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新軍!

明白了這些,劉榮對於河套之事的後續思考,也就是可以預見的了。

——飛狐軍第一任都尉令勉,雖然早在太宗皇帝年間便已病故,但內部嚴苛的審覈標準,保證了令勉之後的每一任飛狐都尉,都絕不可能是紙上談兵的草包!

至少從單兵素養、武力值的角度上來說,每一任飛狐都尉,都絕對有資格在任何一場戰爭中,擔任漢家任何一支部隊的將軍!

與此同時,飛狐都尉的任命,又被天子——注意,不是朝堂,而是天子!

由於飛狐都尉的任命,自太祖劉邦開始,就被劉漢天子本人牢牢把控,又使得這支漢家第一支職業化常備野戰軍,保持了對老劉家——至少是劉氏天子的絕對忠誠!

漢天子派去的飛狐都尉,或許會無法達到飛狐軍內部的武力考覈,從而不被飛狐軍上下承認;

但沒有漢天子點頭,飛狐軍也絕不可能將一個符合標準,卻沒有得到朝堂任命的內部將官,承認爲自己的將軍、承認爲飛狐都尉。

劉榮不知道這樣一支部隊,能不能算得上是職業化部隊,在華夏封建歷史上的巔峰。

但劉榮很清楚:漢家需要的常備野戰軍,就是這樣的鐵血部隊!

用太宗皇帝年間,那場‘喪師辱國’的保衛戰後,朝堂內外公卿大臣的話來說:漢家,需要第二支、第三支,乃至很多很多支飛狐軍!

很顯然,太宗孝文皇帝,將希望寄託在了當年拱衛長安的三營:細柳、霸上、棘門——尤其是周亞夫的細柳營上。

但無論是劉榮本人,還是朝堂內外都很清楚:作爲一支中央直屬的常備野戰軍,細柳營這支部隊身上,周亞夫的個人烙印,實在是有些太過於深刻了。

原本還沒到這個地步;

原本,漢室上下君臣,只有劉榮這個當代天子,由於當年太宗皇帝細柳閱兵,被細柳將士‘天子也得遵守周將軍的軍令’的做法,而對細柳營感到不喜。

但在幾年前,跟隨周亞夫平滅吳楚七國之亂的細柳營,鬧出了另外一件事。

——戰亂平定之後,細柳營上下可謂雞犬升天!

便是周亞夫本人,也從太尉直接‘升任’爲當朝丞相,一時間權勢無兩!

但在隨後,先孝景皇帝遵循着本能,試圖將細柳營肢解——至少是部分肢解並改編時,周亞夫和細柳營內部,雙雙出手。

先是周亞夫,仗着自己平亂功臣、當朝丞相的超然身份,極其唐突的請見先帝,並言辭激烈的表示:細柳營絕不能有變動!

因爲在周亞夫看來,細柳營形成戰鬥力,是自己十數年辛苦操練,投注無數心血的成果。

如果對細柳營做出改動——哪怕只是分走一個兵士,會是納入一個其他部隊的兵卒,都會對細柳營的戰鬥力產生負面影響。

所以,周亞夫站在‘爲國爲民’‘爲宗廟社稷計’的角度,懇請先孝景皇帝:絕對不能讓這支光榮的部隊——這支整個漢家都在仰賴的部隊,發生哪怕絲毫變化。

對此,先孝景皇帝縱是知道不妥,自也是拿風頭正盛的周亞夫沒什麼辦法。

——畢竟是平亂功臣,而且纔剛班師回朝;

若是鬧出‘周亞夫前腳班師回朝,後腳老部隊就被打散’的鬧劇,天下人也必定會覺得先孝景皇帝,這是要學祖父劉邦,來一手兔死狗烹了。

只是無奈歸無奈,先帝心裡卻十分清楚:細柳營,絕不能繼續這樣被縱容!

奈何時機未到,先帝愣是沒拒絕周亞夫的請求,只含糊其辭的應付了過去,而後招來劉榮,詢問劉榮對此事的看法。

那一天,劉榮記得很清楚。

——先帝的臉色極差!

無論是對於周亞夫,還是細柳營那幫驕兵悍將,先帝都是恨不能生吞活剝!

劉榮也不傻。

見老爺子這般模樣,且劉榮自己也對細柳營無聲好感,便給出了相當完美的答案。

——細柳營,留不得!

但手段必須溫和,且要十分耐心。

確定劉榮沒有被細柳營的‘英雄’光環矇蔽雙眼,也明白此事,除了徐徐圖之別無他法,先孝景皇帝便就此略過此事,全當什麼都沒發生過。

事情發展到這裡,細柳營,其實已經是站在先帝敏感的腦神經上跳舞了。

偏偏同一時間,細柳營內部商議過後,聯名請奏:希望先帝看在細柳營上下功勳卓著的份上,允許丞相周亞夫兼任細柳都尉!

這一下,先帝再也按捺不住怒火,當晚就氣的把宣室殿砸了個底朝天!

