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

“擬詔。”

片刻之後。

劉榮已經回到上首御榻,正襟危坐。

劉舍也已經跪地負手,恭聞聖訓。

殿內,百官公卿、功侯貴戚,都或真或假的擠出兩滴眼淚,以表達對劉舍這位即將告老退休的老丞相的不捨。

——都到了這時候,就別提什麼成不成分、奸不奸佞的了。

就算不給劉舍、不給丞相面子,也總得給劉榮一點面子。

畢竟劉榮搞出這麼大陣仗,主要的受衆——或者說是關中,就是此刻雲集於宣室的朝中百官公卿。

而在劉榮一聲低沉的‘擬詔’喊出後,那道令所有人關注的老邁身影,再次出現在了衆人的視野當中。

此刻,公孫弘身上,只穿着一件米白色御史袍,頭上也只一頂象徵御史的法冠。

當然,這並不是因爲公孫弘被任命爲御史了;

而是當今劉榮口諭:凡通過三輪科舉,確定能被任命爲四百石,卻還暫時沒有被正式任命的考生、準官員,皆暫且視爲‘採風御史’。

這也說得過去。

畢竟採風御史的工作,就是一年到頭公費旅遊,以‘採風’之名遊山玩水,然後將自己從天下各地採集到的‘民風民俗’帶回長安作報告。

而參加科舉的考生,幾乎有九成九都來自於長安方圓百里之外,有大半來自於關東地方郡國;

讓這些考生在通過三輪科舉之後,拿出一份家鄉的採風報告,也完全是題中應有之理。

能拿得出採風報告,自然就可以被稱作採風御史了。

真要說起來,反倒是長安朝堂,欠這些‘採風御史’們一筆採風盤纏,以及採風期間的俸祿……

此時的公孫弘身御史官袍、戴御史法冠,腰間銅印以黃色綬帶掛在腰帶上,就是一副‘二百石及以上,六百石以下級別文官’的打扮。

但公孫弘理論上的官方身份,其實已經是尚書令了。

而且還是被劉榮提格之後,達到比二千石級別的尚書令。

正式得到任命後,公孫弘會穿深紅色官袍,頭戴中高級文官專屬的二樑進賢冠;

腰間印、綬,也將換成象徵比二千石及以上級別的銀印、青綬。

銀印青綬,大概是個什麼級別?

——秦漢印、綬制度規定:諸侯王金璽𫄫綬;

也就是金制璽,以蒼綠色綬帶繫於腰間。

——丞相、太尉,又皇帝太傅、太保、太師等‘秩萬石’級別,金印紫綬。

另外在戰時,前、後、左、右、上、車騎、大將軍等,皆金印紫綬(臨時性)。

需得注意的是:諸侯王的‘金璽’,和丞相、太尉及古三公的‘金印’,並不是一回事。

準確的說,是璽、印、章三者之間,有着極爲明確的劃分。

璽,對於絕大多數後世人而言,都並不陌生。

——始皇嬴政以和氏璧爲料,使匠鑿制傳國玉璽,纂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這,便是象徵至高皇權的玉璽。

玉璽的應用場景,主要爲正式政令、法令頒佈時,爲新政策、新法令賦予合法性。

好比某個新政策的推行政令上,蓋上那名爲‘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的傳國玉璽,就等於告訴天下人:這事兒,是朕要做的。

玉璽爲證。

往下,自便是諸侯王專屬的金璽。

相較於天子玉璽——尤其是極具神話色彩的傳國玉璽,諸侯金璽,自然就要低一個檔次。

用料肯定沒的說——金沒玉珍貴;

大小方面,諸侯金璽也要比天子玉璽小一圈,以明確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

再有,便是纂字。

不同於傳國玉璽上,那直擊華夏男性靈魂潮點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諸侯金璽,大都是規規矩矩、老老實實的:大漢某王。

