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第一次反圍剿5

比較瞭解明清歷史的朋友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同樣是封建王朝的末期,同樣是面對全國性的,毀滅性的農民起義。爲什麼,清王朝就依靠地主武裝和各種團練,消滅了太平天國起義,繼續的苟延殘喘了幾十年。但是,明王朝就沒有這樣的好運氣,在史書上,好像根本就沒有明末地主武裝的身影出現。

對於這個問題,王書輝覺得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制度性問題。在明朝以前的歷朝歷代裡,地主武裝在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從宏觀意義上講,東漢末年的各路諸侯,唐朝末年的各路節度使,甚至元朝末年的各路義軍,都是地主武裝。

明王朝消滅元蒙建立新的封建王朝之後,對於地主武裝是相當警惕的。明朝從建立之初,就從法律上禁止地主武裝、團練兵存在。所以,在明朝末年想要突然的建立地主團練,就有些不現實。

第二,是地域性問題。無論是蠻族入侵還是農民起義,都是發生在北方地區的。一方面因爲小冰河的氣候異常,一方面因爲人口密度問題,中國北方不具備建立地主武裝團練的客觀條件。另外,儘管中國南方地區沒有受到任何兵災,但是,無論是地主階層還是普通民衆都缺乏危機意識,以至於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後,南方地區都無法迅速的做出反應。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即使滿清蠻族攻破江南,製造了大量駭人聽聞的大屠殺。但是,在中國南方地區,反抗滿清的武裝勢力仍舊一直存在,甚至很多都延續到民國時代。

不過,也不能說,在明朝末年完全沒有任何的地主武裝和團練兵。雖然不像清朝那樣,從清朝中期開始就在全國範圍內大辦團練。但是,明王朝還是有着一些團練武裝的。比較著名的團練武裝就是“毛葫蘆兵”。

“毛葫蘆軍”名稱的由來,是因爲毛葫蘆兵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山中的獵戶。獵戶的箭袋都是用獸皮製成的,看上去毛茸茸的。因爲這個原因,這些由山中獵戶爲主要成員的武裝團體,才被稱爲毛葫蘆兵。

早在元朝末年,毛葫蘆兵就活躍在鎮壓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各個戰場上。元王朝將這些人編爲地方武裝,形同團練,使他們成了地主階級鎮壓農民起義的工具。《元史》載:元順帝至元五年,“會盜起河南……募民爲兵,出庫所藏銀爲大錢,射而中的者賞之,由是人皆爲精兵。金、商義兵爲獸皮爲矢房如瓠,號毛葫蘆軍,甚精銳。列其功以聞,賜敕書褒獎之,由是其軍遂盛。而國家獲其用”。

明朝建立之後,雖然明王朝從法理上禁止武裝團練的存在,但是毛葫蘆兵並沒有完全消失掉。在整個明王朝時代裡,他們都隱藏在深山中,以打獵和採礦爲生。直到崇禎年間,他們才重新出現。

崇禎初年,農民起義軍每與兇惡的敵手——“毛兵”交戰。何謂“毛兵”?明人吳偉業載謂:“劉應遇提毛兵入漢,合川將吳國輔兵擊賊於略陽,十戰皆捷。”“紫金樑衆十餘萬,以秦兵、豫兵、毛兵盡聚澤潞東南,乘虛突犯東北,從沁州武縣以陷遼州。”這裡的“毛兵”指的就是毛葫蘆兵。

在崇禎年間,毛葫蘆兵已經被官方整編和收買,爲明王朝作戰了。

清初史家戴笠、吳芟對“毛兵”的記載較爲具體:“崇禎五年,九月癸亥,賊數千掠新鄉三四日。癸亥,磁州道祝萬齡以毛葫蘆兵八百人至,賊走陵川。毛葫蘆,礦徒也。其頭目稱腦角。又有鹽兵、鹽徒也,皆臨時招募者。中多亡命,難御敢死,宜於搜山。”

明代王士性載謂:“內召、廬氏之間,多有礦徒。長槍大矢,裹足纏頭,專以鑿山爲業,殺人爲生,號毛葫蘆。其人千百爲羣,以角腦束之(角腦即頭目之謂也)。其開採在深山大谷之中,人跡不到,即今之官採,亦不敢及;今所採者,鹹近市井道路處也。”

不過,毛葫蘆兵因爲數量少,規模小,並沒有像曾國藩等團練頭目那樣拯救了搖搖欲墜的封建王朝。

崇禎六年,農民起義軍首領柘仙靈、李自成、劉國能、張獻忠等,集中九營人馬,“自武安南下,圍毛葫蘆兵四百於河溝村,盡殺之”,給“毛葫蘆兵”以沉重打擊。次年四月,農民軍在武安又將“毛葫蘆兵”打得落花流水,消滅了182人。至此之後,毛葫蘆兵就沒有再現身於任何史料了。

