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兩位狀元

整個四月,邵勉仁都在洛陽會友。偶有閒暇,則在家中寫詩作畫、聽曲觀舞,稍作放鬆。

王貞白則被派了出去,前往長安,打探消息。

而此時的長安,正處於非常熱鬧的時間段。

今屆科舉已經放榜。

進士科錄取108人,聖人加了一場殿試,欽點福建泉州晉江人陳逖爲狀元。

陳逖今年三十歲,於建極十三年第一次參加科舉,未中。

同光元年再考,還是沒中。

今年是第三次參加考試,終於得中進士。在後來的加試中,又得聖人青睞,高中狀元,立授秘書郎。

這是一個從六品的官職,國朝以來,向爲狀元專屬,十分緊要。

前唐之時,他們是掌管經史子集各類圖籍的官員。如果聖人需要閱覽,立刻按照書目找出來奉上。本朝又多了個文書工作,替聖人擬旨,發往外朝。

他們的工作內容,其實十分要害,又常伴聖人之側,前途可謂一片光明。

唐時秘書郎有四人,國朝只有兩人,目前是崔邈和陳逖。

前者是建極十年的狀元,汴州人,初授右補闕,後任秘書郎。

大夏立國十九年,只出過三位狀元,即崔梲、崔邈、陳逖,可以說都是有大氣運之人——是的,需要點運氣,因爲中狀元需要加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這不是每次都有的。

崔梲已經是西州刺史。

崔邈剛剛出京,擔任郿州刺史。

陳逖算是接過了兩位前輩的大旗,繼續着狀元郎入秘書省的傳統。

當然,狀元當秘書郎說得過去,但農科第一名的徐寅也當上了秘書郎,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徐寅這個人比較有意思。

他是傳統文人出身,但上進心比較強烈,而且有“黑點”。

傳聞樑王鎮汴時,徐寅曾以詩賦媚全忠,時全忠焦頭爛額,沒怎麼搭理他,於是怏怏離去。

其實吧,他在本時空還算好的。

歷史上爲了巴結朱全忠,頻獻詩賦,但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惹得朱全忠大怒。

他擔心逃不掉,於是寫了《過大梁賦》,其中有“一眼胡奴,望英威而膽落”的句子,明顯是嘲諷李克用,吹捧朱全忠。

逃離汴梁後,徐寅回到老家福建莆田,被王審知重用。他十分注重農事,建議王審知造海堤,阻止海水倒灌,同時開挖溝渠、修建陂池,灌溉良田,因此在福建的名聲頗爲不小。

本來他也就這樣了,平平淡淡過一生。但隨後發生的事情,讓他被牢牢地記載於史書上。

李存勖滅樑之後,問:“徐寅在否?”

得知他在王審知手下後,對福建使者說道:“汝歸語王審知,父母之讎,不可同天。徐寅指斥先帝,今聞在彼中,何以容之?”

還好,王審知愛惜徐寅的才華,把他保下了。

本時空的徐寅,同樣被王審知聘用,在幕府當官。

但幕職包括節度使在內,理論上來說都是臨時職務。福建歸順後,徐寅沒了職務,只能回鄉。而且他還沒有功名,只能在莆田當個小吏,日子過得雖然不差,但也談不上多好。

徐寅是有上進心的。

他非常關注時事,想方設法打探消息。在得知同光四年要考農學後,潛心研究、長期準備,終於爭到了福建道那唯一的名額,也是厲害。

隨後,在殿試之中,聖人親自出題:“因地制宜”。

徐寅憑藉福建山區經濟與海貿聯繫的策文,搏得聖人青睞,被拔爲頭名。

進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農科殿試第一名還沒個正式稱呼,但這都不重要了,徐寅私下裡被人稱爲“農狀元”,實打實的名氣、好處都到手了。

