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樑甫吟】

“爲今之計,我等該當何如?”劉範這是首次親身經歷這個陣仗,有些手足無措。

黃琬抿緊了嘴脣,說道:“我這就修書一封,託人送往蜀中,望劉君郎能早日醒悟。”

“這、有用麼?”劉璋幾乎是口無遮攔的說道。

“你們幾個晚輩說的話他不信,我說的話難道他也不信麼?”黃琬下意識的反駁道,忽然擡眉看了劉璋一眼,只見劉璋那一雙圓眼熠熠閃光,漆黑的瞳仁深不見底。黃琬未及多想,他驟然意識到一事,脫口問道:“既然家書可通蜀中,那關中的商旅、行人自然能通達蜀地,劉君郎如何會不知朝廷近況?”

這倒是劉範幾兄弟沒有想過的問題,他們一開始就將注意力放在劉焉迷信方士這一點上,只以爲益州崇山峻嶺、消息本就難通,故而根本沒有注意到其間的蹊蹺之處。

劉範與劉誕此時不由得皺眉沉思,若有所悟,而劉璋的臉色也立時茫然起來,那雙清澈的圓眼也失去了神采。

黃琬將三人的舉動看在心裡,輕輕點頭說道:“必然是有人故意隔絕消息,不僅攔截了朝廷派往蜀中的使者、更使蜀中難以探知外間詳情。劉君郎定是爲人矇蔽耳目,故不知天下之事,又遭方士蠱惑,遂不信爾等之言。”

“張魯!”脾性直率的劉誕突然拍了一下桌案,輕喝道。

劉範跟着輕嘆一聲,愁眉苦臉的說道:“張魯修習五斗米道,與太平道淵源頗深,阿翁因爲……咳,故遣其爲督義司馬,帶兵往漢中討賊。哪知此人表面溫馴,其實是反覆之輩,竟殺害太守,據守漢中,隔絕朝廷與益州往來。阿翁一向爲國忠貞,從無違逆之舉,如今卻被奸賊矇蔽、使朝廷與阿翁生出嫌隙。張魯此人,合該嚴刑發落、罪不容赦!”

這裡面有個隱情,張魯一介方士、手下信徒甚廣,之所以深受劉焉信任,主要還是因爲他的母親盧氏。其母深通鬼道方術,又姿容豔麗,常借講解天象雲氣爲由往來劉焉府上,彼此有過一段情緣。劉焉恐怕就是爲其美色所惑、又迷信天象,所以才連親兒子的話都不信。

劉範猜測到其中因果,但爲尊者諱,又不能說與黃琬聽,只好含糊帶過。此外,他也需要將所有的責任與罪過推卸到張魯頭上,只有這樣,才能保全他們全家的性命與前程。

黃琬無暇去想這其中複雜的關係,他此刻與劉範抱着同樣目的,眼下自然要先考慮最重要的事情。思索罷,他很快伏案書就了一封信件,又交代門外蒼頭:“去請敬達過來。”

這一去隔了約半刻鐘纔回來,與蒼頭同來的是位二十八、九歲的男子,身材中等,態度溫和,舉止斯文:“來敏見過明公。”

雖然是同輩,但黃琬到底年長來敏二十餘歲,又深孚名望,故而來敏不敢在他面前託大。

“此乃內人之弟,義陽來敏,字敬達,是太中大夫來公之後。半年前老夫遣人回江夏尋訪妻子,敬達正好隨行,剛來長安不久,朝廷尚未安排去留。”黃琬前半句是介紹來敏的身份與家世,後半句則是說明請他過來的用意。

來敏像是這才注意到劉範等人,禮節性的與衆人互報家名、算是打了招呼。

黃琬簡單的向來敏說明了原委,將寫好的信件放入縑囊之中,遞給來敏,說道:“這家書之中,所寫的無非是些尋常問安、懷舊敘親的辭令,即便是途中爲人暗中劫去看了,也看不出什麼要緊之處。”

