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後記山谷

寧靜的山谷之內,草色枯黃,落葉飄零。潺潺流水蜿蜒而去,延伸至遠方。秋天的伊麗河谷,就是這般美麗、寧靜。

府兵隊正錢六郎駐馬山坡之上,靜靜看着下面。

來到這邊好幾年了,他的生活已經從最初的窘迫之中擺脫了出來。

現在的他有宅院、有妻兒、有田地、有部曲,與剛來時的一無所有簡直是天壤之別。

但滿足嗎?很難說。

故鄉的爺孃身體康健嗎?

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們過得好嗎?

青梅竹馬是不是已經嫁人了?

……

他得到了許多,似乎又失去了許多。

但人生麼,好像就是在不停地取捨,得到什麼,就必然會失去什麼。

對此,他已經能夠坦然視之了。

陽光漸漸升起,谷中薄霧散盡,露出了一個接一個地窩子、土坯房、茅草屋。男男女女走出屋子,生火做飯、晾曬衣物、修理工具、照料牲畜,一派繁忙景象。

這些都是旬日前抵達伊麗河谷的移民,一共兩萬三千人,主要來自關北、關內、直隸、河南四道。

新一批移民已經在路上了,不到三萬人的樣子,主要來自河東、淮海、河北三道。他們是聖人駕崩前出發的,這會大概還沒出關內道地界,如果新君將他們攔下,大概就不會來了。

好在到現在爲止,還沒傳出這個風聲。新君大概會繼續遵循先帝的遺願,往邊疆藩國移民——希望如此吧。

新移民一開始肯定是要過苦日子的。

眼前這些破房子也有些年頭了,年年修繕,年年有新人住進來。由輪換徵發的府兵維持秩序,各縣醫學博士帶着學生日常管理。說穿了,主要是擔心他們身上帶着病,傳染給其他人,故臨時隔離幾個月,順便讓他們懂懂規矩——這些路數,基本已經形成固定流程,大家都很熟悉。

其間花費當然是不小的,但值得。

移民意味着伊麗河谷的未來,這是每個人都明白的事情。有些花費,斷然省不了。伊麗十餘縣,一兩萬府兵,異族奴隸超過十萬口人,如果再不大量輸入中原移民,國本爲之動搖。

截至同光十一年(926)中,趙國共有——

“百姓”16200餘戶、69100餘口。這些都是正兒八經的民戶,主要稅收來源。

“府兵”約1.5萬戶,51800餘口。這些是趙國的主要戰鬥力量,定海神針。

“奴隸”31200餘戶,117100餘口。這些都歸於各縣府兵,戶均2.08戶奴隸。

另外,在幾年前新設的幾個縣份中,還安置了“軍戶”11200餘戶,15000餘口。

從人口數字可以看得出來,這些大多是單身漢,其實就是從中原來的熟悉武藝的軍人子弟,只不過未及成家罷了。

先帝駕崩前,下令四京、諸行宮及掖庭局放散一批宮人,數量超過三千,盡數發往伊麗河谷,這會正在庭州一帶休整,趙國已經選派人馬前去接應,下雪前可抵達伊麗河谷。

這些宮人,年歲普遍在二十至三十五歲之間,可謂單身漢的良配。

錢六郎每每思起此事,都非常羨慕。先帝他老人家,對伊麗河谷真的是太好了,對趙王也太愛護了。

偌大一個趙國,就在先帝的百般呵護下,走過了十年的歷程。

趙王也是有雄心壯志的,更會禮賢下士、關愛民生、操持軍務,整個伊麗河谷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漸漸有了相當的起色。

可惜了,如果先帝再活十年,再給趙國十年時間,屆時可能又是另一番難以想象的繁榮景象了。

今上雖然多次表示要繼承先帝遺志,但這種事情誰敢保證呢?