對了,耶律全忠也考中了。

與他一同租住的呂琦、韓昭胤二人都名落孫山。

呂琦長吁短嘆之下,與耶律全忠告別,前往安西,準備當州經學博士。

韓昭胤則收拾行囊,返回家鄉,準備再戰。

一場科舉,照盡了人間百態。

有人鯉魚躍龍門,步入了官人行列。

有人唉聲嘆氣,但矢志不渝,準備將考試進行到底。

有人大徹大悟,放棄了不切實際的念想,重新規劃接下來的人生。

人這一生,其實就是在這樣不斷的選擇中度過的。

選擇的結果決定了接下來的人生,代價自負。

******

四月初十,聖人遵循傳統,在曲江池置宴,招待總計140名中舉士子。

聖人其實只是出席一下,略略飲了幾杯就走了,將空間留給這些“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新晉官人們。

耶律全忠就坐在徐寅身旁,默默喝着酒。

他不用擡起頭,就能感受到進士們時不時刺來的目光——當然,不是對着他的,而是鄰座的徐寅。

徐寅泰然自若,飲酒、吃肉,與人說話,沒有絲毫異樣。

“耶律郎君的策文也不錯。”徐寅放下酒樽之後,扭頭看向耶律全忠,說道:“我能得農狀元,實有些僥倖。”

“狀元郎過謙了。”耶律全忠說道。

徐寅搖了搖頭,道:“恰逢聖人重視海貿,我將福建的茶山、果園與其聯繫起來,撓中了聖人的癢處,如此而已。”

他這話大體是對的,但還是有些謙虛。

徐寅本身是傳統文人出身,文學功底很高,字寫得漂亮,試卷上的用詞也非常考究,這些都是加分項。再加上本身內容出衆,得農狀元是正常的。

“狀元郎倒是……坦率。”耶律全忠拱了拱手,笑道。

殿試完成之後,所有人的策文都被雕版印刷,編纂成冊。耶律全忠讀了徐寅的文章,確有幾分門道。

徐寅認爲,福建多山少地,故不多的平原、河谷地、山間盆地要妥善利用,種植糧食。

不便種糧的山區,考察其氣候,或改造爲茶園,或建果園,如此不一而足。

當然,如果僅僅只有這些,談不上有多出彩。

徐寅在策文中提到,唐時就有大食胡商採買茶葉,然數量不多,近年來則有所增加。

他敏銳地發現了這個事實,於是提出了一種可行性:一、讓胡商仰慕大夏文化;二、宣傳茶葉的好處。

外人仰慕大夏,那麼就會下意識模仿夏人的生活習慣。作爲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要飲用的茶水,是很容易得到胡人青睞的——在此,他甚至舉了吐蕃贊普從蜀中、江南等地採買茶葉的例子。

第二點就更好理解了,宣傳茶葉的好處,讓人買更多嘛。

徐寅最後來了一段總結,他認爲福建固然產茶,但規模、名氣比起江南、蜀中都要大大遜色,這是不正常的。

福建多山,氣候適宜茶樹生長,又瀕臨大海,如果就地產茶,運到泉州等地出售給外洋商人,則國朝又增收入。

應該說,非常有見地。

邵樹德看了也覺得非常驚豔。

福建茶之所以產量、名氣都不大,與福建的發展程度有關。

大夏開國之後,福建還屢遭動亂,洞蠻與官軍打得不亦樂乎,王氏家族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上位發家的。

戰爭一起,自然損失不少人口。即便有北人南遷,但人家第一站是淮南,第二站江南,經層層“過濾”之後,來到福建的人已然不多了,能彌補戰亂損失的人口,就已經不錯,甚至根本無法彌補——大量叛亂洞蠻被髮往遼東。

