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遍賞心腹

“左將軍容稟。”

猶豫再三,士廞一咬牙,決心實話實說:“家弟士徽深得家父喜愛,又是家中嫡子,家父片刻離開不得。若是要以其爲質,恐家父年事已高,無法接受。若蒙左將軍不棄,小臣願爲將軍門下奔走,以贖其罪。”

士廞如此誠懇老實,着實讓劉封有些驚訝。

別的不說,光是對方如此順從坦白,就給了劉封不少好感。況且劉封對士徽的出質要求,多半也是試探,如今最重要的事情是入主交州,只要士家肯老老實實的俯首稱臣,交出交州各郡實權,區區一個士徽算得了什麼。

更別說以士徽那驕躁易怒,外厲內荏,野心如虎,膽略似鼠的性格,其實留在交州,反而更適合日後對士家動手了。

別的不說,原時空裡可不就是士徽腦殘似的左右橫跳,直接把士家兵不血刃的送到了呂岱的刀口之下的嗎?

“哎,且起來吧。”

劉封擺了擺手,示意士廞起身,同時感嘆道:“你有如此孝心,上孝父親,下悌兄弟,真情流露,感人肺腑,我大漢首推忠孝,汝此舉既忠且孝,我又如何會拒絕?既然如此,汝等就留下吧,日後好生爲我效力,我當不吝賞賜。”

劉封這話一出,士廞、士祗、士匡俱是大喜過望。

剛剛士廞艱難陳詞的時候,士祗、士匡可真是爲他捏了一把汗,同時也擔心劉封一個發怒,將他們三給一鍋端了。

現在雨過天晴,劉封不但沒有懲戒違逆自己的士廞,反而還讚許了他幾句,總算是讓士祗、士匡也長鬆了口氣。

士廞更是激動萬分,連連叩首,願爲劉封門下走狗。

宴後,劉封連夜修書一封,將士家朝貢之事,以及自己的想法寫入其中,然後送往荊南蒯越處。

如今已經是九月中旬了,荊南大軍各部正在往預定地點集結,準備糧秣,器械、物資,而各部的進軍計劃以及前期準備工作俱已完成,預計十月初就能展開行動了。

此時,南方氣溫開始降低,酷暑不再,瘴氣也隨着蚊蟲跳蚤的減少而消退了許多,各地的秋收也進入高峰期,沿途都能提供大量糧草,還能就食於敵,是再好不過的時間點了。

相信蒯越應該也會選擇這個點出兵。

做完這些之後,劉封又將目光轉移到了士家朝貢的寶物上。

“阿績、阿泰,你們記錄一下。”

劉封呼喚了一聲,身邊兩個童子立刻應聲,回到案几後起筆等候。

“太史慈、趙雲、周瑜三人進位偏將軍,拜關內侯,賈逵、高順、賀齊、張遼、徐晃、潘璋、徐盛、周泰、董襲、甘寧、蔣欽等諸將進位裨將軍。周道、周賓、趙凡、呂範、許定、程普、黃蓋、韓當、陳武、樊能、於茲、於麋等諸將進位中郎將。”

劉封接着說道:“以上偏將軍賜珍珠一斗,玳瑁、硨磲各一枚,象牙、犀角各一雕,琉璃一對,乳香、沒藥、蘇合香各兩斤,琥珀兩枚,霜糖五斤,雪鹽五十斤,四色葛布、蕉布各兩匹,絲綢四匹,其他絹帛絲縷各一百匹,名刀寶劍各五對,棉布衣兩件。”

“中郎將皆賜珍珠半鬥,犀角一雕,乳香、沒藥、蘇合香各一斤,琥珀一枚,霜糖一斤,雪鹽五斤,四色葛布、蕉布各一匹,絲綢兩匹,其他絹帛絲縷各五十匹,名刀寶劍各兩對,棉布衣一件。”

“校尉則分珍珠五枚,香料一斤,絲綢一匹,絹帛五匹,刀劍一口。”

劉封先公佈了對高層將領的賞格,隨後又吩咐道:“給荀攸、陳珪、陳登、陳紀、陳羣、魯肅、劉曄、張昭、張紘、董昭,鍾繇、華歆、諸葛玄、蒯越、蒯良、龐德公、黃承彥等衆先生各送棉布衣一件,珍珠五顆、霜糖兩斤,雪鹽十斤,交州四色葛布、蕉布各一匹,香料各一斤。”

“喏!”

