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章 東雍新印象三

楊慎到了澎湖,沒有過幾日,朱厚煌就知道了,朱厚煌親自派人來請楊慎。

楊慎也就跟着船隊南下去南都了。

因爲朱厚煌叫的急,楊慎一路上並沒有停留,直接到了南都,用了十日上下。

當楊慎來到新都城,南都的時候,楊慎不由暗道:“好大的地方。”

楊慎是通過水門進入南都的。

南都在臨海的地方,專門鑿的運河,從南都城中經過,此刻人雖然少。可以宏大之極,遠遠就看見城牆,就好像是石壁一樣,聳立在運河兩岸,還有一道長長的鐵門在頭頂之上,看上就好像一個大閘刀,戰時可以切斷水路。

楊慎看得震撼無比,暗道:“此地與京師相比,不遜色多少。”

不得不說,朱厚煌繼承了基建狂魔的基因,自從到東雍以來,他就點開了這一項技能,讓後陸完的加入,讓他們學會大明大規模工程的一套方法,

不要小看這一點。

很多國家根本不知道大工程該如動手的,大明工部的這一套方法,雖然落後,但也管用。陸炳最大功績,一是爲開拓東雍島。立下了汗馬功勞,第二就是爲東雍培養出一支有朝氣的技術官僚。

沒有陸完在東雍的培養,這一座新都,絕對不是數年之內,能夠建起來的。

當然了,其中也有朱厚煌大量的貢獻。

比如引入數學管理思想,用水泥這種新材料。所以,才能建造出這樣宏偉的工程。

不過,即便是這樣,這一道大鐵閘,也是超出東雍的技術能力的。這麼大塊鐵,橫跨數十里,根本不是現在東雍技術可以完成的。

所以這個鐵閘,不過是包鐵而已。

一進入水城之後,楊慎感覺豁然開朗,終於覺得吳庸臣說,南都是一個大圈子是什麼意思啊?

南都城牆內部,幾乎是一片荒野,不過樹木都被清除乾淨了,要麼成爲了燃料,要麼成爲建城時候所用的工具。

沒有了林子視野非常開闊,幾乎都能看見,遠處隱隱約約的城牆。

楊慎暗道:“沒有想到,殿下還有這麼好大喜功的一處。”

的確,東雍新都的面積,與大明北京的面積相差不大。從這一點上來說,朱厚煌有和北京別苗頭的想法。

不過,這不是全部。

朱厚煌雖然想靖難功成,入主大明。

但是想是想,事實到底能不能成,就是另外一個問題。

朱厚煌不得不做出自己將在南都終老的備選,而南都就是朱厚煌今後數十年,乃至是雍國數百年的都城了。

並不是朱厚煌不想繼續遠航下去。而是朱厚煌覺得,將周圍這一片羣島,全部納入雍國版圖,即便不納入版圖,也必須確定雍王對附屬國的權力,就足夠朱厚煌努力一輩子了。

很多事情都急不得。

比如吞併安南。

朱厚煌早已決定一點一點侵吞安南的權力,將來封黎氏一個爵位,封到別的地方,將安南化爲郡縣。連佔城都是這樣的。

屬國體系一定要轉化爲封國體系。這都需要時間。

有時候很朱厚煌也在想,他不一定非要當那個皇帝,尤其是面對,將這麼大的版圖納入華夏,將來恐怕是一個國力不下於大明的大國。

自己當開國皇帝,何必去當備受掣肘的大明皇帝啊?

所以南都的興建,朱厚煌是想一次到位,不想如大員那樣,一直有擴建之聲。

很快,南都最精華的一帶出現在楊慎的眼中。

他遠遠的就看見,南鬥殿的金頂。一時間都愣住了。

朱厚煌對宮殿的要求,就是高,大,寬,以氣勢壓人。並不要求什麼其他珍貴的裝飾品。地面上也沒有是玉板,都誰水泥地,而南鬥殿上面的頂,也不過是尋常磚瓦而已。

只是陽光照射之下,燁燁生輝,在加上宏大的氣勢,更顯得氣勢旁邊了。

南鬥殿佔據了全城的最高點。所以運河是繞過南鬥殿的。楊慎一下船,終於看到人跡。大部分官員家屬,乃至軍屬都住在以南鬥殿與丞相府之間的廣場爲中心,數裡的範圍之內,而這個運河碼頭卻是這一帶,商業街聚集地。

“大人。”一個隊龍驤衛迎了過來,爲首的軍官對楊慎說道:“殿下命我們準備多時,大人一到就立刻入宮。”

龍驤衛的衣服非常鮮亮,東雍的軍裝本來都是大紅之色,上面又繡了一條蟒,與鬥牛服差不多。

不過龍驤衛沒有那麼精緻,即便如此也勝過普通雍軍的軍裝。

楊慎被請進一架馬車,他閉目默默的想,等一會,見到了朱厚煌該說些什麼,就好像當初殿試一樣,將東雍的所有政策,還有朱厚煌的品行,在心中過上一遍。細細推敲到了該怎麼說,說什麼。

似乎是時間過的很快,一會功夫,馬車就停下來了。外面有一個聲音說道:“大人到了。”