像這一次隨移民一起抵達的,還有大量急需的物資,甚至是新培育的農作物種子、耕牛挽馬、布匹書籍、常用工具等等,其價值委實難以估量。

正在路上的那一批移民也攜帶了海量的物資及各類專業工匠,無論哪樣都可以極大改善伊麗河谷的現狀。

萬一新君給伊麗河谷“斷了奶”,那日子可就難受了。

他們現在能穩穩壓制熱海突厥、八剌沙袞回鶻一頭,靠的就是洛陽朝廷的大力支持,一旦沒了,屆時不說被另外兩家壓下去吧,至少也會放慢發展速度,讓人十分頭疼。

也正因爲如此,此番趙王世子邵修文進京奔喪,就精挑細選了很多禮物。趙王也千叮嚀萬囑咐,見到二叔時一定要執禮甚恭,多講感情。

今上是性情中人,多打感情牌、親情牌,效果比什麼都好。

“前路晦澀難明,唯有乞求老天保佑了。”錢六郎策馬而走,沿着緩坡進入了山谷之中。

農田、菜畦、果園、牧場、森林、河流、高山……

伊麗河谷當真是西域最肥美的一處所在了,農牧皆宜,土壤肥沃,怪不得自匈奴時代起,這裡就被爭奪來爭奪去,沒有個盡頭。

如今大夏崛起,聲勢日盛,伊麗河谷被來自中原的華夏子民佔據,希望能一直如此吧。

清脆的馬蹄聲在山谷中不斷迴響。

迎面而來的是一個個村落、一座座城池。

城牆之外,鐵匠學徒已經點燃了爐子,再過一會,叮噹的旋律就會響徹一整天。

山野小店之中,早起的信使、商旅正在照料馬匹,打算趁早趕路。

遼闊的牧場之上,農人們揮舞着鐮刀,爲入冬準備草料。

粗粗整飭出來的驛道之上,一輛輛馬車滿載糧食,前往各個倉庫。

學堂之中,來自中原的經學生抑揚頓挫地讀着經典書籍,堂下蕃漢學生懵懵懂懂,跟着誦讀。

一切早就走上正軌,一切還需繼續夯實根基。

******

已經改名“大宛”的拔汗那城剛剛經歷了重修,更準確地說是擴建。

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西域也算得上是名城大邑之一了,雖然沒法和中原比。

楚國建立已有數年,楚王邵慎立也漸漸在中亞站穩了腳跟。

這個過程並不容易,意味着無數難以想象的鐵與血。

楚國與趙國,終究不一樣啊,兩位大夏親王的風格也不是一回事。

趙國建立已逾十年,趙王會治軍,會打仗,但他更喜歡的還是梳理內政,發展生產,積蓄國力。

楚國立國時間較短,楚王的脾性也更勇猛精進一些。早些年的時候,邵樹德曾以爲這個兒子軍略比不上老大,文治也比不上,但就近兩三年的情況來看,這位大夏七皇子的軍略被人低估了。

他非常善於在戰場上學習,也沒有什麼固定的用兵套路。每次打仗時,都是依據得到的情報,臨時排兵佈陣,制定作戰計劃。

說白了,如果將領可以分爲“學院派”和“草莽派”的話,楚王邵慎立更接近後者。他是一個天賦型指揮官,雖然從小就接受了完整的軍事教育。

與軍事上的才能相比,楚王在民政上就要弱不少了。當初總共二十來個跟着他一起過來地洛陽公子哥們,雖然都接受了頂尖的教育,但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各人有各人的處事方式,真正能幫邵慎立分擔民政事務的,其實就那麼幾個罷了。

所以,楚國在民治方面是不如北邊的趙國的。他們唯一的優勢,其實是拔汗那這塊地方的基礎更好,尤其是波斯、粟特、回鶻遺留下來的城池、村鎮及各種水利設施,讓他們的日子沒那麼窘迫,甚至在經歷了多年戰爭之後,至今還壓過趙國一頭。

至於將來會不會被超過,沒人知道,只從當前情況來分析的話,答案是肯定的。

八月二十日,邵慎立率軍返回了忽氈縣。

忽氈即俱戰提,楚國的西大門,原本是一處人煙稠密的所在,且在過往的戰爭之中,並未受到多麼嚴重的摧殘。

不過,在波斯勢力正式退出拔汗那之後,忽氈的貴族、百姓大量逃亡至波斯境內,讓此地人口銳減三分之一以上。

隨後,大量狂熱的吉哈德分子涌來。忽氈縣首當其衝,成爲了戰事最激烈的地方,這個就更要命了,人口開始急劇下降,到處荒無人煙。

到了最後,邵慎立一發狠,乾脆把忽氈殘餘的百姓盡數東遷,分散安置到其他縣鄉。

於是,這裡徹底了無生氣、渺無人煙了。

現在的忽氈,已經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軍鎮,屯駐了三四千人馬,以作御守。

“再過些時日,就要落雪了。”

“阿賴山谷那邊的狗官,居然拖欠資糧。”

“和他們無關。沒有李璘點頭,他們不敢的。”

“李璘想做什麼?”

“聽聞在山腳下挖井渠,想利用山上的融水,開闢更多的良田。”

“這狗東西!也不想想沒咱們頂在最前邊,波斯人早就攻入阿賴山谷了,兵臨疏勒城下也不無可能。”

“若沒咱們,波斯僧侶一定滿地亂竄,有得他們頭疼。”

“豎子不足與謀,唉!”

