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選才

六月初十,聖駕離開晉陽南下。途經潞州時稍稍停留了一下。

河東易幟之後,一時間風起雲涌,混亂無比。北抵朔州,南至潞州,西自石州,東達遼州,叛亂之人前赴後繼,始終不絕。

潞州張萬進,據城而叛,最後被投降的河東兵馬剿滅。對這個結局,張萬進大概至死都無法釋懷吧,自己人打自己人,死得憋屈。

澤潞兩州到處是操關西口音的百姓。這個鍋主要由李罕之來背。

邵樹德曾記得,這廝與張全義曾刻臂爲誓,共同結盟對付孫儒。無奈戰鬥力太差,從光州到汝州,從洛陽到河陽,被追得上天入地,狼狽不堪。

孫儒走後,張全義投靠朱全忠,李罕之投靠李克用,各自安頓了下來。但這兩個把兄弟,完全是兩個風格。

張全義在河南府、汝州招募亡散,均田授地,以軍法管治百姓,不出兩年,農桑漸復。李罕之據河陽二州,把本就不多的人口又折騰了一番,以至於打仗都要張全義提供糧草。

兩人分道揚鑣也就不可避免了。

澤、潞、晉、絳四州百姓,對李罕之是恨之入骨的。這廝禍害人的手段一流,潞州曾經一隻老鼠被炒到七千錢的高價,可見百姓的困苦。

李罕之死後,李克用接管了這兩地。

他的治理能力當然比李罕之好太多了,但作爲前線軍州,多年下來也被耗幹了最後一絲元氣。這就是時局所帶來的無奈。

澤潞二州十六縣殘存下來的百姓,人人兇悍,個個殘忍,望之不似良民,甚至山賊土匪也輸他們一絲亡命氣質。

古來將領募兵都喜歡招一些亡命徒作爲選鋒或者親兵,以震懾那些普通士卒。由此可見,亡命徒本身是比較稀罕的。但在澤潞,一度到處都是亡命徒,都不用刻意挑選了,去村裡隨便扒拉兩下,帶回來的保準全是。

如今,在大批關西移民抵達後,稍稍沖淡了一點彪悍的氣息,同時也在不動聲色間,讓這兩處地方變成了新朝的基本盤。

於是,我們便可以看到一種景象:聖駕所至之處,百姓熱烈歡呼—廢話,給你分地了,能不高興?邵樹德騎在馬上,他的四輪馬車沒法通過山中的一些道路,已經通過船隻經永濟渠運回洛陽了。

此時見到百姓發自內心的擁戴,非常高興,道:「澤潞有這般景象,再發展幾年,便與河陽、陝虢、鄭州無異了。」

「陛下,潞州原本物力凋耗、人情艱危,有此局面,全賴官員盡心竭力。別駕郭崇韜,厲行節約,勸課農桑,瘡痍漸復,府庫充盈,實爲能吏也。」陳誠在一旁說道。

邵樹德看了他一眼,奇道:「陳卿這般舉薦一個人,從未有過啊。」

陳誠其實很少舉薦人才。縱有,也不會這般直接,所以邵樹德十分驚奇,今天他到底吃錯了什麼藥,不知道這樣效果其實不太好嗎?

「舉薦賢才,爲宰相之本分。」陳誠說道。

邵樹德沉默了會,問道:「郭崇韜此人品性如何?」

「據臣觀察,此人不貪財,且愛護百姓,但有些剛愎自用。」陳誠說道。

「先讓他當潞州刺史看看吧。」邵樹德說道:「若以後還這般氣量狹窄,便止步於此了。」「是。」陳誠應道。

邵樹德看着陳誠的滿頭白髮,暗歎一聲。

郭崇韜這個人已經四十多歲了,真能改得了氣量狹窄的毛病嗎?今日若非看在陳誠的面子上,他是不會答應的。

當然,也並不完全出於陳誠的面子。

事實上河東系的文人還沒怎麼任用過,提拔一下郭崇韜,也算是統戰需要,給晉人一點盼頭。

從今往後,他也會觀察郭崇韜的爲人處

世和施政舉措。如果能有所改觀的話,便會把他調到遼東、西域或五管,擔任道一級的官員。

這些邊疆地帶,情勢複雜,單靠文官或武人,都管不了。最好是允文允武之輩,纔有可能鎮得住。或許有人認爲文武雙全之輩對皇家威脅大。這是事實,無可否認。

但他們這些人,用起來也真的方便啊。

熟讀四書五經,會治理民政,瞭解民情,有諸般手段。

能管束軍隊,可以與將校們一起外出打獵,增進感情,需要時還能上陣指揮作戰,水平還不低。自北朝以來,多的就是這類人,只會做題、不通武藝、不會治軍的純粹文人是爬不到高位的。

如果從純粹穩固江山的角度來說,最好大量任用只會讀書的文人。他們缺了「武」這個方面的本事,即便兵權交到他們手上,也不會有太大的威脅。因爲他們得不到武人真正的認同和尊敬,之所以能指揮軍隊,完全是靠皇權背書,對天家的威脅不大。

文武雙全之輩,可就很難說了。出將入相,什麼都可做得,對皇權的威脅較大。但邵樹德自然沒有那麼小氣。

他在世時,根本不擔心有人造反成功。將來如果二郎繼位,他也不覺得有人能成功造反。兩代人以後,制度、風氣已經大變樣,高駢、郭崇韜這類人,也得不到發揮的機會,只能老老實實爲朝廷效力。

至於王朝後期怎麼辦?管那麼遠做什麼?難道還想江山萬萬年?