其應用場景,和玉璽有些類似,都是在信件、公文上留下印記,以宣示‘這事兒是寡人做的’。

當然,天子有資格制定法令、革新制度,諸侯卻並沒有。

所以,諸侯金璽的應用場景,往往是在私人往來的信件,以及侷限性極大的寥寥幾種政令發佈時。

其中相對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諸侯王要享受自己的法定權利,徵勞於民,讓老百姓幫自己白乾苦力時,在政令上蓋下的諸侯金璽。

但這,並非是爲了讓老百姓,知道是誰徵召自己做苦力;

而是留痕。

——漢室諸侯徵勞於民,是有人數額度、時間限度的。

比如樑王,每年可徵召民夫三萬,勞作四十五日;

如齊王,每年可徵召民夫二萬,勞作三十日;

再如江都王,每年可徵召民夫一萬五千,勞作二十日等等——都是根據諸侯國的人口、土地以及富裕程度,來劃出的紅線。

一旦觸及這個紅線,無論是多徵召了一人,還是多徵勞了一日,都會觸犯一條對宗親諸侯而言,比謀反都還要嚴重的大罪。

——役使國人過律。

這一條,和亂lun、毀祖廟,並稱爲漢室宗藩三大紅線。

而且是高壓線,誰碰誰死,神仙都救不回!

與這三條高壓線相比,什麼謀反、自立乃至刺王殺駕,反倒是諸侯藩王次一級的重罪——頂多就是個死;

而且大概率是病死、溺亡,而非明正典刑。

所以,漢室宗法——或者說是老劉家的‘家法’規定:宗親諸侯徵勞於民,必須發佈正式的露布政令,並蓋上諸侯王金璽爲證。

至於這麼做有什麼用,這就不得不說漢室諸侯徵勞於民,真正有趣的地方了。

按照慣性思維,諸侯王一口氣徵召幾萬人,勞作數十日;

就算多徵點、多勞作幾日——至少人數方面動點手腳,應該是沒那麼容易被查到的吧?

事實上,很好查。

因爲諸侯徵勞於民,並不是只發一張‘徵勞多少萬,勞作多少日’的王令,然後原封不動得抄錄數百份,並分發全國上下。

而是每一個地方,都要發去一張針對性的王令,類似於:這個縣三百,那個縣五百,這個鄉八十,那個亭二十……

就這麼一封一封王詔發下去,底層民衆再笨、再蠢,也總數得清自己村出來應勞的,是不是王令上寫的二十或三十人;

至於這些零零散散的王詔加在一起,總數有沒有超過人數限額,那就是朝堂御史要乾的事兒了。

一旦出現人數過限,或勞作時常超過限度,那直接就是一個役使國人過律的帽子扣下來,縱是尊貴如宗親諸侯,也不過鋃鐺下獄的下場。

而證據,就是那一張張印有‘大漢某王’金璽的徵勞王令。

——這個縣的三百人,是你徵的吧?

——那個縣的五百人,也是你徵得吧?

——還有,這個鄉、那個亭……

——既然這些都是你徵的,那你還有什麼好說的?

——這加一塊兒都超好幾千號人了!

至於勞作時限,那就更沒操作空間了。

如果你王令上按規矩寫‘勞四十日’,那隻要第四十一日沒遣散民丁,說不定就要爆發民變!

老百姓又不傻!

說好四十日,真當俺們不識數、不會輸日子?

至於直接在王令上寫明八十日、一百日——還是那句話,不蓋金璽,那就沒人認;

蓋了金璽,那就是你‘役使國人過律’的鐵證。

所以可以這麼講;

——天子玉璽,是極致純粹的權,幾乎不受監督。

而諸侯金璽,既是王權的具象,同時也是王權的牢籠。

在牢籠裡,王權可以肆無忌憚;