將校軍官們七嘴八舌,邵慎立只自顧自地端起酒碗,默默喝着。

大宛盛產葡萄美酒,邵慎立原本不太習慣喝這個,但來了這西陲之地,沒什麼可窮講究的,有酒喝就不錯了。

戰爭很殘酷,吉哈德分子殺了一波又一波。國中諸縣城牆上,也懸掛了不知道多少暗中傳教的僧侶人頭。

好在這一切終於要結束了。

吉哈德分子越來越少,素質也越來越差。

波斯本地的吉哈德膽寒了,來自巴格達、阿勒頗的吉哈德分子山高路遠,當熱情最高漲的一批死完後,剩下的也就翻不起大浪了。

布哈拉朝廷也派人過來,扭扭捏捏地表達徹底停戰的意願,雖然他們官面上從來沒宣戰過。

邵慎立本來不打算停戰的,他還要劫掠撒馬爾罕,還要攻打沙什……

但楚國的現狀也在提醒着他,國力可能無法支撐無休止的征戰,必須要喘息個幾年了。

聽到這個勸諫時,他沉默地點了點頭,隨後一聲嘆息。

父親走了,他再也沒法滿腔欣喜地寫信回去,告訴他自己打贏了什麼仗,斬殺了多少敵人,搶到了多少財貨。

父親給他的最後一封回信,寫於今年五月。

三十歲的人了,他有點想哭,又覺得這樣很是羞恥。

沒有人會給他鼓勵了。

沒有人安慰他了。

甚至連責罵,都聽不到了。

在這個陌生的異國他鄉,他唯一能做的,只有與一起過來的玩伴們互相扶持,互相勉勵。但幾年下來,有人捲鋪蓋回了洛陽,有人故態復萌,醉生夢死,還有幾人戰死……

人這一生,不知道在打拼個什麼勁。

邵慎立有些迷茫。

他知道,這是不成熟的表現,會被人嘲笑,會被人輕視,因此他只能默默地爛在心中,不對任何人講。

他現在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機械地按照父親曾經的囑託,按部就班進行罷了。

很累,沒有太多動力。

抄掠撒馬爾罕近郊的時候,他弄到了一本名爲《胡大之鞭》的波斯禁書,看到異域他鄉的人也在談論父親的英明神武,他的心情又會變得好起來。

真正累到極致的時候,他會遙望南方,注視着那座高大巍峨的山峰:無上皇帝峰。

看到這座山峰,他的疲累、孤寂會大大減緩,就好像父親仍在默默注視着他一樣。

這是他心底最深的秘密。

他不會允許波斯人侵擾阿賴山谷,不會允許他們毀壞無上皇帝峰下的紀功石碑,更不允許任何人改掉這座山峰的名字。

誰要是連這點願望都不能讓他滿足,必將迎來他不死不休的報復。他會用他的鐵槍、馬槊,讓他們陷入深沉的絕望。

他就是這樣一個“不成熟”的人,就像當年一夜之間從浪蕩不休變得發憤圖強一般,他的情緒大起大落,他的人生迷茫不休。

下半輩子最大的意義,或許就是好生經營封地,充實戶口,令百姓安樂、府庫充盈,再把煩人的吉哈德分子、波斯僧侶殺得一乾二淨,斬斷所有可能威脅無上皇帝峰的黑手。

臨死之前,或許已經變得成熟的他,會帶着子孫後代到山峰上看一看,向他們訴說着阿翁當年金戈鐵馬、蕩氣迴腸的崢嶸往事。

他來過。

他把這座山峰改了名字,然後狠狠插在敵人的脊樑上,讓他們直不起腰來。

邵氏子孫要繼續皇祖當年的偉業。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二十八章 善後第1166章 落幕第三十六章 潁州第四十七章 面談與班師第一章 前進基地第1113章 賣第三十七章 粘住第八十三章 分割第十七章 請你移鎮第1260章 這是爲你好第二十七章 上供第六十二章 休養生息與整頓第三十二章 上元與靈州第二十六章 基地第十三章 就緒第二十八章 柴與學校第五十章 外重內輕第四十三章 人心第六十八章 手段第六十六章 快刀斬亂麻第十九章 碰撞第六十章 淮南行第三十五章 “賊衆”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第二十九章 問對第1228章 二環第980章 軍事政變第1301章 被日曆控制的男人第三十章 末路第四十二章 主帥第1243章 北口第1103章 考覈第六十五章 揚子宮之三第十九章 造物主的恩典第六章 接見第1209章 皆吾赤子第五章 贈甲第八十四章 選才第八十七章 有難第1311章 調動第四十一章 刷經驗第六十九章 兒女和上山第七十九章 迷霧與扶溝第三十一章 會州(五)第四十九章 必勝第七十九章 加速第1216章 撫寧第二十七章 齊聚第九十五章 心有所感第1307章 辭行(爲盟主葡萄枝上的螞蟥加更)第二十六章 投靠第四十八章 黃鄴(二)(青衣熊貓又一個盟主,跪了)第三十八章 城鹽州第三十七章 新安與商州第五十二章 大渡河第1135章 腐朽第992章 部署第二十六章 幫他體面第二十三章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三)第四十四章 鐸鞘第四十三章 宣州第十章 他能給什麼?