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的大同天氣春暖咋寒,站在城牆之上還能看見東邊白登山上的積雪,岳飛開始了每日在城頭的例行巡查,不過這次陪同的除了軍部軍法部的軍官之外,另外多了一個身穿大宋文官官服的黃縱。
黃縱在去年大同會戰之後,被朝廷轉爲文職,被任命爲山西行省(原來的河北東路)巡撫,正二品大大員,其省府就設在大同,故今日陪同岳飛巡視城防。
“布亮,出關滅金之事朝廷爲何議而不下決定?到現在似乎沒有了動靜。”岳飛說道。作爲樞密院副樞密使,雖然沒有參加年初的大宋議事會的會議,但是會議紀要原原本本送到了他的手上,還徵求他本人的意見。消滅金國直搗黃龍府乃他畢生心願,現在就差最後一步,朝廷突然沒有了動靜,這讓他感到有些鬱悶。
“鵬舉,你別心急,我料定今年官家必定發動滅金之戰。”黃縱笑着回答。
“布亮爲何如此肯定?”岳飛有些不解。
“鵬舉,從去年大同會戰結束後,官家就命令各個軍團在修整的同時,繼續擴充兵力,加強訓練,這不是爲今年的戰爭做準備嗎?況且,山西作爲出關的前線,大量的糧草正源源不斷的運送到這裡,不打仗要這麼多糧草幹嘛?這是爲出關做準備啊。”黃縱笑着回答。
黃縱說的的確是事實,處於北方最前線的第一、第二軍團去年冬天就按照樞密院的命令進行擴編,每個軍團都是八個步兵師、兩個騎兵師、以及一個炮兵師還有如工程營、醫療隊等輔助兵種,滿編全部都在十五萬左右,而且武器裝備、彈藥等優先供給這兩個軍團,擺明一副要打仗的樣子。
“但願一戰定乾坤,我大宋再無北疆禍患,然後我解甲歸田,學學陶淵明也不錯。”岳飛慨然道。
“哈哈,鵬舉你想的有些簡單了,滅了金國,還有西夏、西遼,還有那些蒙古部落,只要官家在位,仗有的你打。”黃縱大笑道。
果然在正月二十日,大宋日報在正版頭條全文刊登了大宋皇帝趙君一片署名文章《戰爭論》
文章從四個方面,敘述了人類爲什麼會有戰爭,戰爭的目標和意義、戰爭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戰爭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以及破壞,洋洋灑灑將近一萬字,用了白話文的形式進行論述,用後世的話說就是從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等方面闡述了自己的對戰爭的看法。
認爲戰爭是敵對雙方爲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領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戰鬥。戰爭是統治者意志的體現。是用以解決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矛盾的最高的鬥爭形式。它是政治通過暴力手段的繼續,是流血的政治。觸發戰爭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軍人,因此戰爭亦被視爲政治和外交的極端手段。
文章指出一切反抗抵禦外來侵略、促進社會進步的戰爭,都是正義戰爭。對於戰爭的得失,文章指出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是要考慮長遠,要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考慮是否發起戰爭云云。
шшш▪ тt kдn▪ ¢o
“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爲。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戰爭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政治是目的,戰爭是手段。政治不僅引起戰爭,而且支配戰爭,因而政治的性質決定戰爭的性質。”......
“在像戰爭這樣危險的事情中,由仁慈而產生的錯誤思想是最爲有害的。不顧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對方不同樣做的同時,必然會取得優勢。由於厭惡暴力而忽視其性質的做法毫無益處,甚至是錯誤的。”........
“戰爭不是消遣,不是一種追求冒險和賭輸贏的純粹的娛樂,也不是靈機一動的產物,而是爲了達到嚴肅的目的而採取的嚴肅的手段。........”
這些《戰爭論》中出現的新鮮而又精闢的論點,讓大宋士子和軍人們都打開眼界,雖然通篇沒有提到是否繼續對金作戰,但是細心的人們都意識到,對金的戰爭使正義的、正義的事業必將會得到廣大大宋子民的支持,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傷害......於是士子們有的向朝廷上書,有的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支持繼續對金用兵。
就在這個時候,財部又在大宋日報上公佈了上個年度大宋幾個主要經濟指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則是兩個數字:上年度(紹熙三年)大宋國庫財政收入達到一億兩千萬貫,比紹熙二年增加三千萬貫,創歷年來最好成績,財政收入的增長主要來自工商稅收的大幅度增長。再加上發行的兩千萬貫愛國債券共計一億四千萬貫。
支出一億五千萬貫,同比紹熙二年增加七千萬貫,主要是軍費開支增長,略有赤字。預計今年國庫財政收入可以達到一億六千萬貫,支出一億八千萬貫主要用於基礎建設和軍費的開支,今年的計劃今年再發行兩千萬貫的愛國債券彌補虧空,國家財政並沒有戰爭而陷入困境。
另個一指標則是鋼鐵產量,上年度大宋鋼鐵產量爲四億斤,相比較紹熙二年增加了五成,今年可以達到五億斤,再增加兩成五。
鋼鐵產量的增加無疑是戰爭刺激的結果,而揚州鋼鐵廠則在趙君的命令之下,公開了坩堝鍊鋼法的原理及其操作過程,一時間,大量的鋼鐵廠在大宋各個州縣興起,同時刺激了鐵礦、煤礦的開採,不僅解決了許多剩餘的勞動力還給朝廷帶來的豐厚的稅收。
有了這兩項事關全局的經濟指標以及報紙上的輿論導向,作爲大宋皇帝趙君在二月初的大宋理事會上作出了對金人繼續用兵,徹底消滅金國的決定。並當場賦詩一首與衆位大臣共勉,這首詩也在大宋日報上公開發表:
燕雲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赴北疆。
白山黑水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篇七律詩吹響了大宋對金國的用兵的號角,成爲大宋軍隊裡廣爲流傳的一首戰鬥詩歌,士子們紛紛稱讚皇帝陛下的霸氣,幾乎和數年之前那首《滿江紅》可以相比,但是作者趙君很清楚,自己不過是抄襲後世偉人的詩句稍加改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