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詔書

此刻崇禎皇帝還在接見來自朝鮮一位姓林的將軍,並不知曉周皇后已經安排了一位新的宮女進入坤寧宮奏琴。

“臣林慶業,參見大明皇帝陛下萬歲萬萬歲!”

看着眼前這位有着朝鮮人鮮明特徵的將軍,崇禎皇帝也沒顧慮他禮節上有什麼失當之初,畢竟人家朝鮮方面對大明也算是忠心。

說到底還是大明自己保護不住附屬國,朝鮮內部有不少文臣武將直到現在還是忠於大明的,這位後世的名將林慶業,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林慶業總算能親眼見到大明天子,心中是激動萬分。

一路上林慶業和他帶領的幾千朝鮮兵見到大明京師的繁華和強大,再一聯想到自己朝鮮所謂的京師,端是羞愧的無地自容。

對很多朝鮮人來說,明朝對他們有再塑之恩,尤其是萬曆年間大行神宗皇帝爲了支援朝鮮派出的援軍,更是讓朝鮮和大明自那時候起便結下了宗主國以外的深厚情感。

到了現在這個年頭,朝鮮在夾縫中求生存實際也挺不容易,服從明朝,明朝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就連皮島都撤了,壓根就沒能力也無心去管朝鮮的存亡。

清虜在崇禎十年用武力迫使仁祖屈服,仁祖一路跑到了南漢山城,實在不行了纔是出城對黃臺吉行三跪九叩的臣子之禮。

朝鮮仁祖李倧這麼做自然有他的苦衷,但是在朝鮮人心中,他們的宗主國依然還是大明,如果不是到了實在不行的地步,誰願意去幫着清虜。

所以自那時候起,朝鮮上下臣民便是開始對李倧不滿,八道各地開始不斷髮生變亂,都是以歸附明朝爲名,討伐仁祖。

這些小亂子當然被已經鞏固王權的李倧輕鬆平定,然而據廠衛稟報,今年六月份的時候,當年仁祖反正的功臣沈器遠居然也在國內發動政變,想要將懦弱的仁祖拉下馬。

就是在林慶業來到這覲見自己的幾日之前,崇禎皇帝接到了一封來自朝鮮的求封書。

沈器遠在朝鮮發動政變擁立懷仁君李德仁取代李倧,所以想要獲得明朝方面官方認同的冊封詔書。

林慶業是朝鮮名將,沈器遠則是仁祖反正歸附大明時期的功臣,兩人都是明朝一系,對於沈器遠的要求,崇禎皇帝自然打算應允。

但是在歷史上,沈器遠這次政變實際上是以失敗而告終,所有人都被李倧斬盡殺絕,不得不說,李倧這傢伙運氣當真不錯,老是能在變動前夕獲知消息,防患於未然。

究其原因,和朝鮮國內大臣金自點等附清派自然脫不了干係。

然而現在的崇禎皇帝根本就不打算讓李倧繼續在這個朝鮮大王的位子上坐下去。

按照歷史上的發展,沈器遠最後會失敗而死,可若是自己幫他一把呢,結果就是不得而知了。

林慶業頓首再拜,說道:

“大明皇帝陛下,昔年李倧反正歸明,方得全國之擁戴,而如今其昏聵不堪,懦弱無功,竟伏拜於建虜腳下苟且偷生,臣深爲不齒。”

“清虜竊據遼東,此輩黨同伐異,坐視宗主國之成敗,其行可誅!一日爲大明臣子,當世代爲大明臣子,臣願率所部八千朝鮮兒郎與建奴死戰到底!”

林慶業現在回去是一丁點作用也沒有,沈器遠的事還是讓廠衛去辦,林慶業在這個時候在朝鮮國內被通緝,實際上沒有什麼名份可言。

想到這裡,崇禎皇帝擺手示意他起身,說道:

“林將軍忠貞之心,朕已知曉,李倧之德行,朕亦深知。司禮監,擬詔。”

“聖仁廣運,凡天覆地載,莫不尊親帝命。溥將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誕育多方。龜紐龍章,遠賜八道之域;貞珉大篆,榮施鎮國漢山。”

“李倧背主棄義,已無反正之名,不知尊於中國,背棄宗主之義。茲撤銷朝鮮國王封號,收回誥命。爾國固藩衛於天朝,自推一人爲王,朕當親封,賜予誥命,冊封爲朝鮮國王。欽哉!”

