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開科!取士!

第408章 開科!取士!

說來這件事,劉榮早就想做了。

——看看過去這些年,漢家有多少丞相老死在任上?

開國丞相蕭何,繼任者曹參,以及之後的陳平;

太宗皇帝年間的灌嬰、先帝年間的申屠嘉,等等等等。

掰着指頭算下來,漢家在過去這將近六十年的時間裡,總共任命了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審食其、周勃、灌嬰、張蒼、申屠嘉、周亞夫、劉舍等,共計十一任丞相。

去掉如今依舊在任的劉舍,前面十位,有足足五位都是老死任上!

即便是剩下五人,也並非不願老死任上——恰恰相反,使他們很樂意老死任上,卻最終沒能如願。

比如漢家第三人丞相:安國侯王陵,因爲一句‘非劉氏,不得王’,而觸怒了想要遍封諸呂爲王侯的呂太后,旋即被明升暗貶,‘升’爲了前少帝劉恭的皇帝太傅,之後不久便憤而辭官;

比如闢陽侯審食其——本身就是呂太后強行推上去的廢物,於諸呂之亂後自然就被罷黜,最終甚至被淮南王劉長一錘砸死在街頭。

再之後,是太宗皇帝一舉‘丞相禮絕百僚,當爲天下先’,將絳侯周勃趕回了封國種田,然後讓周勃體驗了一把‘獄卒之貴’。

又十數年,是北平侯張蒼,因黃龍改元一事與太宗皇帝起了齟齬,矛盾不可調和,最終被太宗皇帝粗暴罷相。

最後一位——條侯周亞夫,則純粹是自己不想做丞相,甚至都隱隱涉嫌‘不想活着’,最終被先帝罷黜……

從以上這些人——這十任丞相當中,五人終老任上,五人遺憾沒能終老任上就不難發現:漢家的官僚羣體,實際上是有相當嚴重的固化的。

道理很簡單:在這個時代,或許誰做了丞相,都很期望自己能終老任上,到死都掌握着普天之下,非劉氏外姓臣子所能掌握的極限權柄。

但皇帝不樂意啊!

任何一位腦子正常的皇帝,都不可能希望一位德高望重的丞相,在任上坐太長時間。

所以只要有可能、只要客觀條件允許,天子就必定會竭盡全力的,去推動朝堂的人員迭代——至少是丞相之位的有序迭代。

流水不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問題就很明顯了。

——天子不可能不希望一個丞相,在任上待十幾二十年,最終成長爲後世之君,乃至自己都有些對付不了的老怪物;

可在過去這幾十年,但凡丞相本人沒有犯下原則性的錯誤,漢家的歷代天子,就都讓他們在任上終老了。

我不願意這麼做,可最終,我依舊還是這麼做了;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我非這麼做不可。

除了這麼做,我別無他法。

我原本想要做的事兒,客觀條件不允許,我只能接受這個不願接受的事實。

具體到丞相這個位置,在過去這幾十年‘過半終老任上’的狀況,便是:漢家歷代先皇,其實都很希望在不影響朝堂運轉的基礎上,能每隔幾年換一個人做丞相。

但客觀條件不允許。

什麼客觀條件?

沒人。

過去這幾十年的時間裡,除去最開始的那十來年,也就是開國後,開國元勳們都還有把子力氣的那段時間,其餘絕大多數時候,漢家別說是合格的丞相備選了——連正兒八經合格的丞相,都有些找不出來!

太祖劉邦年間還好,蕭何、曹參、王陵、陳平;

雖然質量確實是在穩步下降,但終歸都在水準線以上,都是合格的丞相候選人。

可陳平之後,漢家的丞相,質量就可以說是斷崖式下跌了。

——審食其什麼鬼?

——周勃也能治理國家?

——灌嬰又哪兒冒出來的?

直到北平侯張蒼,在太宗皇帝在位中後期上任,漢家輿論才終於滿意的點下頭:俺就說嘛,丞相這東西,還就是隻有開國元勳能當。

結果不過十來年,張蒼落馬,申屠嘉被趕鴨子上架,朝堂內外頓時一片噓聲。

雖然很少有人直接罵申屠嘉‘德不配位’,但類似於‘一代不如一代’‘什麼阿貓阿狗都能做丞相’之類的陰陽怪氣,卻是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

再到之後的周亞夫,以及如今的劉舍……

說白了,漢家自太祖劉邦立漢國祚,到如今劉榮在位,這不過六十年時間裡,對於丞相人選的選拔標準,其實是在極其迅速的往下壓的。

——太祖年間,朝堂內外一堆治國之才,一羣善戰之將,選丞相不說是能讓太祖皇帝挑花了眼,也起碼能一二三四排個順序出來,在開國丞相蕭何還在時,就把漢家前四任丞相都給指定了。

呂太后年間,雖然沒有太祖年間那麼‘寬裕’,但也還有太祖皇帝指定的老三老四——王陵、陳平二人。

自然是比不得蕭何曹參,但也勉強夠看。

審食其就不說了,懂得都懂。

等到了太宗皇帝年間,陳平垂垂老矣,丞相之位,就基本在諸呂功臣:陳平、周勃、灌嬰等人之間擊鼓傳花了。

直到這些人都死完了,張蒼上任,漢家的丞相羣體來了個迴光返照。

張蒼之後,就徹底沒人了。

這個‘沒人’是個什麼概念?