陸績、陳泰兩人下筆如飛,將劉封所下達的命令轉化成文書。

“另外,將大象、犀牛送往洛陽,以爲朝貢。”

劉封頓了頓,思索了下又補充道:“再加珍珠五斗、香料五斤、霜糖十斤,雪鹽二十斤,金銀各十斤,錢百萬,絲綢二十匹,絹帛兩百匹,糧三千石。其中半數送去大將軍府中。”

相信這樣一份貢品,足以讓朝中三公九卿們看見自己的忠心了,也能讓天子明白自己的苦衷,重新緩和一下先前有些疏遠的感情。

最後,劉封還吩咐道:“另外,將所剩下的東西一分爲二,送一半去徐州我父處。”

自家老爹可是喜好香衣美服,寶馬名車的,這麼多的好東西,理應孝敬一下父親,更何況還有祖母、母親。

這棉布衣夏天通氣,冬天保暖,而且觸感良好,要不然也不會價格如此昂貴了。相信諸將、諸位先生以及自家父親、母親和祖母,收到這些禮物饋贈後,都會相當高興的了。

對於財貨,劉封從來都不小氣,每年年節時,都會給自己的親信愛將們發放大量的饋贈,其中包括霜糖、雪鹽、香油、乃至於白紙、刀劍,寶弓等等。也就是江淮的馬場纔剛剛建立了兩年,馬駒們還沒長大,否則良馬也必然會出現在賞賜之中。

陸績、陳泰兩人一邊記錄,一邊暗暗咋舌,爲劉封的大手筆封賞而感到震驚,尤其是聽到了自己的堂侄和祖父、父親都分到了後,更是忍不住心生感激和羨慕之情。

想想這些財貨,無一不珍貴異常,即便是陸績、陳泰這等名門之後,也都沒有棉衣傍身。

可劉封卻是毫不心疼的賞賜了出去,其神情風輕雲淡,全然找不到半點吝惜之色,當真是有視財帛如糞土之覺,看的陸績、陳泰兩人又是震驚,又是欽佩,還夾雜着濃濃的豔羨。

陸績和陳泰倒不是羨慕棉布衣本身,他們更多的是羨慕被劉封這等明主記掛在心的恩遇。

好在劉封最後道:“你們幾人也可一人領取一身,要是不習慣棉布衣的話,也可以折算成一匹絲綢。”

陸績、陳泰一聽,趕忙起身離席,拜謝劉封的賞賜。

“不必如此。”

劉封絲毫不在乎他們年幼,一視同仁的上前將他們攙扶起來,並叮囑道:“你們新來,不知我喜好,我生平不喜人跪拜,爾等今後跟隨在我身邊,不必如此拘束多禮。”

陸績、陳泰心中感動非常,只覺自己如史籍之中那般得遇明主,更油然生出了報效之心。

這也是劉封將他們帶在身邊的初衷,陸家雖然貴爲吳郡四大姓,但其實自陸康死後就隱隱有些掉隊了,而且即便是吳中四大姓,也僅僅只是在東南聲望巨大而已,放大到整個東漢帝國,卻是有些不夠看了。

陳泰的情況和陸績有些類似,自陳寔死後,陳家的聲望也是掉了一截,雖然陳紀德才兼備,學識過人,但唯獨不擅長做官,而更擅長做官,機敏多謀的陳諶卻早早病死。

若不是生養了個好兒子陳羣,陳家大概率會隨着陳紀身死而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了。

