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二章 正旦大朝六

朱厚煌安撫過王陽明,讓王陽明會座位之後,就將目光再次看向王九川。

朱厚煌說道:“王愛卿,繼續。”

王九川有一點興奮,說道:“臣遵旨。”

不得不說,今天是王九川,也是御史衙門立威之時,他隨即說道:“少府之中,鹽場管事,鐵場管事,礦山管事,琉球錢莊管事。-----”

又是一個幾十個名字大名單。

朱裕站在人羣之中微微輕笑,他對這個早就知道了。

因爲少府與丞相府不同,少府最多的是賬,在丞相府還有一些權力濫用的問題,但是在少府就是一個貪污問題。

王九川從朱裕這裡借走了好幾個弟子,將少府的帳好好盤了一遍。

少府賬房的能力也不錯,但是比不得這些專精數學的人才,立即揪出來不少蛀蟲。甚至連朱厚煌也都嚇了一跳。

朱厚煌知道少府有問題,但是萬萬沒有想到少府的問題這麼大。

少府的機構比較簡單,幾乎上一個生意一個管事,許鬆最後掌總,但是幾乎所有的管事都被一網打進了。

許鬆臉色爲之白。

有兩個原因,許鬆信任自己人,所以少府之中,有很多人都是許家的掌櫃。這些人出事的也不少。許鬆怕被牽連,二是,許鬆發現拉下的人太多,恐怕一時間弄不到這麼多人手了。

不過,朱厚煌不管這些。

不是朱厚煌不體量下面的辛苦,而是朱厚煌慢慢覺得他已經過了關注具體問題的時候了。

許鬆也是自作自受。

當然,少府在朱厚煌的壓力之下,一直都在超負荷運轉,擴張太快,有些魚龍混雜的人也都進入少府之中。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少府的問題要比丞相府厲害多了。

因爲少府經商性質,在壓力之下,許鬆都希望用熟手,但是熟手都是老油條,自然有貓膩存在,在少府飛速擴張的時候,看不見。

但是海禁斷絕,少府的財政壓力越來越大的時候,就顯露出來了。許鬆未必不知道,但是他擔心牽一髮而動全身。

許鬆立即撲倒在地,說道:“臣御下不嚴,請殿下治罪。”

朱厚煌說道:“許卿平身,許鬆爲東雍立下汗馬功勞,區區小事,豈能優待功臣之道,只是今後不可再犯,從今少府與其他衙門一樣,所需人選,從吏試之中出。”

許鬆說道:“臣遵命。”

許鬆鬆了一口,不過心中也壓上一塊石頭,他與王陽明都是請罪,但是朱厚煌安慰卻不同,對王陽明,朱厚煌一口否認王陽明的錯誤,將王陽明的事,定位疏忽,而對許鬆,卻是說這不是優待功臣。

也就是肯定了許鬆的罪行。

許鬆暗道:“今後,我要打起精神來,不可再如此了。”一想起那些連累他如此的掌櫃們,許鬆內中就好像冒出一團火一樣。

朱厚煌讓王九川敘功之後,一揮手讓所有人落座。

一時間一對士卒,將椅子全部搬過來,讓所有都坐滿了。

不過,都是按照跟着彼此的衙門的長官而坐。

而那些外官都在都在後面落座。

朱厚煌說道:“今日大朝會,諸位準備不足,從明年開始,各部門主官,與各地知府都必須在正旦大朝上敘職,言一年之功過,讓文武百官評定,有功則賞,有過則罰,勿謂言之不預。”

朱厚煌一眼既出,從此之後,雍國正旦大朝,變成了一件嚴肅的政治活動,每到過年之前,東雍所有官員都忙的不可開交,被叫做過年關。

朱厚煌說道:“總覽東雍八年功過,有功不得不賞。”

朱厚煌一提這事情,所有人都豎起了耳朵,畢竟是封爵啊,之前就有風聲傳出來,大家都在討論誰會被封爵。

朱厚煌一揮手,一個老太監站了出來,打開一聖旨,說道:“雍王詔曰;--------”

朱厚煌先宣佈的不是別的,而是東雍爵制,

別的不說,單單是東雍爵制一出,所有人都爲之一震,王陽明也失態了,心中暗道:“殿下好大的手臂。”

自從賈誼,姚錯,柳宗元,等人對封建制度的論述之後,所有人對封建制度,都好像已經蓋棺論定的。

當然這個封建制度,並不是政治書上的封建制度,而是所謂封藩建國制度。

封藩建國制度,被徹底否定,似乎否定封蕃,確立中央集權,成爲政治正確,一直到現在。

但是封藩建國制度被否定了,但是地方與中央之爭,卻成爲一個永久的命題一直到現在還存在。

朱厚煌之所以能封藩東雍,一是,正德是一個從來不鳥文官的皇帝,文官對他也是無可奈何。

第二,就是朱厚煌提出的問題,是事實存的問題,就是大明藩王已經成爲大明的沉重的負擔,而是有識之士,都可以看的出來,將來藩王的負擔,絕對能壓垮大明的財政。

而朱厚煌的舉動,恰恰是不需要太多的財政消耗,算是爲大明減輕負擔。

只是朱厚煌做出的事業,遠遠出乎預料了大明官員的預料,他們想來雍王最多是如同西南土司一般,卻不想真成了氣候。

“殿下萬萬不可。”立即有人說道:“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這些前車之鑑,殿下萬萬不可行分封之策。”

