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三生 (二)

“臣附議,五家伐周,定可將郭氏一族連根誅滅!”樞密副使趙華眼神一亮,果斷在張元徵身後表示贊同。順勢,還隱隱點明瞭張元徵不識數的事實。

張元徵也不計較,笑了笑,低聲補充道:“幽州韓氏乃遼國養的一頭惡犬,當然不能單獨算一家。只要大遼皇帝願意出兵,幽州韓氏願意出兵得出,不願意出兵也得出!”

“還是單獨派人跟韓匡嗣打聲招呼爲好,否則,其難免會出工不出力!”趙華臉色微微一紅,笑着提議。

他二人分別是武將和文臣之首,既然意見已經基本上達成了一致,其他文武心中縱有疑慮,也不方便當衆再說出來了。於是乎,今日的廷議很快就定了調,冬天時暫且按兵不動,積聚力量,同時派遣使節連橫各國。力爭在明年開春時,無路大軍多頭並進,攻入汴梁,分了“僞周”的如畫江山。

這個策略可行性很高,然而執行起來,卻頗費力氣。

首先,北漢只與另外四家當中的遼國、幽州接壤,想要跟西蜀、南唐聯絡,必須繞過大周的地盤。

其次,眼下遼國的內亂雖然已經結束,天順皇帝耶律璟,卻沒有任何實權。大遼的內政外交,全掌握在北院大王耶律屋質之手。而那耶律屋質害怕自己成爲史弘肇第二,輕易不敢離開駐地半步。所以,遼國即使出兵,可供派遣的兵馬數量也非常有限,想重來一次耶律德光入汴,短時間內絕無可能。

再次,就是保密問題了。大遼國的高官裡頭,有很多都是遊牧部落酋長,心中壓根兒不存在保密這個概念。而這幾年滄州跟遼國各部做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任何事情只要部落頭領們知道了,用不了幾天,滄州那邊就會知道,消息傳得比奔馬都快!

五家相約伐周的消息既然傳到了滄州,就不可能不在最短時間被送往汴梁。大周皇帝柴榮聞聽,勃然大怒。立刻就將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員請入皇宮,共同商量應對方略。

他雖然在登基之時,得到了符彥卿、高行周、常思、馮道、白文珂等一干老臣的聯手擁戴,但畢竟才只做了一個多月的皇帝,威信還遠遠沒有豎立得起來,更無法做到像傳說中那樣一言九鼎。因此,情況剛剛由張永德介紹完畢,底下的文武官員,立刻就分成了水火不容的兩大派。

符彥卿和高行周都已經返回各自的封地,武將自然由資格最老的常思爲首,擦拳磨掌,要與來犯各路敵軍決一死戰。只要大周能將五家入侵者一一擊敗,就可以趁勢發起反攻,北上燕雲,南下吳越,西入巴蜀。即便再不濟,也能逆勢攻入太原,徹底解決掉劉崇父子這一路隱患!

而大多數文官,則以馮道爲首,堅定地認爲,先主郭威剛剛逝世,王峻和王殷的叛亂也剛剛平息,大周的元氣尚未完全恢復,倉促與多路敵軍交戰,實乃下下之策。最好的選擇是,分頭送給遼國、孟蜀、南唐一些好處,令僞漢的謀劃徹底落空。然後花費數年臥薪嚐膽,積蓄實力,待國內百業俱興之後,纔可出兵先滅北漢,再圖南唐、孟蜀;待將腹背之敵挨個消滅乾淨之後,再起傾國之兵,與契丹決一死戰!

當然,也有個別文官如範質、呂餘慶等,想法更傾向於常思。但與馮道、魏仁浦等老臣比起來,他們畢竟人微言輕,起不到任何作用。

同時,也有一些武將中的異類,如曹彬、李漢瓊、郭進等,也認爲馮道的提議更爲穩妥。但是,與範質、呂慶餘等文官一樣,他們幾個在常思面前,也屬於小字輩。意見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雙方的說法都有道理,彼此不能妥協。爭論來爭論去,話語中就帶上了煙火味道。其中以楊光義的話,聽起來尤爲刺耳。“那劉崇老賊爲了討好契丹,以區區十州之地,每年就要向契丹人上供絹二十萬匹,糧草生鐵無數。逢年過節和契丹賊酋的生日,還得再額外增加一筆孝敬。我大周的疆域是僞漢的七倍有餘,想讓收買契丹人不出兵,豈不是得花費上百萬貫才行?諸君口口聲聲說許以好處,許以好處,這上百萬絹,誰又肯自家掏?還不是要搜刮民脂民膏!”

