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一章 正旦大朝五

吳行之的拳頭鬆了又緊,緊了又鬆。

其中吳行之的壓力最大。

因爲吳行之是出面,要拆分少府的主力。

不是吳行之與少府有仇,而是吳行之發現,丞相府根本付不清楚少府的欠債。而且吳行之也不覺得這是欠債。

在中國這樣的體系下,君王的私庫與國庫有多少區別嗎?

私庫幾乎是就是特殊的國庫。想用的時候多一道手序而已。

而且吳行之作爲東雍財政上的大管家,而少府作爲東雍最大財源,偏偏不在自己的管轄範圍,這讓吳行之非常不舒服,非常不舒服。

當然,少府之中,的確有很多問題。

朱厚煌咳嗽兩聲,說道:“許卿,如今經營南都,還需要少府多多出力。”

其實許鬆還沒有說完,不過,朱厚煌這一插嘴,他立即知道不能多說了。

許鬆的壓力很大。

這股壓力更多來自許鬆內心之中的矛盾。

怎麼說啊,許鬆雖然沒有什麼功名,但也是讀書人出身,平時也號一聲儒商。所以他對丞相府的要求也理解。

他覺得農本商末,少府的地位絕對不能超過丞相府,如果超過了豈不是綱常紊亂,不過少府又是許鬆的心血所致。讓他平白損失自己的利益,他也不願意。

所以他用表面的囂張,掩飾自己的心虛。

朱厚煌安撫了少府的時候,吳行之幾乎要跳出來,與許鬆打擂臺了。不過,吳行之知道今日場合不對。

幾乎東雍所有的高官,不如文武都在這裡,這樣的重大場合。擅自行動,吳行之知道即便朱厚煌要饒了他,文武百官也饒不了。

吳行之強制按下心中的躁動,暗道:“等大朝會過去之後,我非要去找殿下說說這一件事情不可。”

“繡衣衛指揮使,吳鳳儀上前敘功。”

是繡衣衛,不是錦衣衛。

這一次大朝會有很多方面的調整,比如錦衣衛的名字,雖然吳鳳儀所部都是從錦衣衛之中出來的,對錦衣衛還是很有感情的。

但是雍國在這一次大朝會之後,已經變成一個完整的國家了。

有人上奏,很簡單是去大明化。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朱厚煌有自立之心,而且東雍與北京的關係太差,甚至有人覺得朱厚煌改名南都就是與對應北京兩個字。

朱厚煌與大明對立之心,對很多人來說都不用揣摩。

凡是從獨立國家都會想辦法消除宗主國的印記,後世東南亞各國的去中國化,就是這樣的。

朱厚煌其實也在努力做,比如努力自己培養人才,代替大明過來的人才。他用的體制,不是大明的體制。

只是下面人有些太偏激,甚至要朱厚煌立國,去雍王號,自稱皇帝。朱厚煌雖然有這個心思,卻沒有這行動計劃,至少現在沒有,全部給打回去了。

不過,東雍錦衣衛與大明錦衣衛最近已經在暗中交手了,朱厚煌總覺得還叫錦衣衛有些彆扭,也就給錦衣衛改名爲繡衣衛。語出漢武帝的繡衣直指。

吳鳳儀上前之後,開始敘功。

也許是剛剛少府令許鬆弄的不好收場,而吳鳳儀的敘功就平淡了許多。

這也是吳鳳儀的工作的特點,他總不能說,他在北京安插了多少釘子,最成功的釘子到了什麼位置上吧。

吳鳳儀自己都不大相信這個大殿裡面沒有嘉靖的眼線。

比起吳鳳儀往大明安插眼線,大明給東雍安插眼線容易的多,誰叫朱厚煌人才匱乏,求賢如渴啊。

吳鳳儀坐在少府令許鬆的對面。兩人相對而坐。

朱厚煌說道:“監察御史王九川,上前敘功。”

所有人都一陣騷動。

他們知道朱厚煌命王九川組建御史衙門,但是御史衙門組建之後,一直以來靜悄悄的,好像什麼也沒有辦,剛剛開始會吸引人們注意,但是時間一長,他們也都不在意了,就當多了一個閒散衙門。

說起來在朱厚煌以身作則之下,整個東雍沒有一個衙門沒事做,也算是一個奇蹟了,這就是所謂開國氣象。

但是一個閒散衙門,上來敘什麼功啊?

王陽明更是心中咯噔一聲,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王九川心潮澎湃。

他是在王陽明,戚景通,黃士龍,許鬆,吳鳳儀,之後發言,代表他已經處於東雍最核心的一羣人之中了。

當然並不是他在東雍的地位真的到了第六位,不說別的,單單李良欽的位置,就比他高。

只不過李良欽一直在朱厚煌身後站立,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連座位都沒有,但是並不代表他們不重要。

王九川短短數年之內,有一位海外商賈之子,變成了一國重臣。甚至有生之年,有望宰相之位,王九川對朱厚煌的知遇之恩,心存感激。

越發不敢浪費今天的機會。他深吸一口氣,說道:“臣受命以來,六月有餘,一心想還諸臣清白,但是今日不得不,臣彈劾丞相府,戶部侍郎,工部尚書,------”