陳泰是陳羣的長子,原時空中僅剩的幾個曹魏忠誠派大佬。雖然無力迴天,但陳家的的確確是做到了忠魏,最後陳家也因此而走向沒落。

陳氏一門,其本質還是忠孝傳家,雖然自陳寔開始,身段就十分靈活,處事變通,但爲人處世卻始終在底線之上,這樣的人是很得劉封欣賞喜愛的。

處理完士家諸事之後,劉封開始了揚州行縣。

去年曾經行過一回,不過因爲時間的關係,只是淺嘗即止。

如今時間充足了一些,劉封想要將吳郡、會稽北部,丹陽郡、廬江郡、九江郡給巡視一遍,然後再巡查一下正在淮泗換裝,調整配置的趙雲所部挽瀾軍。

目前劉封麾下的主力各司其職,唯有趙雲所部在淮泗進行整備,補充戰馬,鐵甲,然後將配置擴充提升至摧鋒軍同等級別。

爲此,劉封爲趙雲所部補充了不少精兵強將以及數千匹戰馬和上千套鐵甲等物資,並將挽瀾軍所部的等級提升至與摧鋒軍一樣的甲級。

補充入挽瀾軍的第三騎兵營營正爲程普,第四騎兵營營正爲韓當,合併爲第二騎兵旅,旅督爲程普,副旅督爲韓當。

剩下九營步兵,編爲三旅,旅督分別爲潘璋、趙凡和許定,補充旅旅督爲樊能。

特種三營編爲一旅,旅督依舊是從劉兒營中挑選出來,擅長工匠器械的王朋。

完成編組後,挽瀾軍總規模與摧鋒軍相當,下轄兩個騎兵營,九個步兵營,一個補充營,三個特種營業,共計十五個營,三萬人。

如此一來,劉封的野戰甲級精銳變成了兩個軍,三十個營,六萬人,這已經是一股舉足輕重,能夠改變局勢的戰略力量了。

此外,太史慈的摧鋒軍也在東歸的路上。

此次作戰,因爲劉表垮的有點快,作爲殺手鐗的摧鋒軍反而沒有用武之地,戰功寥寥無幾,一直在後面充當新銳和預備隊的角色。

結果反而讓賈逵、周瑜兩部大放光彩,摧鋒軍上下可謂是憋了一肚子的火氣。

如今將他們調往淮泗,乃是因爲接下來的戰略重心就要開始北向了,不論是曹操,還是袁紹,可都是在劉封的北面。

淮泗作爲大戰略三角的核心區域,又地處四通八達,河網密佈的江淮,無論是北向河北,還是西入雒中,都是最爲方便的地方。

故而劉封要將手中最爲強大的戰略決戰力量摧鋒軍和挽瀾軍佈置在這裡了。同時還要給這兩個軍配上強大的水軍力量,不但要增強他們的機動力,同時也是要保障他們在內河的制水權。

