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遠大目標

要說封建王朝,會被哪些問題所影響,這個命題實在是太過於宏達。

但若是將範圍縮小爲:哪些問題,會對封建王朝造成顯著影響、重大打擊,那就簡單多了。

——外部軍事、文化、經濟威脅;

內部,則是分配不均,階級固化,官僚腐敗,寡頭亂國。

而對於當今漢室,乃至於歷史上絕大多數時期的華夏王朝而言,外部威脅,基本不存在文化和經濟威脅。

華夏文明璀璨的光芒,使得任何外族勢力,都無法在文化層面威脅到華夏。

至於經濟——至少在封建時代,地球上,還真沒有第二個整體,具備在經濟層面威脅華夏文明的實力。

所以,對於華夏封建文明而言,外部威脅,其實就是軍事威脅。

事實上,在華夏上下五千年——也有可能是八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外族對華夏文明造成的軍事威脅,在大多數時候,都並非動搖華夏文明根基的禍患,而是激勵華夏文明奮發圖強、積極進取的外部激勵。

如遠古時期,華夏文明在黃河流域,佔據不過數百里方圓,進行着半奴隸制,半部落制的文明活動。

如果沒有外部威脅存在,那華夏文明從‘部落文明’發展爲社會文明,或許需要上千年,乃至數千年的緩慢發展。

而在外部威脅的‘逼迫’,或者說是驅動下,華夏文明幾乎是在幾百年內,就完成了從部落文明到社會文明的進化。

華夏民族的羣體構成,不再是上古時期的奴隸制農耕部族,而是變成了半奴隸、半封建制的統一政權。

而且這個進程,並沒有隨着統一的華夏王朝——如夏,亦或更早的虞、唐等政權的建立而停滯。

隨着時間的推移,華夏文明的活動範圍,也從上古時期的黃河下流流域,逐漸擴散到了宗周時期,佔據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

而在宗周之時,華夏封建制度得以健全,在分封制的催化下,華夏文明進入了一段告訴發展、擴張時期。

——憑藉着周天子‘地圖開疆’,一塊又一塊蠻夷之土,被周天子在地圖上分封給姬姓宗室。

而後,便是受分封的姬姓王族們,自掏腰包組建兵馬,前仆後繼的‘走出國門’,一刀一槍,將周天子分封給自己的國土打了下來。

到了周亡、秦興之時,華夏文明的對外擴張,似乎是陷入了停滯。

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嶺南百越之地,是在始皇嬴政派出徵南大軍後,才第一次被納入華夏版圖!

在那之前,莫說是百越之民、嶺南之地——甚至就連吳、楚之民,長沙、淮南等地,都是天下人公認的方外之地、未化之民。

說得再直白點,就是住着野人的深山老林。

數百年前,就連楚莊王都曾半帶譏諷,半帶自嘲的說出一句:我蠻夷也。

而現在?

誰敢說如今的吳楚之民,是‘未化蠻夷’?

誰敢說長沙、淮南,是未服之地?

甚至就連嶺南百越之民,都已經對華夏文明有了相當程度的認同!

倒是北方,華夏文明的對外擴張、發展,確實受到的不小的阻礙。

究其原因,固然有春秋戰國數百年,華夏文明內部紛爭不休,根本顧不上北望的緣故。

以及,在過去這百年當中,華夏文明接連劇變。

先是秦一統天下,隨後又二世而亡,楚漢相爭。

待漢家再度統一,華夏文明早已被戰爭內耗,荼毒的千瘡百孔。

無力、無暇北顧,甚至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重大軍事威脅之下,成爲了西漢王朝前半頁,所要面臨的首要難題。

當然了。

如果只是外部軍事威脅,華夏文明也不至於上百年緩不過勁兒來。

因爲農耕文明對遊牧文明的降維打擊,以及封建文明對部落制奴隸文明的跨時代領先,使得華夏封建王朝,天然具備‘苟幾年就能發育起來’的巨大潛力。

但正如前文中所提到:華夏文明,或者說是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文明、政體,都並非只有外部威脅。

甚至可以說,外部威脅,在絕大多數時候,並不是華夏文明最頭疼的。

真正讓華夏文明頭疼的,還是內部問題。

如始皇嬴政一統天下,對外部可謂是無比強硬,擡手就來。

又是北征,又是南下——北方遊牧民族不敢南下牧馬,南方百越、西南夷,乃至於東北的朝鮮半島,都無不臣服於大秦的黑龍旗下。

真正讓始皇嬴政感到頭疼,並最終導致秦王朝二世而亡,分崩離析的,還是內部的問題集中爆發。

具體到如今漢室——在開國初期的太祖高皇帝年間,漢家內部,可謂是五毒俱全。

凡是一個封建王朝可能存在的內部問題,在漢初都無一或缺。

經濟、民生;

社會治安、穩定;

割據勢力、寡頭。

在如此惡劣的內部環境下,原本並不十分棘手的外部軍事威脅,也就變成了讓人無可奈何地老大難。

——匈奴人很難打嗎?

