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鼓吏

在晨光初啓之時,天氣已經相當炎熱了。

院落外間隱隱傳來蟬鳴聲,還有鳥兒的叫聲,都不是很響亮。

由於外圍大面積燒荒,建造房舍時也砍伐了四周相當多的樹木,除了建築所需外,也是設立警備區域的考量。

樹木稀疏,鳥兒都似乎少了很多,早晨時只聽到一陣若有若無的鳥鳴聲。

在太陽出來後不久,草葉上的露珠迅速被蒸發了,然後夜晚和早晨的清涼消失的無影無蹤,只剩下一片令人懊惱的炎熱。

在這種暑氣逼人的時節,就算是清晨的太陽也令人感覺炙熱,地面上似乎有水蒸氣被陽光蒸發了上來,這就是東藩,不光陽光猛烈,還有令人更加難受的溼熱悶熱之感。

在人們推門出去之後,感覺到一陣強風拂來,使得這種悶熱感要稍微減弱了一些,所有人都被汗水濡溼了身上的袍服,就算是衣着單薄,所有人都已經是汗流浹背了。

這時第二輪鼓敲響了。

鼓聲一如往常,節奏並沒有變換,但所有人都感覺鼓點聲象是更急促了些,興許是心理作用,但男子們紛紛解下腰間的皮囊,將剛剛打出來的井水倒在嘴裡,用來滋潤乾涸的嘴脣和火燒一般的喉嚨。

百戶官廳的打鼓人是一個傷殘軍人,同時他還是百戶官倉的管理員,因此他有一個攢典吏的身份,每個月的俸祿並不算少。

這個攢典吏是在江灘一役時受的傷,被長矟刺穿了大腿,此後他就不能正常走路,需要架着拐才能正常行走。

在打鼓的時候,他將單拐放在一邊,拿起鼓槌敲響大鼓,這面鼓的用處很大,集結百戶中的男子去修路,或是下田做活,或是集中講話,一般來說鼓點聲的用意不同,有時候只召集男子,有時候是男婦皆至,只要是成年的丁口就要集結,有的時候則是集合全百戶所有人,包括老人和孩子。

打鼓人的前胸後背都被汗水溼透了,他走路要比平常人費力的多,因爲要撐拐行走,如果不小心用了右腿,那麼就會有一種鑽心的疼痛。

但就算是在雷雨天氣,他的腿疼痛難忍的時候,這個打鼓吏也沒有後悔過自己做過的事情。

可以說,他這一生最慶幸的事情就是參加了南安團練,能夠身處其中,被君侯率領,身邊全是意氣相投的夥伴們。

如果他要懷念的話,絕不會是自己悲慘的童年,吃不飽,那些菜葉子和飯糊糊都是摻着水,稀的能照見人影,他才能走路就得下地幹活了,全家老小從年頭忙到年尾,但還是吃着雜糧野菜,精糧只有在過年和生日時吃上兩回。

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在二十不到的年齡娶了親,父母象是鬆了口氣,但他本人知道,無非是再一度的輪迴,他的兒子也是吃着雜糧野菜,也得在能走路時就幫手幹活,過這種永遠看不到希望的生活。

在擊鼓之後,攢典吏歪在一邊坐着,看着大股的人羣從各自住處的巷子裡涌出來,人們穿着夏布衣袍,有一些人戴着鐵盔,有一些人不顧炎熱披着皮甲或綿甲,大半的人持長矟和拿着各式武器,剩下的人全部持着弓箭。

大街小巷裡涌出來的全是十七八到四十多歲的壯丁,數百人在小旗的旗幟下聚齊,然後彙總到百戶旗下。

接着激昂的鼓點聲響起,百戶率領全部壯丁列好陣列,然後邁步向環島大道走去,那裡已經有另外的百戶在站隊聚集了。

由於戰事的原因,每五個百戶編成一個千戶,這裡的百戶會聚集在一個千戶旗下,排開縱隊,形成一個個方陣陣列,接着人們會跟着千戶旗行走,趕向花溪和南安溪一帶駐守。

在那裡壯丁們會忙碌整天,練習矟陣,弓手聚集在兩翼,不停的演練戰術和練習射箭。人們都是憂心如焚,不光是擔心海盜來襲,也更加擔心南安侯的病情。

這事情並沒有瞞騙大家,君侯是那種閒不住的人,島上的人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君侯騎馬經過,不管是去農田還是去海邊,或是去各個工廠,南安侯就沒有閒着的時候。

一兩天不露面還可以接受,超過三天看不到南安侯,傻子也知道出事情了。

南安侯感染時疫的消息如野火燎原,迅速在島上引發了相當強烈的情緒。

還好醫生每天出脈案,每個百戶官廳在傍晚時會召集所有人,不管男女老幼皆來旁聽,人們知道病情的發展,知道頭兩天君侯在高燒,第三天時退了燒,但還是沒有脫離危險。

每天晚上,很多人自發的在村裡的土地廟前燒香禱告,很多官廳的百戶和吏員們得看着自己的官戶居民,很多人不惜用自殘的辦法替南安侯祈福,有幾個人得逞了,後來南安侯府不得不出了嚴厲的告示,這樣的辦法不會上邀神明,反而會使神明降罪,南安侯知道了也會心情不安,影響君侯的康復,用這種辦法,才止住了島上狂熱的情緒。

