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

“趙飛燕爲皇后,其女弟上香螺卮。”————————【西京雜記·卷一】

“陛下,宮闈之事,讓掖庭令也一併去吧!”董皇后見皇帝要派人,在一旁火上澆油的建議道。

皇帝深深地呼了幾口氣,他勉強保持着內心最後一絲冷靜,指了指穆順,又指了指在宮門外侍候的大長秋苗祀:“苗祀也去,都去!”

眼見宋貴人即將失勢,自己又深受對方間接地坑害,穆順心裡氣憤的不行,帶着臉上青紫的傷,目光不善的一路趕往披香殿。路上不論遇見了什麼人,都被他一股腦的推搡一邊,殺氣騰騰的樣子以及他身後帶着的一幫人頓時驚動了整個掖庭。

披香殿內,郭采女剛點燃了一支檀香,才放進博山爐中不久,煙氣尚未嫋嫋飄散開來,禁閉的殿門便被人從外面一腳踢開。

“采女郭氏何在!”有人氣勢洶洶的喝問道,一腳踢開還想阻攔的宮女。

郭采女心頭不悅,立即走了過去欲要呵斥:“不加通報就敢擅闖披香殿,是誰給你們的膽子?不知道宋貴人有孕在身,若是有何衝撞……”

“誰還有心思聽你吆喝!”穆順怒氣衝衝的向前走一步,衝左右喝道:“給我摑她!”

左右跟來的兩個身材高大的黃門冗從二話不說,便一人給了郭采女一個耳光,郭采女被打的髮髻散亂,頭上的珠釵叮叮噹噹的搖晃着。見對方倒在地上,兩手怎麼捂也遮不住臉上的掌印,穆順暴怒的心緒這才平靜不少:“先把她給我逮了!再往殿內仔細的搜!”

“你們要做什麼?你們要做什麼?”郭采女眼睜睜的看着人踢翻博山爐,裡面的香灰登時灑落出來,她不禁咳嗽幾聲,此時看向穆順等人時全然沒有剛纔趾高氣昂的勢頭:“貴人就在裡面,若是衝撞了皇嗣,國家知道……”

苗祀緊擰着眉,終於出聲道:“皇嗣要緊,絕不可驚擾了貴人。”

“謹喏!”身邊由他帶來的一幫人恭敬的領命。

掖庭令程曠卻在一邊不陰不陽的說道:“苗公到底是會做得好人情,畢竟是未來的皇長子……只是現在就開始急着討好,會不會太早了些?”

“你也知道是長子。”苗祀轉頭看向他,對方作爲雒陽宮中遺留至今的舊宦之一,能夠佔據掖庭令的位置全是靠了董皇后的提攜。而董皇后先是事出突然,揭舉宋都蠱惑君王,然後又趕着將掖庭令派來查問,其心絕不止是爲了香螺卮那麼簡單!宋都再有大錯,皇帝也不會對他尚未出世的孩子動殺心,既然宋都現在不會倒,那董皇后還派親信過來的原因恐怕就只有一個:“我記得陛下詔令分明是捉拿采女郭氏,搜出香螺卮,並沒有說要對宋貴人如何……若是擅自妄爲,恐怕誰也討不了好!”

郭采女在一邊聽到‘香螺卮’三個字,心存僥倖的她當即癱軟在地,面色慘白,心立時就死了一大半。

程曠面色一寒,僵硬的看向氣尚未平的穆順,說道:“穆黃門,你怎麼看?”他像條狡猾的蛇在穆順耳邊用滑溜溜的語氣說道:“香螺卮的事情,哪裡是郭氏一個采女就敢做的?如今陛下盛怒,我看宋氏以後也走到頭了,現在那還能容咱們好聲好語的去包庇、迴護?一會若是在搜的時候,貴人非要攔着,我等是就此罷手、免得衝撞,還是上前去攔呢?穆黃門……你頭上這傷可不輕,難道不就是因爲發了善心,幫了不該幫的人麼?”

他故意要激怒穆順,逼對方親自下令搜查時無需顧忌,這樣就算宋都最後出了什麼事,第一個背鍋的那也是穆順。

苗祀臉色大變,急切之下,正要拉住穆順好聲說道,卻不料穆順驟然轉身,當着衆人的面給了程曠一個耳光:“你再敢胡謅什麼幫與不幫的,我連你一塊逮了!別以爲我做不到!”

程曠不可置信的指着穆順,他也顧不得臉上一塊火辣辣的疼,手指着穆順氣憤的說道:“你、你竟敢……”

此時穆順不再管他,而是吩咐道:“將披香殿所有侍候宮女宦人都押到院子裡看管,再請貴人到偏室休息,其餘的給我仔細查!”