至少對於漢初的太祖高皇帝而言,顯然並不難。

漢匈平城一戰,漢家也並非是被匈奴人飛龍騎臉,全程碾壓,反倒是漢家從始至終都掌握着優勢。

若非意料之外的白登之圍,以及當時此起彼伏的關東異姓諸侯叛亂,那場漢匈平城之戰,很可能成爲奠定漢家‘東亞怪物房房主’的立國之戰。

而在那之後,漢家決定以‘和親’爲國策,將外部軍事威脅無限期擱置,轉而專心處理起了內部問題。

針對異姓諸侯,太祖高皇帝劉邦採取鐵腕鎮壓的措施。

考慮到分封制到郡縣制之間的平緩過渡,以及最大限度降低中央行政成本,異姓諸侯被消滅之後,高皇帝又改以宗親諸侯,作爲權宜之計。

之後的孝惠皇帝,前、後少帝——或者說是呂太后,以及太宗孝文皇帝、先孝景皇帝;

這接連六位,或者說是三位帝王在位期間,漢家也一直都在忙着解決內部問題。

陵邑之制,扼殺門閥、世家出現的可能,鎮壓地方豪強勢力;

輕徭薄稅,與民休息,則是最大限度提高漢家復甦的進程和速度。再加上一場吳楚之亂,以及導致吳楚之亂爆發的《削藩策》,又將宗親諸侯尾大不掉,成爲又一個‘異姓諸侯’般威脅宗廟、社稷的存在,給消弭於無形。

就這麼一件件、一條條處理,解決下來,到了當今劉榮即立,漢家內部的問題,似乎都已經得到解決。

漢家似乎已經完成了‘安內’的歷史進程,接下來,似乎也可以專心致志的‘攘外’了。

但事實上,正如華夏文明的發展、擴張,並沒有隨着周王朝建立,而陷入停止一樣。

華夏文明的歷史進程,也同樣不會因爲漢家內部安定,而止步不前。

——安定,並不是最終目的。

對於華夏王朝而言,永恆不變的命題,是發展、進步。

至於安定,也只是發展、進步的前提條件——先求穩,再發展,只有安穩的內部環境,才能爲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所以,如今漢室,內部似乎並不存在太多問題,至少不存在什麼迫切需要解決、不解決就要出大問題的隱患;

外部威脅:北方匈奴,似乎也隨着一場場漢匈打仗得勝,而逐漸消失。

但作爲漢家如今的掌控者,劉榮卻清楚的知道,一切都還沒完。

無論是外部軍事,還是內部治理——劉榮需要做的,漢家需要做的,以及華夏文明需要走的路,都還遠遠沒有結束。

頂天了去,也只能說:在長達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勵精圖治之後,漢家總算是從開國初期的‘類封建政權’,進化爲了真正的統一封建王朝。

那接下來,難道就不需要再做什麼了,難道就要混吃等死了嗎?

顯然不是。

——漢室內部的割據勢力,從漢初的異姓諸侯,到太宗皇帝年間的宗親藩王,至今,也不過是被剔除了爪牙的宗親藩王。

而這些佔據大半個關東——甚至可以說是‘大半個中原’的宗親諸侯國,最終都是要被化爲郡縣,由長安朝堂中央直轄的。

秦二世而亡,就是因爲始皇嬴政,在秦王朝不具備‘天下盡行郡縣’的時候,一口氣將分封制全面廢除。

而漢初,太祖高皇帝之所以恢復分封制,除了分封制到郡縣制,需要過渡的考量之外,最主要的原因,也是當時的漢家,不具備天下盡行郡縣的能力。

無論是行政成本,還是直轄難度,都遠非當時的漢家所能承擔。

那現在呢?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漢家是否發展到足夠強大的地步,從而可以對整個漢室版圖,都通過郡縣制進行直轄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並不好說。

就拿此番,劉榮爲天下官吏加薪舉例。

——說是爲天下官吏加薪,但事實上,卻只是給關中地區,以及北方的北地、隴右,南方的巴蜀、漢中等由長安直轄的郡縣官吏加薪。

至於佔據漢室版圖過半部分的關東,尤其是那些個宗親諸侯國,則並不在此列。

宗親諸侯國的官吏俸祿,依舊需要這些諸侯國自己承擔,加薪與否,也不是劉榮說了算。

假如有一天,劉榮決定效仿始皇嬴政,全面取締分封制,廢黜所有的諸侯國,在全天下範圍內實行郡縣制,那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這部分陡然多出來的官員俸祿。

如今的長安朝堂中央,直轄漢室近半版圖,也就等於說是隻需要給漢家一半的官員發工資。

剩下的一半官員,都是由宗親諸侯養着。

如果盡行郡縣,那就意味着漢家,由長安朝堂直轄、直屬,需要有朝堂中央發放俸祿的官員,至少也要翻倍!

