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要打翻身仗(2/2)

在黑省大豆新品種推廣大局已定之後,齊政回到了首都,並頻繁出入於各部委之間。

他手中的“嘉豆13號”,是好東西,也勢必不能敝帚自珍,但他更不希望浪費了這個品種的潛力。

大豆屬於土地密集型農作物,適合大規模機械化種植。

以國內現在非國營非嘉穀體系的大豆種植者來說,幾十畝大豆可能要分成五六塊種植,而且,一畝地裡可能有幾個大豆品種,混種混收現象嚴重,既不能保證質量,也不能保證產量。

這不是農民重不重視的問題,而是受經營規模、機械不配套、技術使用不規範等因素限制,一些增產效果明顯的先進技術根本無法大範圍、規模化應用。

問題是,不趁着現在美國、巴西等大豆主產國還沒反應過來,趕緊充分發揮“嘉豆13號”的高產潛力,讓國產大豆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還等什麼時候?

所以齊政需要胡其遠這些政府中的“嘉穀派”幫忙進行遊說和推動,讓嘉穀來主導國產大豆的“翻身仗”。

現在看來,很有希望。

國內的主糧要基本自足,18億畝的耕地紅線有15億畝要種大田主糧,也就是說只有3億畝的騰挪空間,而這3億畝也被安排得緊緊的,13億人的蔬菜瓜果,也是天量。

換句話說,中國大豆產業要想崛起,想增加多少種植面積來實現是不可能的。只能在現有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儘可能地提高生產力,纔是國產大豆的唯一出路。

要不然,“嘉豆13號”的出現也不會讓國人這麼歡欣鼓舞了。

即使是這樣,也只能說是降低大豆對進口的依賴,而不是說完全自給自足——沒有必要,也不敢奢望,無論是齊政,還是政府。

除了“嘉豆13號”是由嘉穀培育出來之外,齊政有信心打動政府的另一個戰績,就是嘉穀在農村基層的動員組織能力。

在齊政推動政策出臺的時候,公司也不是乾等着。譬如要對“嘉豆13號”的種子、特種根瘤菌菌株進行提前儲備,譬如……組建更多的大豆合作社。

嘉穀農業的負責人謝開濟一面安排手下人啓動大豆合作社組建工作,一面前往首都分部,向齊政報告情況。

“……東北地區的大豆種植體系已經較爲完善,我們預計,換種‘嘉豆13號’之後,明年東北地區至少能生產2000萬噸大豆。”

“現在我們要全力開拓的,是黃淮海地區和長江流域的大豆產區。我們在這兩個地區雖然只有十多個大豆合作社,但通過針對性瞭解,對於這兩個大豆產區,我們也是做了非常系統的一個信息分析。”

“如果這兩個地區的大豆全部換種後,黃淮海地區有生產1300萬噸大豆的潛力,長江流域有生產1100萬噸的潛力……這樣的話,加上東北大豆產量,基本能滿足國內40%的需求了。”謝開濟將公司的分析說了出來。

齊政微微頷首。如果再加上隔壁的遠東地區,能滿足國內50%的大豆需求,這個數字就讓人放心多了。

但如果有業內人聽到這個分析,肯定會大吃一驚。

因爲按照嘉穀的計算,4000多萬噸才滿足40%的需求,意味着嘉穀內部對於國內的大豆需求量估算爲1億噸以上。

要知道,今年全國的大豆消費量才7000多萬噸,增長到一億噸需要多長時間啊?

哪怕是發改委,也是按照普遍的5%或者6%的所謂高速增長來做模型,估計的時間越晚,錯漏必然越多。

齊政知道的時候,都同情地想着:然而,你們還是低估了十幾億中國人的胃口。

不出五年,中國的大豆消費量就突破1億噸,然後才慢慢地達到瓶頸。嘉穀內部的報告,是齊政綜合了自己所知的走向,然後命令嘉穀戰略部的十幾個人,以既有的研究內容爲藍本,才估算出來,也是最符合歷史走勢的結果。

可惜,現在沒有多少人相信就是了。

即使是謝開濟,都半信半疑。

齊政卻不在乎他的想法。如果還按照原來的走勢,不出十年,國內的大豆進口量都逼近億噸了。只有快速推廣“嘉豆13號”,纔有可能讓這一格局發生根本性轉變。

因此,沉吟片刻,齊政就決斷道:“加快在黃淮海地區和長江流域的大豆產區的合作社組建速度,不管我們能不能拿到推廣主導權。對了,人手還充足吧?”

“沒問題,我們這兩年招進來的年輕人,都安排到基層,一人跟進一個合作社,歷練他們和農民打交道的能力,現在也該出師了。”謝開濟定了定神,說道。

齊政滿意地頷首。

在中國,假如你不能和農戶順暢溝通,你根本談不上做合作社。

這涉及到中國的一個世紀難題——如何將農民有效組織起來?

從大的方面看,改革之初的“包產到戶”是將村集體解散了。可是到了現在,時代的要求必須把農民重新組織起來,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社會意義的變革,其意義不下於“包產到戶”的社會意義。

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這同樣也適用,奇妙不?

