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節 踞爐火之上

十九歲的蔡吉眉目已然長開,不復初臨漢末時的稚嫩,而她那三十多歲的靈魂則在潛移默化間是爲輪廓分明的五官染上了一層超越年齡的嫵媚。平日裡蔡吉禮賢下士,歉遜接物,像一抹春風沁人心脾。但此刻她眉稍上挑,不怒自威間,一雙鳳目冷若寒潭,直將眼前少年的那點小心思扒了個無所遁形。

曹丕從未見過這樣蔡吉用這樣的眼神看他。哪怕是在初到龍口那會兒,蔡吉的言語雖透着客套,但她的目光卻是溫暖的。正因爲如此,曹丕才覺得只要揣摩對了齊侯的心思,自己就能高枕無憂。也正是抱着這一想法,曹丕先前纔會一口咬定自己要留下來,因爲他覺得蔡吉這是在試探自己。自己恰好可以藉機向齊侯表一下忠心。可這會看來,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蔡吉冷若冰霜的目光讓曹丕心虛地低下了頭。蔡吉卻完全無視曹丕的反應直接甩袖而出。

是的,蔡吉剛纔確實是在試探曹丕,但並非試探他的忠誠度。蔡吉可不相信曹操的兒子會在跟了自己五個月後萌生出所謂的忠誠。所以曹丕的回答在她看來既拙劣又不老實。從而也讓她打消了將曹丕安置在龍口的打算。

事實上,對於曹丕的態度蔡吉曾有過多次轉化。曹丕初到東萊時,蔡吉只當他是曹操將計就計派來的質子。一但消滅袁紹,盟約達成,曹丕也會回許都。畢竟兩者只是訂婚,沒必要像夫妻一樣待在一起。於是抱者好聚好散的想法,蔡吉那會兒對曹丕頗爲禮待。可曹操在白馬將曹丕推給自己的舉動,讓蔡吉很快意識到,曹丕怕是要在蔡營待上很長一段時間。短住和長待完全是兩個概念,所以蔡吉在接下來的時日裡改變了對曹丕的態度。養尊處優的“曹公子”變成了被呼來喝去的“子桓”。

說實話,蔡吉本不想如此“勢利”,但她的地位讓她不得不這麼做。女子的身份註定了蔡吉會比尋常諸侯遇到更多的挑戰。而婚姻就是其中之一。曹丕年紀雖小又是庶子,卻終究是曹操的兒子,是天子欽封的丈夫。在這個男尊女卑的時代。難保不會有人打曹丕的主意。畢竟一個出身尚可又有背景的男孩,在傳統上可比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更適合做諸侯。特別是在蔡吉的勢力日漸鞏固,曹丕日漸長大的時候。

所以蔡吉要在一開始就打破曹丕身爲丈夫,身爲曹氏子弟的權威性。試想一個平日裡替未婚妻牽馬沏茶的男孩,又如何能得將領和士大夫的青睞。於是乎。蔡吉在白馬之戰後開始公開將曹丕當成侍從使喚。現在齊營上下皆知曹丕不過是個留在齊侯身邊的質子,沒人會去提他那未婚夫的身份。眼見火後差不多了,蔡吉便尋了一個時機點明曹丕目前的處境,好讓那少年斷了想念,老老實實地在龍口做他的質子。曹丕想狩獵遊玩也好,唸詩做賦也罷,蔡吉都不介意,只要別給她找麻煩就成。

不過在將曹丕送回龍口之前,蔡吉還是決定再試他一試。沒曾想竟試出這樣一個結果。其實曹丕怎麼回答都沒問題。關鍵是他要對自己說實話。爲此蔡吉還多給了一次機會,可那小鬼依舊倔強地胡弄她。是的,曹丕在蔡吉眼中是倔強的。這種倔強並非指東往西的驢脾氣。而是明面上對你卑躬屈膝,心底裡卻從未放棄過反抗。曹丕不僅沒放棄反抗,甚至還想耍小聰明左右蔡吉的判斷。面對這樣一個麻煩的小鬼,蔡吉覺得還是將他拴在身邊比較好。

“見過主上。”