請求被天子啓嚴詞拒絕,並嚴厲訓斥之後,細柳營上下仍舊不死心,選擇‘退一步’——既然丞相無法繼續做細柳將軍了,那就讓丞相的侯世子……

只能說,人吶~

不作死,就不會死。

在那件事之後不久,天子啓就病倒了。

漢家的朝政大權,也被天子啓大半交到了監國太子:劉榮手中。

從病重臥榻,下令太子監國,到宮車晏駕的三年時間裡,先帝雖然每日也都在過問朝中大政,但幾乎沒怎麼直接插手。

往往是劉榮每晚都到宣室殿,向老爺子彙報一下當日工作;

做的沒問題,老爺子不置可否,放任劉榮去做。

有問題,老爺子就提出來——卻也不會直接命令劉榮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而是會給劉榮一個解釋的機會。

若劉榮能說服,老爺子也能擠出一句‘既然太子胸有成竹,朕這個‘太上皇’就不胡亂插手了’之類的陰陽怪氣。

若說服不了老爺子,劉榮也不會梗着脖子硬來。

真要說起來,那三年時間,劉榮可是沒少在老爺子身上,學到精英級別的‘帝王術’。

唯獨細柳營!

那三年的時間裡,唯獨細柳營,是老爺子無論如何都不讓任何人——甚至不讓劉榮插手,非要親自去處理的。

最開始,是天子啓以‘朕病重彌留’爲由,從細柳營臨時拆分出了部分將士,充當宮中宿衛。

聽聞天子病重,細柳營將士自然是不疑有他,滿是光榮的肩負起了‘宿衛禁中’‘確保政權平穩交替’的神聖使命!

只是天子啓這一病重,便是足足三年。

細柳營將士是一茬一茬的入宮,又因爲種種原因而被調任,或分散到郡縣任職,或調任到邊關戍疆。

還有相當一部分,因爲身體、年齡的因素退役,或是因平滅吳楚而得到封賞後放浪形骸,觸犯了法律被治罪。

如此三年下來,原本六部超編校尉,共計一萬兩千人的細柳營,到孝景皇帝駕崩的時候,就已經剩下了不到五千人。

這最後的五千人,也在孝景皇帝國喪結束之後——在太宗孝文皇帝那封‘無限期擱置遣散令’下達足足二十年後,等來了正式的遣散詔書。

細柳營被遣散!

朝堂內外可謂是驚疑之聲層起!

但在得知曾經的細柳六校尉,僅僅只剩下最後不到五千的老弱之後,朝堂內外便徹底噤聲。

——一切,都是孝景皇帝溫水煮青蛙,悄無聲息解決細柳營的手段!

劉榮那道遣散詔書,不過是釘死在細柳營棺材板上的最後一顆釘子而已。

細柳營都被遣散了,剩下兩支‘兄弟部隊’——霸上、棘門二軍,自也沒能倖免於難。

沒有細柳營能打,卻和細柳營一樣腦後生反骨——沒有細柳營的命,還得了細柳營的病,劉榮自也是留不得。

自那之後,本就對先帝、劉榮父子滿懷怨懟的周亞夫,更是徹底耍起了性子,連年節時需要功侯出席的重大朝會,都再也沒有出席過了。

劉榮也不刁他;

僅僅只是派人,給周亞夫打了一句‘朕撤裁了周氏私軍,此乃絳侯一門之福’,便放任周亞夫自怨自艾,自甘墮落了。

先帝有一句話,劉榮還是非常認同的。

漢家需要周亞夫,但不是不能失去周亞夫;

同理:漢家需要細柳營,卻也不是不能失去細柳營。

周亞夫這樣的將帥,漢家或許能再出幾個,或許不能,但能湊合用的肯定會有。

細柳營這樣的強軍,卻是隻要想,漢家就能很快擁有很多個的。

——飛狐軍就是明證!

只要捨得投入成本和時間,只要能負擔的起後勤,漢家可以擁有無數支飛狐軍、細柳營那樣的常備野戰軍!

太祖高皇帝立國於廢墟之間,尚且能立飛狐八校!

太宗皇帝勤儉質樸,省吃儉用,也還是下血本設立了細柳六校!

而現在的漢室,是經過一整個——至少是大半個文景之治,國力早已空前強大、雄厚的巔峰期!

沒道理如今的漢家,就負擔不起三到五支,總兵力維持在六到八萬人的常備野戰軍編制。

最重要的是:和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一樣——劉榮,也迎來了類似的‘契機’。

一場漢匈平城之戰,讓太祖高皇帝定下了漢家‘攘外必先安內’的總體國策,從而爲漢室邊牆留下了飛狐軍這麼個救火隊員,以圖中央朝堂能騰出手來,專心解決內部隱患;

太宗皇帝十四年,那場令天下漢人都感到屈辱的戰爭,讓太宗皇帝意識到了除飛狐軍外,第二支常備野戰軍的必要性,從而催生了細柳、霸上、棘門三軍。

除了這三個拱衛長安的野戰軍外,北牆甚至還有在戰後,爲太宗皇帝保留編制,且至今都還存在、劉榮都沒有頒詔撤裁的常備戍邊軍。

——句注軍!