整個福建道,目前只有四十餘萬編戶人口,可能是全國人口最少的一道。爲此,當初福建置道時,就有人提出異議,認爲將福建五州併入江東道即可,可見一斑。

邵樹德非常認可徐寅的思路,認爲這樣有助於發展福建地方的經濟,增加人口——這種人口不需要官方花錢移民,他們受經濟利益驅動,會自己跑去福建。

而且,經濟發展了,編戶齊民的阻力就沒那麼大了。洞蠻也沒那麼頭鐵,最終會在經濟、軍事的雙重打擊下,漸漸歸順,福建一道就算安穩了,成爲又一個開發完畢的地方——這個過程可能要持續上百年甚至更久。

讀完策文後,邵樹德果斷授予徐寅秘書郎的官職,讓他與陳逖一起,成爲僅有的兩個秘書郎。

“耶律郎君——”徐寅看了眼遠處被衆星捧月的陳逖,笑道:“進士錄了108人,農科才32人。從今往後,咱們還得同舟共濟啊。”

耶律全忠默默點了點頭。

派系問題,無論哪朝那代,都從來沒有消失過。

爲了自己的日後的仕途,他也得站在農學這一邊。

坊中傳聞,108名進士除少數當朝官外,絕大部分前往各道,擔任縣一級的九品官員,即縣丞、主簿、縣尉之類。

少數佼佼者,直接授予縣令之職。

32名農科中舉士子,除徐寅外,沒有一個縣令,全部是縣裡面的佐貳官員。更準確地說,絕大多數是縣尉。

原因是中書侍郎趙光逢上奏,提及縣尉的職責:“親理庶務,分判衆曹,割斷追催,收率課調。”

簡而言之,一縣之中,縣令總攬全局。

縣丞是縣令的副手,就職責範圍來說,與縣令差不多,但屈居於縣令之下。

主簿負責縣衙文書、政令、賬冊、出納、考覈等方面。

縣尉負責本縣各項工作的具體執行,有點類似“常務副縣長”。

趙光逢認爲,將農科舉子放在縣尉的位置上,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精於實務的優勢。

聖人以爲然,准奏。

消息傳出,大夥恨透了趙光逢這“賊子”。

以下縣爲例,縣丞正九品下,主簿從九品上,縣尉則是從九品下,最低一級的官。

起步就比人家低了一兩級,能不恨麼?

另者,縣尉是最辛苦的,也容易背鍋。雖說能鍛鍊人,但誰要這個鍛鍊啊?

所以,趙光逢被人痛恨就很正常了。

“哈哈,看來你也明白了。”徐寅端起酒杯,道:“咱們自己人得團結啊。”

耶律全忠亦端起酒杯回敬。

當官,確實需要互相幫襯。不但農科舉子要團結,待將來有了算科、法科舉子,也要與他們團結在一起。不然的話,好處都被進士拿走了,那怎麼行?