“可不是麼?給契丹百萬,給孟蜀、南唐、幽州一家二三十萬,再加上沿途損耗,差不多就得兩百萬計。”大將王全斌也是個暴脾氣,衝着馮道及其身邊的人,一邊笑一邊撇嘴,“呵呵,從自家百姓頭上刮來,再轉手送將出去。這一進一出,恐怕有些人會吃得滿嘴流油!”

這下,可是揭了太多人的短。自打後唐明宗以來,各朝各代,文臣武將,就很少有兩袖清風者。包括大周,立國時間雖然短,太祖皇帝郭威雖然簡樸到最後以紙衣瓦棺入葬,衆文武大臣的宅院,卻一個修得比一個富麗堂皇。特別是前樞密使王峻和樞密副使馮道的私邸,簡直都是小一號的皇宮。內部陳設,甚至比皇宮裡面還要奢華!

當即,吏部尚書,鄭國公張昭就站了起來,顫抖着雪白的鬍子,大聲斷喝:“豎子,豈能如此血口噴人?各部經手錢糧,都有賬冊,先皇在位時,每年也會派遣專人複覈,不敢說每一筆進出都清清楚楚,至少其中九成九,都經得起查驗!”

“是啊,做假賬麼,誰不會?”王全斌火氣上來,纔不在乎張昭的鬍鬚是白色還是黑色,撇撇嘴,冷笑着還擊,“不信咱們就覈實各位的家產,誰家的田產宅院及庫中所藏,如果也能進出有賬,清清楚楚,並且總額低於十年俸祿之和,就當我剛纔是在放屁!”

此話,比先前那句還要過分,頓時,如同滾油中落入了一滴冷水,掀起了劇烈的反應。非但絕大多數文官忍無可忍,甚至連一些武將,也都對王全斌怒目而視。

而那王全斌,卻毫無自覺,繼續冷笑着補充,“怎麼,我說錯了麼,諸君誰的家產,都是清清白白而來?百姓供着爾等吃穿,供着爾等揮霍無度,先皇對爾等監守自盜,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大敵當前,爾等卻不思拼將一死報效國家,卻仍然琢磨着如何從老百姓頭上搜刮更多的錢糧,然後截留好處自肥。爾等對外卑躬屈膝,拿錢不當錢。對內則殘忍兇暴,敲骨吸髓。如此一羣忘恩負義之輩,國家養爾等何用?還不如喂幾條狗,好歹賊人來了,也能張開嘴巴汪汪幾聲!”

“你,你該死!”鄭國公張昭被數落得眼前陣陣發黑,手指王全斌,哆哆嗦嗦地反擊,“文官屁股底下不乾淨,爾等就乾淨了。論家產之厚,誰比得上你的老上司常克功?!”

“老匹夫無恥!”作爲常思的心腹和弟子,楊光義怒不可遏。一個箭步跳到張昭面前,拳頭高高舉起,“我師父的家財,都是放錢吃利息而來,比你等清白得多。”

“鄭公,請慎言!”唯恐楊光義當着柴榮的面兒毆打大臣,犯下不恕之罪,韓重贇趕緊閃身擋在了兩人之間,大聲斷喝。

緊跟着,原本準備最近就離開汴梁的鄭子明也站了起來,將楊光義強行拉回武將行列。臨回頭之時,卻衝着張昭看了一眼,臉上的表情似笑非笑。

鄭國公張昭這纔想起來,常思的兩個女婿都是誰?頓時脊背處就是一涼。趕緊收起肚子裡的委屈,斟酌該如何去補救。還沒等他把說辭編好,卻見常思長身而起,走到柴榮的御案前,大聲說道:“陛下,臣常思,在澤潞兩州放貸圖利,多年來,得利息數十萬,除去養兵和築城的花銷,還能折銀十萬。今日願將本錢和利息一併捐獻於陛下,以充抵禦外辱之資!”

