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磨劍 (四)

“我怎麼沒看出你命苦來?!”李鐵柺最受不了寧採臣動不動就自怨自艾,皺緊了眉頭數落。“不就是落了草麼?總比跑不出來被人殺了強。況且整個綠林道上,眼下有誰不知道你寧二當家?!”

“那又怎樣?你自己還不是做夢都想着金盆洗手?”二當家寧採臣看了他一眼,繼續苦笑着搖頭。“如果有的選,誰願意給山大王當兒子?!”

五當家李鐵柺頓時被問愣住了,咬着嘴脣半晌無言以對。江湖是條不歸路,如果有選擇的話,誰願意當山賊?哪怕名頭再響亮,在同行眼裡再八面威風,養一個兒子去了山外,依舊是個賊娃子。子子孫孫都上不了正經檯盤!

如此想來,寧採臣不肯收小肥做乾兒子,理由就很清楚了。並非是怕他自己命苦,而是不想讓小肥背上一個山大王之子的惡名。那孩子長得就不像個山賊,又生得一幅好心腸。理應有更大的出息,而不是像老一輩們,揹負着罪惡直到死亡。

可如今兵荒馬亂,不當山賊哪裡有什麼正經活路?就連各地節度使,也不過是實力稍大一些的賊頭罷了!與佔山爲王者本質上沒有任何差別。

“我聽說江南大唐那邊又開了科舉!”彷彿猜到了李鐵柺心中的疑問,寧採臣將目光從寧彥章身上收回來,用極低的聲音說道。“李氏父子折節下士,很多江北去的人,都被委以重任。如果小肥有個清白的家世......”

江南大唐,是對南方李氏所建政權的尊稱。自打九年前徐知誥改姓名爲李昪,改國號爲唐之後,經過兩代人的勵精圖治,其國土已經從吳地一隅擴張到了荊楚和嶺南。比大晉全盛之時都不遜多讓。而其在民生方面,也遠遠超過了北方的大晉。雖然還沒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但至少已經日漸遠離了戰亂。手握重兵的武夫們也不敢像北方這樣爲所欲爲。(注1)

“那你可是有的累了!”李鐵柺沒想到寧採臣爲小肥打算得如此長遠,又愣了愣,撇着嘴搖頭。

培養一個腦袋被打傻了的人去江南大唐考科舉,在他看來比教野豬上樹還不現實。與其有那份精力,還不如仔細謀劃一下,當吳老大帶着賣人頭的錢回來之後,大夥如何走得利落些,以免被趙延壽的爪牙尾隨追殺!

然而這些心裡話,他卻不會跟寧採臣多說。雙方原本不屬於一個山寨,去年夏天因緣際會,才一起在瓦崗山上的白馬寺內搭起了夥。而在未來,彼此之間的也是老死不相往來爲妙。畢竟帶着那麼大一筆錢去買田產隱居,身邊知道彼此根底的人越少越好。

二當家寧採臣,同樣也沒指望李鐵柺會支持自己。他原本是個大戶人家的公子哥,因爲家園被戰火所毀,不得已才落草爲寇。從此少年時的很多理想,都徹底成了夢幻泡影。而這幾個月從小肥的身上,他總是能看到少年時的自己。所以恨不得將所有的東西都傾囊相授,讓後者代替自己,去補全那些當年的遺憾。

本着琢玉從細的念頭,從這一刻起,他對寧彥章的教導更加認真。一遍不行就兩遍,兩遍還不行就三遍,四遍,乃至**十遍。反正最近外邊風緊,大夥不可能冒着被趙延壽盯上的危險出山去“做買賣”。與其閒着骨頭髮癢,不如把精力全放在小肥身上。

如此一來,寧彥章的日子就愈發“艱苦”了。《千字文》剛剛背熟,就又被硬塞了一本不知道從哪淘換來的《詩三百》。《詩三百》纔剛剛背熟了開頭兩篇,轉眼晨課時又多了一卷殘破不堪的《尚書》。要不是因爲外邊兵荒馬亂,市井凋零。弄不好連《論語》和《孟子》,也會被寧二叔直接拿來給他當教材。(注2)

