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

潰逃,潰逃,還是潰逃。原本氣勢如虹的黑山軍眼下卻如融化的雪水一般一瀉千里。山野上滿是潰兵們丟棄的長矛、弓箭,乃至盔甲。不可否認,黑山軍在順風順水的情況下有着駭人的戰鬥力,可一旦遇到挫折甚至重創,這些亡命之徒便會立即失去戰意亂作鳥獸散。因爲對他們來說死意味着喪失一切,唯有苟延殘喘地活下去方能在下一次劫掠中挽回損失。

張燕雖是北地的豪強,黑山軍的渠帥,可他說到底也不過是個大流寇而已。保存實力同樣是他最基本的座右銘。所以當曲義和文丑分別領着兩翼軍陣圍殲黑山軍之時,張燕當即就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帶着一干親隨脫離了戰場。只是如此一來,原本就無法收拾的黑山陣營算是徹底崩潰了下來。

不過羣龍無首的黑山軍固然是被袁紹部攆得四處逃竄。可有一隊人馬卻在混亂的戰場上反其道而行之,迂迴過主戰場,試圖突破袁紹部後軍向易京城方向突圍。但見爲首一人白馬銀槍,打磨得透亮的鎧甲在陽光的照射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赫然就是趙雲是也。而緊隨其後的除了一干同樣白袍明甲的騎兵之外,還有神情倉皇的公孫續。只不過爲了不引起敵軍的注意,此刻的公孫續早已丟棄了原來那套金甲紅袍,轉而換上了同趙雲等人同樣的裝束。

“子龍,吾等這樣真能突破重圍回到易京?”策馬緊隨趙雲的公孫續心神不寧地探問着。毫無疑問先前的峽谷一戰,令眼前這位貴公子驚駭不已,他根本沒有想到原本勝券在握的戰況會突然急轉直下。袁紹如此輕易地就戰勝黑山軍的事實,不僅打破了公孫續對勝利的追求。同時也剿滅了他僅存的一點鬥志。總之此時此刻的公孫續除了儘早逃回易京城之外,已沒有其他更多的想法。

此刻面對公孫續的追問,馬不停蹄的趙雲沉聲許諾道:“公子請緊跟雲,雲定保公子回易京。”

有了趙雲這番承諾,公孫續原本緊張的情緒稍稍安撫了下來。也不再多問什麼。畢竟在現下這等非常時期除了相信趙雲,公孫已沒有其他更多的選擇。就這樣一行人等默不作聲地奔馳了數裡地,不多時便同袁紹部的後軍碰了個正着。

由於前方黑山軍兵敗如山倒。原本留守後方的後軍各部早已耐不住寂寞,未等主將下令便調動兵馬,自發地加入到追擊殘兵的行列之中。唯恐稍有落後喪失搶佔戰利品的機會。正所謂蚊子再小也有肉。對於之前一直在易京城下苦苦圍城的袁紹部將士來說。戰利品已經是許久未出現的“奢侈品”。哪怕只是一件破衣爛衫也聊勝於無。

因此一開始並沒有多少人注意趙雲這隊沒有打旗幟的人馬。直到兩個意圖上前詢問趙雲等人身份的校尉被挑下馬,周圍的袁紹軍將士這才意識到這羣人是來闖關的。一時間營地裡的袁軍兵卒紛紛叫囂着上前阻截,直將趙雲等人圍了個水泄不通。

面對蜂擁而至的袁軍人馬,趙雲絲毫沒有退縮之意,但見一杆銀槍在他手中似梨花吐蕊,若蛇信張揚,左突右刺間在袁軍營中掀起一片血霧翻騰。而那公孫續雖有些膽怯,但其緊跟在趙雲身後。身邊又有一干白袍騎士守護左右,一來二去之下竟半點損傷都沒有。

後軍的這番騷動很快就引起了山坡上蔡吉部的注意。雖說同屬袁紹部的後軍,可蔡吉的人馬並沒有盲目地加入到追擊黑山殘兵的行列之中。這一來是因爲蔡吉部待遇較好。之前也沒在易京城下苦熬過,故不會爲黑山軍的那點破爛而擅自行動。二來。蔡吉自打那次被張遼偷襲之後,便十分注重對營盤的防禦。所以此刻未得蔡吉命令的部衆雖早已看到趙雲等人在後軍掀起的腥風血雨,但在沒有蔡吉命令的情況下,任何人都沒有出自家營地半步。

倒是蔡吉本人眼瞅着底下爲首的白衣武將一幅無一合之將的架勢,不由暗自揣測,“白馬銀槍?莫不是趙雲?”