——一百多家徹侯,太宗皇帝愣是找不出哪怕一個勉強夠看的丞相!

不得已,只能放大考察範圍,纔好不容易從關內侯當中,選了個勉強夠看——甚至未必夠看的申屠嘉!

然後就是早上選定申屠嘉,上午封申屠嘉爲徹候,中午祭天拜相,下午就讓申屠嘉去相府上班了……

再後來的先帝年間,乃至於如今,那就更別提了。

劉舍這樣的倖臣,都能做丞相了不說,還一做好幾年,半點沒有臨時過渡的意思!

連竇嬰那樣的外戚,都成爲了漢家下一任丞相的不二人選,再往下,劉榮甚至只能把目光,投向從地方郡國吸收的人才:韓安國身上了……

只能說:漢家的丞相一代不如一代,着實不假;

但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情況,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漢家的官僚羣體,乃至於知識分子羣體的整體質量,都在過去這幾十年當中穩步下滑。

——相較於那個戰火紛爭,民不聊生的動亂時代,天下的讀書人,數量確實更多了;

但質量也確實更差了。

老的精英被戰火、紛爭摧毀大半,新的精英又沒能完全形成;

即便有部分形成,他們也都在阻止知識擴散、阻止精英羣體的壯大。

知識壟斷、書籍壟斷,使得天下‘讀書人’的範圍,嚴格限定在了學閥、貴族當中。

只有貴族、學閥子弟,纔能有幸看到家傳的先賢典籍,並從中汲取知識,以武裝自己的大腦;

只有這極少數人,纔有資格成爲知識分子。

這就使得漢家這個統一政權,在需要從知識分子羣體當中,吸收儲備官僚時,可以選擇的面、可供篩選的基數,都被侷限在了一個極其狹窄的範圍。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如今漢室天下,有民四百餘萬戶,幾近三千萬口。

這三千來萬人,哪怕去掉一半女性,再去掉老弱,也至少剩下數百萬適齡男性,可以爲國家、民族貢獻力量。

但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接觸不到知識,所以他們只能貢獻體力、勞動力,卻無法爲國家貢獻腦力。

至於那些有資格學習知識、能成爲知識分子,並被漢家視爲‘官員候選’的人,在這數百近千萬人當中,佔了多大比重?

掰着指頭算就是。

——功侯貴戚一百多不到兩百家,哪怕算每家有十個子弟‘從文’,也不過兩千;

去掉一半紈絝、一半武夫,再去掉那些沒能遺傳先祖優秀基因的殘次品,兩千個人裡能出三五十個能用的官兒,就已經很了不得了。

再看學閥。

黃老學高高在上,過去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裡,滿共就擠出汲黯這麼顆獨苗;

法家先出了個晁錯,而後又是郅都、趙禹、張湯等新生代,但終歸是家學傳承,數量同樣是不超過三位數——放眼天下,也就百十來號人能看。

儒家的人倒是真的多。

但質量也是真的差。

或者應該說,是參差不齊。

儒家的上限,能在最近這幾十年的時間裡,爲漢家貢獻出顏異、公孫弘等一大批國寶級的治國之才!

然其下限,也能出‘匈奴牧羊犬’狄山那樣的民族敗類。

更多的,則是中庸之姿。

——說他沒用吧?

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多少能幹點事兒;

——說他有用吧?

終歸是儒家出身,屁股天然就是歪的,動不動就整點幺蛾子。

歷史上,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纔會有漢武大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沒人用了呀!

除了儒家——除了‘有教無類’的儒家,其他學派根本無法爲漢家,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分子,來補充捉襟見肘的官僚體系!

而現在這個時間線,距離儒家獨大還有幾十年時間。

劉榮還有時間。

劉榮還有機會,爭取讓各個學派都放下身段,從原先‘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封閉思想中,轉變爲類似儒家那種開放的授學模式。

有教無類。

這算是劉榮少有的,認同儒家價值體系的點。

那怎麼做,才能調動各學派、學說的積極性呢?

答案不外乎:威逼,利誘兩項。

威逼自然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而利誘,說一千道一萬,實則不外乎後世那句: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學子學某個學說,爲的就是做官!