兩個路過的侍女打斷了蔡吉的思緒,擡頭一瞧發覺自己竟已在不知不覺間走到中庭。想到自個兒在這戰火連天的日子裡,還抽神細細琢磨一個十三歲少年的一言一行。蔡吉不禁有些啞然失笑。罷了,再怎麼說曹丕在另一個時空的歷史上是魏文帝,花點時間在他身上倒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不過也僅此而已,畢竟身爲一方諸侯蔡吉有太多的事需要處理。就像今晚她就要宴請剛剛投誠的劉詢等人。

那日柴真帶着蔡吉的口信誠惶誠恐地趕回了袁營。柴氏家主柴凌眼見蔣義渠部全軍覆沒早就動了投誠的心思。在聽罷柴真的傳話後,他當即聯合其他豪強曲部兵圍劉詢本陣。劉詢麾下的兵馬本就以豪強曲部爲主,身邊的親隨不過五百餘人。面對堆成京觀的三千首級,以及咄咄相逼的柴凌等人,劉詢也知大勢已去。但他並沒有像蔣義渠那般選擇死殉,而是順勢下坡地向蔡吉投了降。

事後蔡吉依照先前的許諾任命柴凌做了鉅鹿郡丞。至於劉詢則依舊留任鉅鹿太守。眼下鉅鹿郡的一干豪強曲部正在城外接受整編。蔡吉今夜宴請一干豪強,一來是爲了拉攏人心,二來也是要讓新舊手下熟悉熟悉。想到這裡,望着空中已然西斜的日頭,蔡吉隨口問道,“現在是何時辰?”

個子稍高的侍女連忙回答道,“回主上,剛過戊時。”

蔡吉估莫着離開席尚有一個時辰,又不想掉頭回那間充滿脂粉氣的閨閣。便打發了兩名侍女,兀自前往已成幕僚辦公之所的袁譚書房。看看有什麼新的戰報傳來。像是劉璋有沒有平定成都的叛亂;劉表和張羨在長沙打得怎樣了;劉備這些日子在幹什麼;孫策與周瑜又攻取了那些城池。當然蔡吉最關心的還是曹操與袁尚兩家的情況。

一踏進書房,蔡吉就明顯感受到了屋內氣氛的不對勁。但見辛毗等謀士幕僚正圍成一圈討論着什麼。待到衆人發現蔡吉站在門口,辛毗趕緊三步並做兩步地上前,將手中剛剛接到的戰報呈上道,“主上,袁術與于吉裡應外和,已奪下鄴城。”

“鄴城已易主?”蔡吉接過戰報沒有流露出多少驚訝之色。並不是說她不在乎這則消息,而是之前段娥眉曾向她報告過於吉正同袁術暗通勾結。可當蔡吉看完戰報之後,她的嘴角還是不自覺地抽了一抽,“攝政王?”

“據說是袁紹之妻劉氏以攝政王之位安撫袁術不稱帝。”辛毗跟着補充道。

“那位劉夫人啊。”蔡吉一面回想着當年在鄴城見劉夫人時的情景,一面同在場的幕僚依次就坐。不可否認,劉夫人能讓袁術那貨放棄稱帝。還真讓蔡吉頗感意外。畢竟袁術是出了名的貪戀皇權,否則當初他也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稱帝。至於劉夫人,在蔡吉的印象之中,此女除了善妒之外就是好耍弄權勢。袁氏落到今日這種四分五裂的地步,劉夫人要負相當大的責任。但若真是劉夫人阻止了袁術再次稱帝。那蔡吉倒還是真要對她刮目相看一番。想到這裡,蔡吉收起了手中的戰報,張口問道,“此事文和先生知曉否?”

“戰報剛到,尚未通知文和公。”辛毗拱手答道。

“去將文和先生請來。”蔡吉聽罷扭頭吩咐道。

“喏。”辛毗得令後,趕緊起身差人去找賈詡。跟着又回到蔡吉身邊進言道,“主上,鄴城驟然易主,城內軍心必然不穩。主上既已拿下黎陽。已無後顧之憂,不若就此發兵趕在曹操之前兵圍鄴城。”