可是環顧周邊,除了嘉穀,很多致力於現代農業投資的企業,都會不自覺地拒絕和農民合作,核心出發點就是主觀地認爲純粹的農民是無法實現有效管理的。

這當然是一個僞命題。因爲歷史告訴我們,要想將農民組織起來,第一步是實現利益捆綁,譬如打土豪分土地;第二步是明確共同的奮鬥目標,譬如如何保護和擴大這些既得利益。

所以,更準確應該是,組織農民成本太高而經濟收益有限。

嘉穀之所以能承擔這樣的高成本,是因爲嘉穀的效益也高得根本不像是做農業的——坊間戲言,嘉穀就是一家披着“農業皮”的“奢侈品”公司。

很顯然,雙倍增產的“嘉豆13號”,效益也不是一般的高。

但即使如此,謝開濟還是提醒道:“老大,一年兩年的時間還是太短了。農民很難一說就同意加入合作社的……”

一般來說,農民會觀望一陣子,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了,纔會有所行動。但如果明年要實現大範圍推廣大豆新品種,從年底到明年初這段時間,就要將合作社組建起來,將人員培訓起來,難度和工作量都不是一般的大。

齊政也知道這一點,想了想,道:“這樣吧,合作社不是應該分紅了嗎?我讓總部撥付一筆經費,用來組織兩地的豆農參觀我們的合作社分紅。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找媒體做一些宣傳。”

“哈?”謝開濟先是嚇了一跳,然後明白過來,樂道:“真要這麼高調?”

齊政頷首道:“農民的核心訴求很簡單,要增收,要可靠的增收。那麼,還有什麼比真金白銀更有說服力?”