穆順自知這次要註定開罪宋都,但宋都眼下已經不算什麼了,至於董皇后拍程曠來的心思他不是猜不到,對方剛擺了他一道,現在又緊接着比他去找死,穆順哪裡忍得了這口氣?雖然他還報復不了董皇后,但藉故收拾一個掖庭令還是輕而易舉。

宋都早已被外面的吵吵鬧鬧的動靜嚇到,挺着肚子的她正是最虛弱的時候,還沒等外面的人進來,她便已癱軟的昏迷在牀榻上。

外面再度亂成一團,有人驚慌道:“快、快去請太醫!”

有人站在原地無動於衷:“我得到的詔令是拿辦采女郭氏,搜香螺卮,可沒有要我請太醫照顧貴人。”

還有人在不耐煩的說道:“先去稟告陛下,再請女醫過來。”

披香殿裡亂哄哄的,動靜很快傳到了相隔不遠的常寧殿,殿內貴人甄宓正與宮人吳莧側耳聽着什麼,殿牆外的宮道上腳步匆匆,車馬喧鬧,人語聲細如蚊蚋,竟如何也聽不清楚。

甄宓沉得住氣,用燭火燒掉了一根細線,就着燈光打量剛繡好的手帕,上面繡着幾片蝴蝶似的銀杏葉。

“披香殿怎麼鬧成這樣?”吳莧緊張兮兮的看着禁閉的窗子,彷彿想用她的目光去穿透窗戶似的。

“再鬧也與我們無關。”甄宓看着帕子上栩栩如生的銀杏葉,滿意的點了點頭,將手帕收了起來:“今夜你儘管多看看椒房的手段,等到了明天,你什麼話最好都不要說。”看着吳莧欲言又止的神情,甄宓彷彿能看出對方心裡在想什麼,她又不容對方質疑的叮囑道:“不用多問爲什麼,我教你的,能保命。”

吳莧脾氣軟和,對甄宓偶爾表現出來的強勢只知道順從,很快點了點頭。

外面打探消息的采女此時走了過來,對兩人傳達最新的消息:“伏貴人身邊的趙采女已經過去了,據說是宋貴人受驚昏迷,而穆黃門與大長秋、掖庭令他們還在披香殿搜東西呢。”

“不要去自找麻煩。”甄宓嚴肅的對那名采女說道:“把外面的燈都滅了,等一會早點休息吧。”

“那我也該回去了。”吳莧聽了,趕緊準備站起來告辭。

“外面正亂着,你還怎麼走呢?”甄宓不緊不慢的拉住吳莧的手臂,讓她重新坐下:“再說會話吧,今夜這麼亂,你睡在這也不妨事。”

吳莧答應了一聲,重又坐下,此時的她已無心去做女紅。在燈下怔怔的發了回神,似乎在思考什麼人生大事,其實她現在有些茫然,不知道自己在這裡要做什麼,有什麼意義,接下來的時光該如何度過等等。末了,她像是沒話找話的說道:“爲什麼偏偏挑在這個時候?”

“嗯?”甄宓把燈芯剪短了些,好不讓它亮得過於刺眼,她輕輕應了一聲,好像沒有聽清對方的話。

“我是說。”吳莧抿了抿脣,小心的看着甄宓在燈下的絕美容顏:“宋貴人還有半個月不到就要生了不是麼?爲何偏要挑在這個時候,萬一宋貴人生下皇子,陛下一高興,不就什麼事都沒有了麼?”

“你哪來的憑據說這是刻意挑選的時候?”甄宓放下小剪刀,好整以暇的側過臉來盯看着對方,因爲避過光的緣故,她的臉有一半隱在陰影裡。

吳莧看着對方半邊臉是燈光下的姣好容顏,五官完美而沒有任何瑕疵,另一半邊臉卻模糊的藏在陰影裡,雖然仍能想象那是一幅世上最好看的面孔,可吳莧心中仍忍不住起了個突:“我、我的意思是說……”她想解釋那天跟着皇帝與后妃們遊玩上林,在林子中隱隱約約聽到董皇后與長御在說些什麼話。她轉而一想,當時她其實並沒有真正聽清說了什麼,若是甄宓追問起來,自己倒成了胡亂臆測,反而不美:“沒什麼。”

甄宓突然笑了,像是一朵芙蓉在春風中綻開了花蕊,她重又將面孔完全朝向燈臺,這樣子她整張臉都沐浴在燈光下,隱隱透着模糊的光:“那天在上林,我聽得也不比你的少。”

其實她聽得比吳莧多得多,所以甄宓纔會這樣擺出這一幅隔岸觀火的態勢。

“你啊。”似乎注意到吳莧驚訝的神色,甄宓好笑的搖了搖頭,又彷彿芙蓉在枝頭搖曳:“嘴上說的明白,但心裡還是沒明白。”

“什麼?”

“你以爲事情過了今晚就結束了麼?”