好在大大當家吳若甫回來的還算及時。要不然,寧彥章非得被逼着“頭懸樑、錐刺骨”不可。而大當家回來的第一天,就宣告了他的“求學生涯”正式結束。瓦崗寨接了一筆大買賣,如果做得順利,所有人都不再是山賊,都有可能像傳說中的程咬金和徐茂功那樣,徹底改換門庭,甚至名標凌煙。

“漢王已舉義師,誓要驅逐契丹回塞外。我等先前所得財帛,實際上全爲漢王所出。負責此事者乃漢王臂膀,六軍都虞侯常公。吳某此番出山交易,蒙故友引薦,專程去拜會了常公,彼此相談甚歡。”大當家吳若甫將山寨的核心人物召集到一起後,連口多餘的氣兒都沒喘,就非常興奮地宣佈。(注3)

他不是一個人回來的,還帶着他的故友韓樸,即二十幾天前寧彥章曾經見到過的韓叔,以及韓樸之子韓重贇,一個肩寬背闊,沉穩厚重的少年。後者跟寧彥章年齡差不多大,因此很快就偷偷湊了過來,一起躲在角落裡交頭接耳。

寧彥章丟失了大半兒記憶,根本不知道吳若甫嘴裡的漢王是哪個。更不知道六軍都虞侯是多大的官兒,見上一面竟然就能讓大當家感到如此榮幸。至於吳若甫隨後所說的一些話,如“一旦此行事成,則闔寨上下皆可納入漢王帳下,糧餉與近衛親軍等同....”之類云云,也是聽得滿頭霧水,因此看到韓姓少年跑來跟自己說話,注意力立刻就開了小差兒。側過頭,壓低了聲音問道:“你爹,令尊是當大官的?這回特地過來招安我們?”

韓重贇大半個月前跟寧彥章見過面兒,知道他腦袋被人用鐵鐗砸過。故而也不惱怒他出言無狀,笑了笑,用同樣低聲音的迴應,“不過是個騎將罷了,算不上多大!但是義父,就是他們口裡的常公,乃是追隨漢王二十幾年的心腹老人,所以他答應的事情,漢王肯定會認賬,絕對不會讓你們空歡喜一場!”

“我們爲什麼要歡喜?就爲了能替你義父,還有那個漢王賣命麼?你怎麼知道他最後一定能贏?況且打仗又不是從來不死人?!”不滿意韓重贇說話時流露出來的傲慢,寧彥章的眉毛微微一跳,質問的話連串而出。

整天對着李鐵柺那張尖刻的嘴巴,他在不知不覺中,也大受影響。說出來的話,根本沒給對方留半分情面。把個韓重贇問得,頓時臉色發紅,額頭髮溼。咬着牙喘了好幾大口粗氣,才本着不跟傻小子一般見識想頭,緩緩解釋道:“漢王爲了這一天,準備多時,自然穩操勝券。你又不是不清楚,契丹人光是在最近幾個月,就被割走了多少腦袋?那契丹蠻王耶律德光帳下撐死了只有十萬戰兵,即便漢王一時半會兒打不垮他,繼續花錢請豪傑們去割腦袋,早晚也得把十萬契丹狗全給都割成無頭野鬼!”

“你是說,花錢買腦袋的是,是你們家那個漢王?”寧彥章這會兒才恍然大悟,瞪圓了眼睛說道。

被他傻乎乎的模樣弄得一點脾氣都沒有,韓重贇跺了下腳,無可奈何地補充,“當然是漢王出的錢,否則,哪個大戶能捨得如此大的手筆?!喂,你剛纔到底聽沒聽吳伯的話?他不是跟你們都交代了麼?!”

“我剛纔光顧爲你來了而高興了,沒仔細聽!”寧彥章撓了一下自己的後腦勺,訕訕地說道。隨即,又迅速皺起眉頭,“那漢王怎麼不繼續拿錢買契丹狗的腦袋了,爲何要急着招安我們?我知道了,漢王沒錢了,所以拿招安來糊弄我們!”

