴動的主力。

和地方城市裡的武裝力量相對還能夠勉強的承擔對內鎮壓的任務不同,北京城裡的暴力機器,除了幾百不到一千的五城兵馬司巡丁、錦衣衛各千戶所的錦衣衛和順天府內的衙役之類以外,居然找不出任何其他的武裝力量。要知道,作爲名義上的保衛京師的武裝力量的京營士兵們,可都是在暴動的民衆中。

幾十萬民衆在京城內大肆的搶掠和燒殺,給北京城造成的破壞是巨大的。而且處於失控狀態的暴動民衆,已經不是宋狗子這個暴動的發起人所能夠指揮的了。當然,因爲民衆對於朝廷的畏懼,紫禁城方面還沒有受到衝擊。

在這種情況下,孫承宗本人親自出城,命令袁崇煥帶領城外的遼東軍入城鎮壓暴亂。

可是誰也沒想到,五萬遼東軍的入城,並沒有使徹底陷入混亂的北京城恢復秩序。隨着這些遼東兵的進入,特別是當這些遼東兵一邊屠殺民衆,一邊自己也參與進搶劫行動之後,袁崇煥居然和宋狗子一樣,失去了對遼東兵的控制。

原本那些因爲暴動民衆缺乏武器而無法攻陷的大戶人家以及北京城內的各大衙門,在如狼似虎的遼東兵加入後,全部被打開了。隨着有心人對暴動的引導,北京城內的所有官府和衙門全部陷入癱瘓狀態。

而就在這個時候,一支一萬多人的兵馬在高迎祥的領導下,突然出現在已經徹底失去城防力量的北京城外。

當天啓年曾經發生過一次的王恭廠大爆炸的轟鳴聲,再一次在北京城中響起的時候,一萬多全副武裝的闖軍精兵毫無阻礙的攻入全面陷入混亂中的北京城。

不過和歷史上不同,已經明白大勢已去的崇禎皇帝在幾百個袁崇煥親兵的保護下,帶着一部分重要物資,和周皇后以及兩個皇子,帶着孫承宗等幾個文官大臣,乘亂逃出了已經全面陷入無理性的破壞和殺戮的北京城,逃往天津方向。

而在這個時候剛剛攻入北京城忙着鎮壓民亂屠殺遼東亂軍的高迎祥,根本就抽不出任何力量去截殺崇禎皇帝一行。要知道,想要用一萬多人擺平幾十萬陷入混亂的暴動民衆和四五萬失去組織的亂兵,絕對是個不容易的事情。

而且在這個時候,高迎祥眼中的威脅絕對不是沒有任何戰鬥力的崇禎皇帝一行,而是正在真定一線正在與李自成、張獻忠作戰的孫元化山東新軍和盧象昇天雄軍。

在高迎祥看來,只要自己的這次奇襲成功,自己最終佔據了北京城,防住可能來自遼東方面的進攻之後,面對失去了糧草後勤供應,皇帝也失去了蹤影局面的孫元化和盧象升,肯定是不戰自潰的。

站在一座城門上,看着逐漸被平定的北京城,高迎祥把站在自己身邊全面籌劃了這次行動的李巖當成了自己的“福星”。

一想到自己距離成爲九五之尊的夢想就差幾步了,高迎祥這個純粹的粗人在激動之中說出了一句對於他來說算是極有水平的話,

“先生真是某家的張良蕭何啊!”

聽了高迎祥的話連忙行禮謙虛的李巖,聽了這話心裡想的卻是:

“北有遼東軍,南有山東新軍和天雄軍,自家的後勤供給全都掐在那幫明顯的心有異志復興黨人手中,這個泥腿子居然現在就做起皇帝的美夢來了!”

“我怎麼就這麼倒黴,跟了這麼一羣沐猴而冠的東西呢?”

