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戰鼓擂

第449章 戰鼓擂

三公即定,九卿的位置,倒也沒那麼難抉擇了。

準確的說,是備選人就那麼幾個,沒有太大的選擇面。

——魏其侯竇嬰爲相,建陵侯衛綰爲御史大夫,故內史韓安國遷大司空,爲三公;

往下,大理趙禹、郎中令周仁、宗正劉闢強,皆不做變動。

太僕塞侯直不疑,平調執金吾;

少府石奮,平調大農;

早些年被劉榮雪藏,並以參加今歲科舉,來向劉榮表態度的南皮侯竇彭祖,任太僕;

故典客公孫昆邪,遷少府;

外戚慄倉,任主爵都尉;

謁者僕射汲黯,任太常……

至此,新一屆九卿班子得以確定。

——大農石奮,大理趙禹,太常汲黯;

郎中令周仁,宗正劉闢強,太僕竇彭祖;

少府公孫昆邪,主爵都尉慄倉,執金吾直不疑。

而在九卿也確定下來之後,滿朝公卿百官也逐漸意識到:當今劉榮,終於把手伸向了朝堂。

回想一下當年,太宗孝文皇帝駕崩後,先孝景皇帝劉啓,是怎樣急不可耐的往朝中安插黨羽、親信?

三公層面,雖有一個倔牛丞相申屠嘉,但御史大夫陶青,卻是早早投身於天子啓的陣營!

雖然不足以與丞相申屠嘉分庭抗禮,但御史大夫開封侯陶青,外加一個九卿之首的內史,以及故太子家令的晁錯,二人合力,也算是和申屠嘉斗的有來有回。

甚至一度把申屠嘉完全壓制!

九卿層面,除了九卿之首的內史晁錯,其他位置的動作也不小。

廷尉張歐——故太子舍人;

郎中令周仁——故太子舍人;

衛尉直不疑——故太子中盾衛;

還有太僕劉舍、少府岑邁,雖非潛邸元從,卻也是先帝的絕對追隨者。

還有當時的宗正紅侯劉富,更直接就是自家人……

毫不誇張的說:太宗孝文皇帝屍骨未寒——甚至是還沒入土爲安,朝中公卿要職,就已經被先孝景皇帝火速塞滿了肱骨心腹!

反觀當今劉榮呢?

時至今日,當今劉榮的太子宮元從,才終於出現第一位擔任九卿者:汲黯。

甚至就連汲黯,也只是個無傷大雅的太常。

丞相劉舍,時至今日才退位;

御史大夫竇嬰,不到一年前纔剛得到任命,且並非是‘制衡丞相’的興致,而是純粹在相府見習,爲今日拜相做準備。

九卿方面,內史韓安國——和劉榮非但沒有半點淵源,甚至還是故樑孝王屬臣!

考慮到當年,樑孝王覬覦大寶的那段往事,韓安國非但算不上劉榮的心腹,反而還是毋庸置疑的反動分子!

可饒是如此,劉榮也還是在前任內史:田叔告老後,爲宗廟社稷計,將韓安國召入朝中,擔任內史。

九卿其他位置,劉榮也基本沒怎麼動過。

少府石奮,算是個軟柿子,但終歸不是劉榮的親信;

衛尉衛綰,人倒是老師,卻也終歸是先帝舊臣。

還有大理(廷尉)趙禹、太僕直不疑、典客公孫昆邪等,都是先帝給劉榮留下的舊臣。

最最令人不敢置信的是:連最重要、最需要保證其‘獨忠於天子一人’的郎中令,劉榮也是至今沒換,一直在用先帝的近臣周仁。

這,很難說劉榮究竟是步步爲營,還是確實沒找到合適的替代者。

但毋庸置疑的是:敢這麼搞——敢如此淡定的維持先帝留下的朝堂公勤班子,劉榮對自己的能力,無疑是有着十足的信心。

事實也確實如此。

——即位不到三年,準確的說,是才兩年零兩個月;

在對朝中公卿‘秋毫不犯’的前提下,劉榮就已經基本掌握了朝中大權。

東宮太皇太后,亦或外朝的老臣,乃至於軍方的將帥,都不再是掣肘劉榮的阻礙。

年僅二十一歲,劉榮便已大權在握,君臨天下!