第三十九章 龍潭虎穴第五十六章 但前行第四十八章 羸兵與北方第四十四章 巡邊(三)第七十四章 元旦賜宴第四十一章 拓跋第六十六章 立威第1015章 該放手了第九十六章 人員與地方第十三章 談第十八章 追擊與佈置第五十章 果實第1221章 別說了,別說了第八十八章 河東系第1048章 一天第十五章 北方與錨定物第十三章 面聖第五十一章 真正的力量李存勖與契丹的戰爭第六章 道路與多事第十四章 韃靼第七十四章 大破第十二章 去諸第1021章 牢籠第六十一章 部署第1220章 到幽州過年第三十八章 試驗田與政治中心第八十二章 增資擴股第十一章 援晉(爲秦立力的大力贊助書友加更一章)第八十二章 阻攔第1175章 兵馬未動第962章 樞密使第二十九章 羅氏父子第三十八章 往前一步是深淵第四十四章 追亡逐北(三)第三章 內外諸軍第四十六章 摧枯拉朽第三十六章 聲名
第二十八章 善後第1166章 落幕第三十六章 潁州第四十七章 面談與班師第一章 前進基地第1113章 賣第三十七章 粘住第八十三章 分割第十七章 請你移鎮第1260章 這是爲你好第二十七章 上供第六十二章 休養生息與整頓第三十二章 上元與靈州第二十六章 基地第十三章 就緒第二十八章 柴與學校第五十章 外重內輕第四十三章 人心第六十八章 手段第六十六章 快刀斬亂麻第十九章 碰撞第六十章 淮南行第三十五章 “賊衆”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第二十九章 問對第1228章 二環第980章 軍事政變第1301章 被日曆控制的男人第三十章 末路第四十二章 主帥第1243章 北口第1103章 考覈第六十五章 揚子宮之三第十九章 造物主的恩典第六章 接見第1209章 皆吾赤子第五章 贈甲第八十四章 選才第八十七章 有難第1311章 調動第四十一章 刷經驗第六十九章 兒女和上山第七十九章 迷霧與扶溝第三十一章 會州(五)第四十九章 必勝第七十九章 加速第1216章 撫寧第二十七章 齊聚第九十五章 心有所感第1307章 辭行(爲盟主葡萄枝上的螞蟥加更)第二十六章 投靠第四十八章 黃鄴(二)(青衣熊貓又一個盟主,跪了)第三十八章 城鹽州第三十七章 新安與商州第五十二章 大渡河第1135章 腐朽第992章 部署第二十六章 幫他體面第二十三章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三)第四十四章 鐸鞘第四十三章 宣州第十章 他能給什麼?第三十九章 龍潭虎穴第五十六章 但前行第四十八章 羸兵與北方第四十四章 巡邊(三)第七十四章 元旦賜宴第四十一章 拓跋第六十六章 立威第1015章 該放手了第九十六章 人員與地方第十三章 談第十八章 追擊與佈置第五十章 果實第1221章 別說了,別說了第八十八章 河東系第1048章 一天第十五章 北方與錨定物第十三章 面聖第五十一章 真正的力量李存勖與契丹的戰爭第六章 道路與多事第十四章 韃靼第七十四章 大破第十二章 去諸第1021章 牢籠第六十一章 部署第1220章 到幽州過年第三十八章 試驗田與政治中心第八十二章 增資擴股第十一章 援晉(爲秦立力的大力贊助書友加更一章)第八十二章 阻攔第1175章 兵馬未動第962章 樞密使第二十九章 羅氏父子第三十八章 往前一步是深淵第四十四章 追亡逐北(三)第三章 內外諸軍第四十六章 摧枯拉朽第三十六章 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