可一旦觸及牢籠邊沿,那即便貴爲諸侯,也終不過是隻觸碰高壓電線的籠中鳥。

再往下:金印。

說到金印——尤其是‘印’和‘璽’的不同,就不得不提綬帶。

所謂綬帶,便是自印、璽頂部的孔洞穿過,並將印、璽掛在腰間的布帶。

而印、璽二者的不同,便在於綬帶自印、璽頂部孔洞穿過的位置。

——璽,在方正的底座之上,還另有半截雕刻。

比如著名的傳國玉璽,上半部便交有五龍;

諸侯金璽上半部,則多以龜紐——即‘玄武’爲飾,亦偶有山脈雕刻爲飾。

無論是天子的傳國玉璽,還是諸侯金璽,其供綬帶穿過的孔洞,均位於雕刻上方。

即:底座下篆字,上半部雕刻,雕刻之上留孔洞。

而印,則沒有上、下半部之分——就是一個方方正正的金屬塊,底部刻字,頂部平面留有突出的鼻紐。

至於刻字內容,‘印’和諸侯金璽一樣:是持有者的職務。

比如丞相金印紫綬,便指丞相腰間的金印,以紫色綬帶掛於腰間。

上有刻字:大漢丞相/相國。

太尉亦然——大漢太尉。

車騎將軍、大將軍,以及上、前、後、左、右將軍,也基本都是類似的狀況。

金印往下,便是比二千石及以上、中二千石及以下的銀印青綬。

很好理解:銀、鉛摻制印,以青色綬帶懸掛腰間。

其上刻字同樣爲職務,如少府匠作大臣、治粟內史、大漢廷尉、御史大夫之類;

須得一提的是——徹侯,同樣是金印紫綬。

所以,即便中二千石級別的九卿,以及同爲中二千石的御史大夫,其官職匹配的是銀印青綬;但在如今漢室,絕大多數九卿都身具徹侯之爵的前提下,大部分九卿腰間,也同樣是和丞相一模一樣的金印紫綬。

但不同的是,這些由九卿掛在腰間的紫綬金印,刻的卻並非職務;

而是爵號。

如:漢魏其侯,漢弓高侯之類。

當然,也有人腰間一枚金印、一枚銀印——這便是有徹侯之爵的九卿;

或許會出現腰間有兩枚金印者,便是有徹侯之爵的丞相或太尉。

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朝中官員都不會臭顯擺,誇張的腰掛二印。

要點臉的,即便有徹侯之爵,也會把徹侯金印收起來,掛銀印青綬上朝,平日裡以‘徹侯’身份出現在非正式場合,再掛徹侯金印紫綬過過癮。

不要臉點兒的,也不過是頂着九卿或御史大夫的職務,腰間卻掛着徹侯金印,好似這麼做,就能和丞相平起平坐了似的……

說的就是你,御史大夫魏其侯竇嬰!

當然了,劉舍要退了,竇嬰真的要做丞相了。

往後,只要竇嬰別真在腰間掛倆金印,也沒人會說他不要臉……

說回公孫弘。

此刻,公孫弘腰間的,依舊是象徵二百石及以上,六百石以下的銅銀黃綬。

但在劉榮一聲‘擬詔’之後,公孫弘卻施施然起身,走上前,於御階下方,側對御榻上的劉榮,以及殿內公卿百官坐下身。

幾乎同一時間,筆、墨、布、硯到尾;

公孫弘懸筆半空,便將目光投降御榻上正襟危坐的劉榮。

而後,便是一封草擬封賞詔,再次驚掉了殿內百官公卿的下巴……

“朕嘗聞: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以史爲鏡者,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以人爲鏡者,忠直之臣,犯顏直諫也。”

“先孝景皇帝壯年而崩,朕弱冠而立,以至主少國疑,外蠻輕睨。”

“幸有家臣,曰:桃侯舍;”

“爲相五載,兢兢業業,面面俱到,勞苦功高。”

“今以年老而乞骸骨,朕不捨其去也,亦不忍其勞也。”

“乃詔進桃侯舍,爲皇帝太傅,秩萬石。”

“賜桃侯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

“——入宗譜,賜宮籍。”

“凡非長安八面臨敵,則桃侯捨出入禁中,無召而面聖,皆百無禁忌。”

話音落下,除了停止哭泣,並亞麻呆住的劉舍之外,整個宣室殿內外,都當即一陣譁然。

進皇帝太傅!