眼下,飛狐軍尚在漢室東北方向,句注軍則常駐北牆前線;

細柳、霸上、棘門三營,則同時被劉榮頒詔撤裁。

就算不考慮河套之戰過後,漢室在西北方向的常備野戰軍需求,和設立常備野戰軍的契機;

最起碼細柳、霸上、棘門三營留下的空缺,劉榮總還是要補上的。

換而言之:此番,河套戰役告一段落,河套及附近地區卻需要常備野戰軍駐守的契機,將促使劉榮至少設立三支新的常備野戰軍!

而且是最少三支!

若是和太宗孝文皇帝一樣,採取‘設營於長安附近,有事再派兵出征’的思路,那三支還只是保底。

“長安附近,說是南、北兩軍,實則南軍早就被打殘,又成了豐沛子弟混吃等死的保留地。”

“只有北軍,而且是沒有南軍制約的北軍——一家獨大,早就有些不妥了……”

很快,劉榮心下便大概有了盤算。

——太祖皇帝設立南、北兩軍,分別以豐沛元從、關中良家子作爲兵員,並不是腦門一拍做下的決定。

兩支禁軍,而且是出身、立場乃至利益都嚴重衝突的禁軍,能保證這兩支軍隊永遠都不會湊在一起!

說得再直白點:無論這兩支禁軍中的哪一支出問題,另一支都會站在他們的對立面,成爲天子可以仰賴的武裝力量。

好比諸侯大臣共誅諸呂時,北軍爲周勃策反,南軍就成了少帝劉恭最後的指望。

只是呂太后駕崩、太宗皇帝入繼大統,已經是足足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北軍‘一家獨大’的局面,雖然被太宗皇帝巧妙的以衛尉、中尉、郎中令等曲線救國的手段暫時解決,但終歸不是長久之計。

——要麼,給北軍找一個南軍那樣的死對頭,用來制衡北軍!

要麼,重新找出一對死對頭,成爲漢家新的南、北二軍。

前者不現實,也多少有些費力不討好。

所以,劉榮比較傾向於後者。

準確的說:劉榮,早就在爲這一天做準備了……

“羽林、虎賁二校,可以擴編爲軍了。”

“再讓他們出去打一仗,建下足以服衆的功勳;”

“等北軍坐不住,嚷嚷着也要建功立業,就順勢讓羽林、虎賁二校,成爲漢家新的南、北二軍。”

“至於北軍嘛……”

“嘿;”

“關中軍?”

“還是長安軍?”

至此,劉榮心中的藍圖,便已初顯雛形。

——羽林軍!

——虎賁軍!

兩支新設常備軍,以劉榮曾經的太子親衛:羽林、虎賁二校爲班底擴建而成,成爲長安新的拱衛力量!

至於河套那邊……

“北軍從都城拱衛軍,改編爲常備野戰軍,還需要一個契機。”

“——一個北軍上下主動請求去北方衝鋒陷陣,而不是在長安趴窩的契機。”

“如此一來,河套那邊的話……”

“嗯……”

第465章 酷吏?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458章 難啊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19章 做大哥的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205章 羽林第221章 老兵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41章 回去再說!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435章 稅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250章 單于庭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8章 命可真好第96章 誅晁錯,清君側!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373章 統籌會?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424章 神特麼漢使!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426章 歲末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441章 迭代!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241章 處置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43章 丞相失勢第441章 迭代!第159章 社稷第454章 故年第241章 處置第174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399章 金布律?剛落腳第302章 戰書?第264章 活着,纔是最大的勝利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208章 太上皇?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430章 人才啊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450章 艱難的抉擇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39章 降維打擊?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433章 尚書令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61章 陛下!第40章 賺錢賺錢第295章 女人心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363章 黑土地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365章 物論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318章 決戰前夕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
第465章 酷吏?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458章 難啊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19章 做大哥的第461章 朕意已決!第205章 羽林第221章 老兵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18章 劉榮的抉擇第41章 回去再說!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435章 稅第240章 皇祖母,意下如何?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250章 單于庭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8章 命可真好第96章 誅晁錯,清君側!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470章 第468 冷兵器時代的‘號稱’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373章 統籌會?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424章 神特麼漢使!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426章 歲末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441章 迭代!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241章 處置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200章 恐復爲呂氏!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43章 丞相失勢第441章 迭代!第159章 社稷第454章 故年第241章 處置第174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第321章 我!何德何能?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399章 金布律?剛落腳第302章 戰書?第264章 活着,纔是最大的勝利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208章 太上皇?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27章 故安侯保重第430章 人才啊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450章 艱難的抉擇第209章 不至黃泉,不復相見矣第306章 養兵千日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39章 降維打擊?第402章 皇祖母,何意?第433章 尚書令第325章 好鬱悶的‘大’單于第61章 陛下!第40章 賺錢賺錢第295章 女人心第313章 文化差異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363章 黑土地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330章 盛世的另一面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365章 物論第123章 樑王,好大的威風啊?第318章 決戰前夕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453章 無 無間道?第289章 慄氏也有聰明人?第34章 當我好欺負?第375章 真這麼搞?第446章 慄氏外戚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111章 寡人已爲東帝,尚何誰拜?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107章 樑王,也是藩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