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青州詔令

第521章 青州詔令

開春後,曹操以朝廷的名義下詔,除孔融北海相之職,改拜爲青州刺史,除袁譚青州刺史之職,改拜爲光祿勳,徵召入朝。

同時,曹操還以天子和朝廷的名義下詔,命令驃騎大將軍劉備出兵,護送青州刺史孔融上任。

青州州治在廣縣,隸屬於齊國郡內。

護送孔融上任自然是出兵的藉口,若是袁譚連這都能退讓,那劉備也會見好就收,拿下黃河以南的青州地盤即可。

這些都是早就商量好了的事情,沒理由劉備主動吸引袁紹的壓力,還要背上負盟的罪過。

曹操也表現的很老實,完全沒有耍什麼不該有的小心思。

這下子坐蠟的人可就輪到了袁紹了。

他雖是大司馬,位在大將軍之上,可歸根到底那也是臣子。

當曹操假借天子之令行事的時候,袁紹可就難受起來了。

“悔不聽子輔昔日之言啊。”

袁紹在書房之中,對着許攸、荀諶、郭圖、辛毗、逢紀等人嘆息道。

之所以書房中全是河南派,歸根到底是因爲這些人在河北沒有根基,沒有宗族、土地、田產,部曲。

袁紹即便想要用他們,也只能取其長處施展。

這些人最大的資本,除了自身的名望,才幹以外,就是對河南的瞭解以及影響力了。

因此,袁紹麾下對河南的情報,是交由這些人來負責的。而許攸、荀諶、郭圖他們此來,正是因爲朝廷最新的詔令而來。

袁紹這一句感嘆,聽的在場衆人都有些尷尬。

許攸、逢紀還好,可郭圖心裡卻是五味夾雜,甚至還有一些嫉妒和怨氣。

要知道最早提出迎奉天子的人可是他郭圖,正是他不遠千里,甘冒風險前去長安進貢,瞭解了關中虛實,這才能回來勸諫袁紹出兵勤王,迎天子歸河北。

可你袁紹死活不肯,又因爲河北派也是堅定的迎奉派,我這才改弦易張,爲你發聲。

結果現在反倒是沮授的功勞了?

郭圖心中對沮授可謂是深惡痛絕,既有利益之爭,也有因爲袁紹這一句感嘆而升起的強烈嫉意。

不過表面上,郭圖卻是不露分毫,反而低眉搭眼的說道:“子輔確爲大才,只是過於矜驕,若是讓他知道了此事,恐怕又會埋怨主上不從他之言了。”

袁紹一聽,臉色頓時一沉,他倒不是看不出郭圖有挑撥之嫌,可問題就在於郭圖這話還真就一點都沒錯。

沮授當真是會翻他舊賬,更會直斥其非,弄的袁紹根本下不來臺。

這纔是袁紹臉色陰沉的主要原因,郭圖的挑撥不過是順水推舟罷了。

“好了,先不提這個了。”

袁紹擺了擺手:“子輔那裡,我自會同他敘說,只是你們都說說,這朝廷詔令,我該如何應對?”

許攸作爲袁紹的智囊,腦瓜子還是十分機靈的,只是爲人實在是太過貪財,且慾壑難填。

他摸着下巴的山羊小須,慢悠悠的開口道:“此事易爾!”

袁紹登時大喜,趕忙請教道:“還請子遠教我。”

許攸點頭道:“雒中是決不能去,去則羊入虎口,太阿倒持。”

袁紹等人俱是點頭認同。

哪怕袁紹如今屬意三子袁尚繼承自己的事業,但袁紹總共也就只有三個兒子,老大袁譚能力不俗,更是文武全才,如何能輕易捨棄。

許攸接着道:“可朝廷既已下詔除去大公子青州刺史之職,大司馬也無可奈何,爲今之計,只有上奏朝廷,奏拜大公子爲冀州刺史,當可保全。至於青州之地,當以河北爲重,若是劉備不自量力,膽敢過河,則先覆其軍,隨後便可席捲青州,兵臨徐州城下。”

袁紹一聽,登時愣住了。

反倒是荀諶、郭圖、辛毗、辛評兄弟倆等人紛紛開口,支持許攸的建議。

衆所周知,河南派其實一直支持的人是袁譚,河北派反而擁立的是袁尚。

許攸在這裡是玩了一個陽謀,利用的就是袁紹瞻前顧後,猶豫不決的性格。

袁紹其實是不想和劉備開戰的,至少現在不想。

劉備那又沒天子,開戰了能有什麼好處?

