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調節閥

上林苑的大小是個謎。

出了長安,北是渭水渭橋,以及渭水對岸的渭北;

東是灞水灞橋,以及周邊被稱爲‘灞上’的區域;

南是社稷壇;

而西——自西出了長安,放眼望去方圓百十里,便幾乎都屬於上林苑的範圍。

漢上林苑,興建於原秦皇家苑林故址。

只不過,不同於絕大多數偏遊玩、奢靡性質的皇家林苑——漢家創建上林苑最開始的初衷,卻並非爲了供皇室享樂。

——後世人無有不知:秦之亡,或因法律嚴苛,或因官吏暴虐;

但在漢室國祚初立的太祖高皇帝年間,一直到數百年後,秦的滅亡,都被天下人一致歸類爲:殘民過甚。

如何殘民?

北方長城,中原直道,西南夷五尺道;

嶺南移民,東海尋仙,驪山秦始皇陵。

自然,還有後世人聞名遐邇的史詩級形象工程,將‘大興土木’四字具象化的秦阿房宮。

爲了標榜漢家與‘暴秦’的不同,同時也是爲了避免漢家,重蹈秦大興土木、殘民疲民,沉迷奢靡享樂的覆轍,太祖高皇帝曾在長樂、未央兩宮建成時,斥責時任相國蕭何。

高皇帝說:國家尚且艱難,相國爲什麼要做這種效仿暴秦,要面子不要裡子的事,如此大興土木興建宮室?

蕭相國答:非壯麗無以重威。

考慮到蕭相國所言有理,且畢竟是供天子居住的皇宮,太祖高皇帝最終,算是捏着鼻子認下了宏偉的長樂、未央兩宮。

但除此之外,其他所有的,可以以‘非壯麗無以重威’來做出解釋的工程,卻都被太祖高皇帝明確否決。

其中最具代表性,同時也是最爲重要的,便是上林苑。

彼時,對於朝堂內外——尤其是宗親劉氏‘新建皇家林苑’的強烈請求,太祖高皇帝的態度異常堅定。

不能重蹈暴秦覆轍!

於是,本該新選一處,新圍一片土地的漢皇家林苑,便在太祖高皇帝勤儉質樸的原則標準下,變成了在故秦林苑遺址縫縫補補,以作爲權宜之計的現上林苑。

既然是在故秦林苑遺址上‘改造’得來,那原有的林苑規模,自然是基本完全維持了下來。

只是在具體的用途上,太祖高皇帝堅定地認爲:上林苑,不可以作爲只供天子享樂、遊玩的‘玩具’而存在。

如果是這樣,那上林苑就不該存在!

就這樣,華夏曆史上第一個國家宏觀調控機器,便在漢太祖高皇帝劉邦一意孤行的堅持下,宣告問世。

——在太祖高皇帝年間,上林苑,真的就只是一個名字。

將原有的秦皇家林苑完完整整保留下來,拆除一些政治影響不太好的享樂設施,再改個‘上林苑’的名字,就完事兒、齊活了。

至於用途——在太祖高皇帝年間,主要是將上林苑的無主農田,化作屬於漢天子的皇家官田,並將其用於安置開國功臣中,那些有點武勳,但武勳也沒大到可以一飛沖天的傷殘將士。

再後來,慢慢的,上林苑便成了漢家,在土地兼併等階級矛盾調節中的調節閥。

每當關中地區——尤其是泛長安地區出現破產自耕農,上林苑便可以將其吸納爲皇家佃農,通過租種皇家官田,來獲得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

可千萬不要小瞧這看似不起眼的舉動!

在封建時代,土地兼併,是每一個王朝都無法避免,且最終必然亡於此的頑疾、舊弊!

任何可以遏制土地兼併的策略,都足以在封建時代被稱之爲‘安國’之策,是能給封建王朝續命的東西!

至於緩解,甚至化解土地兼併所引發的社會階級矛盾,更是華夏數千年封建歷史上,始終不曾真正得到解決的老大難。

每一個封建王朝,都會因爲土地兼併,而走上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社會資源分配極其不均,最終導致窮人活不下去舉旗造反,富人置身事外,簞食壺漿以迎新朝的循環當中。

三百年王朝週期律怎麼來的?

——就是因爲封建時代,華夏民衆對土地兼併的容忍下限,最多不超過這三百年、二十代人。

大致情況會是:開國時,剛結束的‘改朝換代’之動亂,導致天下人口驟減,地廣人稀。

田比人多,自然不會因爲土地而產生階級矛盾。

開國元勳雞犬升天;

豪強富戶只要能活到開國,也同樣會迎來一次家產暴漲。

至於民衆——哪怕是最底層的民衆,哪怕是躲到深山老林,躲避戰亂躲了幾年,只要能活着出山,也同樣能獲得足夠支撐一家生活的土地資源。

最典型的例子,自然就是漢家開國初,太祖高皇帝劉邦授民田爵,讓天下迅速安定了下來,並恢復到農業生產生活當中。

有如此先例,後世之君基本也都是有樣學樣,每逢新朝開國,便大都會授民田爵,以安定天下人心。

於是,開國後的前三代人,便享受到了土地夠種,甚至種不過來、糧食夠吃,甚至還有餘錢穿衣服的好日子。

到了第四代,四五十年過去,土地兼併的萌芽就要再度冒出來了。

——最開始,大概率不是貴族主動出面,去購買農戶手裡的土地;

