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 門下省

岑文本早知蕭瑀所奏何事,但還是故作出一副不解之色,對李世民問道:“不知蕭少傅所言何事,竟使陛下如此欣悅。”

李世民道:“時文欲以漢王外鎮幷州之事爲契機,藉此定論分封之事,你以爲如何?”

岑文本聞言,先是沉思了片刻,而後搖頭道:“臣以爲此事恐怕不妥。”

李世民皺了皺眉,問道:“岑卿這是何意?”

岑文本回道:“號王就藩幷州,鎮於邊疆本已不和朝例,陛下又怎可再以此爲機,推行分封之制呢。”

李世民道:“漢王亦是你之弟子,難道漢王就藩幷州,非你所望不成。”

岑文本當即回道:“漢王就藩幷州,乃陛下特恩,本就於朝制不和,已是出格,至於分封之事便更是如此。陛下此時若提分封之事,豈不是脅迫臣下,叫滿朝文武兩難嗎?”

岑文本之言聽着是義正辭言,力勸李世民勿動分封的心思,但他哪裡不知,李世民對分封之事一直念念不忘,他這是變着法子告訴李世民,漢王李恪外鎮幷州,設藩幷州之事已過朝議,眼下正是推行分封的最好時機。

岑文本之言雖有引導李世民的意思,但這也是眼下的實情,李世民聞言,堅持道:“此事朕心意已決,岑卿不必多言,只管擬旨便是,朕自有區處。”

侍駕的中書舍人,本就有草擬聖旨之職,李世民下令,岑文本斷無抗旨之理。

“臣遵旨。”

李世民之言而言,岑文本的臉上似乎露出了一絲難色,但片刻之後,才提起了筆,依李世民之言草擬下了聖旨。

岑文本雖是遵李世民之名草擬了聖旨,但岑文本很清楚,李世民的這道聖旨斷不會一帆風順地下發至朝堂,莫說是尚書省了,就連門下省那關都過不得。

“朕祗膺大寶,欽承景命,勵精治術,安輯夷夏。九服同軌,六合一家,日月所臨,無思不服。豈伊人力,天實賜之。疆理都邑,襃錫親賢,與夫懿戚元功,共享其利。自我作古,不必專依前典,允今約古,隆基垂統。世祿傳家,足以載德;圖身厚己,足以竭誠。

自然國有常奉,民獲其福。皇家宗室,及勳賢之臣,德行可稱,忠節顯著者,宜令作鎮藩部,宣條牧民。貽厥子孫,嗣守其政,非有大故,無或黜免。酬勤報效,仍宜有差,宜令所司,明爲條例等級,具以奏聞。”

李世民一封“令宗室勳賢作鎮藩牧詔”由岑文本揮筆一蹴寫就,而後便依朝例,下發至了門下省。

凡大唐帝王聖旨,發至朝中,皆有一套規程,由中書省寫就,而後加蓋皇帝璽印,交由門下省,由門下侍中核驗,若是無誤,則可加蓋門下省官印,交由尚書省依旨行事。

換而言之,門下省便有審查詔令,甚至封駁聖旨之權,尤其是自打魏徵入主門下後便更是如此。

魏徵耿介,更兼強項,自打他貞觀六年代王珪爲門下長官侍中之後,封駁李世民的聖旨便成了家常便飯。

分封之說本就不和眼下局勢,魏徵反對的聲音最大,此時若是魏徵在京,毫無疑問的,魏徵必不會太顧及李世民的面子,將此封奏疏直接封駁。

不過眼下魏徵正奉聖旨外出,不在京中,自然無從封駁聖旨,這個擔子便落在了旁人的身上。

門下首官爲侍中,而省中常設侍中兩人,一爲侍中魏徵,二爲檢校侍中李綱,魏徵若在,這門下省事自是由魏徵做主,可如今魏徵不在,主事之人便成了李綱。

李綱乃兩朝元老,現在又是太子的老師,自也與李承乾的太子位利益攸關,李綱也盼着李恪外封幷州,永鎮邊疆,輕易不得返京,如此一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纔算是穩如泰山。

可李承乾的太子之位雖重,李世民的這種詔書卻也同樣重如泰山,甚至直接關係了江山安穩與否。

當李世民的詔令送到李綱手中時,李綱不禁眉頭緊蹙,一下子犯了難,他拿着門下省的大印在手中,印準也不是,不印準也不是。

他若印準了,屆時詔令下發至尚書省,天下分封,將來如若生亂,他便是審查不明,可他若是封駁,那李恪就藩幷州又算得了什麼?朝務不是兒戲,他若是封駁了此詔,門下省便是當着滿朝文武在打自己的耳光。