第359章 建設新湖北(2)第84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2)第339章 制度這個事兒(4)第236章 張知府的崛起(3)第239章 土著工業黨的誕生(1)第204章 連鎖反應5第46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2第15章 立足(3)第84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2)第293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2)第216章 程紹之死1第490章 雲仙國王徐天草第134章 入學風波3第296章 朱舜水訪武昌(1)第123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4第5章 準備(1)第6章 準備(2)第399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2第143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1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314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3第179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5)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87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2)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113章 第一次反圍剿之整風運動6第261章 學員張兆歡(1)第214章 草民的政治觀1第473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1第321章 混亂與平靜(2)第297章 朱舜水訪武昌(2)第397章 光復遼南12第262章 學員張兆歡(2)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394章 光復遼南9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29章 日常(1)第47章 新奇的生活(1)第373章 在山東(8)第223章 馬祥麟的轉變(6)第35章 理念(3)第427章 這次的整風不一樣第163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3)第385章 東改編4第144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2第207章 連鎖反應8第48章 新奇的生活(2)第16章 立足(4)第387章 光復遼南2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273章 承天事變(7)第263章 學員張兆歡(3)第395章 光復遼南10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69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3)第371章 在山東(6)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62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2)第78章 大練兵(2)第245章 肖文龍的覺醒5第110章 第一次反圍剿3第122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3第62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2)第166章 鬆滋大開復興花(2)第335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4)第464章 作死的朝鮮第151章 紅旗漫卷出枝1第221章 馬祥麟的轉變(4)第341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2)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103章 王書輝下鄉記7第111章 第一次反圍剿4第216章 程紹之死1第198章 武昌起義(8)第429章 敲響喪鐘的人第240章 土著工業黨的誕生(2)第335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4)第147章 簡單邏輯3第282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2)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303章 朱舜水訪武昌(8)第271章 承天事變(5)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293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2)第216章 程紹之死1第487章 大刀正向沙俄的粗脖子上砍去第204章 連鎖反應5第138章 大炮機槍蒸汽機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404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7第303章 朱舜水訪武昌(8)第447章 一個是俘虜另一個也是俘虜第458章 首都和紙幣第388章 光復遼南3第52章 馬縣丞的末日(4)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51章 馬縣丞的末日(3)
第359章 建設新湖北(2)第84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2)第339章 制度這個事兒(4)第236章 張知府的崛起(3)第239章 土著工業黨的誕生(1)第204章 連鎖反應5第46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2第15章 立足(3)第84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2)第293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2)第216章 程紹之死1第490章 雲仙國王徐天草第134章 入學風波3第296章 朱舜水訪武昌(1)第123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4第5章 準備(1)第6章 準備(2)第399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2第143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1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314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3第179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5)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87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2)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113章 第一次反圍剿之整風運動6第261章 學員張兆歡(1)第214章 草民的政治觀1第473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1第321章 混亂與平靜(2)第297章 朱舜水訪武昌(2)第397章 光復遼南12第262章 學員張兆歡(2)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394章 光復遼南9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29章 日常(1)第47章 新奇的生活(1)第373章 在山東(8)第223章 馬祥麟的轉變(6)第35章 理念(3)第427章 這次的整風不一樣第163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3)第385章 東改編4第144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2第207章 連鎖反應8第48章 新奇的生活(2)第16章 立足(4)第387章 光復遼南2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273章 承天事變(7)第263章 學員張兆歡(3)第395章 光復遼南10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69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3)第371章 在山東(6)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62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2)第78章 大練兵(2)第245章 肖文龍的覺醒5第110章 第一次反圍剿3第122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3第62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2)第166章 鬆滋大開復興花(2)第335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4)第464章 作死的朝鮮第151章 紅旗漫卷出枝1第221章 馬祥麟的轉變(4)第341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2)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103章 王書輝下鄉記7第111章 第一次反圍剿4第216章 程紹之死1第198章 武昌起義(8)第429章 敲響喪鐘的人第240章 土著工業黨的誕生(2)第335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4)第147章 簡單邏輯3第282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2)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303章 朱舜水訪武昌(8)第271章 承天事變(5)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293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2)第216章 程紹之死1第487章 大刀正向沙俄的粗脖子上砍去第204章 連鎖反應5第138章 大炮機槍蒸汽機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404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7第303章 朱舜水訪武昌(8)第447章 一個是俘虜另一個也是俘虜第458章 首都和紙幣第388章 光復遼南3第52章 馬縣丞的末日(4)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51章 馬縣丞的末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