而後,纔是今日,劉榮開始慢條斯理的,從太常這麼一個不起眼的位置,開始徐徐圖之,潤物細無聲的往朝中安插黨羽、心腹。

這麼做的好處顯而易見。

朝野格局,並沒有因爲政權交接之後不久,便發生的大規模人事變動,而出現本可以規避的動盪。

從劉榮即位至今——甚至是自劉榮太子監國至今,這五年多將近六年的時間裡,長安朝堂,幾乎都是平穩運轉,不曾生出明顯的動盪。

這是劉榮的本事。

而現在,先帝駕崩、當今劉榮即立這一政權交接過程,連進程帶後遺症,都已經完全結束。

漢家朝堂和當今劉榮,都已經完全適應了彼此。

到了這時,劉榮再耐心的開始往朝中安插心腹班底,朝堂內外就算有意見,也根本生不出太大的反抗心理。

已經很不錯啦~

拖了好幾年,一直到朝局徹底穩定,纔開始推動‘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進程——劉榮,已經很厚道啦~

更何況在這個過程中,劉榮幾乎完美的平衡了朝野大局,和自己的‘私利’。

甚至可以說,劉榮爲了顧全大局,甚至犧牲了自己相當一部分利益。

畢竟當年,孝景皇帝駕崩、屍骨未寒之時,若劉榮拿孝景皇帝當年的舉措當先例,大刀闊斧的往朝中安插班底,也沒人能挑劉榮的禮。

現在,更沒人能挑劉榮的禮,說劉榮‘急功近利’‘不顧全大局’了。

“公、卿即定,餘者,便行而觀其效,再行定奪吧。”

“無旁事,便此退朝。”

公卿改制,以及具體的職務任命確定,劉榮也無疑再繼續拖着這場朝儀。

——終歸不是歲首元朔朝,而是九月兩次朔望朝當中的一次;

已經從天還沒亮,議到現在夕陽西下,這場朝議,已經‘議’的夠久了。

議論的內容、信息量,也足夠讓與會衆人下去之後,消化很長時間。

更何況就連劉榮——連年富力強的劉榮,都有些扛不住了,更何況朝中,這些個動輒五六十歲,卻舔着臉說自己‘正值壯年’的老翁?

劉榮開了口,朝中百官公卿、功侯貴戚也是如蒙大赦。

當即便齊齊起身,對劉榮齊一躬身。

“臣等,恭送陛下~”

呼~

御榻上,劉榮一邊朝着御榻一側,通往後殿的長廊走去,一邊也不忘長呼一口氣。

而在劉榮離開之後,殿內更是響起一陣又一陣中老年男性極致疲憊後,活動腰背時所特有的沙啞呻吟聲。

今日朝儀,開了很久。

議題很多,內容也夠重大。

待歲首元朔朝儀,今日的議題悉數施行,朝野格局,也將隨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只不過,相較於過去——尤其是太宗孝文皇帝駕崩那年,朝堂公卿改動時的哀鴻遍野,劉榮此番人事調動,卻並沒有讓太多人感到‘受傷’。

當年,孝景皇帝任免九卿,那是真的即‘任’也‘免’。

每有一個孝景皇帝太子班底被任命爲九卿,就有一個原本擔任九卿的重臣被罷免,好給新君的黨羽騰位置。

而劉榮此番,卻幾乎沒有傷害任何人的利益。

三公一級,丞相劉舍自己主動退的,劉榮沒有威逼利誘,也給夠了劉舍榮耀和體面。

御史大夫竇嬰升了官,亞相轉正;

內史韓安國升了官,從九卿之首的內史,升任爲三公之末的大司空。

——從雞頭升到鳳尾了屬於是。

衛尉衛綰也一樣,九卿升三公——而且是直升亞相御史大夫,十年之內拜相有望!

