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

寧王來的時候,氣勢恢弘。

無邊的步卒蔓延開來,幾乎遮蓋了所有的視線,與幾乎遮掩了整個江面的船隻一起,構成了所有人視線之中最磅礴的景物。

意志不堅定的人,看到整個情況,恐怕腿都要發軟了。朱厚煌看着周圍的人,發現大部分人面色如土。身子瑟瑟發抖。

朱厚煌暗道:“此刻一定要想辦法,振作軍心,但是怎麼辦纔好啊?”他細細想到,派人出去挑戰。人數差距太大,恐怕出去回不來,而且安慶城中能出戰的,也只有朱厚煌的親軍,其他民壯,守城都有一點勉爲其難。要他們出城作戰,恐怕頓時就會崩潰了。

還不等朱厚煌想出什麼對策。伍文定就已經大聲說道:“諸位父老鄉親們,寧王起兵造反,所過之處,寸草不留,想想自己家中的妻兒老小。不管怎麼樣都要撐住了,只需撐過三日,朝廷的援軍就來,到那時候,我會奏請陛下,減免安慶賦稅。”

朱厚煌可以肯定,寧王所過之處,絕對不是寸草不留,寧王起兵是想當皇帝的,將萬里江山看城爲來自己的東西,怎麼會自己毀掉啊?

但是,朱厚煌也不會覺得寧王軍的軍紀有多好。至少這個時代,即便是正德的京營的軍紀也好不到什麼地方去。

不過,伍文定的確瞭解,這些小老百姓的心思。

伍文定的話被一層層的傳達下去了,所有士卒縱然在瑟瑟發抖,但是也握緊了手中的兵器,總算是穩定了士氣。

朱厚煌看向伍文定,心中暗道:“果然,守住安慶城,必須要這位伍知府在才行。”

此刻在安慶的兵丁很少,即便上加上朱厚煌所部,恐怕也不足萬人,以安慶城的規模,萬人能不能在城牆之上站一個圈,朱厚煌都不知道。

所以,安慶之戰的重點,就是在使用安慶民力。

這位伍文定,伍知府。或許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能得民心,就是最大的長處。守城戰與野戰不同,對兵員的素質要求並沒有那麼高。只要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就算是外面有數十萬大軍,也能守住。

朱厚煌此刻看寧王軍,都有一種涇渭分明的感覺。中間的方陣,排列的整整齊齊的,雖然有幾分稚嫩,但是還能朱厚煌的眼,但是兩邊的軍陣,就差太多了,橫不成列,豎不成行。遠處看去,只見一大片黑壓壓的人影。

中間這一批人,都是寧王的私軍與護衛,正是寧王賴以起兵的核心力量。這些士卒都是嚴加訓練,雖然沒有經歷過什麼大的陣仗,但是以令行禁止來說,在江南之地,也算得上是一等一的強兵了。

但是在外圍的就是江西盜賊。

江西之地鬧盜賊已經很長時間了,甚至有官員被害的傳聞。不過這盜賊屢屢不能剿滅乾淨,並不是因爲這些盜賊強大,或者說江西的地形問題,而是因爲寧王的支持。

有了寧王的支持,這些盜賊才能在官軍的圍剿之下,越做越大。不過盜賊就是盜賊,所謂狗肉上不了席面。這些盜賊看上去人多勢衆,但是在真正的戰場之上,卻不是正規軍的對手。

嘈雜的聲音漸漸的停止了,在數裡之外,寧王軍緩緩的停了下來,一時間只剩下風吹動旗幟獵獵的聲音。

“噠噠”清脆的馬蹄之聲傳了過來。一個人騎着一匹馬衝出寧王軍陣之中,繞着城牆大喊道:“寧王有令,此刻投降,安慶安堵如故,我軍秋毫不犯,攻城再降,知府斬首,舉城上下雞犬不留。”

伍文定冷哼一聲,根本沒有回答說道:“傳令下去,寧王破城之後,雞犬不留。爾等做好準備了嗎?”

本來士卒對伍文定剛剛所說的話,還有一點懷疑,但是經過寧王外面大喊,反而堅定了心中的信念。

且不說,小民畏懼朝廷,寧王雖然勢大,但是大明定鼎天下百餘年的太平,讓安慶百姓對朝廷平亂衝滿信息。而且寧王一路而來,並非沒有生還者跑到安慶,伍文定早早大肆宣揚,讓安慶百姓心中都存了寧王殘暴的概念,根本不相信寧王能做到秋毫不犯,只記得寧王最後危威脅的雞犬不留。

伍文定安撫民心之後,才大聲說道:“我,安慶不降。”

“安慶不降,安慶不降。”

本來稀稀落落的聲音慢慢多了,朱厚煌指示身邊幾十個人整齊的大聲喊道:“安慶不降。”慢慢的有越來越多的聲音混合在一起,最後變成了整個安慶城的聲音。

安慶不降。

寧王的臉色變得鐵青,李士實看寧王的臉色說道:“殿下,想要成爲大業,必定要歷盡艱辛。自從南昌起兵,不過十數日,擴軍數萬,連下十數城,威震天下,也是時候要打一場硬仗,只要能平定安慶,直入南京,靖難大業,就成就一半了。”