林慶業接到這份詔書,激動的不能自己,頭磕的砰砰直響,崇禎皇帝示意他平身,又是頒旨將林慶業提升爲朝鮮軍統領,總理一切朝鮮軍務事宜。

實際上,崇禎皇帝也知道這份詔書不可能立即見效,但是仁祖李倧已經被建奴打怕,一輩子都不敢再和明朝做什麼往來,自然需要換一個聽話的。

甚至就算新的朝鮮國王是個首鼠兩端之徒,在崇禎皇帝這裡也要比被建奴打成乾兒子的李倧要有用得多。

這份詔書不是給李倧,而是給全體朝鮮臣民所發,林慶業的反應也說明了這份詔書一旦要是抵達朝鮮,將會掀起什麼風浪。

這些東西對崇禎皇帝來說就是一句話的事兒,但是在朝鮮臣民眼中,就是天朝宗主國對沈器遠和林慶業的認可,就是大明對仁祖李倧的不滿。

周思昭和李成仁在金、復二州變亂,多爾袞既要穩定盛京,又要親征平亂,顯然無暇顧及朝鮮內部,恰逢沈器遠政變,這對大明來說是天賜良機。

崇禎皇帝知曉此理,但京師剛剛穩定不久,李自成那邊還沒有解決,自然沒那個能力派兵支援。

崇禎皇帝能做的不多,唯有給一個正義之名,在朝鮮內部激起千層浪而已,剩下的就全看他們發揮了。

林慶業與沈器遠是好友,如今其又是手握八千兵馬,帶着崇禎皇帝的詔書歸國,已經是兼佔天時與人和。

在朝鮮內部這種力量已經不弱,若是再加上反正功臣沈器遠和懷仁君李德仁等人的力量,未嘗不能與李倧一戰。

林慶業剛剛一步三回頭的離開,崇禎皇帝神色頓時黯淡下去,側身問道:

“承恩哪,朕這一道詔令能否讓李倧直接退位?你說說看。”

王承恩固然有自己的想法,但如今的崇禎皇帝是位聖君,自然不能直接毫無顧慮的說出來,再三推脫之後纔是說道:

“啓奏陛下,那李倧昔日反正就是打着歸附大明的旗號,如今他背信棄義又歸附建奴,國內早就是不滿。”

“陛下此詔真乃仁聖之君所爲,退一萬步來說,也能造成朝鮮國內動盪,李倧已無國王之名,能否穩住王位,還是兩說。”

“嗯。”

崇禎皇帝點點頭,其實也並不指望着一紙詔書就能把李倧拉下馬,但時機到了,總歸還是要試試,要是顧及臉面問題,那還能做成什麼事了。

“朕該做的、能做的都已經做了,剩下的,就看天意吧。”

