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1 儒法並用

“父皇要想帶領大唐走向盛世,成就千古一帝的偉業,就離不開大量人才的輔佐,而且這些人才不能只會之乎者的儒家子弟,而是進士、明經、算學……合爲一體的全方位的人才,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治好大唐,成爲大唐的中流砥柱!”

“而這樣人才的官員,目前的大唐少之又少,因爲這樣的官員往往要經過幾十年的基層錘鍊才能養成,所以即便這樣官員出現了些許的瀆職罪行,也要輕拿輕放,等閒不會將其按律治罪,因爲再培養出來一個這樣的官員實在是太過麻煩……

而若是科舉中加入算學等雜學,即便這些學子不想學習這些雜學,當爲了做官,也不得不學習,如此一來各類精通雜學的人才將會成批出現,真到了那個時候,父皇統治下的大唐離盛世就不遠了!”李恪侃侃而談道。

帶領大唐邁入盛世,成就千古一帝,李恪又狠狠的擊中了李世民的軟肋。

李世民是經歷了無數次戰場上的刀光劍影,經歷了無數次兄弟間的爾虞我詐,經歷了無數次親生父親的厚此薄彼,最終李世民逼不得已,退無可退,才通過血腥手段接過了大唐權力的大棒。

李世民雖然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但他這個皇位是通過殺兄弒弟逼父得來的,因此他得位不正,被天下士人所詬病。

天地蒼茫,繁華萬千,人生世間,行走紅塵,看似千般所求,究其根本,不過爲了兩個字——名利。

生在塵世,能有幾人,不爲名利而行?不爲名利而奔?不爲名利而累?雖有淡泊人,但終究是鳳毛麟角。

名和利總有一項是世人所求,有人好利不好名,有人好名不好利,當然也有人名利都好。

李世民作爲帝王,整個天下都是他的,所以他不好利,只好名。

李世民不想揹着殺兄弒弟的罵名遺臭萬年,他想名垂千古,與秦皇漢武並肩,所以他虛懷納諫廢寢忘食的想把大唐治理好,想將大唐帶入盛世,超越秦漢,以此向天下人證明他李世民不必任何人差,是天選之子,當皇帝乃是衆望所歸。

所以李世民當聽聞雜學可以有助於他成就千古一帝的偉業時,他便動心了。

但儒家會讓雜學冒頭嗎,李世民表示很懷疑。

李世民皺眉道:“恪兒你的想法雖然不錯,但儒家會讓你如願以償嗎?有什麼辦法既能有效的發展雜家,還能讓儒家不反感?”

“辦法也不是沒有!”李恪微笑道。

“什麼辦法?”李世民急道。

“學習法家!”李恪斬釘截鐵道。

шшш ▪TTKдN ▪℃ O

“學習法家?”李世民疑惑道。

“對,學習法家,放低姿態依附儒家,儒家就會有如同默許法家一樣,默許甚至是支持雜學的發展…”李恪信心滿滿道。

李世民聞言,思索片刻便明白了,接着微笑的點了點頭。

天下尊儒,儒家乃是帝王統治的根基,但是歷朝歷代的帝王也好、儒家學者也罷,都認識到單單依靠儒家是治理不好國家的。

儒家將民意爲天、以德配天的觀念發展民本和仁政的政治思想體系,強調“立君爲民”、“民爲邦本”、“民貴君輕”、“仁民愛民”等重要政治原則,表現出人民在國家政治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希望能夠通過民本的政治原則而限制君主的政治權力,最終能夠順應和表達“民意”。

甚至還繼承了西周之時的“以德配天”的思想,提出讓君主仿效三代的“聖王”,讓帝王和士人成爲“君子”。總之,這是要求統治階層自上而下地自覺追求聖賢、君子化的道德理想人格,最終實現“敬天保民”、“仁民愛民”的國家治理目標。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讓一個社會完全以道德作爲行事準則,這顯然太過於理想化,完全行不通。

所以,當儒家認識到自身的問題,法家又不得不在儒家獨尊天下的大勢當中委曲求全,兩者相互接觸,瞬間便勾搭在一起……

從漢武帝時候開始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成爲國家的統治學說,但實際上,中國製度與思想的最頂層都一直是外儒內法。

我們知道法家的老祖宗是韓非與李斯,但其實他倆都是儒學大師荀子的弟子,他們雖然沒有繼承荀子的儒學遺志,卻另闢蹊徑將儒學裡的另一面發揚光大,儒法之別,一牆之隔,存乎一心,性善即儒,性惡即法。

李斯與韓非在思想上不信任儒學的原因在於他們發現了一個秘密,那就是人的本質不是性善,而是惡的,統治者如果只依照道德主義,鼓吹善良品質,最終只會身死國滅,淪爲笑話。

所以中國的治國之道,從來都是外儒內法,儒法相濟,儒家重在人治,而法家落於法治,這兩者不可偏廢,相輔相成,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保證。