但人心不可能安定了,甚至包括府軍將士們。

這幾天備戰照常進行,人們在官道附近挖了大範圍的壕溝,配合南北兩堡和東西兩堡,安裝了大量的強弩,同時製作了大量的箭矢,也在準備藥材,設立救治包紮的醫院。

一切準備工作都是有條不紊的進行,秦東陽等武官每天帶着府軍將士在進行戰陣演練。

但很明顯,所有人的精氣神都不是很飽滿,看的出來,相當多的人睡眠不好,每天都頂着黑眼圈在做這些事。

人們戾氣很大,經常有壯丁們在做事的時候打起來,有一次甚至引發了百人規模的鬥毆,後來不得不出動府軍將士將打鬥的兩邊給分開來。

這在島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一則是規矩很嚴,打架鬥毆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後果,甚至會被從島上除名,這是人人都不能接受的後果。

這種事的發生只說明一點,人心浮燥,規矩已經不是那麼嚴密的約束每一個人。

甚至府軍將士也一樣不安,只是他們長期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接受嚴格的軍法約束,他們比平民更能接受命令,他們是被制度化了。

府軍將士表面上一切如常。

在南安侯病倒的這幾天內,南安侯府在澎湖,福州,泉州一帶重金購得一些皮甲和綿甲,勉強給持長矟和刀牌的士兵裝備上了甲冑。

商人們帶來最新的消息:大量的禁軍和廂軍在福州和泉州一帶佈防,顯然是福州的高層們也聽到了海盜將要來襲。

在這個年代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偷襲,大海上往福州這邊的航線是這個時代最熱鬧的航線,沒有之一。

而東藩的人們發覺,福州的軍政大員似乎根本沒有考慮過東藩的安危。

這個島被遺忘了,徹底拋在了他們的腦後。

這種消息,除了帶來不安和憤怒之外,對島上的情形當然是毫無幫助。

人們明白只能依靠自己時,並沒有迸發出更強烈的熱情。

確實是如此,人們知道在短時間內,根本沒有辦法使衆人逃離,大量的人員需要的不光是一條小船,還要有足夠的清水,糧食,到了福州泉州漳州也並不安全,要是大量的人逃離了,海盜很有可能會轉向到福建路的沿海去搶掠,到時候一樣會很危險。

如果進一步的往內境逃跑,需要的就是大量的錢財,要不然這種逃跑就是送死,這個年代可不是後世,幾里路內就有多少家小超市和店鋪,人們只要拿錢出來就能購買到充足的生活用品。

這個年代的人們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不強,沒有足夠的醫藥,一場小病就足以致命。同時缺衣少糧,沒有交通工具,經常幾十裡內沒有任何補給食物的地方,只能到村莊去乞討,多半時間也討不到什麼東西,因爲村民們也相當貧窮,就算他們想要幫助這些逃難的人也沒有足夠的實力。

在歷史上的大亂時期,白骨暴於野並不是誇張的說法,被直接殺死的人只是少數,千萬人規模的死難多半是死於戰亂之後的饑荒,逃難途中倒斃的人遠多於被直接殺死的人。

東藩島上的人們既缺乏必勝的信念,也知道沒有逃走的可能,他們更多的是在內心充滿着悲涼。

就如這個炎熱的早晨,這種氣候在此之前人們都可以容忍。多流汗無非就是多飲水,這年頭的人沒有後世那麼嬌貴,只要晚上打開門窗,有海風吹進屋子,能夠睡個好覺,不至於被熱的睡不着,那人們也就沒有多少可抱怨的。

而現在人們在聚集的時候總是在大聲咒罵,罵海盜,罵天氣,罵所有看不慣的一切。

這種時候的咒罵並沒有顯示出同仇敵愾的精氣神,反而使人心更加散漫了。

總有一些人在做着兩手合什的動作,人們都知道這是在祈禱上天保護,只要南安侯能夠在海盜到來前好轉, 那麼一切都會變個模樣。

但南安侯能好起來嗎?

沒有人能知道,甚至陳長年這個醫官也根本不敢打這種包票。

攢吏歪斜着身子倚在牆邊,鼓槌丟在地上,他感覺到右腿有一股鑽心的疼痛,這個三十來歲的漢子從成年之後沒有哭泣過,對窮人來說哭泣是一種奢侈的情感,很多人親爹死了也只能乾嚎,他們的眼淚在成長的過程中早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但在此時此刻,他捂着臉,肩膀聳動着,淚水從手指的縫隙中不停的流淌出來,他哭泣着,象個孩子一樣無助。