第七百四十章:不能讓他們好受第一百三十章:文武第一百五十一章:險勝第三百一十三章:以西廠暫主金陵事第四百二十二章:一臉平靜的羣臣們第三百八十八章:事變第二百四十章:月夜營嘯,平度之敗第三百章:丙戍變革第六百六十章:出師未捷,總兵先死第三百零二章:暴政 神怒 天譴第三百二十三章:不明來歷第一百六十八章:京城見聞第四百八十四章:破敵第三百一十四章:大明朝的皇親第五百七十五章:皇上教你打游擊第四十一章:白廣恩復叛第五百二十七章:你再不來老子可就真掛了第三百三十九章:謀立新君第七百三十五章:唾手可得的盛京城第七百九十一章:上元盛況,崇禎中興第五百五十六章:環環相扣 將計就計第六百一十九章:以人填河,天降奇兵第六百章:得與失第一百二十二章:爭議第一百七十四章:弓試第四百零九章:斬皇親,廢六部第一百二十二章:爭議第五百二十六章:希堯斬將,高白大捷第五百零四章:歸化會盟(下)第四十一章:白廣恩復叛第三百五十七章:皇后監國,出師遵化第七百八十八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三章:親巡京營第二百一十二章:老馮出塞第四十三章:分向突圍,退保寧武第五百八十八章:駙馬任遼第三百七十四章:上了套兒的崇禎第五十六章:王府問計第一百一十八章:詔書第三百零三章:帝奔第三百九十六章:舉世矚目的敘功升授大典(中)第四百一十一章:承讓了,馬大帥第六百五十五章:請君入甕,西安軍議第七百六十二章:全面侵法第四百四十四章:聖旨第二十五章:老祖宗留下來的王牌軍第三百零七章:陰險的馬士英第七百五十一章:順手收波人心第七百六十八章:兵臨巴爾幹第三百四十四章:先取建平,再下廣德(上)第一百五十章:全殲第四百五十七章:似是而非,轉敗爲勝第三章:親巡京營第七百八十三章:這,就是教廷第三百五十四章:謀定盛京,御駕親征第四十四章:皇帝手下的豺狼虎豹第一百六十一章:宣武第二百二十八章:北征第三百三十四章:家事國事天下事(中)第五百九十七章:全面戰爭第五章:李若鏈奏時弊第三百六十八章:達延古的醒悟第四百九十一章:說媒第七百一十章:聰明人的做法第五百二十三章:新仇舊怨第七百六十章:強擼未必能灰飛煙滅第五百二十三章:新仇舊怨第六百五十六章: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六十五章:飛速你老馮第七百六十五章:朕爲你再戰最後一次第一百八十二章:奉旨會談第四百二十五章:執意奪關第三百四十一章:三王亂國第五十五章:建奴議政第一百八十三章:動手第一百章:和韃子拼了!第三百八十一章:兵圍孔府(上)第二百七十三章:貌合神離的八旗第五百七十四章:重回大明不是造反!第三十六章:朕讓你心服口服的背鍋第六百二十九章:馮銓致仕第一百六十六章:召見宋應星第一百三十九章:抉擇第六百七十二章:傳聞第一百四十七章:下保定第五百四十六章:內情第七十二章:東南財閥集團(吐血第四更!)第一百七十四章:弓試第四百一十七章:內宮六虎一些相關通知第七百七十九章:兩超多強第五百八十七章:全民兵役第七百零一章:只能硬着頭皮繼續打了第六百二十五章:喋血土地廟第一百八十章:封賜第一百四十五章:守薊第三百八十四章:廢爵衍聖公,談遷評時事第二百三十五章:雙馬戰一龍第六百九十四章:沙普之亂第二百三十七章:定策太原
第七百四十章:不能讓他們好受第一百三十章:文武第一百五十一章:險勝第三百一十三章:以西廠暫主金陵事第四百二十二章:一臉平靜的羣臣們第三百八十八章:事變第二百四十章:月夜營嘯,平度之敗第三百章:丙戍變革第六百六十章:出師未捷,總兵先死第三百零二章:暴政 神怒 天譴第三百二十三章:不明來歷第一百六十八章:京城見聞第四百八十四章:破敵第三百一十四章:大明朝的皇親第五百七十五章:皇上教你打游擊第四十一章:白廣恩復叛第五百二十七章:你再不來老子可就真掛了第三百三十九章:謀立新君第七百三十五章:唾手可得的盛京城第七百九十一章:上元盛況,崇禎中興第五百五十六章:環環相扣 將計就計第六百一十九章:以人填河,天降奇兵第六百章:得與失第一百二十二章:爭議第一百七十四章:弓試第四百零九章:斬皇親,廢六部第一百二十二章:爭議第五百二十六章:希堯斬將,高白大捷第五百零四章:歸化會盟(下)第四十一章:白廣恩復叛第三百五十七章:皇后監國,出師遵化第七百八十八章:有其父必有其子第三章:親巡京營第二百一十二章:老馮出塞第四十三章:分向突圍,退保寧武第五百八十八章:駙馬任遼第三百七十四章:上了套兒的崇禎第五十六章:王府問計第一百一十八章:詔書第三百零三章:帝奔第三百九十六章:舉世矚目的敘功升授大典(中)第四百一十一章:承讓了,馬大帥第六百五十五章:請君入甕,西安軍議第七百六十二章:全面侵法第四百四十四章:聖旨第二十五章:老祖宗留下來的王牌軍第三百零七章:陰險的馬士英第七百五十一章:順手收波人心第七百六十八章:兵臨巴爾幹第三百四十四章:先取建平,再下廣德(上)第一百五十章:全殲第四百五十七章:似是而非,轉敗爲勝第三章:親巡京營第七百八十三章:這,就是教廷第三百五十四章:謀定盛京,御駕親征第四十四章:皇帝手下的豺狼虎豹第一百六十一章:宣武第二百二十八章:北征第三百三十四章:家事國事天下事(中)第五百九十七章:全面戰爭第五章:李若鏈奏時弊第三百六十八章:達延古的醒悟第四百九十一章:說媒第七百一十章:聰明人的做法第五百二十三章:新仇舊怨第七百六十章:強擼未必能灰飛煙滅第五百二十三章:新仇舊怨第六百五十六章: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六十五章:飛速你老馮第七百六十五章:朕爲你再戰最後一次第一百八十二章:奉旨會談第四百二十五章:執意奪關第三百四十一章:三王亂國第五十五章:建奴議政第一百八十三章:動手第一百章:和韃子拼了!第三百八十一章:兵圍孔府(上)第二百七十三章:貌合神離的八旗第五百七十四章:重回大明不是造反!第三十六章:朕讓你心服口服的背鍋第六百二十九章:馮銓致仕第一百六十六章:召見宋應星第一百三十九章:抉擇第六百七十二章:傳聞第一百四十七章:下保定第五百四十六章:內情第七十二章:東南財閥集團(吐血第四更!)第一百七十四章:弓試第四百一十七章:內宮六虎一些相關通知第七百七十九章:兩超多強第五百八十七章:全民兵役第七百零一章:只能硬着頭皮繼續打了第六百二十五章:喋血土地廟第一百八十章:封賜第一百四十五章:守薊第三百八十四章:廢爵衍聖公,談遷評時事第二百三十五章:雙馬戰一龍第六百九十四章:沙普之亂第二百三十七章:定策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