“孤已與曹司空許下約定,司空攻鄴城,孤攻黎陽,各部相干。”蔡吉素手一擺道。

“此一時彼一時,主上大可以助曹司空攻鄴城之命出兵。”說這話的是蔡吉麾下的幕僚衛莊,此人經由科舉選拔,擅長縱橫之術。且有些辯才。所謂的縱橫術即合縱與連橫,合縱是幾個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一個強國,以蘇秦和東方六國爲代表;連橫是個一個強國與敵對集團的一個或幾個結成一個或多個聯盟,達到瓦解對方,各個擊破的目的,以張儀和秦國爲代表。在衛莊看來蔡吉之前聯合曹操對付袁紹乃合縱之術。現在袁紹已死,袁氏在兄弟逾牆間四分五裂,蔡吉理應調整戰略對付更爲強大的曹操。

蔡吉何嘗不知手下幕僚們的想法。確實,攻下鄴城能在政治上造勢。但這樣一來也破壞了曹蔡聯盟。就目前的情勢來說,蔡吉還不想這麼快同曹操翻臉。當然蔡吉也不會真把曹操當盟友。所以在權衡了一番利弊之後,蔡吉悠然笑道,“出兵助曹並不一定要圍攻鄴城。孤也可替司空追擊袁尚。”

衆幕僚耳聽蔡吉如此表態,不由個個眼前一亮。袁尚剛在朝歌被曹操擊敗,如今又被袁術奪了鄴城,他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逃竄北上。齊軍若追擊袁尚,勢必要深入幽並兩州。如此一來蔡吉的收穫並不會比圍攻鄴城來得少。不過一旁的辛毗還是皺了皺眉頭,向蔡吉追問道,“主上真不想要鄴城?”

蔡吉傲然道。“鄴城雖好,又怎比得上天下。孤既有心逐鹿,就不能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

“好個不能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賈詡帶着讚許的笑容邁步走進了書房。原來賈詡也想在赴宴之前來此地看看有沒有新戰報傳來,恰巧在門口碰到了傳信的小廝。在得知鄴城易主的消息後,賈詡當即加快了步伐趕到書房,還未進門就聽到了蔡吉那句“不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

“文和先生。”蔡吉起身相迎。對於賈詡所受到的禮遇,在場的幕僚雖心有羨慕,卻並沒有不滿之情。因爲誰都知道賈詡是蔡吉的師傅,其在齊侯幕府的地位僅次於遠在東萊坐鎮的郭嘉。更何況這段時間齊軍的行軍佈陣皆出自賈詡之手,衆人對他的手段與謀略亦欽佩不已。

然而賈詡卻不敢託大,卻見他信步上前,俯身一拜道,“見過主上。”

“文和先生不必多禮。快請坐。”蔡吉說罷讓賈詡坐到了自己的左手邊,跟着問道,“想必先生已知鄴城易主之事,不知先生對此有何看法?”

“老夫贊同主上不計較一城一地之失說。”賈詡言罷環視了一下在座的同僚,旋即又捻鬚補充道,“但老夫以爲主上因先與子義將軍會師,再追擊袁氏兄弟。”

“與子義將軍會師?若因此讓袁尚得以喘息,豈不是會貽誤戰機?”另一個幕僚譚修插嘴道。

賈詡掃了譚修一眼,淡然地向衆人分析道,“袁氏兄弟逾牆已久,而今袁術又強奪鄴城。就算主上與曹操按兵不動,袁氏叔侄亦會自相殘殺。”

賈詡的斷言博得蔡吉與在場幕僚的一致認同。畢竟現在的袁氏叔侄儼然已成天下人的笑話與前車之鑑。如果不是忌憚曹操也在攻掠河朔的話,蔡吉的幕僚會很樂意建議自己主公坐山觀虎鬥。所以這會兒的衆幕僚最在意的還是身爲自家盟友的曹操,曹司空。

卻見衛莊不無擔憂地說道,“就怕曹操拿下鄴城後會名聲大漲,並借勢在朝中一手遮天。”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名聲大漲不見得是好事。”賈詡揚聲說道。

對於賈詡的這一說法,蔡吉立即就聯想到了孫權上書勸曹操自立爲帝的典故。雖說歷史上曹操並沒有上當稱帝,不過這倒是給了蔡吉一點小小靈感。於是她朝着賈詡狡黠地眨了眨眼道,“曹司空爲人向來百無禁忌,又怎會爲名聲所累。孤還想助曹司空一臂之力爾。”

賈詡心知蔡吉一直以來都將曹操視作大敵,再見她此刻眼中又充滿了黠靈的笑意,不由玩味地反問道,“主上想如何幫?”

