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調整和改進

鐵匠臺上,沒有使用北宋經常使用的木炭,而是煤炭,還是經過處理過的焦炭。

煤炭是植物在地下埋藏多年,最終形成的一種化合物,因爲植物的不同,還有形成機理的不同,燃燒值也不同的。

在蒸汽機剛剛使用的時候,船用的煤炭,往往是熱量極高,這樣才能夠保證船舶的效率。

北宋的開採條件,甚至檢測方法,無法判斷出煤炭的熱力,不過,當把煤炭做了煉焦處理之後,熱力就可以較大的增加。

使用煤炭,是苗家莊鐵匠改革之中最大的變革,相對於木炭,煤炭的價格更低,特別是他們所處的位置,這可是大名府,後世河南山東交界的地方,是有大型煤田存在的。

大名府附近到時有不少煤礦,實際上,整個北宋,煤的使用量創了新高,在簡單的煉焦之後,焦煤的熱量上升,效率也開始提升了的,這也是鐵匠作坊的核心競爭力的。

實際上這個工藝,很多東西都調整的不多,可是最終的調整,就會展現到了造價上面。

在苗家莊的時候,最開始,還是跟普通的鍊鐵差不多,後來逐步降低,在離開的時候,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標準,不但效率高,浪費的減少,成本降低。

不過因爲沒有使用高爐鍊鐵,比起來大規模的鍊鐵,成本降低的不多,交通便利,各方面都管理跟上,還有使用煤炭,減少的成本,提升的效率,最終一斤鐵的價格,最終達到了37文,比之前,最少下將了接近一半左右。

這不是極限,在趙信看來,如果能夠把高爐鍊鐵和鍊鋼結合起來,鐵的成本會降低到原來的十分之一,也就是七八文的程度,這纔是最符合客觀規律的價格。

只不過那是以後的事情,趙信現在最關鍵的,是賺到錢。

實際上,37文的價格,競爭力非常的高,單純的鐵,價格都非常有競爭力,以70左右的價格,少10文一斤,基本上可以碾壓一切了,

看起來從80文降低到70文,這個幅度不多,所有的鐵製品,可不是一兩斤,一把鐵棍都有十來斤的重量,這種情況下,減少10文的成本,對於成品來說,可能就是一兩百文,這個價格非常的有誘惑力。

雖然說,定海軍千頭萬緒,趙信還是沒有離開,他需要先把這裡給捋順了,工業化的生產,有很多東西是可以調整,這跟之前鐵匠的調整不太一樣。

原來的饅頭肥皂這些的東西,暫時沒有什麼可以提升的地方,畸變有,都是細微之間的,可是工業化生產,這不一樣,一點點的疏忽,就會造成巨大的浪費,而一點點的提升,就會讓成品率和成本大幅度的降低,在北宋這個時空,沒有人能夠替代他做出這個調整。

工業化生產,是一種全新無比的東西,比如說一些協調統籌,讓所有人都的投入到一個事情上面,讓每一個環節之中,都差不多的前提下,看起來,每一人的工作量沒有太大的提升,可是最終,整體的效率提升的非常的高,在一系列的環境之中,進行一些調整,這算到了每一個單位之中,就可以的提升不少。

估計,不可能如同之前,一下子腰斬,可是最少也可以壓縮個十文左右,也就是說,鐵的價格降低到30文以內。

10文左右,看起來不起眼,可是一天如果是40萬斤的話,一天就可以節約成本4000貫,在這個總量提升到一定程度上面的的,最終的量能可怕到要命。

大型工業產品,別說是10文了,半文都是一個可怕到極點的數字,特別是量能突破的程度。

趙信爲什麼選擇鐵,因爲在一定的量能到達之前,鐵的需求量是不會減弱多少的,甚至伴隨着價格的降低,一些新的用途會開發出來。

比如說,北宋現在,鐵的用途大部分都是菜刀,農具,一些鐵棍等必須的鐵製品,還沒有進入到其他的領域。

可是當鐵的價格降低的時候,可以利用的領域也就會多了,比如說餐具,比如說各種的日常用品,甚至是一些機器工具。

鐵是一個可塑性很強,性能很卓越的一種材料,他可以廣泛的應用到生活之中的各個領域,只不過因爲價格高昂關係,還沒有大規模的運用到生活之中。

趙信在簡單的瞭解了一下工坊的情況之後,沒有離開大名府,而是留下來了,他需要親自的看看,這個冶煉的過程還有什麼要改進的地方,這對於他們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他關係到了最終的成本,而成本決定了利潤。

如果這個工坊,能夠全力以赴的話,每天可以生產40萬斤的鐵,他的成本每降低1文,就是400貫,而生產量每提升10萬斤,就又是很可怕收入提升。

200多個臺子,進展到了600多個,伴隨着人員的增多,一些問題開始出現。

比如說,之前在苗家莊從來都沒有出現的配合問題,已經出現了,煤炭,原料,鐵,鋼,這基本上,就是冶煉的幾個重點,之前小規模生產的時候,不容易出現他們之間的配合,在這裡出現了。