而原本的三公中,太尉本就閒置,根本沒人被罷免。

反倒是衛綰任御史大夫之後,空出來的衛尉一職,又可以提拔一位青年將領上來。

大理、宗正、郎中令,均不做變動。

直不疑、石奮、公孫昆邪三人,則都是挪了個窩,換了個新單位繼續做九卿。

而且公孫昆邪調動之後,又空出來了一個準九卿的典客屬衙,可以供劉榮培養太子班底、潛邸元從。

至於新擔任九卿的南皮侯竇彭祖、外戚慄倉、當今太子班底汲黯,也沒有取代任何人的位置。

——原本的九卿屬衙,本來就只有八人在職,太常都閒置好幾年了;

原本任九卿的八人,有六人仍爲九卿;

餘下衛綰、韓安國二人,更是均升了三公。

公卿大改動,新三公都升了官,九卿也有三位新人。

且三公九卿,除自願退休的丞相劉舍外,沒有任何一人被罷免。

這如何不讓人感到欣喜?

就算沒有欣喜,也起碼能長鬆一口氣。

畢竟上一回,孝景皇帝大刀闊斧搞‘一朝天子一朝臣’,刀子實在是太過於鋒利;

相比較而言,劉榮此番調動,無疑算得上是非常溫和了。

而今日朝儀之後,除了長安朝堂即將迎來新的格局,漢家的軍隊,也將引來前所未有之大變。

——在過去,漢室文武不分家,三公一級有太尉,九卿一級也同樣有衛尉、郎中令;

再往下,有準九卿的中尉,比二千石的中郎將。

可從今往後,漢家軍陣分離,三公九卿,除去一個負責長安治安的執金吾,以及皇帝安危的郎中令外,再無武職。

武將從此自成一套體系——以大司馬、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高級武職爲第一梯隊,以衛尉,以及上、前、後、左、右將軍組成第二梯隊。

朝堂九卿不干涉軍務,軍中將官不插手朝政。

二者各走各的路。

但要說完全沒有聯繫?

其實也還是有的。

軍隊的糧、餉,需不需要相府國庫、少府內帑調撥?

更何況眼下,相府國庫多了御史大夫這麼個審覈官、少府內帑也分出來了個主爵都尉;

再有:軍中將帥軍功覈算、覈准,需不需要御史去統計,甚至臨時充任監軍?

以上種種都說明:軍陣分離,指的並不是完全割裂成兩個世界,二者都當彼此不存在了;

而是說,從今往後,軍隊系統主要就負責打仗,行政系統則主要負責治理。

必要時,軍隊自然也會出手,幫忙解決內部治理問題——比如鎮壓叛亂、維護治安、掃蕩賊寇之類。

而行政系統也要保障軍隊的後勤供應。

真正與過往不同的是:這兩條體系,未來是以天子劉榮,來作爲中間紐帶的。

——沒有天子詔諭,行政系統將不敢和軍隊系統,進行任何或必要、或不必要的往來!

同樣的,沒有劉榮點頭,軍隊系統也不可能膽敢摻和朝政。

這很重要。

至少對於劉榮,以及未來的每一代漢天子而言,這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

只是眼下,劉榮還沒有將自己針對‘軍陣分離’,以及針對軍隊體系的改革透露太多。

或者應該說,相較於對涉及行政體系改制的開誠佈公、暢所欲言,劉榮對軍隊系統的改制,多少有些藏着掖着的意思。

這就導致朝堂內外百官公卿、功侯貴戚,要想知道劉榮究竟對漢家的軍隊做了什麼,就只能等做成了之後,再直接看結果。

至少眼下,還沒人能看得出、察覺的出,劉榮對漢家的軍隊究竟做了什麼。

即是因爲疲憊,也是因爲今日朝儀信息量大;

散朝之後,絕大多數人都並未立刻退去,而是在原地稍微緩了緩,歇了歇。

感覺身上的疲憊稍微減緩了些,正要退去,卻剛好‘撞’上了一件令整個天下,都感到熱血沸騰的重大事件。

——便見一騎背系三旗,自司馬門策馬狂奔而入,於宣室殿外的長階下駐馬!