由此可以看出,明朝末年也是有着團練武裝的,只是這些團練武裝沒有形成規模,很快就被農民起義軍給撲滅了。

我們這裡爲什麼突然說起毛葫蘆兵了呢。那是因爲,在荊州府荊州衛指揮使苗偉常家中的反動小討論中,爲了解決剿滅王書輝行動需要的人手問題,包慧贊提出了僱傭鬆滋縣的山匪獵戶的辦法。

在荊州府的轄區裡,鬆滋縣是一個多山的地帶。在鬆滋地區的羣山中,有着儲量豐富的大量礦藏。在後世被廣泛開採的石油、煤、岩鹽、硅鐵石、重晶石、石灰石等二十二種礦產資源中,煤礦和鐵礦在明末的時候,就已經被發現。除了官方佔據的礦坑之外,大部分礦坑都是由山中的獵戶礦徒們把持的。

在鬆滋縣,武裝力量最爲強大的,就是這些有組織,有經濟來源,配備了完善的鐵製武器的鬆滋礦徒和獵戶組成的守礦武裝。

實際上,鬆滋狂徒武裝就是一種土匪武裝。他們結寨自保的同時,經常爲了取得生活用品,偶爾也會到縣城中劫掠,讓當地官府非常頭疼。作爲錦衣衛荊州千戶所的最高長官,包慧贊知道,在荊州地區就隱藏着這樣一支實力雄厚的武裝團伙。

包慧贊對大家說道,“既然不能直接調兵,不如我們各自拿出些錢財來,僱傭鬆滋的那羣山匪動手。只要荊州衛不動聲色,緊挨着鬆滋縣的枝江縣,定然毫無防備。到時候,荊州地區王書輝名下的田產人手,我分毫不沾。全由衛所的各位平分。王書輝在枝江的產業田地,就用來補償張老尚書家吧。”

所謂“人爲財死,鳥爲食亡”,聽說有着這麼大的便宜可以佔,五個千戶和他們的親戚們表現的相當積極。要知道,張天祿在荊州可是佔了近六萬五的優質良田。這六萬畝田地,可全都是上好的水田。這件事情如果真的辦成了的話。每個人至少能分到幾千畝的上好水田。

苗偉常聽了包慧讚的話,心裡頭一陣陣的發冷。他心裡想着,錦衣衛不愧是全天下最爲陰損惡毒的勢力。鬆滋縣隱藏着這麼大的一個不穩定因素,自己上任幾年來,居然是頭一次聽說。如果包慧贊想要禍害自己的話,只要用同樣的手段,花錢讓鬆滋礦匪攻破州縣。自己這個荊州地區最高武裝力量的長官,就難辭其咎。

苗偉常本身就對包慧贊非常忌憚。到了現在,他心裡對包慧讚的防備又提高了一層。

實際上,鬆滋礦匪的事情,還真的只有包慧贊知道。因爲錦衣衛荊州千戶所裡,包慧讚的一個親信就是鬆滋礦匪出身。說人家是礦匪,其實也有點冤枉人家。那些人不過是在山上結寨自保的山民罷了。出去搶劫的情況其實也很少發生,只不是一些心緒不靜的年輕人的冒失舉動罷了。

大部分鬆滋礦匪,還都是平民百姓。只不過因爲住在深山裡,這些山民的性子比較野,膽子比較大,兵器比較多,殺人比較狠而已。

包慧贊一直把鬆滋礦匪的存在作爲自己的殺手鐗。這次爲了能夠在張問達尚書那裡留下良好的印象,獲得吏部尚書的全力支持,他才把自己壓箱底的本領露出來。說起來,這也是因爲荊州衛指揮使苗偉常實在是滑不留手,無論他怎麼說,人家也不上鉤,堅決不會動用荊州衛的人手。在討論完全沒有進展的情況下,包慧贊才迫不得已的亮出自己的手段的。

不過,他也不準備讓這些人置身事外。他對大家說道,“老兄我可是把壓箱底的手段都給亮出來了。但是,不能只靠這羣礦匪,不然枝江縣怕是要出大事。他們一旦殺人殺的興起,攻破了州縣的話。那可不是我一個人承擔責任的。”

苗偉常聽了這話心裡不自覺的罵了一句,“叼你老妹啊!”

包慧贊這話裡威脅的意味很明顯了。自己要說不出兵,無論是在張問達大人那裡,還是在荊州衛安定地方的責任上,這個毒蛇錦衣衛都要給自己上眼藥了。苗偉常咬了咬牙,恨聲說道,“我也出一百親兵,就負責監視那羣礦匪吧。”

說完了這話,心裡想着我不痛快,誰也別想痛快,他對五個衛所千戶說道,“五位大人不是常常說自家是世襲的武將,家學淵源麼。幾千畝的良田你們還想白得不成!你們五人每人也得出一百人手!”