“這……”話音落下,非但張昭本人,先前跟着他一道對常思含沙射影的衆文官們,也全都目瞪口呆。緊跟着,就紛紛低下了頭,臉孔紅得如同猴子屁股。

澤潞節度使常思有錢,會賺錢,這是衆所周知的事實。常思當年以五百親兵平定澤潞兩州,以高利貸逼迫地方豪強對自己俯首帖耳的創舉,也是得到了劉知遠的默許,並且令很多文官表示歎服。今天張昭被王全斌擠兌狠了,情急之下去翻常思的舊賬,原本做得就有些虧心。而常思毅然將高利貸的本錢和利息都交給國家的舉動,更令許多人自慚形穢!

唯獨瀛國公馮道,此刻依舊氣定神閒。見衆文官紛紛低頭看地,笑了笑,朝着唐國公常思輕輕拱手,“唐公,好手段,用十萬錢息和百萬不可能收得上來的舊債,逼滿朝文武三緘其口,這筆買賣,絕對合算。”

說罷,也不管常思如何反應,將身體又迅速轉向柴榮,鄭重躬身行禮,“陛下,老臣家底兒雖然沒有唐公豐厚,也捐捐出良田三千頃,汴梁城內商鋪十二間,連同貨物,本錢,大概也能湊出十萬貫上下。不做抵禦外辱之資,只做收買敵國權臣之本,令其想方設法阻止各自的國主出兵,避免我大週四面受敵!”

“微臣願捐資兩萬,收買敵國!”

“微臣家底單薄,願捐資一萬貫,換取我大周百姓休生養息!”

“微臣願意捐資……”

“微臣……”

無論任何時候,文官的頭腦都比武將靈活,紛紛跟在馮道身後,鄭重表態。

捐出部分家產雖然令人肉痛,可是跟讓主戰派的意見佔據上風比起來,這點痛楚就可以直接忽略了。況且以前太祖皇帝念舊情,不追究大夥損公肥私,新皇帝卻未必有如此“雅量”。捐出部分家財換取對以往的貪污行爲不予追究,這筆買賣,怎麼看怎麼划算!

“夠了,諸位愛卿的意思,朕明白了!”事關國家生死的廷議,竟然變成了募捐大會,柴榮被氣得臉色鐵青。用手拍了下桌案,大聲吩咐,“陳留侯何在?替朕把衆愛卿剛纔的捐獻數額記錄在案,擇日將捐獻收齊,充實國庫!”

“臣遵命!”趙匡胤大步上前施禮,然後接過太監送上了紙筆,就開始動手“記賬!”

“真收啊?”衆官員肉疼地偷偷咧嘴,卻沒膽子當場耍賴,只好低下頭,默默地盤算,自己家裡那些產業可以讓出,哪些地方可以挪些錢財來,以彌補今天因爲一時衝動所造成的虧空。

將衆人臉上的表情看在了眼裡,柴榮嘆了口氣,將目光再度轉向常思,“唐公,當年你在澤潞兩地放債之舉,乃是爲了逼迫地方豪強們就範的權宜之計。朕聽先皇不止一次說過,先皇對此事也頗爲贊同。然而,事情已經過去四、五年了,澤潞兩州的城防都已經整飭完畢,地方豪強們也沒有力氣繼續殘民自肥,所以,錢息朕收下,至於本金的債條,你回到任上之後,就一把火全燒了吧!”

“老臣已經將其獻給了陛下,陛下說燒,老臣絕無二話!”常思早就想好了自己該怎麼辦,再度站起身,肅立拱手。

“唐公坐,朕絕不辜負您老的一番苦心!”柴榮虛按了一下手臂,示意常思落座。隨即,又大聲吩咐,“來人,替朕擬旨,唐公常思,有大功於國,晉中書令,唐王。賜汴梁城外莊園一所,良田一千畝,以嘉其忠!”