而後,便是一聲又一聲越來越近,也越來越高亢的呼號聲,清晰無比的傳入殿內每一個人耳中。

“朔方八百里加急!!!”

“朔方八百里加急!!!!!!”

只剎那間,滿朝公卿大臣、功侯百官,都驚疑不定的瞪大了雙眼!

朔方?

河套?

不是說匈奴人,跑去西方虐菜找信心,順便‘休養生息’去了嗎?

除了匈奴人,又有誰能威脅到河套???

即是好奇心驅使,也是責任心使然。

在‘撞’上河套傳回的八百里加急入宮後,大傢伙也不走了,就地站着,等候着劉榮再次出現。

片刻後,劉榮便去而復返,重新走到了殿前。

便見那風塵僕僕的驛騎單膝跪地,將軍報雙手捧於頭頂。

“朔方軍報!”

“河西混邪部傾巢而出,夜襲休屠部於休屠澤,大破之!”

“休屠部自休屠王以下,無論老、弱、婦、孺,兵丁、青壯,皆爲混邪部所斬!!!”

“混邪部搶佔休屠澤,遂遣使朔方,請附漢稱臣,並以休屠澤奉上。”

“朔方、五原二郡兵馬,由朔方守程不識決斷,各分頒佈兵馬西渡大河,朝休屠澤進發!!!!”

第80章 有母第320章 衛青第421章 大喜第388章 藍圖第69章 朕,變了嗎?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449章 戰鼓擂第248章 竇太后的大局觀第286章 老劉家的男人吶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剛落腳第208章 太上皇?我再改改第469章 開花結果第263章 人心啊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6章 困獸第359章 自古以來?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369章 詭寂第192章 不該殺嗎!!!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322章 去吧,去吧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44章 長安侯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182章 你的葬禮,孤親自操辦第426章 歲末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331章 妥協的藝術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划算嗎?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198章 頭太癢,水太涼第78章 狗,不嫌家貧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108章 誓師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336章 下一步第463章 世態炎涼啊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396章 天翻地覆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第311章 幽冥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302章 戰書?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50章 有樣學樣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133章 龍鳳爭鳴(下)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265章 來啊!互相傷害啊!第299章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第227章 開戰!第20章 諸呂故事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84章 上架感言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401章 大魄力第122章 暴君!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434章 還行吧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466章 點將!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238章 宗祠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
第80章 有母第320章 衛青第421章 大喜第388章 藍圖第69章 朕,變了嗎?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449章 戰鼓擂第248章 竇太后的大局觀第286章 老劉家的男人吶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370章 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第242章 細柳射聲,霸上拄盾剛落腳第208章 太上皇?我再改改第469章 開花結果第263章 人心啊第437章 御前秘書處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6章 困獸第359章 自古以來?第348章 低聲下氣的軍臣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369章 詭寂第192章 不該殺嗎!!!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322章 去吧,去吧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44章 長安侯第418章 外戚衰敗,無可逆轉第457章 高闕,關乎漢家國運!第182章 你的葬禮,孤親自操辦第426章 歲末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331章 妥協的藝術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划算嗎?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440章 天宮一粒塵,壓塌人間山第198章 頭太癢,水太涼第78章 狗,不嫌家貧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108章 誓師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336章 下一步第463章 世態炎涼啊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396章 天翻地覆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第311章 幽冥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302章 戰書?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50章 有樣學樣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133章 龍鳳爭鳴(下)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443章 桃侯家族的難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265章 來啊!互相傷害啊!第299章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第227章 開戰!第20章 諸呂故事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84章 上架感言第337章 連鎖反應?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401章 大魄力第122章 暴君!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193章 高興了吧?滿意了吧!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179章 朕福薄,不比先帝(蜜月結束!!!第434章 還行吧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83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466章 點將!第30章 真閉門謝客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238章 宗祠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