第二百章 南薰門外第四百三十四章 好地方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五百零四章 家督與背叛第九十九章 請纓第一百一十九章 陣戰第五百二十九章 五部第三百二十七章 雙馬第十章 兄弟閒談第二百七十章 悲天憫人第三百七十六章 轉移第三百六十五章 回島第三百六十章 說過往第三百七十章 洪流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明第三百八十六章 追逐殺戮第四百二十六章 未來第三百四十四章 鹽第二十二章 歧山盜第一百九十二章 困惑第二百二十五章 知州第九十一章 酌金風波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太美妙第五百二十八章 大汗第二百四十一章 神兵天降第二百四十三章 方圓第十章 兄弟閒談第一百九十一章 御筆第四百四十九章 亂事起第二百八十三章 上島第一百七十六章 府外第四百六十八章 慘敗第三百五十章 入港第三百三十二章 深耕第五百二十五章 兵制第一百九十八章 提醒第五百零六章 步伐第二百二十五章 知州第一百五十七章 相公第三百七十章 洪流第一百六十二章 狂士第七十五章 融合第三百一十一章 馬至第六十一章 名儒第九十三章 必有所報第四百八十五章 緊張第十五章 敲打第二百四十一章 神兵天降第一百四十三章 愛花人第三百四十章 動員第四百九十章 置吏律第三百七十九章 簡報第三百三十章 比搶更好第五百五十四章 藩國第五十一章 轟動第一百七十四章 接仙台第四百五十五章 被激第四百六十一章 岐州港內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十五章 敲打第四百一十四章 各方第二十四章 立站籠第三百六十四章 漢商子弟第三百零四章 父與子---今天兩章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一百八十四章 朱虛侯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捨兩難第十章 兄弟閒談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心思第六章 司書帳吏第三百八十八章 燈塔第五百四十八章 破堡第五百六十六章 脫難第四百八十八章 謀萬世第四百八十四章 擒獲第三百七十一章 捧刀人第五十五章 再進一步第三百四十五章 結晶第六十一章 名儒第一百九十八章 提醒第二百三十七章 入寨第四百二十五章 北方的凍土第三百四十六章 陳家第五百三十六章 牧場第二百七十五章 嗚咽第四百六十九章 譁然第四百八十二章 右相至第三百二十一章 豪情第一百六十九章 天王像第二十二章 歧山盜第一百七十七章 排頭砍去第二百一十章 狂生第三百二十九章 羣官第五百二十七章 不滿第三百二十五章 帳篷第一百二十章 騎兵第四百零一章 或給開府第一百四十九章 殘敗第四百零五章 決意出戰第三百一十七章 土著京觀
第二百章 南薰門外第四百三十四章 好地方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五百零四章 家督與背叛第九十九章 請纓第一百一十九章 陣戰第五百二十九章 五部第三百二十七章 雙馬第十章 兄弟閒談第二百七十章 悲天憫人第三百七十六章 轉移第三百六十五章 回島第三百六十章 說過往第三百七十章 洪流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明第三百八十六章 追逐殺戮第四百二十六章 未來第三百四十四章 鹽第二十二章 歧山盜第一百九十二章 困惑第二百二十五章 知州第九十一章 酌金風波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太美妙第五百二十八章 大汗第二百四十一章 神兵天降第二百四十三章 方圓第十章 兄弟閒談第一百九十一章 御筆第四百四十九章 亂事起第二百八十三章 上島第一百七十六章 府外第四百六十八章 慘敗第三百五十章 入港第三百三十二章 深耕第五百二十五章 兵制第一百九十八章 提醒第五百零六章 步伐第二百二十五章 知州第一百五十七章 相公第三百七十章 洪流第一百六十二章 狂士第七十五章 融合第三百一十一章 馬至第六十一章 名儒第九十三章 必有所報第四百八十五章 緊張第十五章 敲打第二百四十一章 神兵天降第一百四十三章 愛花人第三百四十章 動員第四百九十章 置吏律第三百七十九章 簡報第三百三十章 比搶更好第五百五十四章 藩國第五十一章 轟動第一百七十四章 接仙台第四百五十五章 被激第四百六十一章 岐州港內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十五章 敲打第四百一十四章 各方第二十四章 立站籠第三百六十四章 漢商子弟第三百零四章 父與子---今天兩章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一百八十四章 朱虛侯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捨兩難第十章 兄弟閒談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心思第六章 司書帳吏第三百八十八章 燈塔第五百四十八章 破堡第五百六十六章 脫難第四百八十八章 謀萬世第四百八十四章 擒獲第三百七十一章 捧刀人第五十五章 再進一步第三百四十五章 結晶第六十一章 名儒第一百九十八章 提醒第二百三十七章 入寨第四百二十五章 北方的凍土第三百四十六章 陳家第五百三十六章 牧場第二百七十五章 嗚咽第四百六十九章 譁然第四百八十二章 右相至第三百二十一章 豪情第一百六十九章 天王像第二十二章 歧山盜第一百七十七章 排頭砍去第二百一十章 狂生第三百二十九章 羣官第五百二十七章 不滿第三百二十五章 帳篷第一百二十章 騎兵第四百零一章 或給開府第一百四十九章 殘敗第四百零五章 決意出戰第三百一十七章 土著京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