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

大朝會來得人很多,東雍各級官員都有人來,似乎府一級的正印官都來了,此外還有軍隊上的人。

大家都議論紛紛。

有無數流言在傳遞,有雍王殿下有正式開國,有的說雍王殿下要打仗了,如是等等。

但是朱厚煌卻沒有功夫理會。

朱厚煌忙得不可開交。

甚至朱厚煌都有些後悔了,他沒事玩什麼大朝會啊?

很多禮儀上的東西都找上門來了,甚至王陽明對制定雍國的禮儀也非常的熱衷。

很多事情,朱厚煌都需要定奪。

比如說東雍的官服。

東雍的官服之前與大明的官服,幾乎是一摸一樣的,根本沒有任何區別,而東雍的官服改還是不改。

按理說,正德給朱厚煌的權力,朱厚煌改服色什麼的,都很正常。但是朱厚煌決定,不去刺激嘉靖了,所有東雍文官的服色都沒有該。但是所有官服都進行了緊身射擊,袖子從開口變成了收口了,從整體氣質上變得乾淨利落了。

但是武官的服色卻變動很大。

軍中裝束尚紅,所有的軍中都是紅衣。但是所有軍裝都以方便爲主 而起軍中標識卻是卻把在胸前,看胸前的標識辨認官階。

而不是以衣冠禽獸辨認。

其實有一個問題,要朱厚煌一定解決,就是官階問題。

東雍的官階到底有幾品,到底誰的官階比誰的大?這也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朱厚煌建立的官制,在縣府一級別,是非常明白的。

縣令是七品,縣丞是從七品,或者是八品,縣尉與縣丞一樣,從七品或者是八品。縣令下面的各級主事,也都是八品,或者從八品,至於當差的人,都是九品,或者從九品,再下面就是臨時工。

雖然朱厚煌沒有規定臨時工,但是實際運作之中,他們總能冒出來,朱厚煌也沒有辦法。

府一級別,一般來說知府是五品上下浮動,而知府助手,府丞,府尉與縣丞,縣尉一樣比知府低一級或者半階。都是從五品,或者六品。各級主事也都是從六品,或者七品,與縣令相差不多。

然後是省一級別,現在東雍沒有設省,唯一近乎省級別的官職,是朱厚煌曾經設立過的東雍留守。

不過,朱厚煌預定的是三品。

但是中央官職上沒有確定什麼。

因爲按大明官職,雍王長史不過是五品官而已。朱厚煌設立的府級別的官員,不過五品。還沒有超出這個限制。

而朱厚煌如果設一個三品,或者一品的雍國相,那麼自立門戶之心,或者說北京方面認爲的不臣之心,就昭然如揭了。

所以,朱厚煌在東雍的時候,是有所保留。

但是限制朱厚煌遷都南都,不就是要向北京證明,他沒有北向之心,向天下人證明,雍王沒有靖難之心嗎?

所以,自立之心,根本不需要掩飾了。

朱厚煌與所有商議過了。

設立國相,三品,王陽明擔任。

該御史大夫爲廷尉,王九川擔任,三品。

設樞密院使,掌管樞密院,三品,戚景通擔任。

設六部尚書,從三品,各有分派,其中設吳行之爲戶部尚書,爲三品。

這些要害部門定下來,其他非要害部門就好定了,比如說府學。

但是還有一個部門,就讓朱厚煌爲難了。

那就是少府了。

按說少府,應該與長史府分庭抗禮啊。長史府搖身一變成爲了丞相府,而少府不應該也成爲一個三品的衙門嗎?

但是少府已經夠龐大了,如果再讓少府繼續龐大下去,難免要影響朝中的勢力平衡,最後,少府或許會奪取丞相府的權柄也說不定啊。

看漢代歷史就可以知道,內廷如何將外廷架空的,漢武帝如何將一個個丞相變成牽線木偶的,東漢的宦官如何與外戚相爭的。

這歸納起來,就是內廷與外廷的爭鬥。

朱厚煌作爲人君日久,越發明白,制度治國,以法治國,都是很美妙的事情,但是卻很少能做到,國家的根基是人,不是機器,法律條文不過是政治-爭鬥的確定文件。自然會因爲政治-鬥爭的勝負而改變。

少府的強大,不符合朱厚煌的政治預期。畢竟少府太過強大會壓制民間資本的興起,單單依靠皇室資本,到底能不能將社會推動到資本社會,朱厚煌自己都不明白。

所以,皇室資本需要有,但是必定要約束在一定範圍內。

但是因爲東雍開創的種種問題。少府在東雍的政治體系之中作用很大,少府根本不滿足於現在的位置了。

他們想要更大。

而丞相府這邊,也覺得少府被限制。

怎麼說,很多時候思想決定很多問題。

少府這麼強大,在文官的心中,卻都是權宜之策。是特殊時期不得不爲的做法,並不是長久之策。

將少府很多東西納入丞相府的管轄,對他們來說也是自然而然的抉擇。

所以對少府令許鬆定官階,就是對少府的政治定位。朱厚煌想了又想。以他的本意,少府令最後沒有官階,不過少府令本身應該有爵位在身。

少府與丞相府是完全不同的體系。完全分割開來,對朱厚煌來說,纔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如此一來,又有一個問題了。