寧王的臉色微微緩和起來,他不過順風順水慣了,沒有想過還有有人敢抗拒大軍,被李士實一勸,也想明白了,自古爭奪天下的都是一戰一戰打下來,哪裡有順風順水平定天下的。而且,寧王也明白,之前能順利拿下這麼多城池,一來是因爲江西寧王封蕃日久,早已被寧王滲透了,而南直隸各縣,也是因爲事發突然,沒有防備。今後,恐怕與安慶城一樣的城池攻防,纔是常態。說道:“孤知道。這安慶城是孤最後一塊絆腳石,傳令下去,安慶先登者,賞黃金萬兩,破安慶城者。封伯爵,安慶伯。”

寧王的命令一傳達下去之後,下面的士卒一陣騷動。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王綸說道:“殿下,今日天色尚早,可以令左右兩軍,先攻上一陣子,看看這安慶知府的成色。”

盧孔章說道:“主公,此刻守城的恐怕並不是安慶知府伍文定,而是雍王殿下。臣派在安慶附近的探子回報道,雍王的船隊,已經開往下游,不過雍王的帶着數千人馬進了安慶城。”

“正德小兒打得好算盤,孤如果殺這雍王,是不是正德會更高興嗎?傳令下去,右軍先攻城。入城之後,所有人不許殺雍王,孤要活得。”

寧王一聲令下,寧王右軍就開始動彈了,在令旗揮舞之下,無數士卒開始向安慶城撲了過去。

安慶城原本是有護城河的。但是時間太久了護城河不知道多少年沒有維護了,早就成爲一道淺淺的水溝。上面還有很多個有橋樑,雖然橋樑都已經被拆除了,但是痕跡還在。

寧王一到城下就準備攻城,也不是沒有做過準備的,一些沉重的攻城器械沒有,但是簡陋的竹梯還是有的。

寧王右軍豎起來一根根簡單的竹梯,蓋在護城河上,然後踩着竹梯過了護城河,撲向安慶城牆。

不過兩丈高的城牆,讓竹梯輕易的搭在城頭。

不過寧王右軍的攻勢也就到這裡爲止了。城頭一陣亂響,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都砸了下來了,滾石擂木,這些常備的東西,自然不用說了,弓箭弩箭,這些軍中該有的東西也不用說了,還有一些什麼石灰粉,什麼金汁什麼的,統統砸了下去,一時間城頭下面,散開一陣白霧,讓所有人的眼睛都看不見了。還有一孤刺鼻的臭味。

一時間也看不清楚,有多少人死在城下。只能聽見一聲聲淒厲的慘叫之聲,過了一會兒,連慘叫之聲,也變得少來了。

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十一第八百一十六章 椰城之戰七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戰升龍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洲戰事四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殺使者第五百八十七章 浮橋之戰六第三十九章 決勝【二】第七百九十三章 亞齊的覆滅三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洲戰事四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三百五十章 軍法司第二百五十六章 兵臨南昌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二百八十二章 東雍現狀第五百一十章 帝崩十二第六百三十三章 經年之後四第二百三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九第六百三十章 經年之後第六百二十七章 整軍計劃第六十二章 兩萬兩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一百八十九章 徵蠻八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四百二十一章 古晉之變三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六百二十六章 歸來的艦隊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二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六百三十章 經年之後第七百四十九章 在南都三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三百四十六章 雙城戰記二第三百九十一章 升龍會戰五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問題第五百八十四章 浮橋之戰三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雍之戰五第三百三十一章 再次出發第九章 打虎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八十五章 汪家的選擇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何善後四第四十二章 襲營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六百零九章 升龍圍城戰十四第四百八十一章 談判破裂第四百五十章 接戰九第八百零二章 爪哇烽煙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六十四章 唐伯虎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二百六十二章 定計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二百八十二章 東雍現狀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五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三十三章 應州之戰 王勳【一】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備第五百零一章 重型火炮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三百八十九章 升龍會戰三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問題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六百五十六章 海盜會盟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七百六十八章 南下探查第二百三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十四第一百一十二章 雍國吏試第七百四十章 東雍新印象三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海戰四第二百二十二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二第六百八十九章 開炮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殺使者第五百五十九章 治瘟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三百零二章 占城二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
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十一第八百一十六章 椰城之戰七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戰升龍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洲戰事四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殺使者第五百八十七章 浮橋之戰六第三十九章 決勝【二】第七百九十三章 亞齊的覆滅三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洲戰事四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三百五十章 軍法司第二百五十六章 兵臨南昌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二百八十二章 東雍現狀第五百一十章 帝崩十二第六百三十三章 經年之後四第二百三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九第六百三十章 經年之後第六百二十七章 整軍計劃第六十二章 兩萬兩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一百八十九章 徵蠻八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四百二十一章 古晉之變三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六百二十六章 歸來的艦隊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二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六百三十章 經年之後第七百四十九章 在南都三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三百四十六章 雙城戰記二第三百九十一章 升龍會戰五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問題第五百八十四章 浮橋之戰三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雍之戰五第三百三十一章 再次出發第九章 打虎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八十五章 汪家的選擇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何善後四第四十二章 襲營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六百零九章 升龍圍城戰十四第四百八十一章 談判破裂第四百五十章 接戰九第八百零二章 爪哇烽煙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六十四章 唐伯虎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二百六十二章 定計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二百八十二章 東雍現狀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五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三十三章 應州之戰 王勳【一】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備第五百零一章 重型火炮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三百八十九章 升龍會戰三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問題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六百五十六章 海盜會盟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七百六十八章 南下探查第二百三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十四第一百一十二章 雍國吏試第七百四十章 東雍新印象三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海戰四第二百二十二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二第六百八十九章 開炮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殺使者第五百五十九章 治瘟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三百零二章 占城二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