蔡吉脫口而出道,“爲曹司空請功。”

“爲曹操請功?”幕僚們發出了一陣譁然之聲。

“是。”蔡吉整理了一下思緒,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孤想向朝廷上書恢復丞相制,另上表曹操爲丞相,以彰其滅賊之功。”

能在蔡吉身邊做幕僚的人,自然不會是蠢鈍之輩。這不,蔡吉的話音剛落,明白她意思的辛毗,當即低聲驚呼道,“主上欲踞曹操著爐火上邪?”

蔡吉黛眉一挑,媚笑道,“此乃曹孟德應得之物。”

小劇場時間:

小蔡撒潑打滾:孤不是渣啊。。。不是渣啊。。。

柳丁拿筆:好,改一下設定。。。加個字。。。很渣。。。

小蔡:~~~~(>_<)~~~~

陪小朋友玩了一天,更新晚了,還請各位書友見諒。關於小蔡的外貌,偶考慮的半天還是決定遵從相由心生這一原則來設定。(未完待續)

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三十九節 栽下梧桐樹第八十九節 引狼入室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十八節 初抵小沛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第30節戰雲密佈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四十七節 吳營弔唁第七節 北海名士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第十一節 陽奉陰違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四十節 南陽許攸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一百十七節 困獸猶鬥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白娘子殺人事件(上)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六十節 劍拔弩張第30節戰雲密佈第八十五節 鏖戰急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七節 東萊名將第八十五節 鏖戰急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七節 北海名士第九節 黑山壓境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63節意欲何爲第一百零六節 說客魯肅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上架感言第五十九節 少年煩惱第一百零七節 踞爐火之上第69節入北海第51節二桃殺三士第一節踏雪尋友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十三節 大將軍第二十九節 本初稱帝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十六節 指鹿爲馬第三十七節 以和爲貴第二十三節 亂世梟雄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八節鄴城蒼蒼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五十三節 平城謀策第67節打道回府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十一節 陽奉陰違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上架感言第六十四節 糧本位第九十六節 有教無類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八十七節 鷸乎?蚌乎?漁翁乎?第六十八節 戰鼓擂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第65節陰謀陽謀第一百十九節 鹿門狂生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第十七節 慶功之宴第十節 血染峽谷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十二節 齊法家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二十四節 書閣初見第五十九節 少年煩惱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五十一節 曹氏兄弟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二十三節 府兵初戰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七十一節 下邳陳元龍第五十九節 大單于復更通知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一百零七節 踞爐火之上第七十六節 胡使來訪第二十節 鹽屯之策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十四節 兼併之禍
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三十九節 栽下梧桐樹第八十九節 引狼入室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十八節 初抵小沛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第30節戰雲密佈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四十七節 吳營弔唁第七節 北海名士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第十一節 陽奉陰違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四十節 南陽許攸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一百十七節 困獸猶鬥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白娘子殺人事件(上)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六十節 劍拔弩張第30節戰雲密佈第八十五節 鏖戰急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七節 東萊名將第八十五節 鏖戰急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七節 北海名士第九節 黑山壓境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63節意欲何爲第一百零六節 說客魯肅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上架感言第五十九節 少年煩惱第一百零七節 踞爐火之上第69節入北海第51節二桃殺三士第一節踏雪尋友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十三節 大將軍第二十九節 本初稱帝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十六節 指鹿爲馬第三十七節 以和爲貴第二十三節 亂世梟雄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八節鄴城蒼蒼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五十三節 平城謀策第67節打道回府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十一節 陽奉陰違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上架感言第六十四節 糧本位第九十六節 有教無類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八十七節 鷸乎?蚌乎?漁翁乎?第六十八節 戰鼓擂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第65節陰謀陽謀第一百十九節 鹿門狂生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第十七節 慶功之宴第十節 血染峽谷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十二節 齊法家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十二節 黨錮之禍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二十四節 書閣初見第五十九節 少年煩惱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五十一節 曹氏兄弟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二十三節 府兵初戰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七十一節 下邳陳元龍第五十九節 大單于復更通知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一百零七節 踞爐火之上第七十六節 胡使來訪第二十節 鹽屯之策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十四節 兼併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