龐統耳聽蔡吉如此呢喃連忙好奇地問道:“主公認識此人?”

“不。只是隨便猜猜而已。”蔡吉擺了擺手示意自己也不認識那員驍將。其實難怪蔡吉會如此表態,雖說她本人也知道歷史上趙雲這會應該正在公孫瓚麾下效命。可眼下趙雲即沒有打旗號也沒有自報家門,蔡吉當然不會一廂情願地認爲自己撞大運碰上一身是膽的趙子龍。

不過就算趙雲沒有報上名號,可有道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眼見趙雲在營中如蛟龍出海般突破重重阻擊,現場的蔡氏部將不禁被其的武勇激起了挑戰之心。這不,唐鎣便頭一個向蔡吉請命道:“主公,可須鎣領隊人馬下山阻擊?”

“不必了。本府的精銳已被調走,哪兒還有閒工夫管其他營的事。”蔡吉擡手阻止了躍躍欲試的部將們。

蔡吉的話雖有些無賴,可一想到之前袁紹故意拿大戟士爲難蔡吉的事,唐鎣等人便不再堅持了。而蔡吉之所以會決定袖手旁觀除了不打算爲袁紹耗費兵力之外,還因爲就算她這會兒出兵截住俘獲了底下那批人馬,到末了還是得獻給袁紹來處理。一想到將此等猛士交給袁紹蔡吉心裡就一百個不樂意。更何況從這批人突圍的方向可以看出,對方這是要往易京方向逃。而只要這夥人還繼續受命於公孫瓚,那蔡吉便有得是機會同對方交手。

眼見蔡吉打算篤定地欣賞敵將的武技之,一旁的龐統在想了想之後,連忙湊上前提醒道:“主公,就這麼放人走怕是會引人非議。不若派一隊弓手朝那夥人射幾箭,也算是對袁紹有所交代。”

“恩。士元言之有理。”蔡吉點頭接受了龐統的提議,轉身便向唐鎣吩咐道,“就照士元話去做。另外別忘射完之後。讓將士們朝山下吼兩聲,也算是爲友軍壯壯聲勢。”

既然自家主公定下了如此基調,蔡吉軍的弓箭手自然是虛張聲勢地朝山下射了一陣箭。至於趙雲等人則在山上蔡吉軍不知是威嚇,還是喝彩的呼喊聲中,一路殺出了袁紹的後軍。這期間浴血的趙雲甚至都沒注意到一旁的山坡上正有一個少女饒有興致地看他過關斬將。

以建安二年各家諸侯的實力來說。袁紹以一戰擊敗十萬黑山軍的功績,確實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件事。但這一年此戰卻並沒有在中原引起多少人注意。因爲就在袁紹擊敗黑山軍的同時,遠在豫州的劉備完成了一場真正改變整個中原勢力分佈的大戰。

建安二年。冬,十一月末,劉備在徐州巨賈糜竺的資助下。集百餘艘舟船。渡淮河討伐僞帝袁術。剛剛在徐州被呂布重創的袁術哪兒是佔盡天時、人和的劉備對手。雙方領兵對陣於陽泉,雖然劉備渡江的人馬不足一萬,而袁術的兵力是其兩倍有餘。然而當天劉備軍僅一個回合的突擊,便讓袁術臨時拉起來的人馬做了鳥獸散。而袁術則再次拋下軍隊隻身逃往九江。