聽了苗偉常這話,五個世襲千戶心裡一起響起,“我草尼瑪額!”的聲音。這可真是大懶支小懶,小懶坐門坎啊。人家錦衣衛壓迫你苗偉常,你苗偉常就來壓迫我們。

可是這五個世襲千戶也說不出別的話來。因爲苗偉常這話講的很有道理,天底下他就沒有可以白吃的午餐。

問題是,經常自詡自家是世襲武官,以此來嘲笑苗偉常是小廝出身的五個千戶,他們確實是世襲武官不假。但是,從他們的爺爺的爺爺那輩子開始,他們就從世襲武官變成了世襲地主了。你要說精於種田的農奴,別說是一百人了,一千人他們也湊的出來。可是一百個能打仗的戰兵,他們是真真的湊不出來。

甚至就是可以湊出這些人來,想要給這一百人湊齊兵器盔甲來,那也是完全不用想的。五個千戶所裡除了一些一直沒人用,早就鏽蝕完全廢了的長矛之外,所有的武器都被他們交給被千戶的匠戶們回爐煉成農具了。

其實這也是正常現象。要不然怎會在崇禎年間,左良玉和張獻忠反覆肆虐湖廣,而湖廣本地毫無反抗之力呢。實際上,全天下的衛所,除了那些比較注重保命的邊軍軍將比較重視圈養家丁之外,所有的衛所都完全沒有武裝力量,從軍事單位徹底的變成地主了。

五個千戶想了想,覺得實在沒辦法拒絕,最後他們一起向苗偉常低了頭,希望苗大人能夠按照市價賣個他們每個人可以武裝一百人的裝備。

這就樣,六百個正規軍和計劃僱傭的六百個鬆滋礦匪,組成的圍剿王書輝的大軍,初步形成了。心裡頭嚮往着傳說中王書輝的金山銀山鉅額財富的一羣反動派們,齊齊鬆了口氣。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這次對王書輝的陰謀進攻,會給整個荊州地區帶來什麼樣的巨大影響。

就像後世的反動派對正義力量的每一次進攻,都會帶來正義力量的一次大發展大進步一樣。復興會又要迎來第三次勢力擴張了。

正在枝江縣王府鎮外的軍營裡,進行部隊考察的王書輝可是不知道這樣的事情。他正在爲士兵的文化知識的學習,和復興軍的組織構架的理順問題苦惱着。

王書輝在對士兵的軍事技能進行了考覈之後,就開始下連隊考察士兵的實際情況。讓他比較開心的是,復興軍士兵無論在軍事訓練上還是在紀律上,表現的都非常良好。可是,在文化學習和思想意識方面的進展,則是非常的緩慢。

王書輝在考察了幾個連隊之後,對這幾個連隊的政治幹部大發雷霆。隊(班)一級的教導員,排一級的教導長,連一級的教導主任,營一級的總教導,復興軍的政委副政委,都被王書輝集中起來,罵了個狗血噴頭。

“你們的腦袋都被狗踢了嗎!怎回事,你們這麼一大幫人,教這麼點學生都教不明白!我問到的士兵,一問他們爲什麼當兵,都是怎麼回答的。什麼叫做‘爲了報答王師尊的恩情。’什麼叫做‘吃王師尊的糧,領王師尊的銀子,給王師尊賣命。’我在政治培訓上是這麼教你們的麼!人民子弟兵的概念到哪裡去了!”

“‘人民子弟兵,打仗爲人民’,就這麼一個簡單的概念,你們難道都不能教給士兵嗎!你們是豬腦子麼!”

“還有,爲什麼一年多都過去了,還有這麼多士兵連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都沒背下來。爲什麼大家都只認識了十幾個字,算數也只會查數!這一年多來,你們天天在部隊裡都做了些什麼!”

聽着王書輝的破口大罵,看着王師尊腦門上暴起的青筋。教導員和政委們心裡也委屈的很。他們心裡想着,“讀書寫字這樣的事情,哪有那麼簡答啊!我們自己還正在學習中呢,師尊也太心急了!”