打贏了讓曹操漁翁得利,打輸了更是身死國滅。

許攸就是利用袁紹這個念頭,想要轉禍爲福。

先前因爲袁紹寵愛袁尚,有意廢長立幼,因此將袁譚,袁熙盡數派往外州,只留下袁尚在冀州鄴城。

如今曹操以天子詔令廢除了袁譚的青州刺史一職,還要召他入雒陽。

應徵那是絕無可能,不說袁紹不捨得袁譚了,就是捨得也丟不起這人。

如此一來,想要拒絕朝廷的徵召,那自然要給袁譚一個合理的職務。

遍數河北要職,也只有袁紹自己兼領着的冀州牧最爲適合了。

許攸之所以說是冀州刺史,而不是冀州牧,也是說的好聽一些,畢竟刺史不如州牧那般權柄煊赫,同樣也不如州牧那般犯忌諱。

至於到死後袁紹給的是刺史還是州牧,難道袁紹還真捨得扔了州牧給刺史不成?

果然,看見一衆河南心腹們爭先恐後的支持許攸,袁紹本能的燃起了些許怒火。

他還沒死呢。

就一個一個的覬覦他手裡的東西了。

除了袁紹外,還有一個人十分急切,那就是南陽人逢紀。

逢紀雖然是河南派,也同荀諶、辛毗、辛評兄弟們的關係不錯,但他卻是河南派中極少數的袁尚支持者。

因此,他此時內心暗自焦急,生怕袁紹心頭一軟,答應了下來。

猶豫再三,逢紀不得不硬着頭皮開口,向袁紹進言道:“明公,此事茲事體大,不可貿然決斷,不如上堂一議,也可集思廣益,博採衆長。”

逢紀這話一出,袁紹固然驚醒過來,河南派的諸人卻是目光不善起來。

逢紀面色不變,可心裡着實有些心虛,只能避開了衆人的目光。 袁紹見許攸等人還要再勸,趕忙袖袍一揮,冷着臉道:“就依元圖之意,此事上堂再議。”

許攸等人皆是一臉惋惜和怨懟,既惋惜沒能在這時候說動袁紹,又暗恨逢紀多嘴。縱然當時的情況袁紹明顯並不想答應他們,可這並不妨礙他們把鍋扣在了逢紀的頭上。

畢竟這是他們唯一的機會,等到事情上了議事堂,讓河北那幫人也摻和了進來,還能有什麼好結果。

果然,正如許攸等人所意料的那般,河北派一聽,當時就氣炸了。

當初他們可是費了老大的勁道才把袁譚、袁熙給踢出了鄴城這個政治中心。

結果現在你們居然想偷跑,不但想趁機回來,連冀州牧都想要拿到手,這是當我們河北派人死絕了嗎?

要知道河北派除了極少數人外,絕大多數人都是支持袁尚的,而且這極少數人也是諸如田豐、沮授這樣公心較大的人。

沮授、田豐當初就勸說過袁紹,勸他不要廢長立幼,即便想要扶持袁尚,也不能把兒子們分封出去。

可袁紹卻反過來懷疑沮授、田豐的居心,固執己見的把河北四州分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一個外甥。

因此,大堂之上一片沸騰,反對聲不絕於耳。

別說是支持袁尚的河北派了,就是田豐、沮授也覺得河南派這是在作死。

田豐、沮授等人也並不想和劉備開戰,別說他們覺得此時應該休養生息了,就是真要動兵,那也得是跟曹操打啊,跟劉備打能有什麼好處?

可眼下劉備都主動入侵了,袁紹作爲天下最大的強藩,怎麼能夠輕易退縮?