同時,也可以讓政府中某些人看看,嘉穀將農民組織起來,可不是讓他們成爲被剝削的對象的——資本下鄉,也要看是誰在組織,怎樣組織。

……

第680章 銀行的態度(1/2)第587章 從農家子到跨國經營新星(4000字)第325章 代表沙漠予懲罰(1/5)第355章 華人金融雙星?(4/4)第594章 你需要我這面旗幟(4000字)第527章 我們的海鮮牌(2/2)第737章 世間事非你弱你有理(1/2)第682章 系列報道(1/2)第369章 大興土木(2/3)第586章 蛟龍吞象(2/2)第189章 花團錦簇(3/4)第681章 大風神(2/2)第470章 爲未來計(2/2)第599章 發力的“嘉穀系”(1/2)第461章 孩子與未來!第411章 國有英才,幸甚至哉(3/3)第378章 謀劃萬億牛肉市場(3/4)第490章 養豬造“氣田”(1/2)第373章 耕海牧漁:日益繁榮的漁場(3/3)第73章 食材供應鏈(求收藏!)第707章 小麥大圈地之始(二合一)第150章 攪局者(2/3)第596章 嘉穀的方案(1/2)第198章 冤家路窄(4/4)第386章 嘉穀來啦!(2/4)第698章 嘉穀系電商上線(1/2)第84章 火爆(下)(求收藏)第123章 農民收入倍增計劃(2/3)第330章 一杯敬健兒,一杯敬觀衆第627章 錢常有,好參不常有(1/2)第405章 《舌尖上的大米》(3/4)第164章 大單來了!(求票票)第379章 特別“牛”(4/4)第557章 我們學不來(1/2)第67章 利益糾葛(求收藏!)第692章 聚寶盆(1/2)第337章 沙漠裡的開荒牛(下)第694章 競爭與壓制(1/2)第11章 深謀與認可第164章 大單來了!(求票票)第632章 大國購買力,恐怖如斯第589章 嘉穀的“錦衣衛”第399章 紛至沓來的礦業大佬(2/3)第4章 超越時代的抱負第127章 西北啤酒花(3/3)第601章 總是要改變一些東西的第438章 富農是根本(1/3)第94章 憶往昔(求收藏!)第324章 打通治沙的“任督二脈”第210章 再反轉之狂風突飈(除夕快樂)第529章 能見證水產養殖巨頭的誕生嗎(2/2)第263章 交相輝映的養豬場和牧場第671章 道義制高點第429章 幹不過,就加入(3/3)第378章 謀劃萬億牛肉市場(3/4)第412章 希望嘉穀試一試(1/5)第411章 國有英才,幸甚至哉(3/3)第455章 嘉穀的“神仙牛”第336章 沙漠裡的開荒牛(上)第25章 老油井(求收藏!)第7章 坦白第384章 去他丫的養豬夢(2/2)第278章 無知與無良第241章 開啓掠奪模式第227章 不合作纔是傻子第11章 深謀與認可第469章 那是嘉穀的地盤了(1/2)第710章 酸味(1/2)第614章 “豆”爭(上)第345章 放長線釣大魚的嘉穀國際第417章 對抗“厄爾尼諾”(1/2)第154章 國豆靠吶喊,美豆靠補貼(3/3)第530章 有錢,任性(二合一)第617章 天要變了(2/2)第87章 林江鎮的兩張王牌(下)第606章 南方大豆新位勢第110章 敗露(8/10 求訂閱)第312章 利國利民的海上“草原”(1/3)第409章 讓努力者致富(1/3)第143章 被套路(1/3 求訂閱)第498章 原來我這麼強了?(2/3)第505章 將己方陣容變得大大的(1/3)第238章 國家層面的支持第135章 誰有“種”,誰驕傲第396章 嘉穀的鎘大米陰影(2/3)第643章 送上船(2/3)第494章 強者心態第335章 沙漠“人造”風場(4/4)第514章 嘉穀實驗室的王旗(1/2)第689章 到沙漠去(下)第620章 一“豆”成名(2)第254章 要做幾十年的基業第698章 嘉穀系電商上線(1/2)第282章 誰能問心無愧第350章 步入全球糖業前三強第540章 可以但沒必要(1/2)第568章 獵食者們(1/3)第572章 爲我的開疆拓土開路(2/2)第154章 國豆靠吶喊,美豆靠補貼(3/3)第357章 大廈將傾的準岳父?
第680章 銀行的態度(1/2)第587章 從農家子到跨國經營新星(4000字)第325章 代表沙漠予懲罰(1/5)第355章 華人金融雙星?(4/4)第594章 你需要我這面旗幟(4000字)第527章 我們的海鮮牌(2/2)第737章 世間事非你弱你有理(1/2)第682章 系列報道(1/2)第369章 大興土木(2/3)第586章 蛟龍吞象(2/2)第189章 花團錦簇(3/4)第681章 大風神(2/2)第470章 爲未來計(2/2)第599章 發力的“嘉穀系”(1/2)第461章 孩子與未來!第411章 國有英才,幸甚至哉(3/3)第378章 謀劃萬億牛肉市場(3/4)第490章 養豬造“氣田”(1/2)第373章 耕海牧漁:日益繁榮的漁場(3/3)第73章 食材供應鏈(求收藏!)第707章 小麥大圈地之始(二合一)第150章 攪局者(2/3)第596章 嘉穀的方案(1/2)第198章 冤家路窄(4/4)第386章 嘉穀來啦!(2/4)第698章 嘉穀系電商上線(1/2)第84章 火爆(下)(求收藏)第123章 農民收入倍增計劃(2/3)第330章 一杯敬健兒,一杯敬觀衆第627章 錢常有,好參不常有(1/2)第405章 《舌尖上的大米》(3/4)第164章 大單來了!(求票票)第379章 特別“牛”(4/4)第557章 我們學不來(1/2)第67章 利益糾葛(求收藏!)第692章 聚寶盆(1/2)第337章 沙漠裡的開荒牛(下)第694章 競爭與壓制(1/2)第11章 深謀與認可第164章 大單來了!(求票票)第632章 大國購買力,恐怖如斯第589章 嘉穀的“錦衣衛”第399章 紛至沓來的礦業大佬(2/3)第4章 超越時代的抱負第127章 西北啤酒花(3/3)第601章 總是要改變一些東西的第438章 富農是根本(1/3)第94章 憶往昔(求收藏!)第324章 打通治沙的“任督二脈”第210章 再反轉之狂風突飈(除夕快樂)第529章 能見證水產養殖巨頭的誕生嗎(2/2)第263章 交相輝映的養豬場和牧場第671章 道義制高點第429章 幹不過,就加入(3/3)第378章 謀劃萬億牛肉市場(3/4)第412章 希望嘉穀試一試(1/5)第411章 國有英才,幸甚至哉(3/3)第455章 嘉穀的“神仙牛”第336章 沙漠裡的開荒牛(上)第25章 老油井(求收藏!)第7章 坦白第384章 去他丫的養豬夢(2/2)第278章 無知與無良第241章 開啓掠奪模式第227章 不合作纔是傻子第11章 深謀與認可第469章 那是嘉穀的地盤了(1/2)第710章 酸味(1/2)第614章 “豆”爭(上)第345章 放長線釣大魚的嘉穀國際第417章 對抗“厄爾尼諾”(1/2)第154章 國豆靠吶喊,美豆靠補貼(3/3)第530章 有錢,任性(二合一)第617章 天要變了(2/2)第87章 林江鎮的兩張王牌(下)第606章 南方大豆新位勢第110章 敗露(8/10 求訂閱)第312章 利國利民的海上“草原”(1/3)第409章 讓努力者致富(1/3)第143章 被套路(1/3 求訂閱)第498章 原來我這麼強了?(2/3)第505章 將己方陣容變得大大的(1/3)第238章 國家層面的支持第135章 誰有“種”,誰驕傲第396章 嘉穀的鎘大米陰影(2/3)第643章 送上船(2/3)第494章 強者心態第335章 沙漠“人造”風場(4/4)第514章 嘉穀實驗室的王旗(1/2)第689章 到沙漠去(下)第620章 一“豆”成名(2)第254章 要做幾十年的基業第698章 嘉穀系電商上線(1/2)第282章 誰能問心無愧第350章 步入全球糖業前三強第540章 可以但沒必要(1/2)第568章 獵食者們(1/3)第572章 爲我的開疆拓土開路(2/2)第154章 國豆靠吶喊,美豆靠補貼(3/3)第357章 大廈將傾的準岳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