而讓誰做官,從哪個學派的學子當中汲取更多官員,是劉榮說了算。

所以,劉榮理論上,是能操控各個學派,在天下文人士子心中的低位排序的。

正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漢皇喜酷吏,生民多冤死;

秦王喜武夫,舉國皆壯士。

在封建時代,天子的個人喜好,是能左右天下人的傾向的。

就說句誇張一點的話:如果有一天,劉榮表達了‘獨喜墨家士子’的喜好,那至多不出三天,長安城街頭巷尾,就能多出成千上萬赤腳褐衣的墨者!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劉榮在過去,才很少表露個人的主官喜好——即便表露,也都是有針對性、目的性的表露。

所以接下來,劉榮要做的,就是通過考舉,來明確無誤的告訴天下人——尤其是那些掌握知識,乃至壟斷知識的學閥;

——朕,要你們開源!

——把你們掖着藏着的知識,都給朕拿出來!

要不然,就你們學派藏着、掖着,教出來的那三五個仨瓜倆棗,但凡朕一不小心全給淘汰了,一個都沒要,那你們學派這輩子有了(大拇指)。

劉榮知道這需要一個過程。

比如:第一次科舉,如果有一萬人應考,那很可能會有七八千個儒生,外加不到兩千其餘各學派的士子。

等劉榮從這萬把號人當中,一次性吸收個一兩千人,且其中有一千大幾百儒生,以及個位數的墨者、十幾個黃老士子,百十來號‘法家拂士’,其他學派就能反應過來:唉,不對啊!

考舉這玩意兒,特麼得碼人兒啊!

不行!

趕緊回去廣收門徒,爭取下次,碼人碼贏那些個腐儒!

第二次,或許情況依舊不會有太大改變——依舊是儒家考生佔七成以上,通過者有六成以上儒生。

但隨着時間推移,第三次、第四次……

總有一天,黃老、法家乃至墨家,都能湊出上千人,乃至數千人的趕考隊伍。

到了那時,只要劉榮暗中拉一把,壓一壓儒家,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即便無法復現,也至少能開啓新一輪華夏思想大碰撞。

劉榮始終不曾忘記:帝王之道,終歸不過‘制衡’二字。

個人和個人之間要制衡,羣體和羣體之間要制衡。

階級和階級之間要制衡,學派和學派、思想和思想之間,也同樣需要制衡。

一家獨大要不得;

非此即彼要不得;

舊勢力老而不死,新勢力強而不贏,更要不得……

明白了這些,劉榮最終的決斷,也隨之在輿論達到頂峰的同一時間,展露在了天下人面前。

——開科!

——取士!

就此,華夏曆史上的第一次科舉考試,於天子榮新元二年秋,正是開啓了華夏文明新的篇章。

對了;

考試是在秋天。

所以,劉榮很不要臉的,將此次科考,以及未來的每一次科考,都坦然命名爲:秋闈……

第219章 萬石君?機器人!第167章 老儒安敢?!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319章 得隴望蜀?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361章 頭可斷,血可流,土地不能讓!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273章 老太后的肯定第305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353章 吞金獸!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93章 兒,斗膽第216章 對不住啊老弟第162章 記住了?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267章 宗親凋敝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135章 奏對第421章 大喜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79章 雛鳳初鳴第9章 執棋者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174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336章 下一步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272章 ‘君’的意志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468章 備用方案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44章 長安侯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8章 命可真好第241章 處置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417章 應有之理第9章 執棋者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185章 孤方以睡覺爲事,無暇見婦人第354章 花錢的纔是大爺!第292章 蒙王?第43章 丞相失勢第416章 大棒!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449章 戰鼓擂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365章 物論第395章 歷史教訓第376章 無題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147章 好小子!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明天開始恢復更新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告假第282章 雲中魏尚!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167章 老儒安敢?!第250章 單于庭第426章 歲末第399章 金布律?第411章 人才庫?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365章 物論第381章 洗牌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齣啊?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406章 傻了吧?
第219章 萬石君?機器人!第167章 老儒安敢?!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439章 新體系,新氣象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319章 得隴望蜀?第191章 孤人傻掉了!第361章 頭可斷,血可流,土地不能讓!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273章 老太后的肯定第305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353章 吞金獸!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93章 兒,斗膽第216章 對不住啊老弟第162章 記住了?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267章 宗親凋敝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135章 奏對第421章 大喜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79章 雛鳳初鳴第9章 執棋者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174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336章 下一步第293章 國運之戰!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272章 ‘君’的意志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468章 備用方案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44章 長安侯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8章 命可真好第241章 處置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417章 應有之理第9章 執棋者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194章 必須找到樑王叔!第185章 孤方以睡覺爲事,無暇見婦人第354章 花錢的纔是大爺!第292章 蒙王?第43章 丞相失勢第416章 大棒!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449章 戰鼓擂第224章 就是綁,也把太后給孤綁來!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365章 物論第395章 歷史教訓第376章 無題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147章 好小子!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明天開始恢復更新第414章 各學派的顧慮告假第282章 雲中魏尚!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167章 老儒安敢?!第250章 單于庭第426章 歲末第399章 金布律?第411章 人才庫?第87章 兄弟如手足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365章 物論第381章 洗牌第352章 一步到位第154章 皇帝要唱哪一齣啊?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406章 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