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天子榮三年,春三月。
在反攻高闕之後的第十九日,匈奴右賢王攣堤伊稚斜,便無比果決的做出放棄高闕,轉戰雲中的決斷。
當然,並非大張旗鼓的從高闕撤退,轉頭去攻打雲中。
——就像是真的存在,且感應到了伊稚斜的意圖,並願意配合伊稚斜;
自伊稚斜做出轉戰雲中的決定後,似乎真的存在於冥冥之中的‘撐犁天神’,居然讓正處於開春時節的高闕一代,飄起了接連三日的大霧!
搞得程不識、郅都二人,在高闕是心驚肉跳,膽戰心驚,生怕這突如其來的異常天氣變化,會使高闕出現變數。
但二人均不知道的是:伊稚斜,是一個無比果決的人。
作爲一個在幕南長大,由一個在漢人邊地,能治小兒夜啼的大人物——前右賢王親手培養成人的新一代右賢王,伊稚斜非常清楚:軍事決策,開弓沒有回頭路。
當一個決策已經被做出,那就應該心無旁騖的推進下去,而不是進行到一半,再去考慮這個決策是對是錯。
因爲沒有意義。
撤銷一個已經作出,甚至已經在推動的軍事決策,其危害性、危險性,甚至遠高於將一個明顯錯誤的決策徹底貫徹下去。
因爲錯誤的決策,往往並不是沒有成功率,而是成功率不高。
錯誤的決策之所以‘錯誤’,在軍事層面,往往只是被錯誤評估了成功率。
比如去年的高闕,匈奴人覺得不可能丟,這就等於說是過分高估了守住高闕的成功率。
而高闕被漢家所奪,也並不意味着高闕原本是完全沒有可能守住的、漢家是百分百會奪下高闕的。
大概情況是:匈奴人守住高闕的機會,即便在漢軍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時,也依舊高達八成乃至九成以上!
但凡小心一點,高闕就幾乎不可能被外部攻破。
結果匈奴人稍稍誤判了一點,將這八成、九成,誤判成了無限接近於十成——更或直接就是十成十、必須必。
將只要小心點,高闕就丟不了,錯估成了無論怎麼疏忽大意,高闕都不可能丟。
事實上,即便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漢家也依舊花費了巨大的代價,並僥倖憑藉運氣,極其戲劇性的奪去了高闕。
但無論如何,哪怕是錯誤的評估、錯誤的決策,成功率也總是存在,絕不可能徹底爲零。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如此微乎其微,堪稱肉眼不可見的極小成功率,最後不也成了?
從事後的角度來講,固然是項王霸氣無雙,韓信用兵如神。
但在事成之前,怕是這二人自己心裡,都不是百分百有底氣。
說白了:華夏上下五千年,曾破釜沉舟的,不止一個霸王項羽,玩兒背水一戰的,也不止一個韓信。
項羽破釜沉舟,向死而生,並非是‘因爲他是項羽,所以他成功了’,而是因爲他成功了,所以他才成爲後來,青史留名的霸王項羽。
當年一旦沒成,反秦將領項羽戰死鉅鹿,後世誰又會知道項羽是誰、又哪來後來的西楚霸王?
華夏上下五千年,那就沒有新鮮事兒。
無論項羽之前,還是項羽之後,玩兒過破釜沉舟的將領,那必然是數之不盡。
但只有項羽成功了,所以,他成了項羽。
其他人都沒成,都失敗了,所以他們成了‘他們’,連名字都不配爲後人所知。
放在軍事決策上,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在做出‘破釜沉舟’的決策之後,一直到戰爭結果塵埃落定前,你都無法確定你會是下一個項羽,還是又一個籍籍無名的‘他們’。
但決策已經作出,你該做的,是無所不用其極,爲自己爭取更大的成算、更高的成功率。
說不定最後,你和敵人都已經窮途末路了,剛好就是你強提上來的這一口氣,就讓你成了第二個項羽。
反之,如果你在已經決定之後,還想着‘啊呀,那可是項羽啊,我哪能做成只有他做成過的事啊’之類,那即便你真是項羽在世,也必定會差最後一口氣,意外淪入‘他們’的行列。
還是那句話。
對於非穿越者、重生者的將領而言,一場戰爭的結局,永遠是無法得到百分之百的預測的。
戰場局勢瞬息萬變,直到戰果落地的那一刻,誰都說不好戰爭最終的勝利者是誰。
爲了獲得勝利,必須進行周密、嚴謹的計劃,籌措,以求在準備階段,佔據更多的理論勝算。
而在計劃籌備完成,正式進入實施階段時,就不應該再去想‘哎呀,早知道就不這麼決策了、早知道就不這麼計劃了’之類,而是應該堅定不移的貫徹下去。
好比一個決策,你在戰前得出的判斷,是這麼做有五成的勝算。
結果你誤判了,這個決策的勝算只有兩成。
你怎麼辦?
