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

昨天和小朋友參加親戚聚會,回家太晚叻~~~現在補上昨天滴文~~~

“過得舒心總好過過得鬧心”,這是蔡吉混際亂世的一大原則。逐鹿天下本就是條艱苦而又孤獨的荊棘之路。若沒有將傷痛視作盟友的覺悟,是無法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的。曹丕在歷史上是怎樣一個人物,蔡吉比這時代任何一個人都清楚。但是聯姻既已結成,現實又需要將曹丕拴在身邊看管。偏見與先入爲主只會讓這段彆扭的聯姻更加鬧心。因此從曹丕到東萊的第一天起,蔡吉就在暗中觀察着他的一舉一動。

值得肯定的是曹丕的表現沒有給他爹曹操丟臉。無論是遇上刺客,還是受人挑釁,曹丕均未忘記自己的職責。當然這個十三歲的少年也會時不時地流露出一點點黯然與迷茫。在蔡吉看來這很正常。曹丕要是正天嘻嘻哈哈一副樂不思“曹”的樣子,蔡吉反倒是要在心中腹誹,這曹子桓究竟在耍什麼花樣?

此外,曹丕這些日子給蔡吉的另一個深刻印象是他的堅韌。值此亂世太過剛毅的人終究會折於殘酷的現實,太過脆弱的人亦無法越過人性的沼澤。唯有如蒲草般堅韌的人才能各種環境下頑強地生存下去。現在的曹丕雖還是個少年,卻已有了這方面潛質。這一點讓蔡吉頗爲滿意,堅韌的人至少能審時度勢,而不會頭腦一熱做出不智之舉。正如這會兒的曹丕雖早已心急如焚,卻還是謹守一個質子身份,沒有做出越界的言行。所以蔡吉決定給曹丕一次表現的機會。

咚、咚、咚……隨着一陣響徹雲霄的鼓聲,蔡吉在賈詡等人的簇擁下帶着曹丕登上了校場點將臺。但見聞鼓入陣的五萬齊軍。軍容整齊,威風凜凜,長戈戰甲在陽光下泛着冰冷的寒光。高順、趙雲、張泉等戰將,身披戰甲,腳跨戰馬。立於各自陣前,只等蔡吉一聲令下,便可率麾下虎賁直撲敵陣。另一邊夏侯淵和徐晃以客將的身份也來到了校場。不過夏侯淵看上去面色不佳,顯然輾轉反側了一夜並沒有休息好。

蔡吉假意沒有看到夏侯淵的異樣,信步來到陣前。面向黑壓壓的軍陣。傲然擡起了雙手。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金銀賞賜,衣訣飄飄的蔡吉只是這麼朝前一站,校場上剎時就響起了一片山呼海喚,“齊侯威武!齊侯威武!”

曹丕站在蔡吉身後,看着五萬將士齊聲高喊“齊侯威武”,未脫稚氣的臉上不禁露出了敬慕之色。而夏侯淵與徐晃看蔡吉的眼神,則可謂是五味具雜。在示威了差不多後。蔡吉揮手示意將士們安靜下來。底下的齊軍也確實訓練有素,不一會兒的功夫原本喊聲震天的校場便寂靜得只剩下了馬兒跺蹄的聲音。蔡吉環視了一番面前的一干戰將,高聲點將道。“高順出列。”

“末將在。”高順應聲出列。

“孤命汝爲三軍先鋒,率精騎一萬。渡黃河攻魏郡。”蔡吉派出一枚令牌道。

高順接下令牌,抱拳領命,“末將遵命。”

蔡吉從袖中又取出另一枚令牌,朝蕭建、張泉二人喊道,“蕭建、張泉出列!”