“謝陛下!”常思第三次起身,恭恭敬敬給柴榮行禮。

君臣之間如此做作,武將們焉能還轉不過彎子來。也學着先前的文臣們那樣,紛紛表態要捐錢捐物,替國家籌備軍資,以御外寇。

柴榮對武將與文官們一視同仁,照先前的辦法,讓趙匡胤負責把大夥答應捐獻的錢財一一記錄在案。然後又勉勵了武將們幾句,笑着說道:“父皇剛剛龍駑歸天,僞漢就敢聯合諸國伐周,實在辱我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況且用錢縱使能買來一時平安,卻易令我大週上下心生懈怠。今後凡有外敵入侵,無論打得過,打不過,首先想到的就是花錢消災。長此以往,日削月割,我大周亡國無日矣!”

“陛下,即便大唐太宗剛剛即位之時,亦有渭水之恥。可短短几年之後,便令突厥灰飛煙滅!”馮道越聽越不對勁兒,趕緊起身行禮,大聲打斷。

“朕不是唐太宗!”柴榮心裡微怒,皺了皺眉,低聲迴應。

“大唐太宗,當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幾朝幾代就只知道順着國君意思說話的馮道,今天卻突然一反常態,又躬了下身,大聲補充,“但陛下卻可以大唐太宗爲楷模。此生甭說與其比肩,只要達到其一半,則天下幸甚!”

“你,你……”柴榮即便再尊老敬賢,也被氣得臉色鐵青。忍了又忍,咬着牙道,“瀛國公說得是,朕開春之後,就效仿唐太宗,御駕親征太原!”

明知柴榮已經到了暴怒的邊緣,馮道卻絲毫不做收斂,搖搖頭,冷笑着提醒。“陛下慎重,當心做了石重貴第二,喪師辱國!”

“住口,漢軍不過是一羣烏合之衆,朕,朕麾下有子明,有元朗,有諸位將軍,定然如泰山壓卵!”

“陛下不是泰山!”

“你……”柴榮終於忍無可忍,拔出寶劍,對着御書案狠狠劈下,“休要胡說!朕意已決,親征太原。羣臣如敢再出言慢我軍心者,有如此案!”

“喀嚓!”書案從中央應聲而斷。柴榮扭過頭,提劍不顧而去!

