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經年之後二

一來,學生們不想學醫。

東雍府學作爲東雍最高的官學,他們拼命考進來幹什麼?不就是爲了將來能當官嗎?所以凡是資質好的人,都不會去華佗堂。

二來,薛神醫收徒嚴格之極。

醫學是最嚴肅的東西,容不得一點玩笑,也容不得一點錯誤,所以薛神醫對弟子的要求很高,薛神醫十幾個弟子,都是從小時候,認字開始,就開始背誦大塊頭醫書,到了長大之後,跟着薛神醫行醫好幾年,纔能有獨擋一面,而府學的這些學子大多是沒有經驗,即便現在重新開始學習醫術,等將來出師的時候,就不知道是幾十年後了。

而且薛神醫也沒有精力去培養太多的弟子了。

所以所謂華佗堂不像是醫學系,反而像是東雍府學的校醫。

其實朱厚煌也想過將研究造船的機構,也放進府學之中,但是想來,肯定有太多的人反對,只好放在水師學堂之中,又李大工來主持了。

鄭綏一點一點的查看過去。卻見操場之上,放滿了桌子,一排排很是整齊。

“殿下來了。”有一個來到鄭綏的身邊說道。

鄭綏連忙迎了出來,見到朱厚煌說道:“臣見過殿下。”

朱厚煌說道:“鄭先生免禮。”

朱厚煌對鄭綏很滿意。

鄭綏最大特點是低調,低調的他幾乎不存在的樣子。

而且鄭綏也有自知之明。他雖然是東雍最高等級的文官,但是他並不是東雍長史,而是東雍留守。朱厚煌雖然回來了,但是他的留守並沒有撤,而是監管雍南府,北港兩府的事務。除此之外,絲毫不插手。

對朱厚煌來說在,鄭綏這樣做,痛快倒也痛快了,自己要做什麼誰也不能,也不敢阻攔。但是也變得忙碌起來,四方軍政,政務全部比必須朱厚煌自己來拍板,好在王陽明地位高,手腕強,不用朱厚煌擔心,他就將安南的事務料理的清楚。不用朱厚煌操心,王陽明給朱厚煌的不過是分備份而已,主要是交代清楚,他在安南做過些什麼。

而南方事務,不過建星城而已,不過朱厚煌想要的都城,不是一日兩日,乃至於一年兩年的時間,能夠修建出來的,朱厚煌的事務也並不是多忙。

朱厚煌問道:“這一次,鄭現在準備了什麼考題?”

東雍的吏試,已經制度花了,首先是考試數學,明經,律法。最後考策論。也許是科舉的遺風,策論在吏試之中,佔據的比例相當之大。所以朱厚煌問的並不是別的,就是策論。

鄭綏說道:“臣擬定的題目是華夷之辨。”

朱厚煌深深的看了鄭綏一眼,他覺得鄭綏擬定的題目別有深意,要知道海外一系,與大明一系兩派爭論的焦點,就在華夷之辨上。

不過,朱厚煌不在意。

反正這麼多雙眼睛看着,鄭綏不可偏向的太厲害,如此便夠了。

朱厚煌說道:“孤有一事,要與你商議,孤準備令徐愛到呂宋任職,很多地方需要你多多關照。”

鄭綏說道:“臣定然精誠團結,爲殿下效力。”

朱厚煌這樣做,也是因爲平衡。還有東雍定位的轉移。

鄭綏成爲整個雍國最重要東雍的之首,朱厚煌不得不考慮王門一系的想法,爲了安撫他們就讓徐愛出鎮呂宋。

徐愛出鎮呂宋,而不是成爲呂宋知縣,或者知府什麼的,徐愛的管轄範圍,包裹呂宋島,宿務島,這大大小下的島嶼,後世菲律賓一帶,全部在徐愛的管轄範圍,之所以這樣,也是對東雍定位的轉移。

自從嘉靖登基,朱厚煌提出遷都的設想以來,在安南征戰的時候,還有精力,讓朱厚煌一靜下來,就開始思考,怎麼遷都。遷都不僅僅是遷移一座城市,也是整個國家重心的轉移。

所以朱厚煌決定,東雍的開發暫時放緩,而呂宋的開發要加快,這纔有了徐愛出鎮呂宋之舉。

最少從大明投奔到東雍的百姓,全部轉移安置在呂宋島上了。

“鄭先生,你也知道,東雍的人才短缺一直沒有少過,徐愛此去人手比較少,還請鄭先生幫託一二。”朱厚煌說道。

這固然有人才比較少,還有想將安南綁在戰車上。

安南小國而已,能有多少適齡讀書人啊?凡是家中有能力讀書的人,都地方上根基所在,如果安南地方士紳子弟都在東雍爲官,那麼即便是安南想要反出東雍,恐怕也不是太容易的事情。

鄭綏說道:“此事好辦,臣自當派遣家中子弟,相助徐大人,只是還請殿下在安南手下留情。”

一說起安南的局勢,朱厚煌不由的眉頭一挑。心中對王陽明的佩服就多了幾分。

不得不說王陽明是一等一的厲害角色。

他在升龍不過一年的時間,就將升龍上上下下都整理了遍,當初什麼清化派,什麼升龍派,早就成爲了昨日黃花。被王陽明各個擊破,安南上上下下都不敢多放一個屁。

這還不算,朱厚煌還按照東雍的體制改革了地方的體制。從東雍這裡抽調走不少王門子弟。在安南推行教化,並且清理好大批安南貴胄,當初一直給朱厚煌使絆子的阮氏,已經被整散了,阮公被生生的氣死。整個安南上下,再也沒有敢對抗東雍的人。