“別胡說,漢王纔不像你想得那樣!”韓重贇嚇了一大跳,趕緊推了他一把,用更低,卻非常急切地聲音提醒。“你是真傻還是假傻啊,這種機會,別人求都求不着。要不是我阿爺當年曾經跟吳伯父同在控鶴軍裡並肩作戰過,好事兒怎麼會落在你們瓦崗寨頭上?!只要趕走了契丹人,漢王,漢王就可以一飛沖霄。吳伯父,還有你們這裡的幾個當家人,就都算是立下了開國之功。即便不能封侯拜將,至少衣錦還鄉不會成問題。”

“哦!”寧彥章似懂非懂,只是本能地覺得天底下沒有白撿的便宜。然而,還沒等他出言反駁,周圍卻傳來了一陣興奮的吶喊聲,“願意爲漢王效死!刀山火海,絕不旋踵”

大當家吳若甫的戰前動員,做得非常成功。二當家寧採臣、三當家許遠舉,還有其他幾位當家,山寨中的大小頭目,一個個興高采烈,隨時準備殺出山去,博取功名。

“可,可這種好事,漢王自己的人馬都不來撿!”寧彥章望着衆位叔叔伯伯們,喃喃地道。他的聲音太低,轉眼就被吞沒在山崩海嘯般的歡呼聲中。

“願意爲漢王效死!”

“願意爲漢王效死!”

....

整個瓦崗寨,都沉浸在洗白身份,改換門庭的好夢裡,惟願長睡不復醒。

注1:江南大唐,即南唐。由徐知誥所建。徐知誥在公元938年改名爲李昪,改國號爲唐。之後父子兩代專注經營南方,全盛時曾經將湖南與兩广部分地區納入版圖。但很快又失去了這些地區,從此一蹶不振。

注2:詩三百,即詩經。五經之首,古代做學問必讀。

注3:六軍都虞侯,相當於親兵統率,五代時,非節度使的鐵桿親信不會授予此職。常思與後漢皇帝劉知遠早年都在李嗣源當小卒,彼此算是同生共死過的戰友。所以劉知遠一直對他很信任,明知道他能力非常一般,還總是重用他。