王九川一口氣,開出一個十幾人的名單,凡是提到的人全部在大殿之上。這些人或貪贓枉法,或濫用職權,或着懈政殆政。

王陽明忽然鬆了一口氣,有些事情,懸而未決的時候,是最難辦的,當事情真正落下來的,王陽明反而不在乎了。

王九川的名單之中,就有好幾個人都是王陽明的弟子。

王陽明也知道他們的本性,早已警告過他們了,但是如果警告有用的話,就沒有那麼多人前仆後繼的去死了。

朱厚煌說說道:“拿下。”

本來在兩邊當雕像的殿前武士,一個個將提到名單的人拉了下去。

一時間,這些人什麼樣子都有,有的渾身瑟瑟發抖,一言不發,似乎忘記了該怎麼說話了,有的人大喊大叫,說是冤枉。有的要想掙扎,但是哪裡是這些精挑細選的殿前武士的對手,不過一會功夫,大殿之上就清淨了。

朱厚煌站起來說道:“孤自東雍開國以來,就節儉太祖之弊,以高薪-養廉之策,不管財政多困難,也沒有少過你們一份一耗,爾等生住官邸,穿官衣,病則太醫,唯獨死後自己安葬,而孤每年少則數百兩,多則萬兩之銀,不夠你們養家小,營墓葬,置產業嗎?如果爾等一心爲錢而來,就不必來當官。可以去經商,未必沒有富甲一方之時,而當官,就人有責任,爾等也是讀聖賢書出身的,難道沒有一點治國平天下之念。東雍俸祿之高,已經免去爾等後顧之憂。如果再有情弊,就不要怪孤不客氣了。”

“臣治下不嚴,還請殿下恕罪。”王陽明說道。

朱厚煌說道:“王先生日理萬機,何罪之有,不過從今之後,刑部司職轉到御史衙門吧。”

王陽明心中暗暗一嘆,刑部在六部之中,也算是有實權的衙門了,如此轉到御史衙門之後,丞相府的權力減少了不少。

不過,王陽明也沒有辦法。不過他關注的地方不大一樣,暗道:“如此刑名大權,監督大權都在御史衙門,御史衙門權力太重,或許將來會有情弊。”

御史衙門就是公檢法的集合體,自己抓人,自己審判,還自己稽查。王陽明敏感的感受到其中的不妥當的地方。

對丞相府權力消弱,王陽明早有準備了。

因爲王陽明看來之前的丞相府權力太大,甚至到了可以架空皇權的地步上。如果出一個軟弱的君主,恐怕篡位不是不可能的。

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八十八章 唐寅的魔法第一百七十五章 楊慎走馬薦陸完第八百五十四章 仇華守福寧四第五百七十三章 沈希儀的準備第六十四章 唐伯虎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五十章 封賞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婚二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八百七十一章 勝負手六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七百一十五章 路聲寒的上位第三百四十七章 雙城戰記三第二百零三章 日本來使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一百七十七章 陽春三月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二百八十七章 重臣羣集三第四百零二章 善後三第三百二十五章 吳太后的命令第五百三十二章 該元嘉靖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二百三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十四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厚煌的科研計劃第五百六十七章 張璁三第六百一十二章 升龍城破二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一百六十五章 打黑第二百四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九第三十章 宣府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四百七十八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二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金礦第一百七十四章 朝鮮倭亂第一百九十九章 奪島之戰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水師與商船的區分第八百三十五章 東雍之戰九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三百三十章 作假第二百五十五章 樟樹鎮之戰第四百零八章 戚繼光出場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四百五十五章 遠航的準備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二百三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六第五百六十一章東雍近況二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雍與大明四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七百九十章 宋丘府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三百六十一章 分一杯羹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二百六十一章 撤兵與追擊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二百零三章 日本來使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四百七十八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二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八百五十二章 仇華守福寧二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六百零三章 升龍圍城戰八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抄家第二百一十章 鐵作與炮場第二百七十九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二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五百六十三章 東雍近況四第四百零八章 戚繼光出場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第四百十五章 追捕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十一章 佛郎機
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八十八章 唐寅的魔法第一百七十五章 楊慎走馬薦陸完第八百五十四章 仇華守福寧四第五百七十三章 沈希儀的準備第六十四章 唐伯虎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五十章 封賞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婚二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八百七十一章 勝負手六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七百一十五章 路聲寒的上位第三百四十七章 雙城戰記三第二百零三章 日本來使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一百七十七章 陽春三月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二百八十七章 重臣羣集三第四百零二章 善後三第三百二十五章 吳太后的命令第五百三十二章 該元嘉靖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二百三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十四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厚煌的科研計劃第五百六十七章 張璁三第六百一十二章 升龍城破二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一百六十五章 打黑第二百四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九第三十章 宣府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四百七十八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二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金礦第一百七十四章 朝鮮倭亂第一百九十九章 奪島之戰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水師與商船的區分第八百三十五章 東雍之戰九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三百三十章 作假第二百五十五章 樟樹鎮之戰第四百零八章 戚繼光出場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四百五十五章 遠航的準備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二百三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六第五百六十一章東雍近況二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雍與大明四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七百九十章 宋丘府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三百六十一章 分一杯羹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二百六十一章 撤兵與追擊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二百零三章 日本來使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四百七十八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二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八百五十二章 仇華守福寧二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六百零三章 升龍圍城戰八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抄家第二百一十章 鐵作與炮場第二百七十九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二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五百六十三章 東雍近況四第四百零八章 戚繼光出場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第四百十五章 追捕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十一章 佛郎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