答案是:執行下去,更爲堅定的推進下去,去爭取這兩成的成功率。
那如果在此同時——在你意識到原以爲有五成勝算的決策,實際上只有兩成的同時,又出現了一個隨機變化,成功率足有六成,比你原計劃的成功率還高!
怎麼辦?
答案依舊是:心無旁騖,把你誤判爲五成勝算,實際上勝算只有二成的決策,堅定不移的執行到底。
爲什麼?
因爲那個成功率六成的方案,只會在你最初的籌備、決策階段,纔會有六成成功率。
一旦你最開始沒有選擇那個方案,成功就不再是六成了。
舉個更好理解的例子。
你是個商人。
某一年,你判斷當年下半年的市場,有五成的可能性奇缺襪子。
於是,你決定在上半年低價囤一批襪子,等市場出現緊缺的下半年,囤積居奇,高價賣出,狠狠轉一筆。
結果你剛囤貨,市場又傳出消息:下半年,官方有高達八成的可能,對襪子市場進行宏觀調控。
一旦官方下場,襪子價格就會血崩。
這批襪子,是你以一塊錢一雙囤起來的,打算賣五塊一雙。
現在,市場出現了風聲,襪子價格應聲跌到了五毛。
你如果現在賣出,每雙襪子都要虧五毛,總成本要搭進去一半。
如果不賣,等下半年,萬一官方真下場了,襪子的價格可能會跌到一毛,你要搭進去九成的成本!
這種時候,你應該怎麼做?
以五毛的價格冒出手裡囤的貨,割一半的肉止損?
還是無視官方‘八成會下場調控’的可能性,硬挺着囤貨,去賭那兩成可能性?
答案是:挺着。
因爲在你決定以一塊錢的價格囤貨,且市場出現官方下場調控的風聲,襪子價格應聲跌到五毛的時候,你就已經虧掉一半了。接下來,就算你割肉止損,也不過是保下剩下的一半成本。
挺下去,如果真失敗了,也不過是從每雙襪子虧五毛,變成每雙襪子虧九毛。
而一旦成功,沒有市場調控,市場還真的襪子緊缺了,那你就是從原先的每雙虧五毛,變成每雙賺四塊!
這種時候,你該想的不是:肯定虧五毛,和大概率虧九毛,怎麼選。
而應該是:已經虧了五毛了,要不要再搭進去四毛,賭一個把虧的都賺回來,還另外多賺四塊的20%可能性。
或許這個說,仍舊不夠貼切。
——那就再加個條件。
——你按一塊錢一雙的價格,花一百萬買回來一百萬雙襪子,這一百萬,都是你借來的!
現在,市場上出現‘官方八成要下場’的風聲,襪子價格跌到五毛,你已經虧了五十萬。
如果你現在割肉,手裡的一百萬雙襪子賣出去,也只能收回來五十萬。
收回來的錢全還債,你也還剩五十萬的外債,要以後拿每個月幾千塊的工資慢慢還。
可你如果咬牙撐住,有80%的可能,是襪子價格跌到一毛,你囤的貨只能賣出十萬塊錢,你還了十萬的債,還要剩九十萬的債務。
但也依舊還有20%的可能性,襪子的價格會漲到五塊,你非但能還清一百萬的債務,還能另外賺到四百萬的純利潤!