第九章 奪帥 (九)第九章 血與水 (一)第十章 易鼎 (三)第二章 款曲 (八)第九章 血與水 (一)第五章 迷離 (七)第六章 君王 (四)第六章 破繭 (九)補8號欠賬第九章 暗流 (三)第二章 霜刃 (七)第二章 重逢 (八)第四章 虎狼 (七)第六章 破繭 (三)(補30號病假)第九章 萍末 (四)第九章 萍末 (七) 第二更第九章 暗流 (五)第二章 風雲 (十)第七章 塵緣 (四)第十二章 少年 (九)第九章 萍末 (三)第五章 黃雀 (四)第一章 問道 (二)第二章 款曲 (一)第八章 烏鵲 (四)第四章 虎雛 (二)第四章 歸來 (九)第一章 家國 (五)第一章 磨劍 (六)第六章 紅妝 (四)第一章 磨劍 (二)第八章 崢嶸 (八)第七章 勁草 (二)第九章 奪帥 (九)第九章 長纓 (一)第七章 鹿鳴 (七)第七章 仕途 (一)第三章 收穫 (三)第六章 綢繆 (八)第七章 治河 (二)第一章 磨劍 (六)第七章 治河 (十)第五章 逝水 (九)第三章 耕耘 (一)第五章 逝水 (五)第十章 易鼎 (一)第五章 草谷 (二)第九章 暗流 (五)第十二章 年少年 (四)第八章 烏鵲 (六)第三章 父子 (十)第九章 奪帥 (五)第三章 父子 (六)第十章 狂風 (六)第九章 萍末 (二)第四章 饕餮 (四)第三章 父子 (四)第十一章 磐石 (二)第三章 抉擇 (八)第五章 逝水 (九)第九章 血與水 (五)第一章 磨劍 (四)第七章 治河 (七)第三章 衆生 (六)第十二章 少年 (十)第八章 麋鹿 (一)第六章 綢繆 (八)第七章 鹿鳴 (一)第三章 抉擇 (八)第四章 撲朔 (九)第五章 逝水 (五)第一章 家國 (一)第九章 萍末 (一)第七章 勁草 (四)第一章 新春 (一)第九章 長纓 (八)第一章 磨劍 (七)第五章 迷離 (二)第二章 款曲 (五)第八章 雄關 (四)第六章 帝王 (五)第九章 暗流 (七)第六章 綢繆 (一)第六章 帝王 (三)第四章 虎雛 (十)第六章 紅妝 (七)第二章 款曲 (一)第六章 君王 (五)第一章 磨劍 (七)第七章 鹿鳴 (六)第八章 麋鹿 (三)第一章 磨劍 (八)第三章 收穫 (七)第七章 國難 (二)第七章 鹿鳴 (一)第五章 草谷 (七)第三章 颶風 (十)第四章 撲朔 (八)第八章 人心 (七)第四章 撲朔(四)第八章 雄關 (七)
第九章 奪帥 (九)第九章 血與水 (一)第十章 易鼎 (三)第二章 款曲 (八)第九章 血與水 (一)第五章 迷離 (七)第六章 君王 (四)第六章 破繭 (九)補8號欠賬第九章 暗流 (三)第二章 霜刃 (七)第二章 重逢 (八)第四章 虎狼 (七)第六章 破繭 (三)(補30號病假)第九章 萍末 (四)第九章 萍末 (七) 第二更第九章 暗流 (五)第二章 風雲 (十)第七章 塵緣 (四)第十二章 少年 (九)第九章 萍末 (三)第五章 黃雀 (四)第一章 問道 (二)第二章 款曲 (一)第八章 烏鵲 (四)第四章 虎雛 (二)第四章 歸來 (九)第一章 家國 (五)第一章 磨劍 (六)第六章 紅妝 (四)第一章 磨劍 (二)第八章 崢嶸 (八)第七章 勁草 (二)第九章 奪帥 (九)第九章 長纓 (一)第七章 鹿鳴 (七)第七章 仕途 (一)第三章 收穫 (三)第六章 綢繆 (八)第七章 治河 (二)第一章 磨劍 (六)第七章 治河 (十)第五章 逝水 (九)第三章 耕耘 (一)第五章 逝水 (五)第十章 易鼎 (一)第五章 草谷 (二)第九章 暗流 (五)第十二章 年少年 (四)第八章 烏鵲 (六)第三章 父子 (十)第九章 奪帥 (五)第三章 父子 (六)第十章 狂風 (六)第九章 萍末 (二)第四章 饕餮 (四)第三章 父子 (四)第十一章 磐石 (二)第三章 抉擇 (八)第五章 逝水 (九)第九章 血與水 (五)第一章 磨劍 (四)第七章 治河 (七)第三章 衆生 (六)第十二章 少年 (十)第八章 麋鹿 (一)第六章 綢繆 (八)第七章 鹿鳴 (一)第三章 抉擇 (八)第四章 撲朔 (九)第五章 逝水 (五)第一章 家國 (一)第九章 萍末 (一)第七章 勁草 (四)第一章 新春 (一)第九章 長纓 (八)第一章 磨劍 (七)第五章 迷離 (二)第二章 款曲 (五)第八章 雄關 (四)第六章 帝王 (五)第九章 暗流 (七)第六章 綢繆 (一)第六章 帝王 (三)第四章 虎雛 (十)第六章 紅妝 (七)第二章 款曲 (一)第六章 君王 (五)第一章 磨劍 (七)第七章 鹿鳴 (六)第八章 麋鹿 (三)第一章 磨劍 (八)第三章 收穫 (七)第七章 國難 (二)第七章 鹿鳴 (一)第五章 草谷 (七)第三章 颶風 (十)第四章 撲朔 (八)第八章 人心 (七)第四章 撲朔(四)第八章 雄關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