“明公的意思,在下明白。”來敏一想就清楚了,回答道:“這封家書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下。”

黃琬欣慰的點了點頭,來敏是個聰明人,自然不用特意囑咐他在見了劉焉之後要說什麼話。

憑着黃琬與劉焉之間的關係,來敏對於劉範等人來說,關係也不算特別疏遠。讓他作爲南下益州的信使,既能放心此事的機密性、又能增添說服力。

劉範、劉誕等兄弟看到這裡,終於是放下心來,多日縈繞在胸口的憂愁也如陰雲般被陽光紓解排遣。他們一齊站起身來,鄭重且感激的向黃琬行了大禮,又說了許多剖肝效膽的話,這才如釋重負的告辭離去。

來敏代黃琬送衆人離開府門後,轉身折返回去,見到黃琬已站在堂下,用探詢的目光看着他。

“劉氏兄弟三人,長兄沉穩有餘,魄力猶且不足;仲兄急躁輕率,易爲人言所激;至於季弟,寬柔敦厚,卻無甚遠略。”來敏言簡意賅的點評了一下優劣,語氣中帶着不屑:“此三人可從旁吶喊以助聲勢,不可以爲大用。”

黃琬負手而立,靜靜地聽完,方纔悵然道:“老夫本意也非如此。”

來敏心中一動,笑着說道:“聖主難逢,蒲柳先秋。益州一下,朝廷重並天下之勢便無可阻擋,袁氏、公孫瓚、曹操,有膽敢頑抗者皆將化爲齏粉。光陰不待人,明公曠達廉能,就此閒居,豈不可惜?何不展悉智才,以酬陛下不世之功?”

黃琬顯然也有些意動,他放眼望着天空,遲遲未肯說話,良久,方纔做出深思之後的決定:“時候未到。”

來敏眉頭一動,早已預料到會有這個結果,但他還是不解的問道:“司空爲了在陛下面前盡顯其忠、其能,屢屢迎合上意,凡是陛下所舉之政,不假議論,便毅然支持。這回不僅是董承不滿,就連司徒、楊氏都心懷怨意。如此急功近利,實非長遠之道啊。”

“趙氏這些年聲望隆重,趙子柔本人德行不虧,又有能名,只要陛下還信他用他一天,任誰也動不了他。”黃琬微微搖頭,低聲說道:“馬翁叔應當也是做此想的,他們現在在私底下散發怨言,無非是想慫恿董承出面罷了。”

趙溫與董承就如同是皇帝在朝堂之上的左右手,地位無可撼動,來敏細想着,也覺得自己剛纔想的淺薄了。他緩步走上臺階,默默站在黃琬身邊,也不再提及此事。

“輔兵校尉吳匡已經找過老夫了,當時他只是說了心中的擔憂,直到現在,才逐漸印證。”像是在閒聊一般,黃琬用若無其事的語氣說道:“劉氏兄弟不能與之謀事,就連吳匡都看得出來。”

來敏哂笑道:“吳匡智謀不足,但眼力尚可,彼是知道明公相比劉範,更能翻覆此間局勢,化險阻爲夷途。有機可乘,他能有今時今日這般權位,自然知道該如何做。”

黃琬目光一閃,悠悠說道:“吳匡之子吳班頗有豪俠勇力,此行他會隨從護送你南下,保你路上週全。到益州見到劉君郎後,你若能說其迴轉心意,那便說,說不通也不必勉力施爲。私底下要與吳班多聯繫在蜀中的吳懿、以及州中大姓,待明年朝廷揮師南下,爾等可立不世之功。”

“再回來時。”黃琬微側過身去,對來敏說道:“你就不是白身,而當爲我助力了。”

“得明公提攜,實乃萬千之幸也!”來敏不卑不亢的說道。

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一章 試騎虎豹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閒敘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三章丨近臣收心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
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四百五十七章 輕率難知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一章 試騎虎豹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閒敘第十九章 制勝之策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三章丨近臣收心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