第五章 定策第1040章 徐州與洛陽第二十章 硤石第十三章 夏州(二)第1254章 沉重第六十一章 深遠第十五章 彙集第二十八章 兩地第二十九章 第一發第十三章 回信第七十五章 剛起了個頭就沒了第二十八章 張、龍第四十五章 規劃與破局第六十一章 淮南行之二南詔農業地理第二十四章 深固根本第五十四章 銀鞍直第1007章 天津橋第997章 人口就是財富第十四章 出征(上三江了,感謝編輯,今日加更一章)第九十六章 人員與地方第六章 修武第1186章 考試第八十七章 特來送君一程第七章 收拾整頓(三)第十八章 耐心第1206章 漁陽第四十一章 專業第五十章 夾擊第八章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二)第三十六章 雷第十章 割麥子(爲菸草淡淡香.1005盟主加更)第九章 焦躁第三十七章 嘗試第三十五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四)第三十一章 星宿海第二十五章 返歸第二章 生長蕃中似蕃悖第七十八章 休養生息第十八章 搏一搏第1278章 大丈夫(加更1)第八章 國子監(給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七十五章 去吧!第十七章 道路第二章 小日子(二)第二章 派系第三十六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五)第八十四章 選才第四十五章 堅持第二十四章 激戰第十六章 機會來了第九章 同時天涯淪落人第二章 林場第1339章 讓他來第九章 消耗與消化第1148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六章 兄弟第1171章 吃魚第一章 世界名畫第1040章 徐州與洛陽第七章 士兵王第十八章 背叛階級的個人第958章 擔驚受怕第二十八章 阻擊與包圍第四十七章 黑手套第1184章 棣州城第十二章 新徵程第1056章 態度第四十三章 征服者第十四章 興師已定雲霄志(二)第十四章 出征(上三江了,感謝編輯,今日加更一章)第1183章 長白山第五十八章 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第1075章 我爲陛下賀第三十六章 李劭第七章 用人第1104章 蓬萊第六十章 史館第九十四章 東去第六十七章 兵亂第三十八章 教導第七十九章 條件第八十五章 破軍第三十二章 關鍵堵路上了,釣魚中。第三十九章 據點第五十三章 妙招第六十五章 分化第十七章 “五年平遼”第九章 局勢第六十六章 召見第四十章 聖人的日常第1276章 改革第六十八章 混亂的棋局(月票加更1/3)聊一聊軍隊的戰鬥力第八十六章 所謂賭第二十三章 衝突第1022章 朝會第十八章 追擊與佈置第六十七章 兵亂
第五章 定策第1040章 徐州與洛陽第二十章 硤石第十三章 夏州(二)第1254章 沉重第六十一章 深遠第十五章 彙集第二十八章 兩地第二十九章 第一發第十三章 回信第七十五章 剛起了個頭就沒了第二十八章 張、龍第四十五章 規劃與破局第六十一章 淮南行之二南詔農業地理第二十四章 深固根本第五十四章 銀鞍直第1007章 天津橋第997章 人口就是財富第十四章 出征(上三江了,感謝編輯,今日加更一章)第九十六章 人員與地方第六章 修武第1186章 考試第八十七章 特來送君一程第七章 收拾整頓(三)第十八章 耐心第1206章 漁陽第四十一章 專業第五十章 夾擊第八章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二)第三十六章 雷第十章 割麥子(爲菸草淡淡香.1005盟主加更)第九章 焦躁第三十七章 嘗試第三十五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四)第三十一章 星宿海第二十五章 返歸第二章 生長蕃中似蕃悖第七十八章 休養生息第十八章 搏一搏第1278章 大丈夫(加更1)第八章 國子監(給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七十五章 去吧!第十七章 道路第二章 小日子(二)第二章 派系第三十六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五)第八十四章 選才第四十五章 堅持第二十四章 激戰第十六章 機會來了第九章 同時天涯淪落人第二章 林場第1339章 讓他來第九章 消耗與消化第1148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六章 兄弟第1171章 吃魚第一章 世界名畫第1040章 徐州與洛陽第七章 士兵王第十八章 背叛階級的個人第958章 擔驚受怕第二十八章 阻擊與包圍第四十七章 黑手套第1184章 棣州城第十二章 新徵程第1056章 態度第四十三章 征服者第十四章 興師已定雲霄志(二)第十四章 出征(上三江了,感謝編輯,今日加更一章)第1183章 長白山第五十八章 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第1075章 我爲陛下賀第三十六章 李劭第七章 用人第1104章 蓬萊第六十章 史館第九十四章 東去第六十七章 兵亂第三十八章 教導第七十九章 條件第八十五章 破軍第三十二章 關鍵堵路上了,釣魚中。第三十九章 據點第五十三章 妙招第六十五章 分化第十七章 “五年平遼”第九章 局勢第六十六章 召見第四十章 聖人的日常第1276章 改革第六十八章 混亂的棋局(月票加更1/3)聊一聊軍隊的戰鬥力第八十六章 所謂賭第二十三章 衝突第1022章 朝會第十八章 追擊與佈置第六十七章 兵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