爵位的問題。

朱厚煌十年苦功,有了這一點基業。已經有很多人已經上書讓朱厚煌建號開國了。當然他所想的不是建號開國的問題。

而是如何酬功的問題。

特別是爵位問題。

朱厚煌的本意,是裂土封侯。接南洋大片荒蕪的土地封過功臣,不過爲了限制,卻不能世襲,只能世襲三代,或者因爲功勞,被特許世襲,否則只能降爵繼承。

但是要不要限制就大封羣臣。

也是一個問題所在。

朱厚煌知道東雍雖然是一國氣象,但是根基太淺了,而且下面還有一場大戰。就是靖難之戰。遠遠沒有到天下安堵的情況,現在分封功臣,恐怕這些功臣都會將心思放在建設領地之上了。

朱厚煌決定,封侯,先封數位,讓所有人看到念想,一來解決這個問題,二來也算是爲將來的大戰做準備。

爵位朱厚煌大致劃分爲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中在朱厚煌看來,子,男兩爵,不臨土。所以不過是加年俸而已。唯獨伯,侯,公,三爵纔是真正封土。

伯爵,封一鄉之地,侯爵封一縣之地,公爵封一府之地,王爵封一省之地,不過,同姓親王,等同公爵。異性王不封,當然這個不封是潛規則。

朱厚煌整理一番,不過僅僅是一個大綱而已,將這個大綱交給了禮司,禮司立即瘋狂起來,然後上書反對,被朱厚煌拒絕。

消息瞬間傳出來,讓冷清的南都迅速熱鬧起來,再怎麼冷清,也擋不住他們火熱的心,都在紛紛議論,封誰,或者他們能得了什麼爵位。

甚至吳太后也知道,叫朱厚煌去問,他舅舅,吳鳳儀到底能有一個什麼爵位。不過都被朱厚煌擋過去,只有在正旦大朝上決定。

嘉靖四年的正旦大朝,要決定很多事情。

不過,私下裡朱厚煌也很苦惱,到底該封誰,他確立幾個原則,死去的先封,因爲人死了,再也沒有建立新功勞了,所以先封。也算是酬謝功臣。

第二就,是幾個大佬先封了。比如王陽明,戚景通,吳鳳儀,等人,這算是確立他們的政治地位,絕對不能忽視的。

然後是從老早的先封,這都知道資歷問題。什麼時候都不會沒有的。

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戰升龍第二百二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三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燒泉州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一百一十二章 雍國吏試第八百四十二章 善後二第八百三十五章 東雍之戰九第八十八章 唐寅的魔法第八百八十六章 勝負手完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四十三章 白登山下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八十三章 媽祖廟前之約第八百三十四章 東雍之戰八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祿六第五百六十二章 象兵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四百一十章 政治潔癖?第八百一十四章 椰城之戰五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六百一十章 升龍圍城戰十五第七章 楊廷和的關注第八百六十九章 勝負手四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戰升龍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二百八十四章 東雍漁業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收尾第一百六十五章 打黑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七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八百六十六章 勝負手第七百一十三章 長史府vs少府第五百九十七章 升龍圍城戰二第七百六十九章 南下探查二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勢第三百四十七章 雙城戰記三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三十章 宣府第九十五章 大風暴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九十四章 分田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八百四十一章 善後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金礦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九十五章 大風暴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二第二百二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第二十九章 谷大用第四百六十二章 香料羣島之戰三第六百九十六章 陷城三第六十二章 兩萬兩第二百八十九章 與佛郎機人的交易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第四百八十二章 攻城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八百五十六章 下溫州第四百九十一章 正德北歸二第三百二十九章 吳太后的命令二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六百一十章 升龍圍城戰十五第三百二十九章 吳太后的命令二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七第三百八十六章 沙場列陣二第三百五十三章 雲海關下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一百九十三章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八百一十二章 椰城之戰三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南消息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三十章 宣府第一百七十八章 迎陸完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五百六十章東雍近況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一百八十六章 徵蠻五第三百九十章 升龍會戰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八百三十七章 東雍之戰十一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三百二十一章 呂宋許家
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戰升龍第二百二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三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燒泉州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一百一十二章 雍國吏試第八百四十二章 善後二第八百三十五章 東雍之戰九第八十八章 唐寅的魔法第八百八十六章 勝負手完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四十三章 白登山下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八十三章 媽祖廟前之約第八百三十四章 東雍之戰八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祿六第五百六十二章 象兵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四百一十章 政治潔癖?第八百一十四章 椰城之戰五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六百一十章 升龍圍城戰十五第七章 楊廷和的關注第八百六十九章 勝負手四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戰升龍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二百八十四章 東雍漁業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收尾第一百六十五章 打黑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七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八百六十六章 勝負手第七百一十三章 長史府vs少府第五百九十七章 升龍圍城戰二第七百六十九章 南下探查二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勢第三百四十七章 雙城戰記三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三十章 宣府第九十五章 大風暴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九十四章 分田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八百四十一章 善後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金礦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九十五章 大風暴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二第二百二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第二十九章 谷大用第四百六十二章 香料羣島之戰三第六百九十六章 陷城三第六十二章 兩萬兩第二百八十九章 與佛郎機人的交易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第四百八十二章 攻城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八百五十六章 下溫州第四百九十一章 正德北歸二第三百二十九章 吳太后的命令二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六百一十章 升龍圍城戰十五第三百二十九章 吳太后的命令二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七第三百八十六章 沙場列陣二第三百五十三章 雲海關下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一百九十三章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八百一十二章 椰城之戰三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南消息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三十章 宣府第一百七十八章 迎陸完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五百六十章東雍近況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一百八十六章 徵蠻五第三百九十章 升龍會戰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八百三十七章 東雍之戰十一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三百二十一章 呂宋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