說話的人是王鶴年,現在的禮部尚書。

禮部在東雍體制之下,掌管吏試,府學,還有禮儀,這一次大朝會的禮儀就是禮部絞盡腦汁想出來的。

王鶴年也算是朱厚煌的老臣。投奔朱厚煌畢竟早,不過沒有什麼本事,才被放在禮部尚書的位置上。

畢竟現在大家也都看出朱厚煌的一些政策了,朱厚煌重地方履歷,有獨擋一面經驗的人可以受到重用,就比如王九川。

王九川先是作爲古晉縣令,當時古晉剛剛落入東雍手中,根本根基,王九川將古晉納入東雍體系,短暫監管新都的工程,又轉到呂宋,作爲呂宋第一任知府。

所以才一飛沖天,成爲東雍大佬,監察御史。

而王鶴年,只能當太平官,所以一直在中樞工作。

在大明一直當京官有前途,但是在東雍卻是恰恰相反。不過,朱厚煌的想法正好與禮部有關,封爵之事就是禮部負責的,王鶴年不得不上來勸諫。

朱厚煌說道:“孤想過了,封國上限不過是一府之地而已。只有立下大功纔有封王,不過倒是想後世封出幾個王來,畢竟每一個王都必須有挽狂瀾於既倒的大功,且封王必須推恩。想來不會威脅到朝廷。而且所有爵位不得世襲,代代降襲,如果後代無功,當除爵。現在我雍國,土地並不缺少,缺少的是人,所有封國都在未開發地帶,想來功臣數代-開發之後,就變成熟地了。只有不犯國法,代代有功於國,這封地就是對他們的獎賞,如果有不肖子,則數代之後收爲國有,當設府縣,爲國家增一地耳,國家與功臣兩全,想來土地爲功臣所開闢,縱然國除,功臣家族也當是當地第一大家族,時代富貴少不了,這其中也有孤的私心。”

朱厚煌說道:“如果後世當真弄的天怒人怨,以一國之力,連區區數府縣都壓制不下去,活該被推翻,但是太祖開國之正,就是從蠻夷之中奪下天下,孤開拓出的土地,寧可被爾等後代所奪,也萬萬不可落入蠻夷之手,否則孤死不瞑目,這也是孤的私心所在,孤意已決,勿復多言。”

朱厚煌的言語斬釘截鐵,大殿爲之一靜。

第八章 練兵第五百六十一章東雍近況二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方有警第八百三十八章 東雍之戰十二第五百九十九章 升龍圍城戰四第六百二十八章 整軍計劃二第一百八十三章 徵蠻二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二百九十七章 安南三第四百零一章 善後二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二百七十九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訓子第七十五章 平亂【二】第四百五十八章 水陸之間的交鋒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七百四十章 東雍新印象三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五第七百四十三章 出使二第二百二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第二百一十八章 寧王之亂三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七百三十八章 東雍新印象第二百六十一章 撤兵與追擊第一百四十七章 訓子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八百八十一章 勝負手十六第五百一十五章 帝崩十七第六百四十四章 東雍與大明五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五百一十三章 帝崩十五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臣羣集二第七百三十二章 楊慎的行動第六百三十五章 海盜復起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第一百一十九章 雍溪之戰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七十二章 銀子【二】第八百三十八章 東雍之戰十二第四十一章 單于夜遁逃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八百七十六章 勝負手十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四百二十二章 古晉之變四第三百三十七章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二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六百三十一章 經年之後二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三百二十九章 吳太后的命令二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六百五十六章 海盜會盟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八百五十六章 下溫州第三百三十三章 錦衣衛在行動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二百四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五第八百七十四章 勝負手九第三百八十一章 休戰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三百四十六章 雙城戰記二第二百九十六章 安南二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策二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八百二十八章 東雍之戰二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五百六十二章 象兵第二百零五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第五百一十章 帝崩十二第七十九章 福州三衛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三百三十六章 琉球尚氏第五百三十六章 麥哲倫的遭遇第五百五十七章 瘟疫五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
第八章 練兵第五百六十一章東雍近況二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方有警第八百三十八章 東雍之戰十二第五百九十九章 升龍圍城戰四第六百二十八章 整軍計劃二第一百八十三章 徵蠻二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二百九十七章 安南三第四百零一章 善後二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二百七十九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訓子第七十五章 平亂【二】第四百五十八章 水陸之間的交鋒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七百四十章 東雍新印象三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五第七百四十三章 出使二第二百二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第二百一十八章 寧王之亂三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七百三十八章 東雍新印象第二百六十一章 撤兵與追擊第一百四十七章 訓子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八百八十一章 勝負手十六第五百一十五章 帝崩十七第六百四十四章 東雍與大明五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五百一十三章 帝崩十五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臣羣集二第七百三十二章 楊慎的行動第六百三十五章 海盜復起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第一百一十九章 雍溪之戰第九十三章 雍制第七十二章 銀子【二】第八百三十八章 東雍之戰十二第四十一章 單于夜遁逃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八百七十六章 勝負手十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四百二十二章 古晉之變四第三百三十七章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二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六百三十一章 經年之後二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三百二十九章 吳太后的命令二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六百五十六章 海盜會盟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八百五十六章 下溫州第三百三十三章 錦衣衛在行動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二百四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五第八百七十四章 勝負手九第三百八十一章 休戰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三百四十六章 雙城戰記二第二百九十六章 安南二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策二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八百二十八章 東雍之戰二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五百六十二章 象兵第二百零五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第五百一十章 帝崩十二第七十九章 福州三衛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三百三十六章 琉球尚氏第五百三十六章 麥哲倫的遭遇第五百五十七章 瘟疫五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