而且儒家的徒子徒孫並不是迂腐書生,只會瞪着眼睛搖頭晃腦死讀書,他們中的聰明人,很早就明白了這一點,儒家最講仁政,但孟子曾說,徒善不足以爲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個人修身可以講仁,但是一旦到了國家治理的層面上,就必須行善政與行法令結合起來了。

董仲舒獨尊儒術,卻依然用的是法家的思想,在仁義與權變的幌子下不擇手段。歷代統治中國之人,其實都心知肚明,百代都行秦政制,兩千年的歷史煙霧·彈早已被世人看穿。

漢人認爲秦朝亡於秦法太苛,所以漢初的時候就吸取前朝的教訓,用與法家對立的道家理論治國。

道家強調“無爲而治”,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無政府主義,或者說讓市場自己調節,政府少干預。

但是到漢武帝的時候,漢武帝決定對付匈奴,卻深深地感受到沒有足夠的執行力。

漢武帝想採用法家,卻阻力很大,於是董仲舒出來了,尊孔的阻力很小,他同時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陰陽家等各學派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學,所以歷史選擇了儒家,而且是儒法並用的新儒家。

487 高昌王0136 大雪紛飛253 長安商會0135 高士廉243 各方反應631 令狐德棻0032 十二時辰312 楚王在行動0016 東宮家宴524 信鴿542 國之儲君501 高昌亡510 稱心0078 袁天罡0120 後續影響479 王謝袁蕭443 懟305 演練賽結束349 掌控都督府385 回京(二)283 李淵暴怒626 駙馬431 梟雄亡275 夕陽斜照346 大都督313 比賽繼續568 《三字經》501 高昌亡587 漢王遇刺(三)515 迎親224 大功告成624 太子的拉攏296 準備284 大獲全勝0087 神仙居331 元宵234 突厥犯闕591 兵圍長孫府500 兵臨城下300 賽後影響292 計劃484 李恪的謀劃0044 暴揍長孫衝486 魏王發怒0053 登基大典331 元宵388 慶功宴231 頡利可汗0117 人才濟濟0165 瘟疫428 破局326 脫險422 席君買(三)0218 大唐軍神524 信鴿274 定計558 近親不能結婚625 太子的拉攏(二)583 龜茲國王0121 漢王練兵246 李恪的憂慮395 天可汗473 太子發怒571 初雪0056 醒掌天下權487 高昌王395 天可汗226 甘油259 塵埃落定372 決戰(四)0005 中央官制0218 大唐軍神333 漢王大婚(二)626 駙馬297 演練賽469 喜事591 兵圍長孫府413 勝出548 報復(二)615 憫農詩人不憫農643 赴宴602 儒墨之爭586 漢王遇刺(二)391 揚眉吐氣0201 陽春三月0088 再臨天香樓0215 千牛衛336 洞房花燭夜(二)0031 黑衣衛638 儒學594 長孫教子462 門下省552 長孫無忌的算計330 除夕宴0040 機智如妖388 慶功宴0167 獻禮347 借題發揮0016 東宮家宴0106 逍遙居
487 高昌王0136 大雪紛飛253 長安商會0135 高士廉243 各方反應631 令狐德棻0032 十二時辰312 楚王在行動0016 東宮家宴524 信鴿542 國之儲君501 高昌亡510 稱心0078 袁天罡0120 後續影響479 王謝袁蕭443 懟305 演練賽結束349 掌控都督府385 回京(二)283 李淵暴怒626 駙馬431 梟雄亡275 夕陽斜照346 大都督313 比賽繼續568 《三字經》501 高昌亡587 漢王遇刺(三)515 迎親224 大功告成624 太子的拉攏296 準備284 大獲全勝0087 神仙居331 元宵234 突厥犯闕591 兵圍長孫府500 兵臨城下300 賽後影響292 計劃484 李恪的謀劃0044 暴揍長孫衝486 魏王發怒0053 登基大典331 元宵388 慶功宴231 頡利可汗0117 人才濟濟0165 瘟疫428 破局326 脫險422 席君買(三)0218 大唐軍神524 信鴿274 定計558 近親不能結婚625 太子的拉攏(二)583 龜茲國王0121 漢王練兵246 李恪的憂慮395 天可汗473 太子發怒571 初雪0056 醒掌天下權487 高昌王395 天可汗226 甘油259 塵埃落定372 決戰(四)0005 中央官制0218 大唐軍神333 漢王大婚(二)626 駙馬297 演練賽469 喜事591 兵圍長孫府413 勝出548 報復(二)615 憫農詩人不憫農643 赴宴602 儒墨之爭586 漢王遇刺(二)391 揚眉吐氣0201 陽春三月0088 再臨天香樓0215 千牛衛336 洞房花燭夜(二)0031 黑衣衛638 儒學594 長孫教子462 門下省552 長孫無忌的算計330 除夕宴0040 機智如妖388 慶功宴0167 獻禮347 借題發揮0016 東宮家宴0106 逍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