那弱小的燭火彷彿被甄宓呼出的氣息驚動,戰兢的瑟縮成一團。

椒房殿裡燈火通明,亮如白晝,卻有些悶熱,還是皇帝命人開了窗戶,吹了夜裡的涼風,胸中的一團火這才慢慢消了下來。還沒等他冷靜的去想,董皇后便在身後跟了過來,擔憂的說道:“夜裡風涼,陛下還是少吹些,免得身子受不住。”

說着便要伸手將窗戶掩上。

“不用管它。”皇帝拉着董皇后的手,他正要放些涼風進來透透氣,都這個時候了,哪還能顧忌到身體。他把董皇后帶到堂下,對正在分別拿着幾塊螺殼碎片的太醫令脂習與太醫院正華佗說道:“看出是什麼了麼?”

“陛下,螺殼的內部確實塗抹了一種藥,此藥並不傷及腠理肺腑,只是混了酒水之後,會使人提振精力……”脂習放下螺殼,含含糊糊的說道。

宋都當初曾是關西人力挺的皇后人選,如今更是宮中僅存的一個關西出身的妃嬪,不到萬一,脂習也得冒着風險儘量爲宋都減輕罪責。

皇帝看向沛國人華佗,問道:“到底是什麼藥?”

華佗聳拉着眉眼,毫不避諱的說道:“臣不敢有所瞞,若是臣察覺無誤,此物當是‘慎恤膠’無疑。”

“慎恤膠是何物?”董皇后立即在一旁接口問道。

“據說這曾是孝成趙皇后曾經用過之物,沒想到這一二百年,竟還有藥方流傳於世……”華佗話說到一半,巧妙的閉上了嘴。

“哼!”皇帝大步走上前,一把將托盤裡的螺殼碎片打落在地,剛平復的心緒又不禁起了波瀾。

孝成趙皇后是誰?趙飛燕!

宋氏竟然拿趙氏姐妹魅惑君王的東西來用在自己身上!

“郭氏怎麼招的?”皇帝問向穆順。

穆順立即跪下答道:“郭氏一口咬死是自己擅自做主,與貴人無關,香螺卮據說是宋氏從宮外送進來的。”

“這樣的東西爲何沒有仔細查驗?當時是誰接的手?”董皇后又問道。

“是中藏府令壺崇。”穆順立即答道。

皇帝指着穆順責令道:“你現在就去秘書監,看是誰在當值,讓他即刻擬詔;中藏府令壺崇玩忽職守,下廷尉獄論死罪!貴人宋氏……”

他幾乎是要一口氣將胸中的怒火發泄出來,眼看着就要禍及宋都,董皇后在一邊完全沒有勸皇帝息怒、說好話給臺階下的意思。

就在這個關口,殿外突然闖進來幾個人。

“陛下!”貴人伏壽緊趕慢趕的來到了椒房殿。

董皇后心裡一驚,隨即看到跟着伏壽進來的苗祀與未有攔住對方、正氣急敗壞的長御,頓時明瞭。她狠狠地剜了一眼苗祀,憎恨之色在眼底一閃而過,她冷聲道:“伏氏,未經通傳,你竟敢夜闖椒房殿?”

“陛下!”伏壽沒有理會董皇后虎視眈眈的目光,她此行來的倉促,連件像樣的貴人服飾都沒有穿戴整齊,身上只穿着件尋常的衣袍,樸素得讓人心生憐惜。

“你來了。”皇帝適時地收了口,沒有繼續給宋都下懲罰,似乎是冷靜了一些。他直直的注視着伏壽,沒有將她從地上拉起來:“我就知道,以你與宋都的情分,不可能只是讓身邊人過去照顧那麼簡單。你是想來求情的?”

“宋都性情無邪,年紀又小,這其中或許是受人矇蔽,惹怒陛下。如若陛下不信,明日大可以在宋都醒後仔細盤問,何必鬧成這般模樣。”伏壽輕聲說道:“陛下多年無子,如今好不容易來了子嗣,宋都即將生產,此時若動了胎氣,又將如何是好?故請陛下爲子嗣計,再如何懲處,也等到宋都生子之後……”

董皇后忽然眯起了眼,冷不防的問道:“你知道她犯了什麼事麼?”

伏壽被夜風吹得一抖,低頭說道:“不知。”

“好。”這時皇帝忽然冷靜下來了,他語氣變得異常的平靜:“既然你肯擔保她,就讓她今後與你同住,你來照顧她的起居,直到產子過後,再做打算。披香殿內所有宮女宦人,全部交由永巷令審訊,采女郭氏立即處死。”

伏壽鬆了口氣,連忙誠懇的謝過,皇帝此時也不忍心見她繼續跪在冰冷的地上,開始伸手將她拉了起來。伏壽緩慢的站起身,眼神無意間往旁邊一瞥,本以爲會看到董皇后不忿的神情,誰知道入眼的只有對方那平靜從容的目光。

好像一切還沒有脫離對方的掌控。

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五百八十六章 僵局驟破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一百二十九章 同爲覆沒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九十九章 嗟乎義士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五百二十九章 勞於心計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
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一零八章丨哀歌路難第五百八十六章 僵局驟破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一百二十九章 同爲覆沒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三百四十二章 先人餘殃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九十九章 嗟乎義士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五百二十九章 勞於心計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