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朝廷這邊,李綱辭官歸隱並沒有及時提拔一名宰相,而形成了秦檜一人爲相的局面,更加重了秦檜的權威,而張俊在秦檜等的支持之下,再次復出,重新任命爲神武中軍的都統制,執掌了舊部。
朝廷這邊的局勢變動,並沒有影響到趙君的北伐步伐,他帶領七個廂將近九萬人的主力揮師北上,一路攻城拔寨,於十月十五再一次到達徐州城下,進行第二次徐州攻防戰。
完顏昂的主力部隊在虹縣被殲滅,使金軍同時完顏宗弼大爲震驚,料宋兵還會攻打徐州,於是帶領重兵親自坐鎮徐州,阻擋揚州軍的北上步伐。
經過幾次試探性的攻城,趙君就命令停止進攻,根據上次徐州會戰的經驗以及這次試探,他知道單憑強攻,不付出慘重的代價沒有數月天氣根本無法攻打下徐州,必須另想策略纔是。
於是這天中午,趙君在自己的中軍大帳召開廂以上將領和參謀司的參謀參加的軍事會議,就如何攻打徐州城獻計獻策。
坐在下首的第八廂指揮使王石算是整個大帳中年輕的高級軍官,初生牛犢不怕虎,立即站起來提出可以仿照攻佔泗州城的辦法,用熱氣球傳送士兵空降到徐州城內然後進行偷襲。
對於這種辦法,始俑者趙君心裡卻是一陣苦笑,此法第一次偷襲勝算很大,但是想屢次使用則不可取,金齊聯軍早就接受了泗州城北奇襲的經驗教訓,一到晚上增加了空中防禦,再加上徐州城比泗州要大很多,需要投放更多的空降士兵才能達到目的,而士兵越多需要的熱氣球也越多,更容易成爲敵人的靶子,能成功的可能性比泗州大爲降低。
不過趙君還沒開口,唐小兵站起來提出了異議,說的內容幾乎和趙君所想的一樣,唐小兵原來是淮西軍團參謀司的主事,但是北伐以後軍團撤銷,他又回到了揚州軍部任副主事,這次隨軍作戰。
唐小兵所說倒也符合實際,衆將頻頻點頭,不過王石有些不服氣,說道:“那以唐主事所言,有何辦法攻城?”
“可以採取攻佔沐陽城時候採取的辦法,用炸藥炸燬一段城牆。”唐小兵倒是從容不迫,“另外一計就是炸掉黃河口,水淹徐州!”
宋代的時候,黃河還沒有改道山東,而是流向淮北經過徐州,泥沙的緣故也成了地上懸河,對徐州的威脅很大,故有唐小兵這一說。
好毒的計策!衆人皆驚,紛紛看着上首的趙君。
“炸掉黃河不容考慮。”趙君一口否決,他還不想做千古罪人。
炸藥炸掉城牆可行性很大,總將領紛紛贊成,炸藥的威力現在越來越大,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也與日俱增,而且減少士兵的傷亡,實在是省時省力。但是賴布衣卻否定了這個提議。
他說道:“根據上一次攻城情況,徐州不同於沐陽,一則其城牆厚度和根基絕非後者相比,如若炸掉一段城牆,必須要用更大的藥量,而自從沐陽城破後,金齊兩軍已經發覺了我們攻城這個法子,加強對城牆根處的查看,一旦發現異常則用火油、糞汁等澆下,士兵在下面作業傷亡將非常大,二則徐州的城牆根基全部是用巨石砌成,普通鐵鍬根本無法挖動。”
賴布衣說的確實有道理,衆將領也都沉默了,攻城本來就是個費時費力的事情,要短時間內見到效果,困難很大。
“如果我們挖地道如何?從遠處挖到城牆根處,在地道里作業,一則可以避免守城的敵兵看到,安全性好,二則可以避開城牆根部的巨石,在其下面挖洞,埋上炸藥。”趙君提議道。