一旦你真有了這個想法,那麼所作所爲就要走樣了。每個開國皇帝都自信地認爲自己開創的王朝與衆不同,國祚一定會很長,然後開始苦心孤詣地設計各種制度、政策,認爲可以萬世不易,那隻會起反作用。

退一萬步來講,你的這些政策真能起到效果,那又怎樣?天下大着呢,你把百姓當豬養了,把人才禁錮在牢籠裡別的國家呢?到時候人家看你這副不成器的樣子,直接推過來,可抵擋得住?

他記得後世清末,日本派間諜走遍中國各省,得出了一個結論:清國不僅官員腐敗,而且全民腐敗,不堪一擊。

全民腐敗說的不僅僅是金錢上的腐敗,包括體格、武勇、思想、藝術等全方面的腐敗。簡而言之,已經不在一個層次上了。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不要想太多。反正自己的血脈將來會散到各處,還怕沒豬頭肉吃?

******

七月初一,聖駕出了澤潞的崇山峻嶺,抵達直隸道懷州。

孟、懷二州,因爲孫儒、李罕之的關係,曾經是一片白地,但經過十幾年的移民建設,已經成了關西人的根據地。

邵樹德在這裡,着重巡查了永濟渠西段的水利工程建設。

「當年懷州之戰,縱兵追擊龐師古。時逢大雨,將士們在爛泥地裡打滾,艱難無比。」邵樹德感慨萬千,道:「但當年的爛泥地,而今都成了萬頃良田。又有渠水通黃河,好地方。」

漢之河內郡,能不好麼?

東漢之時,河內戶口超過河東。唐時,河東超過河內。

到了夏朝,河內說不定又要超過河東了。

一個地方的發展,與政策息息相關,核心地盤總會得到各種優待。

「陛下,永濟渠西段經過多年治理,通航條件已經大大改善。」門下侍郎趙光逢遙指前方,說道。那裡是沁水河面上船帆點點,晝夜不停地運輸着,將已經成爲品牌的「河陽麥」輸送入京。

沁水西岸,溝渠如蜘蛛網般密密麻麻,將潺潺流水送入田間地頭。

而一望無際的田野之中,沉甸甸的麥穗已然染上了金色。再過月餘地裡的小麥便可收割了。沁水東岸,農家少年郎騎着馬兒,在田間地

頭巡視着。

見到年歲相若的同齡人之時,輕聲談笑。

遇到挎着果籃的小娘子之時,又故意加快馬速,互相較勁起來。

就百姓而言,寧可養牛也不願養馬,因爲牛的經濟價值更大,照料起來也更簡單。但如果生活上已經不那麼窘迫了,有一定的餘裕時,養匹馬也不是不可接受。

「以往你們上疏談及百姓生活,朕將信將疑。」邵樹德突然一笑,說道:「但一路走來,發現很多人家都養了至少一匹馬,朕信了八分。如果生計艱難,第一件事就是把用處不大又麻煩的馬兒賣掉。對農家來說,哪怕騾子都比馬管用。」

陳誠、趙光逢等人聽了皆笑。

想要糊弄聖人,是真的不太容易。他有太過豐富的生活經驗,能從細節處推測全貌,做出自己的判斷。

陳誠猶記得,聖人曾說,鄉村釀酒業的恢復,是這個鄉村百姓生活恢復乃至富足的標誌。仔細想想,頗有道理。

如果是一個常年養在深宮裡的天子,他能通過種種蛛絲馬跡來判斷百姓生活嗎?

他不能,因爲他沒有生活經驗,官員們甚至都不需要費心費力作假,東西放到他面前都未必看得出來。

不仕州郡者,無以爲宰相。

不通民情的天子,也就只能玩弄權術了。

今上根本不需要玩弄權術,他一般也不玩弄權術,他就那麼直截了當,站在那裡,就能講出一二三,他是真的懂。

「宋侍郎治河陽多年,如今這一切,他看在眼裡,應該也很欣慰吧。」邵樹德轉頭望向南方。宋樂也老了,時不時告病在家。

邵樹德嘆了口氣,讓人拿來紙筆,當場寫道:「中書侍郎宋樂·····勸農重谷,以備饑荒,訓卒練兵,用防寇盜。但躬行儉約,政不煩苛,省宴樂則務贍軍需,絕餉遺則盡資公用,漸使疲羸蘇息,帑藏充盈。減朕之憂勤,寬朕之怵惕······宜加食邑二百戶。」