“末將在。”蕭建與張泉雙雙出列道。

蔡吉將令牌派給二人道,“孤命汝二人領兵二萬,渡黃河攻清河。”

“喏。”蕭建、張泉齊聲領命。

夏侯淵站在一旁耳聽蔡吉連發兩道軍令,都是派兵渡黃河進攻袁紹的腹地,便知蔡吉這是要行圍魏救趙之計。這麼做雖說也是在救援曹操,可眼下曹操正與袁紹進行生死之戰。或許還未等蔡吉威脅到袁紹的後方,官渡曹營便已先被袁紹所滅。意識到這一點的夏侯淵臉色頓時就黑了下來。且就在他冷哼着翻白眼之時,“恰巧”對上了蔡吉投來的目光。卻見此時的蔡吉正帶着盈盈笑意看着夏侯淵與徐晃。見此情形,本就心存不滿的夏侯淵更是氣不打一處來。

然則還未等夏侯淵吹鬍子瞪眼,蔡吉已然取出了第三塊令牌,高聲宣佈道,“趙雲聽令。”

“末將在。”趙雲下馬出列道。

蔡吉遞出令牌說道,“孤命汝率步騎一萬,協同夏侯將軍、徐晃將軍以及曹公子,日夜兼程趕赴官渡救援曹司空。”

趙雲沒有參與昨夜的會議,此刻聽蔡吉如此安排以爲自家主上真要救曹操。趙雲雖不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做派,但軍令就是軍令。因此他只是稍稍楞了一下之後,便接過令牌抱拳道,“末將遵命。”

另一頭夏侯淵見蔡吉還真派兵救援官渡,當即臉色由陰轉晴露出了欣慰的笑意。同時亦對自己剛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舉動深感尷尬。卻見他當即跨前一步與徐晃,雙雙向蔡吉心悅誠服地一拜道,“多謝齊侯仗義相助。”

當然這會兒對蔡吉心存感激的可不止夏侯淵、徐晃兩人。曹丕在聽到蔡吉放他去救援官渡之後,表情也是由驚轉喜。激動之餘他亦快步上前向蔡吉躬身叩拜道,“多謝齊侯救助家父。”

“三位無需多禮。司空於情是孤長輩,於理是孤盟友,孤出兵救援乃是天經地義之事。趙將軍武藝高強,爲人忠厚,相信三位與其定會合作愉快。而孤稍後也會率部趕去官渡。”蔡吉大言不慚地保證道。話說今日這番佈置其實是經過蔡吉、賈詡等人認真商討後得出的結果。既然最終目標定做了稱霸河北,蔡吉的主攻方向便是袁紹的腹地而非官渡。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能講夏侯淵、徐晃、曹丕三人留在身邊礙事。爲此蔡吉便單獨撥出一隊人馬給此三人,讓其趕去官渡救援曹操。當然爲防止出現借兵不還的烏龍,蔡吉還需派一個自己人坐鎮其中,此人便是趙雲。

趙雲無論是在品性上。還是在志向上都與曹操南轅北轍。蔡吉相信曹操就算有本事讓石頭說話,也沒本事挖走趙雲。只不過趙雲性情敦厚,蔡吉怕他在曹操面前說不了謊,故而也就沒有告訴他自己的真實計劃。而以蔡吉對趙雲的瞭解,不知情的趙雲必能把戲“演”得連曹操都挑不出個錯來。

當蔡吉在平原城調兵遣將之時。身處官渡的袁紹正在爲夏侯淵等人的逃脫而大發雷霆。原來袁紹在開戰第一日向曹操誇下海口之後,便一直想要拿下夏侯淵等人的首級去向曹操炫耀。可誰曾想才每幾日的功夫,烏巢那邊便傳來了曹軍突圍的消息。

眼看着煮熟的鴨子就此飛走。袁紹當場便在帳中揮劍斬斷案牘怒道,“好個高覽,竟敢誆騙於朕!”

沮授眼見怒火中燒的袁紹大有問罪高覽的架勢。趕忙上前勸阻說。“陛下息怒。高覽將軍並非存心欺君。全因蔡安貞攻勢太猛,使高覽將軍首尾不能顧,方纔讓夏侯淵有可乘之機突圍。”

原來在夏侯淵突圍後沒多久,高覽就收到了袁紹命他防守豫州與青州交界地的聖旨。爲了推卸放走夏侯淵的責任,高覽將計就計故意將曹軍從烏巢突圍的消息推後了數日上報。如此一來便可以齊軍來勢兇猛作爲烏巢失手的藉口。因此這會兒的袁紹還以爲夏侯淵剛跑沒多久,根本想象不到其實夏侯淵已然同徐晃抵達平原向蔡吉搬來了救兵。