這麼一看,就一目瞭然了。
第一種選擇,是放棄,認下五十萬的債務。
第二種選擇,是以80%要承擔九十萬債務的代價,換取20%逆天改命,反虧爲盈,額外賺取四百萬利潤的機會。
事實上,這個例子仍舊並不百分百貼切。
因爲虧五十萬也好,虧九十萬也罷,哪怕工資只有三五千,也總有能還完的那一天。
天塌不了。
但軍事決策所引發的後果,必然是死人!
不是死敵人,就是死戰友!
一個本以爲有五成勝算,實際只有兩成勝算的錯誤決策,堅持貫徹下去,未必就不能把那只有兩成的成功率拿到手。
但在錯誤決策已經作出後,再去轉頭,改成另外一個‘正確的決策’,卻是百分百不可能成功的了。
因爲決策對不對、成功率大不大,大多數士兵是看不出來、體會不到——至少是無法斷定的。
只要強撐下去,軍心士氣就還維持得住,再渺小的可能性,也依舊是可能性。
可一旦決策調換,那再愚蠢、再遲鈍的士兵,都會知道你先前的決策錯了。
軍心士氣一散,那即便是九成九的可能,也難逃失敗的結果。
所以,伊稚斜走了。
走的很堅決。
哪怕天生大霧,似乎給攻打高闕,製造了極有利於匈奴一方的客觀條件,伊稚斜也依舊沒有讓已經開始偷偷出營,朝雲中方向進發的軍隊掉轉馬頭,回來再攻打高闕。
——朝令不得夕改,就是這個道理。
朝令要慎重,要深思熟慮。
一旦下達了,就不能夕改。
而過去這麼多年,與漢人打交道的經歷——尤其是作爲右賢王的兒子,在父親、前右賢王身邊長大的經歷,自然也是讓伊稚斜,學到了很多漢人身上的‘陰謀詭計’。
比如此番,伊稚斜率軍從高闕撤離,轉戰雲中,便是用的漢人‘增竈減兵’的計謀。
尚存的七萬多大軍,其實已經有六萬多,都被伊稚斜帶走了。
高闕外的匈奴軍營,其實就剩下一萬來號人,外加傷員和老弱。
高闕的程不適、郅都二人,還在惶惶不可終日,還在寢食難安、徹夜難眠,沒日沒夜的巡視關牆防務,就怕匈奴人趁大霧來犯。
而伊稚斜,也得以在大霧的掩護下,成功騙過高闕的漢軍將士,悄無聲息的朝着雲中城而去。
——雲中城,必然會爆發一場極爲慘烈的守城戰。
而且大概率會告破。
因爲早些年,雲中守魏尚還在,雲中城尚且也只是在郡守魏尚的率領下,以家家戶戶帶孝,連魏尚本人都負傷、八個兒子死了五個,慘了兩個的代價,艱難得保雲中不失。
在那一戰後,匈奴人知道雲中城難啃,就再也沒來過。
而且還爲魏尚捏製塑像,早晚祭拜,宛如供奉神明。
而現在,魏尚已經不在了。
失去了魏尚,本就沒有了主心骨的雲中城,又因爲魏尚的緣故,而過了這麼些年的太平日子。
雲中人的刀劍,已經不利了······
於是,伊稚斜自河套以北,大河對岸的高闕之外,引軍向東,目標直指雲中。
而同樣的一片土地——同樣是在河套,卻有一支漢軍向西而去,目標:河西。
漢匈雙方就好似早早達成了默契,以大河-高闕爲界——北側的匈奴人往東走,南側的漢軍江西往西走。
但不同於伊稚斜去雲中,是要做戰略互換、止損,漢軍自河套橫穿而過,前往河西,卻是爲了在得到高闕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戰果。
——天子榮,藝高人膽大!
以最壞的情況爲前提條件,即:高闕會被匈奴人重新奪回爲條件,天子榮,做出了一個極其大膽的決策。
就算高闕會被匈奴人奪回,也要趁着高闕暫時還在手裡,去把河西搞定!
如此一來,就算高闕丟了,也不過是回到先前,漢匈雙方以高闕爲界,在大河南北兩岸大眼瞪小眼的局面。
而屆時,河西卻能爲漢家所有。
西域,或許也能迎來第一支漢人商隊。
——由官方派出,而非走私出關的‘商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