再不濟也得守住基本盤吧。

而河南派以一己私利,居然因私廢公,而且還是打的內鬥的主意,以田豐和沮授的剛強正直、嫉惡如仇的性格,自然十分震怒。

河北派此時最頂級的大佬有四位,分別是田豐、沮授、審配和盧植。

盧植死的早,公元192年就已經去世了,剩下田豐、沮授、審配三位大佬。

如果說田豐、沮授因爲河南派的卑劣行徑而感到震怒,那審配就是同河南派不死不休了。

作爲袁尚最大的支持者,也是河北最大的豪強頭子,審家可是把身家性命都壓在袁尚身上了。

這時候自然也是極爲憤怒的,要真讓袁譚當上了冀州牧,甚至只是冀州刺史,那他審家就先得死無葬身之地了。

袁紹的朝堂之上,歷來都是河北派強勢,河南派弱勢,在袁紹本人的偏幫之下,維持一個薄弱的平衡。

因此,在失去了袁紹的偏幫之後,河北派的人又格外憤怒,這一次議事,河南派幾乎被河北派錘進了土裡。

最後議事的結果也是大大出乎了河南派的意料,那就是下令袁譚固守疆界。

袁譚鎮守青州,麾下本就有三、四萬之衆,在兵力上只是稍佔下風。

在河南派的爭取之下,袁紹心裡也有些捨不得袁譚,同時也盼着能有一場勝利。

事後,袁紹又以淳于瓊爲主將,領精兵三萬增援青州,爲袁譚副手。

雙方大軍很快就俱已開拔,戰事一觸即發。

劉封卻沒有繼續在郯城待着,而是轉頭開始南下,返回吳縣。

如今以劉封的領地來看,吳縣的位置已經有些偏僻了,劉封有考慮過將幕府遷至壽春,可壽春的確不如吳縣來的安全。

若是中原有所閃失,壽春就會直接暴露在敵人的兵鋒之下,若是中原有所突破,壽春的位置也會變得偏僻了起來。

況且真要遷徙的話,除了壽春外,未來武漢所在的位置也是非常優渥的選擇。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在此交匯,不論水陸,皆是四通八達,堪爲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

除了這裡還沒有建城外,幾乎全面碾壓壽春。

原時空中,二十年後,孫權在江漢平原上所建立的夏口城、魯山城,就是現代武漢中,武昌、漢陽的雛形。

可見此時已有建城的基礎了。

因此,猶豫再三,劉封還是暫時擱置了想法,決定視事態發展再行定奪。

吳縣雖好,但委實太過偏僻了,遲早還是要將幕府遷出的。

劉封走到壽春的時候,從徐州郯城處趕來了信使。

劉封有些驚訝,還以爲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劉備遣人來喊他折返的。

等到見了人才知道,原來是南面的報捷使者。

蒯越五路大軍齊發,僅僅只是半個月,就已經掌控了交東四郡的郡治首府。

隨後,蒯越僅僅帶着百餘精騎,走海路直抵交趾。

士燮聞訊,慌忙出迎,爲蒯越所執。

聽到這裡,劉封既驚且喜的詢問道:“蒯先生何以如此犯險,士家若是敢傷先生,我定要將其夷爲平地!”

使者趕忙擡頭回複道:“主公勿憂,蒯將軍控制士燮之後,士家無一敢輕舉妄動,皆俯首順隨。”

劉封這才鬆了口氣,他可是有意重用蒯越的,是真心爲對方行險而感到擔憂。

好在士家的發揮一如既往的穩定,步騭當初也是以四百人降服了士家,而呂岱更是兵不血刃的騙斬了士燮的一衆兒子。

不過劉封並沒有大意,而是繼續問道:“那後續如何?”

那使者趕忙繼續通稟,言說蒯越隨後安排的後手薛州水軍也及時趕到,登陸之後控制了龍編縣城,查封府庫,安撫百姓,並將士家上下悉數軟禁了起來。

隨後,蒯越特派出這使者前來彙報,並懇請劉封奏請,將士燮徵入幕府,同時還叮囑劉封,切不可讓士燮入朝。

這一叮囑,盡顯蒯越行事之老辣。

諸如昔日郭貢、劉繇、劉表之流,皆是流官,即便耕耘多年,根基始終有限。

劉表還好一些,因爲才能以及天時地利的緣故,他在荊州的耕耘還是頗有成效,至於郭貢、劉繇等那就真只是普通藩鎮了,常常會爲麾下士族豪強所左右。

因此,這些人即便放歸入朝,也無足輕重,影響不了地方。

可士燮卻是不同,他不僅僅是一個人,身後更有着深耕交州三百年之久的龐大家族。而且僅僅以聲名來看的話,士燮在交州的影響力可能比劉表還要強上許多。

這並非是說士燮比劉表強,而是因爲交州缺乏對手。

(本章完)