贊拜不名,入朝不趨!

入宗譜,賜宮籍!

出入禁中,無召面聖,百無禁忌!

第一條不用說——就是個榮譽性質的皇帝太傅,而非真的去給劉榮上課。

但那也是皇帝太傅啊!

古三公、天子三師之一!

毋庸置疑的帝師!

第二條更誇張——贊拜不名,入朝不趨;

就差個劍履及殿,便能和蕭何蕭相國、曹參曹相國平起平坐了!

第三條,入宗譜,賜宮籍。

啥意思?

——過去,桃侯一脈僅僅只是‘得賜姓劉’,就只是姓劉而已,壓根兒不算老劉家的人;

但往後,桃侯家族,那就真是如假包換的大漢宗親、劉氏皇族了!

不出意外的話,桃侯家族有相當大的機會,被分封爲宗親諸侯!

最最極端的情況下,身爲項氏之後的桃侯家族,甚至可能具備劉漢皇位繼承權……

“嘶~”

“劉舍這廝……”

“當真值得陛下這般……?”

“陛下,還真捨得啊?”

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31章 不盡然吧?第517章 上林宴第578章 展望第295章 女人心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晚點更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577章 總結歸納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490章 變天了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睡一覺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580章 守江山難第588章 新的文明載體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434章 還行吧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545章 子墨子曰第32章 埠(b)響丸辣第366章 文明的差異第509章 無所適從第14章 坑兒的爹!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553章 呵!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582章 步子邁大了,會扯着蛋第503章 河套模式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521章 思想進步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第404章 丞相也是人做的?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80章 有母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403章 穿越者的覺悟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告假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24章 真打呀?!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488章 駭人!第492章 普天同慶?第575章 還有時間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426章 歲末第323章 鬥智鬥勇?第487章 僵持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53章 竇王孫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3章 左膀右臂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73章 封印第227章 開戰!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536章 絕戶計第486章 絞肉機?第570章 下限更重要第105章 西進!第475章 人心啊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535章 長平烈侯第122章 暴君!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373章 統籌會?第556章 玄之又玄?第500章 攻心爲上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582章 步子邁大了,會扯着蛋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390章 神特麼漢使!第222章 不遠了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580章 守江山難
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31章 不盡然吧?第517章 上林宴第578章 展望第295章 女人心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晚點更第316章 人事已盡,餘者,皆天命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577章 總結歸納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490章 變天了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睡一覺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580章 守江山難第588章 新的文明載體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434章 還行吧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342章 平城往事第545章 子墨子曰第32章 埠(b)響丸辣第366章 文明的差異第509章 無所適從第14章 坑兒的爹!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第553章 呵!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582章 步子邁大了,會扯着蛋第503章 河套模式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521章 思想進步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第404章 丞相也是人做的?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80章 有母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230章 小說家言第199章 學着點兒,混小子第403章 穿越者的覺悟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告假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24章 真打呀?!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488章 駭人!第492章 普天同慶?第575章 還有時間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426章 歲末第323章 鬥智鬥勇?第487章 僵持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62章 二位王叔,耗子尾汁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170章 窮酸好武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53章 竇王孫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3章 左膀右臂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297章 先帝諸王的安排第73章 封印第227章 開戰!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536章 絕戶計第486章 絞肉機?第570章 下限更重要第105章 西進!第475章 人心啊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344章 天賦這個東西,藏都藏不住第535章 長平烈侯第122章 暴君!第120章 願從老將軍之請!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373章 統籌會?第556章 玄之又玄?第500章 攻心爲上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582章 步子邁大了,會扯着蛋第220章 蝴蝶效應?第160章 記住這王印之重!第390章 神特麼漢使!第222章 不遠了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580章 守江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