聽趙君這麼一說,衆將領眼睛一亮,紛紛議論起來,不過這個時候唐小兵提出了異議:“徐州城護城河寬大,地道如何度過?總不能在護城河下面進行開挖,那麼河水倒灌的可能性非常大,一旦倒灌進去那麼整個地道就廢。”
對於唐小兵提出的這個問題,趙君還沒有回答,旁邊的賴布衣卻笑着說:“解決此法也簡單,將徐州護城河上游的大壩控制住,全部關住閘門,不準水進入護城河,等護城河干涸以後,再在下面挖地道,也有利於士兵攻城。”
賴布衣提出的這個法子倒也不復雜,既然能解決護城河的問題,那麼整個方案都有可行性,於是趙君就命令參謀司立即圍繞挖地道、埋炸藥這個辦法進行論證,並提出詳盡的方案。
三天之後,參謀司提出了一套詳盡的方案,經過趙君審閱批准後,秘密下發到有關營隊,立即開始實施,而這個時候宋軍攻城也基本停了下來。
在距離徐州城南三里路的地方有一個小土坡,上面還長着一些小數,這裡距離宋軍大營還有一段距離,不過這天早上開始,一隊宋軍突然從軍營中出來,來到小土坡附近開始搭建帳篷,並在四周挖壕溝,看來是準備搭建新的營地。
對於宋軍在城南的異動,守城的金兵很快報告給了完顏宗弼,他親自登上城頭,連續觀察了兩天,發現宋軍只是建造新的大營,並沒有實質性的動作,也就放心下來,命令守城將領加大對宋軍兵營的觀察,防止宋軍偷襲。
而在柵欄帳篷組成的宋軍大營中士兵們確是異常忙碌,在大營中間空曠的地面上,一夥士兵正在奮力的挖着大坑。這是趙君專門成立的工兵營,他們的任務就是從這裡挖一條直通徐州南城牆腳下的一條地道。
工兵營營指揮使叫包黑子,也就是在沐陽攻城戰中,冒着生命危險帶領自己的弟兄摸到城牆根下挖坑埋上炸藥,最後炸掉城牆的都頭,算是在這一戰中立的大功。趙君重新執掌揚州軍後,專門建立了一工兵營,直屬軍部後勤司管理,而包黑子則被任命爲營指揮使。現在他就指揮着手下士兵挖地道,而手裡拿着一個羅盤。正是沈括發明的“指南龜”。
它採用了竹釘支承,摩擦力小,旋轉靈活,因而也受到人們歡迎。後來人們將其發展成了樞軸支承式,這種形制就成了使用簡便的旱羅盤。有了它就不用擔心地下作業會偏離方向。
而挖地道也不是像普通人想象人工挖煤那樣,而是在宋代有專門的車進行攻城挖地道,剛開始趙君聽聞大爲驚訝,立即讓後勤司製造。這種車叫頭車,結構複雜,簡直就是個小火車。
整個車輛由屏風牌、頭車、緒棚組成。屏風牌在車列的最前端,車前及兩側設有防護,爲整組頭車的出口。屏風牌和頭車緊接,以保護兵員,地道挖差不多時,士兵在車內集結,地道挖通後,迅速將屏風牌推開,士兵衝出頭車進攻。中段頭車一般長九尺寬七尺公,前高七尺,後高八尺,車頂設有一二尺寬的出入口,木製頂蓋上加有皮笆(鋪上生牛皮的竹蓋),再覆上一尺多厚的穣櫜,最後再蓋上皮笆,以防矢石及火器。同時備有泥漿桶、麻搭(拖把)和渾脫水袋(牛皮做的水容器)用於滅火。
隨着挖地道進度,頭車不斷前進,車最後的緒棚也會隨之加長,挖出的泥土由車尾附的絞車帶出,再由士兵用麻袋將土運走。一組頭車的乘員約爲十人,挖地道攻城一絕。而現在包黑子的後勤營就使用的這種頭車。
有了這種利器,不分晝夜輪流換班的挖,速度也就加快了許多,過了兩天時間就挖到了距離護城河不到一百米的地方,這個時候就需要進行另外一個行動,泄掉徐州護城河的裡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