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楊慎相助

朱厚煌離開豹房之後,看着天空之中的太陽,深吸一口氣,心中暗道:“正德這一關算是過去了,剩下的也就是內閣那邊了,如果楊廷和點頭,我想封藩臺灣的想法,就算是達成了。”

能影響楊廷和的人,而朱厚煌又能接觸到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楊慎。

“將拜帖投給楊大學士府,說請楊小學士,出來一晤。”

夕陽西下,天色將晚,雍王府的一個涼亭之中,朱厚煌與楊慎相對而坐。

“你告訴我這些,是什麼意思?”楊慎手中捏着一個酒杯,說道。

朱厚煌說道:“請師傅助我一臂之力。”

楊慎沉默了,按道理來說,他不該多與朱厚煌交往了。畢竟藩王與大學子之子交通,不管是什麼原因都是大忌,對他父親楊大學士,還是朱厚煌自己都不是一個好事情。只是楊慎的確喜歡朱厚煌這個弟子,如果朱厚煌是普通人家,楊慎一定會將朱厚煌收爲弟子。因爲朱厚煌他自己那一套,看上去異想天開的奇思妙想。其中智慧的火花,最吸引楊慎。

對於一個博學的人,又是比更多的知識能吸引人啊?

只是身份如此,如果之前楊慎與朱厚煌的接觸,還有一點代父親考察朱厚煌的意味,但是這兩天朝廷上的變化,明確說了,在儲君之爭中,朱厚煌已經出局了。就算是今後正德無子,繼位的也絕對不是朱厚煌。因爲有了今日之事,誰知道,朱厚煌上位之後,會不會報復?

朱厚煌已經與皇位無緣了。

所以任何與藩王勾結的行爲,都是給自己父親增加風險。不過他還聽一聽朱厚煌的想法。說道:“你爲什麼一心想去大琉球這樣的窮鄉僻壤?你身爲藩王富貴已極,何必做這樣的事情?”

朱厚煌說道:“師傅,又何必讀書參加科舉,而奪得狀元。你身爲內閣首輔之子,富貴榮華不比我少,以楊大學士的能力,蔭一閒官,做富貴閒人,也不是不能的。你又何必寒窗苦讀,平白得一身污名。”

楊慎的狀元很遭人非議,士林之中,早有傳說,是託了他父親的關係,這個污名一直跟隨着楊慎。

“人生在世,總要有所作爲。而我想做的就是開發臺灣,數百年後,哪怕大明不在,青史上也寫得,琉球入版圖,自朱厚煌始,名字能與趙佗同列,我這一輩子也不算是虛度了。”

“好吧。”楊慎說道:“但願你言行一致,這一件事情,我幫你。”

楊大學士府。

書房之中,楊廷和正在等着楊慎,見楊慎進來,放下手中的文章,說道:“回來了。”

書桌之上,白紙黑字寫得正是朱厚煌與正德之間的對話。

楊慎行禮道:“見過父親大人。”

楊廷和說道:“聽說你去見雍王世子了。”

楊慎說道:“是雍王世子邀請我過去的。”

“以後少來往。”楊廷和叮囑了一聲,說道:“他找你,是不是想要封藩大琉球?”

楊慎說道:“正是。”

“你怎麼看?”楊廷和問道。

對於朱厚煌今日在正德面前的一番表現,刮目相看的不僅僅是正德,還有楊廷和。

他雖然對宗室藩王厭惡,是因爲這些宗室藩王不遵法紀,所做所爲,自然入不了楊廷和這樣的儒家君子的眼,不過卻沒有從制度上,高屋建瓴的指出宗室藩王對大明有害之處,如果這一篇文章不是出自朱厚煌之手,不管是出自誰的手,楊廷和定然大大提拔此人。

這番論題正好給楊廷和打擊藩王提供了理論依據。

當然了,什麼時候打擊藩王,楊廷和不着急,西漢之時,從賈誼提出削藩的理論,也過了不知道多少年了,不過這就好比一把利刃,拿在手裡,自然會有用處的。

至於朱厚煌封藩大琉球之事,楊廷和一時間還沒有拿定注意。也想聽聽楊慎的意見,這是政治家族的日長,楊廷和雖然不奢圖父子交替首輔之位,但也想楊家在政壇上長勝不衰。自然從一開始就竭力培養楊慎。

楊慎說道:“不如答應他。”

“爲什麼?”楊廷和不在乎楊慎說什麼,而是在乎楊慎所說的背後的依據。

“國朝賦稅有限,而宗室繁衍無限,總有一天到不堪重負的地步,而且這些宗室親貴,有天家血統,如果逼得太緊,又不大容易辦,不過如果雍王世子在大琉球可以開創一個不錯的局面,那麼我們也可以按照雍王世子的先例,將一些有志開擴的宗室,分封到偏遠之地,比如南洋一些荒島之上。”

楊廷和麪無表情,說道:“繼續。”

顯然楊廷和並不認可,這些理由。

的確楊廷和不得不承認,雍王世子在宗室之中算是一個異數,大多少宗室都好吃懶做,可以說國初還有一些宗室很有做爲,但是這麼多年以來,整個宗室羣體之中,都養廢了,除卻雍王世子,恐怕沒有幾個人會跑到荒野之地開擴,他的理由根本算不得什麼。

楊慎深吸一口氣。說道:“我主要想到一個問題,宗室人口繁衍,能讓朝廷不堪重負,而百餘年來,百姓人口繁衍是宗室繁衍的多少倍,什麼時候大明會不堪重負?”