不過袁紹得到的情報雖有偏差,但關於齊軍攻勢兇猛這一條卻是這兩天來諸多戰報中都提到共通之處。先是青州,後是渤海。短短十天內齊軍勢如破竹地爲蔡吉將領地擴大了一倍,讓一貫高傲的袁紹既肉痛又惱怒。肉痛的是自己一個疏忽竟讓蔡吉那賤婢成火打劫佔取防禦薄弱的渤海等郡。惱怒的是無論是在青州還是在渤海,當地的軍民竟都沒有堅守城池。身爲青州別駕的辛評與渤海太守的龔紀更是帶頭降了蔡吉。氣得袁紹連連直罵二人忘恩負義。兩地百姓皆爲刁民。對此袁紹治下的軍民恐怕也是滿腹的委屈,畢竟袁氏的大陳國不過才立國一年而已。其治下百姓對大陳國的認同度又怎能同已有四百多年國運的大漢相提並論。

當然袁紹本人是不會做這方面反思的。若非官渡之戰已進入了最後的決勝階段,袁紹不想在已經看見曹操中軍大帳旗幟的緊要關頭前功盡棄,他可能早已鳴金收兵,轉而對付蔡吉,收拾那幫忘恩負義者去了。

因此在聽罷沮授的禁言之後,袁紹稍稍平復了一下情緒,轉而收起佩劍說道,“公與言之有理。是孤急躁也。”

難得見袁紹主動認錯的沮授在欣慰之餘,趕緊趁熱打鐵地向袁紹提議道,“陛下,蔡安貞眼下已佔據青州全境,臣以爲因讓高覽拖住蔡安貞,謹防其渡河攻掠魏郡。”

“罷了,朕這就封高覽爲東萊侯,命其將功贖罪,拿下蔡安貞。”袁紹想了一想之後,定下了這麼一條在他看來恩威並施的決斷。

可在沮授眼中袁紹的這一安排,雖耍了點小聰明意圖挑撥高覽與蔡吉死鬥,可實際的效果怕是並不好。須知東萊郡乃是蔡吉的起家之地,袁紹封高覽爲東萊侯只是一個空頭銜而已。用一個空頭銜來讓高覽攻擊比他實力強十倍的蔡吉,實在是有些貽笑大方。不過沮授也知這已是袁紹所能做出的最大讓步了。希望高覽在接到聖旨後夠聰明,能夠不爲所動,繼續窩在城池中與蔡吉周旋。這樣一來還能爲袁紹多爭取點時間消滅對面的曹操。

一想到曹操沮授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會萌生一股子無力感。他以前也知曹操是個難對付的角色,卻從沒料到曹孟德竟是這麼一個難纏而又堅韌的對手。沮授與袁紹之前也不是沒打過艱苦的攻城戰。當年的易京之戰堪稱天下第一要塞,袁紹付出了數萬兵馬以及在天崩地裂之術的幫助下方纔拿下易京。公孫瓚更是直接被嚇得自盡。可對面的曹操卻是個柴米不進之輩,無論是山崩地裂之術,還是一波又一波沒日沒夜的進攻,都無法摧毀曹操戰鬥下去的意志。加之蔡吉現在又在袁紹的後院點起了火。沮授就更擔心自家兵馬能否堅持到攻破曹營的那一刻。

袁紹雖沒沮授想得那麼多,但他也知道一旦魏郡受到攻擊,則鄴城也會有危險。卻見他在帳中繞了一圈後,煩躁地問道,“公路那廝還沒消息?朕讓其在後方守護兩道,這廝倒好跑沒影也!”