如此一來,劉封手頭就有了一支強大且迅猛的快速反應軍團以作爲戰略預備隊使用,可以用來應對中原戰事的諸多突發情況。

處理完畢諸多瑣事之後,劉封正式開始行縣,第一站就是吳郡南部諸縣。

吳郡自吳縣往南,總共六個縣邑,中部三個,南部三個。

中部三個縣邑分的比較散,由拳和海鹽離的還稍微近一些,大約三、四十里地的樣子。緊挨着天目山的烏程距離由拳就有些遠了,大約近百里地。

至於南部三縣餘杭、錢塘、富春幾乎團在了一起,彼此之間距離不過二十多裡,最遠的也不過三十里地。

劉封出吳縣之後,先去的不是由拳,而是海鹽。

海鹽是個下等縣,此地雖然位於吳郡,但和想象中不同的是,海鹽並非真正的魚米之鄉,原因很簡單,還是因爲海水倒灌。

如今海鹽所在的位置,是沖刷出來的,日後更是會變成內陸而不再濱海。因此,這裡的海拔極低,海水常年倒灌,使得海鹽縣中很大一片土地是鹽鹼地,根本沒法用來耕作。

更糟糕的是,海鹽還是一個南北向的狹長縣域,內陸肥沃一些的土地偏偏又都屬於由拳縣了,這也是海鹽雖然位於吳郡,卻頗爲窮困的主要原因。

劉封這次行縣,也想實地考察一下海鹽,看看能不能在海鹽搞一搞鹽場,好改善當地民衆的收入情況。

來了之後發現,這裡的縣長居然是個老熟人,會稽郡的豪族焦矯。

別看此人對步騭、衛旌兩人極爲無禮,輕蔑異常,可他本身卻是頗有才能的。

徵羌縣可是大縣,也是上縣,因此焦矯當初在徵羌擔任的可是縣令。

從結果來看,焦矯在徵羌縣理政頗爲不錯,很得當地士族豪強以及百姓的喜愛,故此甚至還留下了“焦徵羌”的名號。

在漢代有個潛規則,一般能夠以治政之地的名字爲尊稱的,基本上都是治理地方很是出彩的。

從這點上來看,焦矯在徵羌縣的政績情況很是不俗,可見其絕非無能蠢貨,這也同他看不起窮人並不矛盾。

之前會稽幾度兵亂,這位明哲保身,先是躲過了孫策徵王朗,後又機敏的從孫策麾下苟住,最後更是沒有被叛軍所裹挾,還成功站到了劉封這一邊,足以證明其人的智慧和能力。

第388章 南地烽煙第466章 驚聞噩耗第500章 以巴爲銅第207章 以徐制揚第58章 毛遂自薦第338章 華家定策第283章 二袁反應第464章 中期調度第155章 廣陵推演第517章 父子議姻第339章 自投羅網第407章 擴軍計劃第502章 伐交部署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623章 兩面呼應第524章 青州傳捷第319章 頓兵錢塘第435章 伯符獻策第399章 功成身退第351章 僵持不下第382章 推出公債第181章 雷厲風行第19章 贈禮曲轅第461章 龐家抉擇第91章 取信丹陽卒(第一更求首訂!16)第185章 郭嘉獻策第378章 得棲鳳雛第133章 琅琊諸葛第324章 呂岱嚴畯第459章 荊南思定第262章 孫策憂心第156章 諸葛南下第240章 攻城略地第596章 兵權之爭第12章 破局之法第331章 賀齊求援第538章 仲達獻策第522章 捷報頻傳第12章 破局之法第43章 非蠢即壞第161章 獅嘯江東第240章 攻城略地第166章 終見武侯第549章 公孫南來第19章 贈禮曲轅第354章 淩統勸降第80章 父慈子孝第532章 兵發上庸第166章 終見武侯第94章 丹陽雙壁(第四更求首訂!46)第376章 清剿山越第97章 曹操的心思第593章 左幕下場第420章 巡視產業第524章 青州傳捷第547章 突來變化第555章 巨利厲兵第598章 再陷武陽第407章 擴軍計劃第642章 子和破圍第505章 子修三求第71章 互惠互利 【25求追讀!】第59章 否決張飛第487章 蒯良歸順第602章 蓉城暗流第507章 士氏議降第105章 大捷回傳第624章 進退兩難第333章 裡應外合第559章 棄城而逃第27章 代工耕犁第616章 左右爲難第390章 欲加之罪第622章 奔襲天雄關第564章 順水推舟第281章 壽春虛實第636章 涪城被圍第283章 二袁反應第556章 初陣小勝第627章 仲達毒計第391章 二策取其一第391章 二策取其一第143章 廣傳四方第245章 蕩平潁川第450章 荊軍後手第30章 劉家當大興第83章 劉曄的決定第585章 詐做援軍第365章 分理各縣第354章 淩統勸降第105章 大捷回傳第370章 紫氣東來第276章 各有稻粱謀第515章 封葛對奏第128章 花落糜家第336章 施壓吳中大姓第525章 幕府人事第602章 蓉城暗流第444章 荊南分兵
第388章 南地烽煙第466章 驚聞噩耗第500章 以巴爲銅第207章 以徐制揚第58章 毛遂自薦第338章 華家定策第283章 二袁反應第464章 中期調度第155章 廣陵推演第517章 父子議姻第339章 自投羅網第407章 擴軍計劃第502章 伐交部署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623章 兩面呼應第524章 青州傳捷第319章 頓兵錢塘第435章 伯符獻策第399章 功成身退第351章 僵持不下第382章 推出公債第181章 雷厲風行第19章 贈禮曲轅第461章 龐家抉擇第91章 取信丹陽卒(第一更求首訂!16)第185章 郭嘉獻策第378章 得棲鳳雛第133章 琅琊諸葛第324章 呂岱嚴畯第459章 荊南思定第262章 孫策憂心第156章 諸葛南下第240章 攻城略地第596章 兵權之爭第12章 破局之法第331章 賀齊求援第538章 仲達獻策第522章 捷報頻傳第12章 破局之法第43章 非蠢即壞第161章 獅嘯江東第240章 攻城略地第166章 終見武侯第549章 公孫南來第19章 贈禮曲轅第354章 淩統勸降第80章 父慈子孝第532章 兵發上庸第166章 終見武侯第94章 丹陽雙壁(第四更求首訂!46)第376章 清剿山越第97章 曹操的心思第593章 左幕下場第420章 巡視產業第524章 青州傳捷第547章 突來變化第555章 巨利厲兵第598章 再陷武陽第407章 擴軍計劃第642章 子和破圍第505章 子修三求第71章 互惠互利 【25求追讀!】第59章 否決張飛第487章 蒯良歸順第602章 蓉城暗流第507章 士氏議降第105章 大捷回傳第624章 進退兩難第333章 裡應外合第559章 棄城而逃第27章 代工耕犁第616章 左右爲難第390章 欲加之罪第622章 奔襲天雄關第564章 順水推舟第281章 壽春虛實第636章 涪城被圍第283章 二袁反應第556章 初陣小勝第627章 仲達毒計第391章 二策取其一第391章 二策取其一第143章 廣傳四方第245章 蕩平潁川第450章 荊軍後手第30章 劉家當大興第83章 劉曄的決定第585章 詐做援軍第365章 分理各縣第354章 淩統勸降第105章 大捷回傳第370章 紫氣東來第276章 各有稻粱謀第515章 封葛對奏第128章 花落糜家第336章 施壓吳中大姓第525章 幕府人事第602章 蓉城暗流第444章 荊南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