雖然農稅也可能要增長許多,但這依舊是一個巨大的財政壓力。

再者,治理地方,並不是說俸祿給官員發下去,官員就能好好辦事兒的。

——哪怕後世,尚且還有‘山高皇帝遠’的說法,更何況是這兩千多年前的公元前?

距離都城越遠,官員素質越差、政府公信力越低,行政效率也越低下,纔是封建時代的常態。

分封制的優勢,也是爲了讓‘山高皇帝遠’,因爲諸侯王的存在而被降低負面影響。

——好比吳地,在郡縣制下,距離長安足有數千上萬裡,那可是正兒八經的山高皇帝遠。

哪怕是官員真的魚肉鄉里,乃至於激起民變,長安得到消息,並派出使者瞭解情況,又返回長安彙報,都是需要好幾個月的事。

但若是有一個吳王,就在吳地坐鎮,那就能讓着數千上萬裡的距離,縮短爲地方郡縣,到吳國國都的距離。

就算長安朝堂鞭長莫及,也總還有吳國都城的吳王就近應對,也就不存在‘山高皇帝遠’的說法了。

而郡縣制,卻會讓這個問題再次出現。

回想一下,始皇嬴政駕崩後,最先出問題的是哪裡?

——楚地。

那楚地出了問題後,秦廷是如何應對的?

先是咸陽中央,派遣少府章邯徵發驪山刑徒,從咸陽出發,幾乎是一路過關斬將——在關中就開始打陳勝、吳廣的叛軍。

這麼一路推過去,可謂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但等章邯趕到關外,也已經是大半年之後的事了。

還有北方長城軍團,被二世胡亥,或者說是趙高命令南下平叛,結果平白便宜了匈奴人不說,還葬送了大秦王朝最後的精銳。

從事後諸葛亮、馬後炮的角度來分析:如果當時,秦王朝在楚地,有一位嬴姓宗室爲楚王;

那情況就大有不同了。

最起碼,楚地亂的不會那麼快,劉邦、項羽等各路義軍統領,也不會那麼快的平定楚地,並以楚地爲根基向外拓展。

只要速度慢下來,咸陽秦廷中央就能得到反應時間,無論是從楚地周邊地區調集軍隊也好,從咸陽中央慢條斯理的派遣精銳中央軍也罷,總是能更從容地應對變故。

所以,如今漢室,並非‘內部已經不存在問題’,外部的匈奴人也已經被徹底解決。

於外,匈奴人只是受挫、只是傷筋動骨,卻還沒有徹底被打敗,甚至都還沒有被動搖統治根基。

於內,漢家通過郡縣制掌控全天下,也仍舊是個遠大,且暫時見不到曙光的目標。

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98章 陛下口諭!第546章 墨者第431章 面聖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498章 轉戰!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82章 屠龍勇士第153章 長安急報!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237章 高爐鍊鋼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540章 冬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471章 博望魯班苑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第52章 瓷器成第332章 不驕不躁,兩條腿走路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539章 文治武功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541章 一點點不同第530章 又一歲秋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495章 原來高闕,這麼難打啊?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明天開始恢復更新第438章 新的秩序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504章 約法三章第213章 加冠大婚第267章 宗親凋敝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529章 草原劇變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39章 降維打擊?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534章 集思廣益?第347章 蝴蝶效應第86章 王孫,且去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494章 賭徒心理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190章 族!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433章 尚書令第8章 命可真好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531章 封禪?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454章 故年第438章 新的秩序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544章 百家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355章 只朕如此,後世之君弗從第497章 伊稚斜的決斷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272章 ‘君’的意志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263章 人心啊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569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388章 藍圖第468章 備用方案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471章 博望魯班苑第500章 攻心爲上第207章第573章 遙想當年
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98章 陛下口諭!第546章 墨者第431章 面聖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498章 轉戰!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82章 屠龍勇士第153章 長安急報!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237章 高爐鍊鋼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540章 冬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471章 博望魯班苑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350章 常備野戰軍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第52章 瓷器成第332章 不驕不躁,兩條腿走路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539章 文治武功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541章 一點點不同第530章 又一歲秋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495章 原來高闕,這麼難打啊?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明天開始恢復更新第438章 新的秩序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504章 約法三章第213章 加冠大婚第267章 宗親凋敝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529章 草原劇變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39章 降維打擊?第70章 朕弟,何等英雄!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534章 集思廣益?第347章 蝴蝶效應第86章 王孫,且去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494章 賭徒心理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190章 族!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433章 尚書令第8章 命可真好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531章 封禪?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454章 故年第438章 新的秩序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383章 大刀闊斧第544章 百家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355章 只朕如此,後世之君弗從第497章 伊稚斜的決斷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272章 ‘君’的意志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263章 人心啊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569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388章 藍圖第468章 備用方案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471章 博望魯班苑第500章 攻心爲上第207章第573章 遙想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