楊慎下了馬車,遠遠的看向南鬥殿。

這是南鬥殿的側門,不是正門,即便如此也有數百個臺階,而臺階兩邊,數米一個士卒,好像是人肉屏風一樣。

高大的南鬥殿好像是一個巨獸一樣俯臥在面前,讓楊慎感到呼吸微微一緊。

兩個士卒兩邊擡着楊慎的椅子一步步走到南鬥殿外的走廊之上。

這些走廊看上去都是合抱之木,其實不過是水泥柱子刷上了硃紅色而已。

楊慎沒有去正殿。

南鬥殿是一個複雜的結構,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座大殿。

南鬥殿最大一間,也就是正殿,能容納數千人,一起活動,放到現在比一番的工廠廠房都大一點。

不過大殿不常用。

如果按朱元璋的規矩,朱厚煌每天都要在這裡上朝,但是朱厚煌對此沒有興趣,所以正殿只會在重大的禮儀場合才用,比如說大朝會。

而朱厚煌現在工作的地方,就是偏殿。

以中軸的原則,兩個偏殿都在南鬥殿的兩側,屬於南鬥殿的附屬宮殿,這些宮殿並不大,一個是朱厚煌的書房,一個是朱厚煌的寢宮。

按理說朱厚煌寢宮應該在後宮之中,但是真正屬於後宮的宮殿,這一帶本來是屬於內廷的宮殿,不過現在劃後宮,畢竟真正的後宮還是一片空白,建起來的,也就是南鬥殿,已經南鬥殿的附屬宮殿,合起來可以說稱之爲南鬥宮。

“楊先生,好久不見。”朱厚煌在門後迎接楊慎。看見楊慎的雙腿,眼睛之中閃過一絲快意,隨即又消散了。

他心中並沒有像他嘴上說的那麼不在意。

楊慎被擡進偏殿,他一見朱厚煌,就努力的跪在地上,說道:“臣拜見殿下,臣罪莫大焉,萬死莫恕。臣如今悔恨莫及,還請殿下降罪。”

楊慎忽然想起了父親楊廷和,淚水再也止不住了,嘩嘩的流淌下來了。

朱厚煌連忙將楊慎扶住說道:“往日如煙,無須再提了。今日你我師徒再相逢,無須說那些不如意的。”

楊慎雙腿斷了,朱厚煌一個人不敢強扶,他和兩名侍衛一起,將楊慎扶到一旁的椅子上,賓主坐定之後。朱厚煌說道:“楊先生這一路走過來,覺得東雍如何?”

朱厚煌不想多提當初的事情,唐寅的死,是他不能釋懷的地方。所以掠過去寒暄,直入主題。而楊慎也不想多提當初的事情,接過朱厚煌的話頭說道:“殿下天縱之才,無人能及,在區區數年之內,白手起家,創建一國,有今日的規模,就是古之英雄,也不能相比。臣心服口服。”

第三十三章 應州之戰 王勳【一】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四百八十六章 日耗千金二第五百六十一章東雍近況二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四百三十八章 前哨戰第七十五章 平亂【二】第四百六十二章 香料羣島之戰三第二百七十二章 爭功三第八百六十二章 寧波現狀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使?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三百九十四章 升龍會戰八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方雲動二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戰升龍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畿鏖戰六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八百八十二章 勝負十七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二第八百六十三章 迫降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二百六十二章 定計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破莫軍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五百七十九章 再戰升龍二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六百七十四章 對馬島之戰四第二百八十一章 東雍財政危機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七百六十六章 屠殺與招撫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五百一十五章 帝崩十七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八百零五章 奴隸法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八百五十六章 下溫州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八百五十五章 仇華守福寧五第九十二章 雍王相唐寅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二百三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十三第三百零五章 暹羅第七百六十二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三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雍國兵制第五百八十九章 浮橋之戰八第四十七章禮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五百九十八章 升龍城圍城戰三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八百三十八章 東雍之戰十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六百三十一章 經年之後二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九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四百四十七章 接戰六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三百八十八章 升龍會戰二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第一百二十七章 雍國兵制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四百六十章 香料羣島之戰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四百四十二章 接戰第六百零二章 升龍圍城戰七第六百二十章 四方雲動三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二百零三章 日本來使
第三十三章 應州之戰 王勳【一】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四百八十六章 日耗千金二第五百六十一章東雍近況二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四百三十八章 前哨戰第七十五章 平亂【二】第四百六十二章 香料羣島之戰三第二百七十二章 爭功三第八百六十二章 寧波現狀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使?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三百九十四章 升龍會戰八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方雲動二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戰升龍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畿鏖戰六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八百八十二章 勝負十七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二第八百六十三章 迫降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二百六十二章 定計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破莫軍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五百七十九章 再戰升龍二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六百七十四章 對馬島之戰四第二百八十一章 東雍財政危機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七百六十六章 屠殺與招撫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五百一十五章 帝崩十七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八百零五章 奴隸法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八百五十六章 下溫州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八百五十五章 仇華守福寧五第九十二章 雍王相唐寅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二百三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十三第三百零五章 暹羅第七百六十二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三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雍國兵制第五百八十九章 浮橋之戰八第四十七章禮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五百九十八章 升龍城圍城戰三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八百三十八章 東雍之戰十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六百三十一章 經年之後二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九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四百四十七章 接戰六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三百八十八章 升龍會戰二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第一百二十七章 雍國兵制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四百六十章 香料羣島之戰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四百四十二章 接戰第六百零二章 升龍圍城戰七第六百二十章 四方雲動三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二百零三章 日本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