甚至連東雍最重要的徵兵體制也建立好了。安南紅河以南一帶,足足有好幾百萬人之多。地曠人稀,都是戰亂摧殘的。戰場給很多人帶來大量的傷害,也消弱了地方豪族的力量,王陽明纔有推行雍制的可能。不過,即便是如此,王陽明也殺的人頭滾滾。、

清化鄭氏,也不得不受到影響。

鄭綏唯恐自己這裡沒有反應,全軍都被王陽明給殺了,。

朱厚煌說道:“王師做事很有分寸,鄭氏即便是有問題,也看在先生的情面上,不會將他們怎麼樣的。只是先生也要告誡族人,今時不同往日了。

鄭綏說道:“殿下的教誨,臣銘記在心。”

朱厚煌說道:“對,王師就要回來了。”

鄭綏這纔將心中的大石頭放下來。

王陽明是自己提出要回來的,他在安南大刀闊斧清理了安南,讓安南人聞王陽明之名就變色,不過,該做的不該做的,他都已經做了,剩下的事情,就需要用人鎮之以靜,休養生息就行了。他在與不在,已經沒有什麼用處了。王陽明當然想回來啊。

朱厚煌任命孟伯生爲安南相,繼續把持安南朝政。

朱厚煌對這個結果很滿意,以東雍體制安南數百萬人口,能竭力支撐數十萬大軍征伐。朱厚煌固然不會竭澤而漁,但是安南已經成爲東雍境內,超越東雍的第一大兵源地,也正是因爲安南是如此之重要,朱厚煌纔有今日之行,他今日來此,並不是來看吏試的,而是來安撫鄭綏的。

吏試在朱厚煌主持之下,刻意淡化了神聖性。朱厚煌只會將每年的前幾名放在身邊當侍從,學習一年之後,外放出去而已。不會親自監考的。

朱厚煌說道:“鄭先生,清化鄭氏是大族,孤知道你是清化一族的擎天柱。孤有幾句肺腑之話,想告訴鄭先生。”

鄭綏立即說道:“殿下請講。”

朱厚煌說道:“清化鄭氏想要廣大,躲在安南區區之地,是萬萬沒有可能的。唯有走出安南,才能成爲真正的世家大族。如今東雍正在奮力開拓之事,各地都缺少有爲之人,還請鄭先生轉告貴族,何去何從,還請仔細思量。”

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三百八十五章 沙場列陣第三十章 宣府第五百五十七章 瘟疫五第四百零八章 戚繼光出場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六百七十四章 對馬島之戰四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八百七十七章 勝負手十二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八百三十三章 東雍之戰七第十章 長史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殺使者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方雲動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十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第五百三十六章 麥哲倫的遭遇第三百二十七章 吏試二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三百五十一章 雜事第七百三十八章 東雍新印象第八百四十九章 福建四第十八章 經緯【1】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二百三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十二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二十四章 死諫第五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下二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九百零三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三第八百五十六章 下溫州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一百九十九章 奪島之戰一第七百三十二章 楊慎的行動第八百四十二章 善後二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三百五十四章 雲海關下二第一百九十一章第六百九十五章 陷城二第五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六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三百八十二章 休戰二第四百九十八章 帝崩四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四百六十七章 亞伯奎的行動方案第五百五十八章 瘟疫六第二百零七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三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二百零三章 日本來使第八百五十五章 仇華守福寧五第五百一十三章 帝崩十五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十七章 練兵2第八百章 餘波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八百九十三章 嘉靖的怒火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七十九章 福州三衛第四百一十六章 麥哲倫第五百九十七章 升龍圍城戰二第四百零二章 善後三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二百零三章 日本來使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五百六十七章 張璁三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戰升龍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九百零四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四第二百五十五章 樟樹鎮之戰第五百二十五章 京畿鏖戰七第八百五十五章 仇華守福寧五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祿六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六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之戰八第一百六十八章 掃平礦區三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八百零二章 爪哇烽煙第四章 豹房第五百二十二章 京城鏖戰四第七十一章 銀子第四百二十一章 古晉之變三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一百九十三章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
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三百八十五章 沙場列陣第三十章 宣府第五百五十七章 瘟疫五第四百零八章 戚繼光出場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六百七十四章 對馬島之戰四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八百七十七章 勝負手十二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八百三十三章 東雍之戰七第十章 長史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殺使者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方雲動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十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第五百三十六章 麥哲倫的遭遇第三百二十七章 吏試二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三百五十一章 雜事第七百三十八章 東雍新印象第八百四十九章 福建四第十八章 經緯【1】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二百三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十二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二十四章 死諫第五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下二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九百零三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三第八百五十六章 下溫州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一百九十九章 奪島之戰一第七百三十二章 楊慎的行動第八百四十二章 善後二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三百五十四章 雲海關下二第一百九十一章第六百九十五章 陷城二第五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六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三百八十二章 休戰二第四百九十八章 帝崩四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四百六十七章 亞伯奎的行動方案第五百五十八章 瘟疫六第二百零七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三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二百零三章 日本來使第八百五十五章 仇華守福寧五第五百一十三章 帝崩十五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十七章 練兵2第八百章 餘波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八百九十三章 嘉靖的怒火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七十九章 福州三衛第四百一十六章 麥哲倫第五百九十七章 升龍圍城戰二第四百零二章 善後三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二百零三章 日本來使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五百六十七章 張璁三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戰升龍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九百零四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四第二百五十五章 樟樹鎮之戰第五百二十五章 京畿鏖戰七第八百五十五章 仇華守福寧五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祿六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六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之戰八第一百六十八章 掃平礦區三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八百零二章 爪哇烽煙第四章 豹房第五百二十二章 京城鏖戰四第七十一章 銀子第四百二十一章 古晉之變三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一百九十三章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