至於思想教育方面,政委和教導員們卻覺得,‘人民子弟兵,打仗爲人民’,這個概念我們知道就好了。讓這些大頭兵們知道了,有什麼用呢。

再說了,吃王師尊的糧,領王師尊的銀子,就要給王師尊賣命。這個道理就是說到天上去,又有什麼錯處呢。天公地道麼。

看着底下的政工幹部們不以爲然的樣子,王書輝生出一種無力感來。想要在封建時代裡培養出有理想,有抱負,有政治素養的現代軍隊,也太難了。

吃誰的糧就給誰賣命,自己豈不成了袁大頭那種傢伙了麼。

第25章 開始(1)第100章 王書輝下鄉記4第177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3)第32章 日常(4)第371章 在山東(6)第438章 王書輝從沒想過當皇帝第329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4)第338章 制度這個事兒(3)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73章 骨幹的產生(1)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65章 有水分的工業黨人(1)第400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3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觀2第11章 婚事(3)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440章 做一番大事的絕佳機會第315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4第128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1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311章 終結者8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51章 馬縣丞的末日(3)第360章 建設新湖北(3)第390章 光復遼南5第52章 馬縣丞的末日(4)第379章 魯東土地革命(4)第498章 範·德佩爾生病了第481章 中倭新關係1第288章 地方工作(1)第57章 工業的獠牙(1)第131章 工業化的浪第80章 大練兵(4)第302章 朱舜水訪武昌(7)第74章 骨幹的產生(2)第416章 人民陪審制度第149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1第329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4)第100章 王書輝下鄉記4第109章 第一次反圍剿2第399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2第463章 遵紀守法的蒙古人第436章 妻賢夫禍少第225章 四省攻鄂2第223章 馬祥麟的轉變(6)第301章 朱舜水訪武昌(6)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409章 無奈的朱由檢第355章 炮擊金州衛(8)第482章 中倭新關係2第293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2)第492章 孫大聖棒打倭國第268章 承天事變(2)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105章 反對本本主義1第10章 婚事(2)第231章 四省攻鄂(8)第317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6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104章 王書輝下鄉記8第176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2)第194章 武昌起義(4)第98章 王書輝下鄉記2第33章 理念(1)第32章 日常(4)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198章 武昌起義(8)第6章 準備(2)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443章 絕望的李巖第244章 肖文龍的覺醒(4)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27章 開始(3)第130章 工業化的浪第3章 穿越(3)第431章 春水暖鴨先知第192章 武昌起義(2)第271章 承天事變(5)第440章 做一番大事的絕佳機會第108章 第一次反圍剿1第110章 第一次反圍剿3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480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8第346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7)第56章 馬縣丞的末日(8)第428章 即將改變歷史的事件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274章 承天事變(8)第279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1)第56章 馬縣丞的末日(8)第480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8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291章 地方工作(4)第90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5)第349章 炮擊金州衛(2)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觀2第433章 接手大明不是最急切的工作
第25章 開始(1)第100章 王書輝下鄉記4第177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3)第32章 日常(4)第371章 在山東(6)第438章 王書輝從沒想過當皇帝第329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4)第338章 制度這個事兒(3)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73章 骨幹的產生(1)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65章 有水分的工業黨人(1)第400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3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觀2第11章 婚事(3)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440章 做一番大事的絕佳機會第315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4第128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1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311章 終結者8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51章 馬縣丞的末日(3)第360章 建設新湖北(3)第390章 光復遼南5第52章 馬縣丞的末日(4)第379章 魯東土地革命(4)第498章 範·德佩爾生病了第481章 中倭新關係1第288章 地方工作(1)第57章 工業的獠牙(1)第131章 工業化的浪第80章 大練兵(4)第302章 朱舜水訪武昌(7)第74章 骨幹的產生(2)第416章 人民陪審制度第149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1第329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4)第100章 王書輝下鄉記4第109章 第一次反圍剿2第399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2第463章 遵紀守法的蒙古人第436章 妻賢夫禍少第225章 四省攻鄂2第223章 馬祥麟的轉變(6)第301章 朱舜水訪武昌(6)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409章 無奈的朱由檢第355章 炮擊金州衛(8)第482章 中倭新關係2第293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2)第492章 孫大聖棒打倭國第268章 承天事變(2)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105章 反對本本主義1第10章 婚事(2)第231章 四省攻鄂(8)第317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6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104章 王書輝下鄉記8第176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2)第194章 武昌起義(4)第98章 王書輝下鄉記2第33章 理念(1)第32章 日常(4)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198章 武昌起義(8)第6章 準備(2)第206章 連鎖反應7第443章 絕望的李巖第244章 肖文龍的覺醒(4)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27章 開始(3)第130章 工業化的浪第3章 穿越(3)第431章 春水暖鴨先知第192章 武昌起義(2)第271章 承天事變(5)第440章 做一番大事的絕佳機會第108章 第一次反圍剿1第110章 第一次反圍剿3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480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8第346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7)第56章 馬縣丞的末日(8)第428章 即將改變歷史的事件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274章 承天事變(8)第279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1)第56章 馬縣丞的末日(8)第480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8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291章 地方工作(4)第90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5)第349章 炮擊金州衛(2)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觀2第433章 接手大明不是最急切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