李綱雖然是兩朝元老,卻沒有魏徵的那種魄力與果決,他在這個時候選的路只能是求穩。

李綱思慮了許久,終於還是退了一步,請三省,六部,宗正寺及御史臺各部首要員速至門下省議事,他要行門下推廷議之權。

須臾…

門下省,內衙。

當滿朝要員自李綱口中得知此事事,頓時滿座譁然。

“不可此事決然不可,分封之事傷民誤國,豈能行之。”李綱之言方落,正廳中便已有許多性子急躁些的大臣叫嚷了出來。

自晉亡之後,天下便廢止分封,多行郡縣,爾來兩百餘年矣,如今李世民再提此事,還下了詔書至門下,他們豈能不驚。

自有君臣之說起,君權與臣權之爭便從未停歇過,但總歸是成了君臣共治天下之局。

若行郡縣之制,地方各郡縣官員皆爲臣子,是爲文臣治國,可若行分封,那各地方郡縣可就是以皇子爲尊,宗室治國,便是天壤之別。

更何況,若是各地分封藩王,藩王便掌軍政之權,而所封藩王行事人品又大多良莠不齊,難免生亂,輕則百姓受苦,重則社稷顛覆,豈能穩妥。

而且就算分封的藩王各個都是賢能之輩,但藩王之下分郡王,郡王之下分國公,如此分封下去,每年光是朝廷養着這羣藩王家室,便是一筆巨大的開支,長此下去,朝廷必定財政不支。

分封之事弊大於利,朝中大臣人盡皆知,可當就在廳中衆人紛吵的時候,有一個人卻一下子沉默了,這個人司空兼尚書右僕射長孫無忌。

0072 諫臣魏徵575 儒法之爭0081 岑文本0185 楚王府謀劃538 撲朔迷離355 會師297 演練賽291 體育司513 晉王大婚569 士族壟斷教育576 李世民的無奈575 儒法之爭492 騎兵的優勢0010 茶404 見好就收0008 跳繩636 算學的重要性0049 各有算計0119 太子黨0149 以萬物爲芻狗346 大都督352 排兵佈陣552 長孫無忌的算計453 不愧名相268 叔侄434 重耳故事375 頡利求和601 幹仗0040 機智如妖0188 微服私訪441 議事0213 十八學士452 爭執521 鵝毛筆0116 府兵制0192 蜂窩煤538 撲朔迷離226 甘油0219 裴行儉0184 衛王府謀劃596 褚遂良上門616 魏徵病重513 晉王大婚250 初露鋒芒0073 初唐四名相380 戰後影響414 武則天出現373 決戰(五)297 演練賽645 憤然離席355 會師0129 以德報怨277 廢郡爲州0184 衛王府謀劃0052 謀定而後動0077 王珪517 婚宴356 會面518 趣話0149 以萬物爲芻狗0149 以萬物爲芻狗638 儒學639 平衡之道0179 五姓七望0101 長幼有序504 秦懷玉發飆540 羣情激奮0099 漢王0079 神人551 背後之人391 揚眉吐氣320 來去如風0179 五姓七望315 隱太子餘黨553 優柔寡斷的太子0178 少女心思0165 瘟疫386 彈劾0160 殺雞儆猴513 晉王大婚0206 組建新軍0181 科舉543 太子的危機0059 舊時玩伴264 借題發揮277 廢郡爲州0122 軍歌嘹亮453 不愧名相371 決戰(三)352 排兵佈陣250 初露鋒芒239 針鋒相對527 二虎相爭0168 玉液瓊漿577 牛李黨爭416 禍兮福所倚547 報復372 決戰(四)0202 放風箏231 頡利可汗
0072 諫臣魏徵575 儒法之爭0081 岑文本0185 楚王府謀劃538 撲朔迷離355 會師297 演練賽291 體育司513 晉王大婚569 士族壟斷教育576 李世民的無奈575 儒法之爭492 騎兵的優勢0010 茶404 見好就收0008 跳繩636 算學的重要性0049 各有算計0119 太子黨0149 以萬物爲芻狗346 大都督352 排兵佈陣552 長孫無忌的算計453 不愧名相268 叔侄434 重耳故事375 頡利求和601 幹仗0040 機智如妖0188 微服私訪441 議事0213 十八學士452 爭執521 鵝毛筆0116 府兵制0192 蜂窩煤538 撲朔迷離226 甘油0219 裴行儉0184 衛王府謀劃596 褚遂良上門616 魏徵病重513 晉王大婚250 初露鋒芒0073 初唐四名相380 戰後影響414 武則天出現373 決戰(五)297 演練賽645 憤然離席355 會師0129 以德報怨277 廢郡爲州0184 衛王府謀劃0052 謀定而後動0077 王珪517 婚宴356 會面518 趣話0149 以萬物爲芻狗0149 以萬物爲芻狗638 儒學639 平衡之道0179 五姓七望0101 長幼有序504 秦懷玉發飆540 羣情激奮0099 漢王0079 神人551 背後之人391 揚眉吐氣320 來去如風0179 五姓七望315 隱太子餘黨553 優柔寡斷的太子0178 少女心思0165 瘟疫386 彈劾0160 殺雞儆猴513 晉王大婚0206 組建新軍0181 科舉543 太子的危機0059 舊時玩伴264 借題發揮277 廢郡爲州0122 軍歌嘹亮453 不愧名相371 決戰(三)352 排兵佈陣250 初露鋒芒239 針鋒相對527 二虎相爭0168 玉液瓊漿577 牛李黨爭416 禍兮福所倚547 報復372 決戰(四)0202 放風箏231 頡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