而是農戶因爲自己約等於零的抗風險能力,因爲某個意外變故而面臨破產,不得不通過變賣田產,也就是自己唯一值錢的東西,來應對變故。

比如,父母雙親生了重病,需要尋醫抓藥;

比如,父母雙親故去,需要籌備喪葬事宜之類。

基數擺在那裡,總會有農戶沒過好自己的日子,不得不通過變賣田產來應對變故。

這種時候,情況就會開始變得複雜。

——第一次聽到農戶賣田,貴族、富戶的反應大概會是:田?

這世道,田比人多,糧比蟻多,誰還缺田啊?

但很快,埋藏在靈魂、基因深處的天賦便會覺醒。

——對啊!

——大家都不缺田,那田就不值錢啊!

——走,瞧瞧,看能不能低價拿下來!

於是,土地兼併開始了。

從開始的低價收購,到後續愈發肆無忌憚的巧取豪奪,甚至掠奪。

到了第十代人,也就是王朝中期、開國一百四五十年後,天下凡是能被掠奪的自耕農,便大都會成爲貴族階級的佃農。

而且有意思的是:這些佃農租種的,正是曾經屬於自己的農田。

他們原本可以耕種自己的田,只需要從收穫中拿出一部分,用於繳納稅賦。

除了繳納官方的稅賦,他們原本不需要將自己的勞動果實,再分給任何人。

但現在,還是那一片田畝,還是他們在耕種;

只是收穫的作物,卻要平白被分走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不說,連田畝也不屬於他們了。——他們也會遇到地主不耐煩的一句:能種種,不能種就滾!

——你不種,有的是人種!

在這一階段,也就是十代人、開國一百四五十年的階段,會有過半的自耕農變成佃農,亦或是半佃、半自耕農。

至於餘下一半,要麼是實力夠強,外加運氣夠好,故而得以保全家業,仍舊作爲‘自耕農’而存在;

要麼,就是和貴族同流合污,成了新的地主階級。

如此過個四五代人,到王朝末年,自耕農就會成爲少有的稀罕物,甚至就連佃農,都會是大多數人都羨慕的身份。

因爲到了這個時候,會有許多農戶,在地主階級的無情剝削,以及無底線壓榨下,不得不賣兒賣女,委身爲奴。

這時,社會矛盾就會變得異常尖銳。

——世道上,只存在剝削的地主,以及被剝削的佃農、奴僕,二者之間,幾乎不存在作爲‘緩衝地帶’的自耕農。

沒有了緩衝,雙方的矛盾愈發尖銳。

地主嫌佃農沒油水,刮不出來什麼了;

佃農則嫌日子不夠好,地主老爺越來越黑心了。

慢慢的,佃農們之間,就會開始出現‘狗皇帝’‘賊老天’等詞彙。

當這憤怒的火焰堆積到一定程度,並在合適的契機點燃,一場農民起義就會順勢爆發。

這個腐朽到根上,讓自耕農沒有半點活路、容身之所的破敗王朝,最終會被天下農戶的憤怒所擊碎。

而後新朝建立,又一個新的輪迴開始……

所以說,三百年王朝週期律,並非是封建王朝定了個三百年的鬧鐘,鬧鐘一響就要‘奉天亡國’了;

而是三百年、二十代人的時間,便是古華夏封建時代的地主階級,將農民剝削、壓迫到臨界點的大概用時。

這個時間會有出入——或許會短几十年,亦或是長几十年;

但基本都會在三百年、二十代人這個基準上,前後便宜幾十年、三四代人。

至於小冰河時期這種‘天譴局’,那確實是倒黴。

明白了這些,再來看漢太祖劉邦在位期間,爲漢家留下了幾項百年大計,就不難發現:作爲底層走出來的農民皇帝,漢太祖劉邦,是準確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

——劉邦知道,一個王朝的興衰,最核心的影響因素,就是土地兼併爲主,階級壓迫爲輔的階級矛盾!

於是,劉邦兩手抓、兩條腿走路;

一邊是陵邑之制,壓制地方豪強勢力,將‘地主’階級死死摁住,不給地主階級壓迫農民,甚至是‘成爲地主’的機會;

另外一方面,對於農民幾近於無的抗風險能力,劉邦便以上林苑這個調節閥,來竭盡所能、力所能及的,爲底層農戶兜底。

如果沒有上林苑這個調節閥,哪朝哪代的自耕農破產,都只有一條路能走。

就好比如今漢室,家家戶戶在開國時,都得農田百畝,爲自耕農;

結果隨便一場意外,就要讓這家農戶變賣過半田產,手裡只剩下四五十畝地,產出根本不夠支撐一家人的生活。

於是,這家人就只能在現有的四、五十畝地的基礎上,額外佃租別人的幾十畝地,來作爲家庭產出補充。

而事態接下來的走向,卻不會是再來一場意外,逼迫這家農戶將剩下四五十畝地也賣出去。

——不需要第二場變故!