陽泉大捷極大地鼓舞了劉備軍上下的士氣,同樣也給了劉備繼續南下的信心。加之由於袁術之前在揚州各郡先是橫徵暴斂,後又越界稱帝,引得揚州上下天怒人怨。不少揚州本地世家豪族在得到劉備南下的消息後,紛紛寫信向其投誠。淮河兩岸的百姓亦踊躍參軍投效。有了如此民心作保。劉備當即決定乘勝追擊直下廬江。

廬江郡的郡守原爲陸康。袁術徵徐州之時曾向廬江索要索求三萬斛軍糧,陸康不從,袁術大怒。遂以廬江太守之位誘使孫策攻打陸康。然而在孫策打下廬江之後,袁術卻並沒有遵照約定舉薦孫策做太守。而是將廬江轉交給了自己的心腹劉勳。袁術此舉固然是寒了孫策的心,同時也爲揚州的士人所不齒。就在袁術徐州慘敗的消息南傳後不久,原本被其任命爲居巢縣令的名士周瑜,趁亂東渡回吳,加入了孫策旗下。隨後當地的豪士魯肅亦領着部屬百餘人東投孫策。

因此當劉備揮師南下廬江之時,幾乎未遇到任何阻撓。相反周邊陸續投效的青壯,讓劉備的兵力迅速膨脹到了兩萬餘人。直至劉備兵臨廬江城下才得到消息的守將劉勳,慌忙領兵迎戰,卻被關羽陣斬於馬下。面對被挑在槍桿子上的劉勳首級,袁術軍殘部未作任何抵抗便開城投降,將劉備等人迎進了廬江城。

如此一來二去之下,待到劉備平定廬江全境之時,時間的卷軸已然由建安二年的冬天翻到了建安三年的春天。整個廬江郡也迎來了草長鶯飛的季節。出於對之前丟失徐州的反省,同時也是向曹操、蔡吉學習,劉備這一次在廬江並沒有急着擴充兵員,而是將精力都放在了安撫廬江世家,以及鼓勵百姓春耕上。

廬江郡雖多山地,不及徐州富庶,可勝在遠離戰爭,且雨水充足。大量南逃的流民爲此地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若非之前袁術奢靡貪淫、瘋狂斂財,廬江郡大可像大別山另一邊的荊州那般成爲魚米之鄉。因此劉備的《勸農令》一經頒佈,廬江各地的百姓便紛紛響應,開始自發地恢復起農耕來。這其中固然有《勸農令》百姓帶來實惠的緣故,不過若非劉備之前在中原積累下了仁德的美名,廬江的百姓也不會如此輕易地就相信這麼一個外來的劉使君。

此刻眼見劉備一行人騎馬經過,正在官道兩邊稻田裡辛勤耕作的百信連忙放下手中的活兒,畢恭畢敬地向他們的新使君躬身行禮。馬背上的劉備見狀,一面和善地向百姓揮手致意,一面則同隨行的關羽、張飛等人連連感嘆,“廬江的民心可用,民心可用。”

“那是大哥愛民如子,民方能敬大哥如父。”關羽擼着長鬚向劉備誇讚道。

而張飛則在一旁煽風點火道,“就是,既然廬江百姓都如此擁護大哥,大哥就留在這兒做太守。總比回小沛做那有名無實的豫州牧強。”

原來劉備眼下雖打下了廬江,可他名義上還是豫州牧。所以劉備打算舉薦關羽做了廬江太守。畢竟只要控制了廬江,太守一職朝廷早晚會順水推舟。而張飛的意思卻是要讓劉備乾脆就在廬江紮下根來,畢竟相比小沛,廬江四周並沒有呂布、曹操那樣的強敵環繞。而臨近的勢力除了劉表、孫策還有些實力之外,其他勢力皆不如劉備。倘若劉備能在此安心經略上一兩年,成爲一方霸主並非難事。

所以在聽罷張飛的鼓動之後,這會兒的劉備也有些心動起來。只是還未等他張口作答,一旁的糜竺卻向其進言道,“主公三思。豫州刺史一職乃是天子欽點怎能說丟就丟。更何況廬江百姓現下之所以會以主公馬首是瞻,也正是出於欽佩主公忠君愛國的緣故。主公怎能因眼前之利而捨本逐末呢?更何況青州的蔡安貞不也是以徐州牧之職領東萊、北海兩郡。”

糜竺一番話在劉備聽來猶如醍醐灌頂,卻見他趕緊勒停馬兒向糜竺作揖道,“子仲言之有理,備受教也。”

然而一旁的張飛卻對糜竺話並不在意,反倒是似笑非笑地反問道:“東萊、北海緊鄰徐州。而廬江則與豫州隔有一條淮河。難道大哥每次運兵都要向蔡安貞借船?”