第570章 射殺雍闓第57章 元龍薦長文第148章 三劉聯盟第520章 兩樁聯姻第599章 問策賀齊第543章 拒賄破寨第238章 直驅陽翟第345章 大軍雲集第19章 贈禮曲轅第35章 醫道三不朽第377章 龐統來訪第592章 趙韙求援第182章 程昱使徐第432章 劉表出兵第274章 倉已降劉第506章 公瑾灼見第226章 奪控安邑第570章 射殺雍闓第474章 襄陽詭局第146章 三代忠良第92章 自以爲是的曹宏(第二更求首訂!26)第212章 河東遇天子第608章 夜會孝直第239章 黃巾來援第493章 喜得二將第400章 回稟劉備第401章 父子對奏第101章 兩處戰場第244章 生擒黃何第33章 先行中策第322章 幾處戰場第370章 紫氣東來第258章 沿途考察第538章 仲達獻策第86章 劉繇的憂愁第349章 分割與聚攏第572章 迫降鄧賢第303章 揚州分崩第66章 千萬資金(下週一五更爆發!)第225章 覲見天子第556章 初陣小勝第189章 東海王宴祝讀者大大們除夕快樂!第123章 戲志才謀斷廣陵第555章 巨利厲兵第590章 別有用意第284章 抵達壽春第69章 子當與父同平亂世(加更來了!驚喜嗎?)第18章 委以重任第154章 落荒而逃第42章 韓循獻策第505章 子修三求第446章 決戰在即第52章 雙向奔赴第404章 劉馥來投第278章 阿瞞告密(加更求月票)第593章 左幕下場第202章 寧可罪袁不罪曹第503章 巡行荊南第212章 河東遇天子第445章 進取沙羨第491章 公達獻策第216章 迎奉之爭第24章 獅子大開口第541章 納徵使團第94章 丹陽雙壁(第四更求首訂!46)第475章 蔡瑁的心思第312章 吳景的應對第464章 中期調度第179章 鹽糖易糧第379章 士元獻策第300章 江淮一體(繼續堅持加更!)第213章 裂土東萊第500章 以巴爲銅第194章 荊州之議第241章 兩封書信第60章 知會曹豹第362章 上虞吳範第590章 別有用意第515章 封葛對奏第133章 琅琊諸葛第380章 面見劉備第37章 心腹大患第282章 孫香投降第496章 委任許攸第391章 二策取其一第216章 迎奉之爭第33章 先行中策第450章 荊軍後手第565章 季玉問策第340章 血染山陰第591章 葭萌之爭第510章 遍賞心腹第150章 不過如此第290章 馮家有女第521章 青州詔令第515章 封葛對奏第345章 大軍雲集第322章 幾處戰場第600章 放手爭益
第570章 射殺雍闓第57章 元龍薦長文第148章 三劉聯盟第520章 兩樁聯姻第599章 問策賀齊第543章 拒賄破寨第238章 直驅陽翟第345章 大軍雲集第19章 贈禮曲轅第35章 醫道三不朽第377章 龐統來訪第592章 趙韙求援第182章 程昱使徐第432章 劉表出兵第274章 倉已降劉第506章 公瑾灼見第226章 奪控安邑第570章 射殺雍闓第474章 襄陽詭局第146章 三代忠良第92章 自以爲是的曹宏(第二更求首訂!26)第212章 河東遇天子第608章 夜會孝直第239章 黃巾來援第493章 喜得二將第400章 回稟劉備第401章 父子對奏第101章 兩處戰場第244章 生擒黃何第33章 先行中策第322章 幾處戰場第370章 紫氣東來第258章 沿途考察第538章 仲達獻策第86章 劉繇的憂愁第349章 分割與聚攏第572章 迫降鄧賢第303章 揚州分崩第66章 千萬資金(下週一五更爆發!)第225章 覲見天子第556章 初陣小勝第189章 東海王宴祝讀者大大們除夕快樂!第123章 戲志才謀斷廣陵第555章 巨利厲兵第590章 別有用意第284章 抵達壽春第69章 子當與父同平亂世(加更來了!驚喜嗎?)第18章 委以重任第154章 落荒而逃第42章 韓循獻策第505章 子修三求第446章 決戰在即第52章 雙向奔赴第404章 劉馥來投第278章 阿瞞告密(加更求月票)第593章 左幕下場第202章 寧可罪袁不罪曹第503章 巡行荊南第212章 河東遇天子第445章 進取沙羨第491章 公達獻策第216章 迎奉之爭第24章 獅子大開口第541章 納徵使團第94章 丹陽雙壁(第四更求首訂!46)第475章 蔡瑁的心思第312章 吳景的應對第464章 中期調度第179章 鹽糖易糧第379章 士元獻策第300章 江淮一體(繼續堅持加更!)第213章 裂土東萊第500章 以巴爲銅第194章 荊州之議第241章 兩封書信第60章 知會曹豹第362章 上虞吳範第590章 別有用意第515章 封葛對奏第133章 琅琊諸葛第380章 面見劉備第37章 心腹大患第282章 孫香投降第496章 委任許攸第391章 二策取其一第216章 迎奉之爭第33章 先行中策第450章 荊軍後手第565章 季玉問策第340章 血染山陰第591章 葭萌之爭第510章 遍賞心腹第150章 不過如此第290章 馮家有女第521章 青州詔令第515章 封葛對奏第345章 大軍雲集第322章 幾處戰場第600章 放手爭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