對於自耕農而言,只要有一場變故,只要開始佃租別人的農田,那一切就都不可逆了。

因爲百畝地,就是一個農戶家庭所能耕種的跡象。

原本,你耕種屬於自己的一百畝地,產出除稅賦外全都歸你所有,你們一大家子尚且只是餓不死、凍不死;

現在,屬於你自己的田只有四五十畝。

剩下的幾十畝,是你從被人手裡佃來的。

既然是佃租,那就必然有田租。

而這部分田租,就會是你所佃種之田的產出當中,拿出三成、四成,甚至五成。

這個賬非常好算。

——你有百畝田,畝產三石,便是得糧三百石。

去掉稅賦,還能剩二百八十多石,讓你們這一大家子勉強餓不死。

但現在,你有五十畝田,得糧一百五十石,去掉稅賦只剩一百四十多石;

佃租的五十畝田,雖然也得一百五十石糧食,但佃租至少要佔五十石。

——這還得是你運氣好,碰到了有良心的主家,只要你三成租稅。

碰到黑心點的,要你四、五成,甚至六成,你照樣只能予取予求。

就這樣,同樣耕種百畝地,你們家的家庭年產出,就從原先的二百八十多石,驟然縮水到二百石出頭。

等於說是同樣的勞動,你被‘降薪’至少二成。

對於後世人來說,降薪二成,或許還只是難受。

但對於僅僅只踩在溫飽線上,再少吃一頓就可能要餓死的封建時代農民而言,這二成的減產,卻是非常致命的。

——原本能一天兩餐,每餐七成飽,少了這幾十石糧食,你們全家可能都要兩天吃三頓,每頓都半飽。

但凡在遇到個洪澇蝗災,糧食減產,直接原地斷子絕孫!

那麼,問題來了。

同樣種百畝田,卻只能產出二百多石糧食,一家人連生存都成問題;

怎麼辦?

只能借。

借親戚,借鄰居;

但能和你做親戚、做鄰居的人,本身也不大可能是大富大貴之人,人家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

最終,你還是不可避免的,要借到地主老財的頭上。

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81章 天下皆反?第527章 穩步推進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69章 朕,變了嗎?第475章 人心啊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31章 不盡然吧?第222章 不遠了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93章 兒,斗膽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499章 東奔,西走第525章 不怕問題暴露!第152章 博望苑第79章 雛鳳初鳴第5章 登門賠禮第69章 朕,變了嗎?第32章 埠(b)響丸辣第320章 衛青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131章 序幕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213章 加冠大婚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302章 戰書?第543章 編戶齊民第512章 華夏貴胄!第365章 物論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32章 埠(b)響丸辣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93章 兒,斗膽第213章 加冠大婚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432章 策問第449章 戰鼓擂第52章 瓷器成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526章 遠大目標第568章 心理補償機制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43章 丞相失勢第505章 移風易俗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44章 長安侯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3章 左膀右臂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506章 屁股決定腦袋第534章 集思廣益?第229章 皇帝少弱,不堪持國?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524章 划算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580章 守江山難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162章 記住了?第539章 文治武功第580章 守江山難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23章 好劇本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433章 尚書令第195章 朕駕崩,必有血親殉葬!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442章 和平分手第147章 好小子!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351章 新軍!第172章 天賦異稟的中山靖王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訂)第208章 太上皇?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
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232章 孝景皇帝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81章 天下皆反?第527章 穩步推進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69章 朕,變了嗎?第475章 人心啊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31章 不盡然吧?第222章 不遠了第329章 一步到位的茂陵邑!第93章 兒,斗膽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499章 東奔,西走第525章 不怕問題暴露!第152章 博望苑第79章 雛鳳初鳴第5章 登門賠禮第69章 朕,變了嗎?第32章 埠(b)響丸辣第320章 衛青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131章 序幕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213章 加冠大婚第408章 開科!取士!第302章 戰書?第543章 編戶齊民第512章 華夏貴胄!第365章 物論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32章 埠(b)響丸辣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93章 兒,斗膽第213章 加冠大婚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432章 策問第449章 戰鼓擂第52章 瓷器成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526章 遠大目標第568章 心理補償機制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43章 丞相失勢第505章 移風易俗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44章 長安侯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3章 左膀右臂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506章 屁股決定腦袋第534章 集思廣益?第229章 皇帝少弱,不堪持國?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524章 划算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580章 守江山難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162章 記住了?第539章 文治武功第580章 守江山難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23章 好劇本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433章 尚書令第195章 朕駕崩,必有血親殉葬!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141章 啥事兒來着?第442章 和平分手第147章 好小子!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351章 新軍!第172章 天賦異稟的中山靖王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訂)第208章 太上皇?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