沮授心想袁公路爲人反覆,汝還信他?但話到嘴邊,沮授還是向袁紹開導道,“陛下,此番袁術怕是指望不上也。臣請陛下命二殿下和高州牧速速南下馳援冀州。”

沮授所說的二殿下和高州牧,正是袁紹的次子袁熙和他的外甥高幹。此二人一個鎮守幽州,一個鎮守幷州,是袁紹手上尚未動用的兩支完整力量。袁熙歷來與幽州的烏桓、鮮卑等部族關係不錯,手下的兵馬也都經歷過與公孫瓚的大戰。高幹的脾氣雖粗暴,但他通曉武略,在河北頗有聲望,與南匈奴單于欒提呼廚泉等人更是關係密切。當然沮授並不知曉,在另外一個時空的歷史中,高幹部作爲袁氏最後一支完整的軍團連曹操都不敢輕易動他。高幹本人則在袁氏兄弟反目的情況下,先投降曹操,後又趁曹操徵烏桓之際反曹,並最終在建安十一年才被曹操消滅。因此袁熙與高幹手上的兵馬不僅久經殺陣,且均以擅長騎射的騎兵爲主。一旦兩人南下馳援冀州,袁紹便可繼續安心在豫州與曹操廝殺下去。

“讓熙兒和乾兒南下?”袁紹略帶遲疑地皺了皺眉頭。當初袁紹之所以將袁熙與高幹分派到幽州和幷州,一來是爲了讓外放袁譚顯得公平,二來也是出於防守邊疆的考慮。須知幽並二州歷來多異族,且民風彪悍,袁紹可不放心將這兩個地區交給外人打理。

沮授看出了袁紹的猶豫,但如今的情勢又豈容袁紹有所猶豫。卻聽沮授一針見血地點明道,“陛下,若冀州都不保,要幽並又有何用?”

袁紹被沮授這麼一說,心想也對,冀州乃大陳國根基之所在,自己的國都、糧倉統統全在冀州。袁紹固然不信小小的蔡吉能一口吞下冀州,但也無法放任那女人的兵馬在冀州繼續肆虐下去。就這樣在權衡了一番利弊之後,袁紹終於拍板道,“傳令,命袁熙、高幹南下馳援冀州!”(未完待續)

第40節蒙面男子第三十一節 開拓眼界第四節入虎穴第七節 東萊名將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34節大戰在即第九節 魏宮對策第一百十五節 莽夫一回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八十一節 與子同袍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十七節奪寶奪命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61節張繡投降第34節大戰在即第六十四節 糧本位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47節積善道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八節 醫署病坊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六十九節 文姬歸漢第四節 東萊見聞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第一百三十三節 閒坐對弈第九節廢長立幼第十二節 齊法家第73節賈文和第六十六節 三月撒鷹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三十六節 含雷吐火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九十二節 爲何而戰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六十三節 改頭換面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45節復仇之火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六十四節 糧本位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五十四節 接風之宴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十九節 審時度勢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風起蓬萊卷》後記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第八十六節 黃河之上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50節在城闕兮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上)第一百二十五節 天資聰穎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第63節意欲何爲第二十二節 達成共識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下篇第四十五節 蔡吉的決心第四十節 攘與和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三十九節 栽下梧桐樹第十四節 兼併之禍第六十九節 襲烏巢第八十七節 不驕不謅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二十七節 衣帶詔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六十節 劍拔弩張第九十二節 爲何而戰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六十四節 侯府刺蔡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十九節 審時度勢第二十九節 本初稱帝
第40節蒙面男子第三十一節 開拓眼界第四節入虎穴第七節 東萊名將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34節大戰在即第九節 魏宮對策第一百十五節 莽夫一回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八十一節 與子同袍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十七節奪寶奪命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61節張繡投降第34節大戰在即第六十四節 糧本位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47節積善道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八節 醫署病坊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六十九節 文姬歸漢第四節 東萊見聞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九十九節 聯合艦隊第一百三十三節 閒坐對弈第九節廢長立幼第十二節 齊法家第73節賈文和第六十六節 三月撒鷹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三十六節 含雷吐火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九十二節 爲何而戰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六十三節 改頭換面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45節復仇之火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六十四節 糧本位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五十四節 接風之宴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十九節 審時度勢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風起蓬萊卷》後記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第八十六節 黃河之上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50節在城闕兮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上)第一百二十五節 天資聰穎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第63節意欲何爲第二十二節 達成共識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下篇第四十五節 蔡吉的決心第四十節 攘與和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三十九節 栽下梧桐樹第十四節 兼併之禍第六十九節 襲烏巢第八十七節 不驕不謅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二十七節 衣帶詔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六十節 劍拔弩張第九十二節 爲何而戰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六十四節 侯府刺蔡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十九節 審時度勢第二十九節 本初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