寫完,翻身上馬,道:「回家。」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

第十二章 澠池第三十三章 遊刃有餘第五十七章 會面第三十二章 部署調整第五十三章 怎麼還不走?第五十五章 可亡矣第1033章 全是壞消息第1268章 一門兩刺史第953章 西行之鄆州第1193章 蘆臺軍第八十二章 臨別談話第六章 後路無憂矣第三十五章 觀察使第八十六章 大殿第1315章 各自的選擇第八十七章 交代與消化第十六章 合圍第1250章 寒意第二十五章 離開第八章 荔枝道第1017章 陣容第964章 廢物第1155章 大冤種第九章 西使城第三十三章 謀劃第1063章 狠辣第三十九章 危中有機第八十一章 三個任務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第四十二章 巡邊(一)第1174章 工徒與刑徒第十一章 出征前的二月邊地世襲土官與親王分封第二十一章 黑雲壓城第三章 運輸(給盟主老李加更)第二章 林場第1337章 各個擊破唐五代稱呼問題第四十三章 追亡逐北(二)第1206章 漁陽第六十四章 打醒第三十二章 兄友弟恭第十九章 碰撞第一章 二月第十七章 請你移鎮第四十四章 追亡逐北(三)第四十九章 餘波第二十八章 會州(二)(給青衣熊貓大佬加更)第三十八章 平靜第1195章 耐心第四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七十五章 路線第951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250章 寒意第九十七章 安北感謝第1175章 兵馬未動第二十一章 僥倖第1170章 康福第二十六章 牆頭草與祭祀第八十章 分裂第三章 紅利之三第1277章 降人與召回第四十六章 顧頭不顧腚第979章 蒲縣與石樓第三十三章 平亂?第二十二章 上元第三十章 西行第五十章 書稿第1326章 前置準備第1131章 手藝第九十三章 難伺候第九十四章 各方心思第三十八章 新工作第十九章 朔州第九十二章 毛毛雨第1082章 來人與收權第1275章 公私分離第1112章 大至第十二章 新徵程第十九章 南北對進第1194章 機會難得第二十七章 一切都對上了第八十章 躺平第五十一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二)第十八章 金城(一)第二十七章 見招拆招第1112章 大至第十章 打法第1183章 長白山第八十二章 增資擴股第五十四章 想法第二十九章 時至則行第三十六章 奏第二十二章 華嶽寺第三十五章 準備與拉攏第七十九章 請斬朱瑄!第1192章 圍困與救援第六十四章 馬不停蹄第七章 驛站之夜
第十二章 澠池第三十三章 遊刃有餘第五十七章 會面第三十二章 部署調整第五十三章 怎麼還不走?第五十五章 可亡矣第1033章 全是壞消息第1268章 一門兩刺史第953章 西行之鄆州第1193章 蘆臺軍第八十二章 臨別談話第六章 後路無憂矣第三十五章 觀察使第八十六章 大殿第1315章 各自的選擇第八十七章 交代與消化第十六章 合圍第1250章 寒意第二十五章 離開第八章 荔枝道第1017章 陣容第964章 廢物第1155章 大冤種第九章 西使城第三十三章 謀劃第1063章 狠辣第三十九章 危中有機第八十一章 三個任務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第四十二章 巡邊(一)第1174章 工徒與刑徒第十一章 出征前的二月邊地世襲土官與親王分封第二十一章 黑雲壓城第三章 運輸(給盟主老李加更)第二章 林場第1337章 各個擊破唐五代稱呼問題第四十三章 追亡逐北(二)第1206章 漁陽第六十四章 打醒第三十二章 兄友弟恭第十九章 碰撞第一章 二月第十七章 請你移鎮第四十四章 追亡逐北(三)第四十九章 餘波第二十八章 會州(二)(給青衣熊貓大佬加更)第三十八章 平靜第1195章 耐心第四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七十五章 路線第951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250章 寒意第九十七章 安北感謝第1175章 兵馬未動第二十一章 僥倖第1170章 康福第二十六章 牆頭草與祭祀第八十章 分裂第三章 紅利之三第1277章 降人與召回第四十六章 顧頭不顧腚第979章 蒲縣與石樓第三十三章 平亂?第二十二章 上元第三十章 西行第五十章 書稿第1326章 前置準備第1131章 手藝第九十三章 難伺候第九十四章 各方心思第三十八章 新工作第十九章 朔州第九十二章 毛毛雨第1082章 來人與收權第1275章 公私分離第1112章 大至第十二章 新徵程第十九章 南北對進第1194章 機會難得第二十七章 一切都對上了第八十章 躺平第五十一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二)第十八章 金城(一)第二十七章 見招拆招第1112章 大至第十章 打法第1183章 長白山第八十二章 增資擴股第五十四章 想法第二十九章 時至則行第三十六章 奏第二十二章 華嶽寺第三十五章 準備與拉攏第七十九章 請斬朱瑄!第1192章 圍困與救援第六十四章 馬不停蹄第七章 驛站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