之前,鐵匠只是因爲每月5貫的月俸而來的,現在,知道了這個提成的標準,每天400斤鐵的話,可以得到800文,一天就是快一貫,頓時投入了巨大熱情。

一些人延長的工作時間,一些人加大的工作強度,這就造成了基本上,每一個鐵匠臺,都微微的有些超出。

這是一個好事情,可是好事情匯聚到一起,就不好了,原料跟不上,鐵,鋼必須要一定的比例,煉製的過程也微微有些不同,而相對於鐵而言,鋼的性能更好,提成更高,很多人就少冶鐵,多鍊鋼。

這是人之常情,是人都想要多賺點錢,這沒什麼,可是比例失調之下,原料沒有了,最終造成了長達1個時辰的徹底停擺。

這只是大規模冶煉遇到的第一個大的問題,其他的小問題,也層出不窮。

王鬆都被這樣的問題弄得是焦頭爛額了,這才600臺,就出現了這麼多問題,以後,跟趙信說的,1000臺,甚至兩班三班倒的時候,該有多少問題啊。

王鬆甚至求助於趙信,卻沒想到,趙信聽了王鬆的話之後,就笑了,他有些太杞人憂天了。

是工業生產,就必定會出現問題,而且各種各樣的問題還不少,怕的不是出問題,而是不出問題。

趙信不可能長時間的在這裡,定海軍,還有廂軍,這些都是千頭萬緒的,定海軍纔是根基,大名府的鐵匠作坊,是爲了賺錢而出現的,不能顧此失彼。

在大名府的時候,不能夠把問題處理完畢,等到趙信離開的時候出現那個麻煩可就大了。

他準備趁這個機會,做出一個標準,就跟之前的鍊鐵一樣,總結出最適合的一條標準,大家按照這個來就好了。

原材料配比的問題,這是一個小問題,只是一個協調的問題,在佈置的時候,流出來一定的餘量,並且強制的命令某些狀態之下,必須要做出來一部分的鐵。

出現問題,解決問題,然後總結經驗,在王鬆目瞪口呆之中,整個鐵匠工坊規章制度,以肉眼看的到的速度,迅速的成型,從最初到最後,從簡單的物料的配比,到一些配合,甚至是工作的時間上面,都有詳細的要求。

總之規定的非常詳細的,事無鉅細的。

對於任何人來說,改變都是不容易的,讓人從無序的工作轉爲有序的工作,這是相當困難的,很容易就產生反彈。

可是這一點,在這個工坊之中,是沒有的,不是沒人挑戰之前的冶鐵規章,甚至那個規章也不是硬性的佈置下來的,可是所有挑戰者都會受到懲罰。

或者勞動強度加大了,以前可能用8個時辰就可以做好的工作,現在10個時辰都未必能夠做的好的,而且產出也降低了,在加上一些廢品率,不但不賺錢,還虧錢。。

正是有這個例子,這個規章制度,也順利的推行下去,所有人都吃驚的發現,只是按照這個規則來,整個工坊不再亂糟糟的,一些不應該出現的浪費,就沒有出現,所有的東西都井井有條,該出現的東西就會出現,效率提升了3成都不止。

大規模生產,本應該比小批量的生產慢,因爲人多了,相互出現影響,可是在趙信的調整之下,相互之間的影響,降低到了最低的程度,反而產生了類似催化的效果,比如說,一些半成品,可以直接的送到另外的冶煉臺上,這有些類似於流水線,又有些不同的,讓效率增加。