雖然此番劉備軍南渡對外宣稱是糜竺出資招來的舟船。可在場的四人卻知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其實是那個遠在幽州的少女使君。張飛這番話算是徹底點穿了衆人一致閉口不談的心事。沒錯,倘若沒有蔡吉提供舟船,劉備根本不可能如此順利地打下廬江。可蔡吉爲什麼要出手幫劉備如此大忙?其目的又是什麼?衆人目前都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劉備要想同時控制廬江與沛縣就必須有一支能在淮水縱橫的水軍。正因爲如此張飛纔會提議劉備放棄淮河以北,以便能集中精力經營揚州。

只是一想到蔡吉以二八年華便已坐擁三郡之地,麾下既有數萬步騎,又有縱橫海內的水軍。已經三十有七的劉備,聯想起自己征戰十多年才得今日一方基業,心中不禁萌生出一股不服輸的氣概來:“此事再議,先治理好廬江再說!”(未完待續)

第二十一節 汝乃鬼才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二十二節 一念之差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第36節雁門張遼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第二十二節 一念之差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五十八節 兵臨城下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五十一節 曹氏兄弟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第35節不其之戰第32節反客爲主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42節中秋祭月第七十七節 白狼之盟第2卷青州之鵬第78節不宣而戰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第一百三十五節 不可等閒視之第39節同車而行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44節李大人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十四節 遼東急件第十六節宋江路線第三節 塢壁之禍東漢度量第61節張繡投降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二節 鳳閣羣相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二十三節 母子論道第十五節 易京城破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31節虓虎來襲第三十七節 以和爲貴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下篇第49節驚天之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九節 黑山壓境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第十一節 虛值大錢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十一節 虛值大錢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九節 黑山壓境第二十二節 會師彭城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47節積善道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六十二節 戰錦西下第二十一節出師之名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三十節 他山之石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五節 曹軍來襲第67節打道回府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十一節 陽奉陰違第30節戰雲密佈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第55節互爲犄角第59節浮生亂世第一百二十節 曹操子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二十六節成難久養第一百十八節 六甲神兵第一百十八節 紅臉白臉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五十六節 上屋抽梯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二十九節 雜學勢起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三十三節 開科取士第六十九節 文姬歸漢
第二十一節 汝乃鬼才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二十二節 一念之差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第36節雁門張遼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第二十二節 一念之差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五十八節 兵臨城下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五十一節 曹氏兄弟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第35節不其之戰第32節反客爲主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42節中秋祭月第七十七節 白狼之盟第2卷青州之鵬第78節不宣而戰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第一百三十五節 不可等閒視之第39節同車而行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44節李大人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十四節 遼東急件第十六節宋江路線第三節 塢壁之禍東漢度量第61節張繡投降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二節 鳳閣羣相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二十三節 母子論道第十五節 易京城破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31節虓虎來襲第三十七節 以和爲貴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下篇第49節驚天之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九節 黑山壓境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第十一節 虛值大錢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十一節 虛值大錢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九節 黑山壓境第二十二節 會師彭城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47節積善道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六十二節 戰錦西下第二十一節出師之名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三十節 他山之石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五節 曹軍來襲第67節打道回府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十一節 陽奉陰違第30節戰雲密佈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第55節互爲犄角第59節浮生亂世第一百二十節 曹操子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二十六節成難久養第一百十八節 六甲神兵第一百十八節 紅臉白臉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五十六節 上屋抽梯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二十九節 雜學勢起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三十三節 開科取士第六十九節 文姬歸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