楊廷和悚然而驚,是楊慎進來之後,臉色第一次有變化。

楊廷和爲首輔,向來講究腹有山河之險,胸有城府之嚴,一般消息,從來不會讓他這麼吃驚,只是楊慎的推斷太驚人,讓他一時間接受不了。

“前漢戶口最高是乃是元始二年有戶1236萬6470戶,人口5767萬1401人。後漢戶口最高乃是漢桓帝永壽三年,戶1067萬7960戶,人口5648萬6856人。李唐戶口最高是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891萬4709戶,人口達到5291萬9309人。前漢法度最嚴,而後漢法度較疏,由此可見,後漢人口最高時是超過前漢。人口繁衍固然是盛世之狀,但是不管是平帝元始年間,還是漢桓帝永壽年間,還是李唐天寶年間離天下大亂,都爲期不遠了。少時讀史,以爲是天下大亂,法度既亂,自然無從統計天下戶口,但是此時想來,卻別有味道,到底是人口極盛,導致天下大亂,還是天下大亂,導致無法統計戶口,這兩者有沒有關係?”

“前宋多偏安,不足以爲本朝之論。而如今天下戶口幾何?父親心中也是有數的。故而自永樂年1141萬5829戶,6659萬8337人之外,戶口數目多在5500萬人上下徘徊,但是永樂至今天下雖有小亂,但卻稱得上天下承平,豈有戶口不增反減的道理。其中鬼蜮伎倆,父親大人也是明白的。如今大明人數幾何?有萬萬數否?孩兒並不清楚,但是大抵相去不遠。”

“漢唐之時,民多在北,如今南方戶口遠朝北方,漢唐戶口最高,都在5000萬至6000萬之間,其中有沒有因果。我大明繁榮遠超漢唐,只是戶口之多,也遠超漢唐。只是不是到了盛極而衰的時候。”

楊廷和手腳冰涼,他作爲文官領袖,得正德的特別信任,足以壓制百官,成爲大明整個政府的實際領導者,只是他一直忙於瑣事,從來沒有從歷史的角度看問題,如今一看,只覺得心中一震,對楊慎所說的話特別憂心,更不要說,正德年間剛剛有過一場,大規模的民變,就是劉六劉七之亂,山東幾位白地。

難道這是漢之綠林赤眉黃巾之先河?

一瞬間他將朱厚煌的事情都扔到一邊了。好像看到將來大明天下民亂四起。內庫燒爲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的場面,一時間喘不過氣來。

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二百九十九章 安南五第四百五十八章 水陸之間的交鋒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三百七十六章 奪升龍第三百九十三章 升龍會戰七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方雲動二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五百三十章 城下之盟三第八百三十六章 東雍之戰十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雍之戰五第八百零七章 出戰淡目國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一百四十四章 臺灣海戰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六百七十二章 對馬島之戰二第六百二十九章 黃士龍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五百七十六章 升龍城下三第三百八十九章 升龍會戰三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雍之戰五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一百九十三章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六百八十七章 毛利就元第三百四十章 東雍與大明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三百二十六章 擴軍二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楊廷和的安排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三百二十九章 吳太后的命令二第二十三章 張欽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八百八十二章 勝負十七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洲戰事四第七十五章 平亂【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問題第二百一十二章 魏家的處理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一百八十三章 徵蠻二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五百二十六章 京畿鏖戰八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八百三十章 東雍之戰四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一百六十章 王哲遺書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戰升龍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一百七十八章 迎陸完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五百八十七章 浮橋之戰六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八百四十二章 善後二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一百九十二章 東雍根本策二第五百一十一章 帝崩十三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源節流第三百二十八章 越南情況第七百九十七章 對淡目過的作戰準備二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五百二十六章 京畿鏖戰八第一百零七章 正德之心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九百零九章 千頭萬緒第七百一十三章 長史府vs少府第五百六十五章 張璁第二十三章 張欽第三百五十五章 雲海關下三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一百九十章 徵蠻九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五百七十七章 升龍城下四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六百二十八章 整軍計劃二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
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二百九十九章 安南五第四百五十八章 水陸之間的交鋒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三百七十六章 奪升龍第三百九十三章 升龍會戰七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方雲動二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五百三十章 城下之盟三第八百三十六章 東雍之戰十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雍之戰五第八百零七章 出戰淡目國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一百四十四章 臺灣海戰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六百七十二章 對馬島之戰二第六百二十九章 黃士龍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五百七十六章 升龍城下三第三百八十九章 升龍會戰三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雍之戰五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一百九十三章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六百八十七章 毛利就元第三百四十章 東雍與大明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三百二十六章 擴軍二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楊廷和的安排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三百二十九章 吳太后的命令二第二十三章 張欽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八百八十二章 勝負十七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洲戰事四第七十五章 平亂【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問題第二百一十二章 魏家的處理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一百八十三章 徵蠻二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五百二十六章 京畿鏖戰八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八百三十章 東雍之戰四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一百六十章 王哲遺書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戰升龍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一百七十八章 迎陸完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五百八十七章 浮橋之戰六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八百四十二章 善後二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一百九十二章 東雍根本策二第五百一十一章 帝崩十三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源節流第三百二十八章 越南情況第七百九十七章 對淡目過的作戰準備二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五百二十六章 京畿鏖戰八第一百零七章 正德之心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九百零九章 千頭萬緒第七百一十三章 長史府vs少府第五百六十五章 張璁第二十三章 張欽第三百五十五章 雲海關下三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一百九十章 徵蠻九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五百七十七章 升龍城下四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六百二十八章 整軍計劃二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