本身一個臺大概是400斤的產量,增加到了570斤左右,效率提升,耗費降低,整個成本進一步的降低。

趙信很清楚,到了現在這種程度,規章制度已經差不多了,剩下的需要在逐步的生產和摸索之中,逐步的提升,雖然有空間卻不大。

他沒有打算在這個冶煉深入進去,將來必然會被鍊鋼爐取代,差不多就得了,在生產量穩定了之後,他必須要考慮產品的方向了。

第二百七十九章 他還活着第一百五十二章 熱情和逢集第七百五十六章 鋼鐵基地第一百六十三章 鹹鬆的鹹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國第一百二十九章 發泡劑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七百二十三章 暴露了!第二百二十五章 大包大攬和沒錢第六十八章 拆卸落月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國博弈第二百四十六章 危機降臨第七百零四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七十六章 破壞測試第七百八十九章 瀋陽車站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路波折第三百八十六章 勘驗第四百五十二章 造船技術第六百三十八章 車站和地皮第三百四十六章 水泥路 鐵路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加資金第一百五十七章 韋家的選擇第六百二十一章 飛魚級第六百九十一章 軍制改革第一百零七章 再造奇蹟第三百九十三章 離開渭州第二百一十五章 利潤驚人第一百二十八章 漫長燒結第二百四十二章 爭上城頭第三百一十四章 攻城開始第二百三十七章 韓琦和歐陽修第七百零五章 北方大本營第四百五十八章 城市化和工業第三百四十一章 震動朝野第六百八十六章 統計報告第三百零九章 神兵利器第八百六十四章 付出的代價第二百八十七章 港口選擇第四百七十二章 破冰船第二百八十九章 國本之爭第二百一十七章 價格和利潤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三百四十三章 廷議驚雷第四百一十九章 移民政策第八百四十三章 鉅額花費第一百四十三章 廉價肉包第二百二十五章 大包大攬和沒錢第五百一十二章 禁軍換裝第六百七十八章 重挫遼軍第三百六十二章 800里加急第六百九十六章 慶曆七年底第五十四章 老式步弩第一百九十六章 護城河第一百二十七章 煉器還是煉丹第一百零三章 近代軍隊第二百四十九章 留守曹劌第一百五十五章 分銷代理第三百三十九章 要的起麼第二百三十七章 死間第三百零九章 神兵利器第三百八十五章 接待困擾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五十三章 器械固守第一百九十二章 臨界點第四百九十六章 可觀收益第七百八十四章 輪船的研究第四百七十九章 母子天倫第三百二十五章 長驅直入第七百九十四章 下馬威第七百四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五百五十章 第四港口第六十六章 有錢的水匪第六章 夜究卡牌第三百二十一章 攻城和博弈第四百二十八章 施政理念第八百五十八章 養殖場第二百八十三章 人的力量第二百六十八章 滿載而歸第六百八十章 人力危機第三百零四章 懸旨匾後第二百六十一章 分配比例第一百八十三章 薛玉的遺憾第六百五十六章 親臨琉球第五十七章 設計丹木第二百三十五章 瞭解元昊第一百零四章 薛玉迴歸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戰長弓技能第一百零一章 忠誠變化第一百九十一章 海上貿易第三百八十六章 勘驗第四百四十七章 資金來源第三百五十六章 元昊和肅州第五百二十三章 帆布廠第四百三十二章 樞密院中第七百九十九章 北宋頑疾第四百五十九章 人口和污染第二百四十三章 調整和改進第三百八十四章 經濟拉動第五百七十三章 長牆建功第三百三十四章 無奈的堡壘
第二百七十九章 他還活着第一百五十二章 熱情和逢集第七百五十六章 鋼鐵基地第一百六十三章 鹹鬆的鹹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國第一百二十九章 發泡劑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七百二十三章 暴露了!第二百二十五章 大包大攬和沒錢第六十八章 拆卸落月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國博弈第二百四十六章 危機降臨第七百零四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七十六章 破壞測試第七百八十九章 瀋陽車站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路波折第三百八十六章 勘驗第四百五十二章 造船技術第六百三十八章 車站和地皮第三百四十六章 水泥路 鐵路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加資金第一百五十七章 韋家的選擇第六百二十一章 飛魚級第六百九十一章 軍制改革第一百零七章 再造奇蹟第三百九十三章 離開渭州第二百一十五章 利潤驚人第一百二十八章 漫長燒結第二百四十二章 爭上城頭第三百一十四章 攻城開始第二百三十七章 韓琦和歐陽修第七百零五章 北方大本營第四百五十八章 城市化和工業第三百四十一章 震動朝野第六百八十六章 統計報告第三百零九章 神兵利器第八百六十四章 付出的代價第二百八十七章 港口選擇第四百七十二章 破冰船第二百八十九章 國本之爭第二百一十七章 價格和利潤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三百四十三章 廷議驚雷第四百一十九章 移民政策第八百四十三章 鉅額花費第一百四十三章 廉價肉包第二百二十五章 大包大攬和沒錢第五百一十二章 禁軍換裝第六百七十八章 重挫遼軍第三百六十二章 800里加急第六百九十六章 慶曆七年底第五十四章 老式步弩第一百九十六章 護城河第一百二十七章 煉器還是煉丹第一百零三章 近代軍隊第二百四十九章 留守曹劌第一百五十五章 分銷代理第三百三十九章 要的起麼第二百三十七章 死間第三百零九章 神兵利器第三百八十五章 接待困擾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五十三章 器械固守第一百九十二章 臨界點第四百九十六章 可觀收益第七百八十四章 輪船的研究第四百七十九章 母子天倫第三百二十五章 長驅直入第七百九十四章 下馬威第七百四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五百五十章 第四港口第六十六章 有錢的水匪第六章 夜究卡牌第三百二十一章 攻城和博弈第四百二十八章 施政理念第八百五十八章 養殖場第二百八十三章 人的力量第二百六十八章 滿載而歸第六百八十章 人力危機第三百零四章 懸旨匾後第二百六十一章 分配比例第一百八十三章 薛玉的遺憾第六百五十六章 親臨琉球第五十七章 設計丹木第二百三十五章 瞭解元昊第一百零四章 薛玉迴歸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戰長弓技能第一百零一章 忠誠變化第一百九十一章 海上貿易第三百八十六章 勘驗第四百四十七章 資金來源第三百五十六章 元昊和肅州第五百二十三章 帆布廠第四百三十二章 樞密院中第七百九十九章 北宋頑疾第四百五十九章 人口和污染第二百四十三章 調整和改進第三百八十四章 經濟拉動第五百七十三章 長牆建功第三百三十四章 無奈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