拉推薦,拉收藏,拉所有支持。謝謝。

第八章 麋鹿 (一)第四章 歸來 (八)第九章 萍末 (四)第二章 謀殺 (三)第五章 求索 (七)第一章 傳說 (八)第六章 紅妝(六)第四章 虎狼 (七)第十章 易鼎 (八)第七章 國難 (五)第三章 父子 (四)第十二章 少年 (三)第九章 長纓 (七)第三章 父子(一)第九章 血與水 (四)第五章 草谷 (九)第四章 饕餮 (二)第十二章 少年 (九)第八章 雄關 (七)第八章 麋鹿 (三)第十章 餘韻 (二)第四章 虎雛 (三)第十章 宏圖 (七)第八章 人心 (八)第四章 饕餮 (四)第一章 傳說 (八)第七章 勁草 (六)第三章 收穫 (一)第一章 新春 (四)第四章 撲朔 (二)第六章 帝王 (二)第一章 新春 (五)第一章 初見 (二)第三章 父子 (五)第四章 虎雛 (五)第七章 塵緣 (六)第四章 歸來(一)第七章 仕途 (六)第二章 謀殺 (六)第七章 國難 (六)第三章 衆生 (七)第四章 虎狼 (五)第一章 新春 (一)第四章 虎雛 (十二)第六章 君王 (一)第一章 初見 (一)第八章 雄關 (二)第七章 塵緣 (三)第十一章 三生 (二)第一章 問道 (六)第九章 萍末 (一)第十二章 年少年 (四)第二章 款曲 (一)第四章 虎狼 (三)第五章 短歌 (七)第二章 謀殺 (五)第六章 綢繆 (三)第六章 破繭 (二)第十章 狂風 (五)第五章 迷離 (八)第八章 人心 (六)第八章 崢嶸 (二)第六章 紅妝 (五)第八章 雄關 (七)第二章 風雲 (十)第六章 紅妝 (九)第十章 易鼎 (三)第七章 塵緣 (五)第四章 歸來 (七)第八章 人心 (三)第十二章 少年 (十)第三章 收穫 (二)第一章 家國 (四)第六章 帝王 (五)第九章 萍末 (二)第九章 奪帥 (五)第六章 疾風 (五)第四章 虎狼 (四)第四章 答案 (七)第四章 撲朔 (九)第九章 萍末 (五)第七章 塵緣 (七)第八章 烏鵲 (六)第八章 烏鵲 (六)第二章 謀殺 (六)第九章 奪帥 (六)第四章 撲朔 (二)第二章 款曲 (九)第五章 草谷 (二)第八章 崢嶸 (八)第十章 狂風 (五)第三章 颶風(七)第二章 霜刃 (五)第八章 崢嶸 (一)第四章 答案 (七)第五章 求索 (八)第二章 款曲 (八)第五章 迷離 (七)第九章 長纓 (一)第十章 奪帥 (一)
第八章 麋鹿 (一)第四章 歸來 (八)第九章 萍末 (四)第二章 謀殺 (三)第五章 求索 (七)第一章 傳說 (八)第六章 紅妝(六)第四章 虎狼 (七)第十章 易鼎 (八)第七章 國難 (五)第三章 父子 (四)第十二章 少年 (三)第九章 長纓 (七)第三章 父子(一)第九章 血與水 (四)第五章 草谷 (九)第四章 饕餮 (二)第十二章 少年 (九)第八章 雄關 (七)第八章 麋鹿 (三)第十章 餘韻 (二)第四章 虎雛 (三)第十章 宏圖 (七)第八章 人心 (八)第四章 饕餮 (四)第一章 傳說 (八)第七章 勁草 (六)第三章 收穫 (一)第一章 新春 (四)第四章 撲朔 (二)第六章 帝王 (二)第一章 新春 (五)第一章 初見 (二)第三章 父子 (五)第四章 虎雛 (五)第七章 塵緣 (六)第四章 歸來(一)第七章 仕途 (六)第二章 謀殺 (六)第七章 國難 (六)第三章 衆生 (七)第四章 虎狼 (五)第一章 新春 (一)第四章 虎雛 (十二)第六章 君王 (一)第一章 初見 (一)第八章 雄關 (二)第七章 塵緣 (三)第十一章 三生 (二)第一章 問道 (六)第九章 萍末 (一)第十二章 年少年 (四)第二章 款曲 (一)第四章 虎狼 (三)第五章 短歌 (七)第二章 謀殺 (五)第六章 綢繆 (三)第六章 破繭 (二)第十章 狂風 (五)第五章 迷離 (八)第八章 人心 (六)第八章 崢嶸 (二)第六章 紅妝 (五)第八章 雄關 (七)第二章 風雲 (十)第六章 紅妝 (九)第十章 易鼎 (三)第七章 塵緣 (五)第四章 歸來 (七)第八章 人心 (三)第十二章 少年 (十)第三章 收穫 (二)第一章 家國 (四)第六章 帝王 (五)第九章 萍末 (二)第九章 奪帥 (五)第六章 疾風 (五)第四章 虎狼 (四)第四章 答案 (七)第四章 撲朔 (九)第九章 萍末 (五)第七章 塵緣 (七)第八章 烏鵲 (六)第八章 烏鵲 (六)第二章 謀殺 (六)第九章 奪帥 (六)第四章 撲朔 (二)第二章 款曲 (九)第五章 草谷 (二)第八章 崢嶸 (八)第十章 狂風 (五)第三章 颶風(七)第二章 霜刃 (五)第八章 崢嶸 (一)第四章 答案 (七)第五章 求索 (八)第二章 款曲 (八)第五章 迷離 (七)第九章 長纓 (一)第十章 奪帥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