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燕京後,趙君立即對韓常的八萬金兵開始進行整編,部隊裡佔極少部分的女真族士兵被當成俘虜處理,其餘又將年老體弱和殘疾老兵進行強制退役,發放一部分銀兩讓其歸鄉,這樣下來八萬多人只剩下了四萬人,整編爲四個師(廂)成立了燕京軍團,任命韓常爲軍團長,並從第一軍團調去大批基層軍官任政治委員,加強對其的控制。
半個月後,從海路來的第二批宋軍到達直沽寨,並送來了大批給養和武器彈藥,燕京地區的宋軍數量一下子膨脹到了十七萬,長城各個關卡的兵力得到了加強,燕京牢牢控制在宋人的手裡。
燕京的突然淪陷,震動了整個金國朝野,這就意味着金國被宋人強行分爲關內關外兩個部分,爲此,金國上下開始調動人馬,在大名府河間府一帶的金國元帥完顏宗弼率領大軍準備北上,直撲燕京,而在關外完顏宗翰也調動了十萬大軍,向長城一帶進發,準備奪回燕京城,
而同時,大宋岳飛的第二軍團開始從河北西路沿着大名府一帶北上,直追完顏宗弼的大軍,吳玠的第四軍團則順着河東南路直接北上,撲向長城一帶。一時間平靜許久的燕雲之地再一次風雲激盪,成了戰火的中心地帶。
燕京城內原金國皇帝一處行宮,被臨時改成趙君的住所,而第一軍團的總部也設在這裡,成了實際上的宋軍的指揮中心,戴着各種軍銜的軍官進進出出,顯得異常忙碌。
今天在軍部一個大的房間里正在進行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主持會議的是趙君,除了賴布衣、高培等軍團一級的將領外,參謀部、政工部、後勤部的部長以及每個師的師長都參加,包括剛剛投誠大宋不久韓常,會議只有一個議題,討論如何應付來自南北兩個方面金兵的圍攻。
韓常作爲剛剛投誠過過來的將領能參加這樣高級別的會議說明了宋人對他的信任,心裡自然感激,不過他清楚在這裡自己也只有聽的份,絕對不敢胡亂說話。
“根據最新情報,北邊是完顏宗翰的十萬大軍,現在正向居庸關、黃崖關、古北口進發,企圖奪回這三個關口,重新打通長城南北之路,而南邊,則是完顏宗弼的三十萬大軍正在向北移動,目標估計同樣是燕京。”趙君說着,拿起教棍在牆上的一面軍事地圖上指點着,同時又說道:“岳飛的第二軍團正緊追完顏宗弼的大軍,吳玠的第三軍團則沿着河東南路直插太原府。”
衆人聽了紛紛議論,如高培這樣的軍團一級的將領早就知道宋軍三路大軍的意圖,但是師一級的將領則是第一次聽說,雙方在山西、河北兩地聚集了將近八十萬的兵力,絕對稱的上是一次國戰。
韓常自然是第一次聽說宋軍各大主力部隊的位置和行軍路線,幾乎宋金兩國的軍隊都指向了燕京,唯獨吳玠的第三軍團將近十二萬人卻一直北上,似乎沒有東進支援燕京之勢,如果少了這十二萬兵力,在燕京地區,宋軍的數量和金軍相比少了將近十多萬,形勢不容樂觀。
“韓將軍,你一直在金國,對金人瞭解的比朕和在座的將軍們都清楚,說說你對現在形勢的看法。”趙君突然點到韓常的名字。
韓常楞了楞,他不明白在這個節骨眼趙君怎麼會點他的名字,在座的可都是趙君的心腹將領,自己一個降臣亂說什麼?不過看着趙君鼓勵的目光,韓常略一思考,還是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金人這邊,北方的完顏宗翰十萬大軍不足爲慮,一是金人的主力部隊幾乎都在完顏宗弼手下,完顏宗翰的十萬士兵也是臨時拼湊而成,戰鬥力低下,二是有長城阻擋,只要把好這幾個個關隘,金人是過了不長城的。至於完顏宗弼的三十萬大軍,其中女真族的大約十萬精銳部隊,戰鬥力強悍,其餘則是遼人和原金國漢人組成,戰鬥力稍弱,但是都是老卒,不容小覷。”
衆人聽了點頭稱是,韓常分析的實事求是,金人的主力全部在關內是不爭的事實。
“至於大宋三路大軍的部署,這是官家早就計劃好的,卑職不敢胡言亂語,妄自猜測,只不過……只不過…..”韓常猶豫了一下,還是一咬牙說了出來:“吳玠大軍直插太原府,難道是要繼續北上,攻佔大同?切斷金人北出長城另一條重要通道?”
“韓將軍果然精通謀略。”趙君笑着說:“朕就是這個意思,絕對不讓完顏宗弼回到金國!爲此,爲了堵住長城一帶的關隘,朕不僅讓吳玠快速向北推進,第一軍團還要派兵直奔大同府!”說着趙君的木棍指向了地圖的北方,那個被標誌成醒目位置的黑點。
“官家,您是說完顏宗弼進攻方向不是燕京,而是繞道大同府?從那裡翻越長城?”韓常差點驚叫起來。
“正是如此。”趙君耐心解釋道:“現在燕京被我軍佔領,共有將近十七萬大軍在這裡等候完顏宗弼大軍的到來,後面還有岳飛軍團的十四萬大軍,後有追兵,前有阻攔,除非他願意在燕雲地區和我軍展開決戰,否則絕對不會陷入前後夾擊的被動局面。但是完顏宗弼會和我們在這裡展開決戰嗎?朕認爲可能性很小,他從汴京城開始一邊收攏金兵一邊向北撤退,目的很明顯就是返回關內,重新積蓄力量。”
“完顏宗弼不是魯莽之輩,如要出其不意翻越長城,大同絕對最理想之地,現在大同府極其周圍州縣都還在金人手中,只要快速趕到大同府,那麼翻越長城就是舉手之勞,而這也是朕決定派兵迅速趕往大同的的目的。”
包括韓常在座的師一級將領這才全部明白了趙君的戰略意圖,一個個摩拳擦掌,紛紛要求帶兵趕往大同,堵住完顏宗弼大軍的退路。
韓常沒有說話,他心裡琢磨着一個問題,從燕京到大同府,距離不下七百里,中途還要翻越太行山脈,路途之艱難可想而知,而這些將領們似乎根本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一昧請戰,難道不怕不能及時趕到而貽誤戰機?
正當韓常沉思的時候,就聽到趙君開口了:“衆將軍不必請戰,經過朕和軍部參謀司商議,決定朕親自率軍,第一、第四、第五師和韓將軍的兩個師,還有岳雲的炮兵師,西進大同,其餘各部則守衛燕京及其長城各關隘,由高培統一指揮,一定要守住燕京!”
皇帝要親自遠征大同!韓常聽了下了一大跳。這一路艱苦不說,萬一有個三長兩短,那如何是好?韓常這麼想,衆將領自然也會想到,紛紛上前勸告趙君不要冒險,突襲燕京已經讓大宋朝廷上下惶惶不安,現在又要突襲大同,情況更加危險,怎麼不讓這些將領們膽戰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