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說明:由於不慎在上傳24章重複了,所以至使從《第二十四章:後》到《第五十四章》都應當加上“1",就是說《第二十五章》改爲《第二十六章》......《第五十四章》應爲《第五十五章》;以後就正確了。
第五十六章
丁雷資助老婦人 丁雷飛車追劫匪
我認爲:
濟貧與救急是兩碼事,飽要一斗,
飢求一口,也就是這個道理。
丁雷講到這裡,我很受感動,感慨不已地說:“人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丁雷同志'你救了好幾條生命又該造多高的樓閣呢,如此說來造一座摩天嶺也不爲過。”
丁雷一聲長嘆道:“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黨面前最大的禍害就是腐敗,反腐倡廉勢在必行哇。”
我說:“戚國放的事暫時就不說了,我再問你丁雷同志,你的住院費是自己掏的,還是?”
丁雷說:“在鍾所長的努力幫助下,有關單位爲我報銷了全部的醫療費,並且還給我500元錢的獎金。在後來的工作中,有戚的不擇手段的干擾,這位所長辦了內退,古城的這片天亦然是濃雲密佈。”
這時薛蓉從屋內走了出來說:“我們家只花了100塊,那400元又被他做了好人好事。鍾所長枉操了一片心,現在還欠人家一個情呢。”
丁雷不服氣地說:“鍾所長一片好心情沒有白費,那400塊錢卻救了一位老人的命哇。”
我道:“說來我聽聽。”
薛蓉道:“當時我也在場,還很支持他這麼做。”
丁雷裂嘴笑道:“有其夫便有其妻。”
我道:“還是說說那300元錢的事情吧。”
薛蓉道:“就讓我說說吧.”
大運河縣汽車站的大門前逗留着七八個人,那裡席地坐着一位老婦人。從她一身穿衣打扮,是個農村人,雖然是布衣卻是乾乾淨淨,從她那落淚的臉上可現出內心處的鬱悶、哀愁,一逕的痛苦。
“又是一個騙錢乞討的……”
“司空見慣,太多太多了……”
那老婦人聽到這些人一番言語這才擡起頭,委屈地說:“我又沒有向你們要錢。”
這些人一鬨而散, 還有兩個人站在那裡沒有動。
“大娘, 您有什麼困難需要我幫助嗎?”
老婦人再次擡起頭向丁雷看着,凝滯的眼神裡充滿着乞求和渴望。
“請大娘相信我,我不是壞人,當過兵是個退伍軍人。”
丁雷一邊自我表白着,一邊從口袋裡掏超退伍證,老人接過看了看道:“我相信你是個好人。”
老人將退伍證遞還過丁雷又哭了……
丁雷道:“大娘,您別難過,有什麼難事說來我聽聽。”
那老人道:“看你這位年輕人慈眉善目,一定不是個壞人。”
站在一旁的薛蓉也道:“大娘,放心吧,俺兩個是夫妻,都是農村人。"
丁雷又解釋道:“大娘,放心吧,天下還是好人多,就像天氣一樣,晴天總是比陰天要多得多。”
老人道:“我信,我信。”
這位老人哭訴了痛苦的遭遇:
原來老人家住山東省乂乂縣,於兒媳因家庭鎖事產生了矛盾,雖然說誰家都有一部難唸的經。性情倔強的老人卻受不了這口氣一怒離家出走,準備去新疆,她有個女兒在新疆定居。可是從來就沒有出過遠門的老人心情又不好,把準備好的路費給丟了,無奈才從火車站來到汽車站再回老家,雖然身上帶來的整錢丟了,還有買到山東老家的汽車票錢。可是老人產生了一個顧慮,自從老頭子去年走了,雖然是與兒子分庭各竈,還是常受兒媳的虐待,所以老人才賣淨了家中的糧食和雞鴨豬羊,湊夠了去新疆女兒那的路費。路費給丟了,新疆去不成了。
老人苦訴道:“回家?可是兒媳的白眼又好看嗎?兒子是個無血無志的窩囊廢,連他妻子偷人養漢都不敢管。我在這個女人的眼裡就是一個刺眼釘,那個日子又怎麼過呢,不如跳大運河死了好。白天跳河有人救,所以我打算夜深人靜再去跳河自殺。”
老人淚如雨下,痛苦地說道:“常言說螻蟻也貪生怕死,人更何常不是呢?人世上萬般不可怕,惟有這個死最讓人愄,哪怕是有一線之路誰也不去死。”
丁雷甚是同情,道:“大娘您說得對,千萬不能這麼做。”
此時此刻的老人如刀剜肝腸,劍剖肺腑。是何等的心情?當一些旁觀的人等如此諷刺挖酷,更讓老人痛心疾首。
薛蓉聽到這裡也流出同情的眼淚來。
老人向丁雷夫妻二人訴說了實情,已是痛不欲生。
丁雷毫不猶豫地說:“大娘不要難過,更不能輕生,哪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我幫助你。”
老人疑惑地說:“你幫助我?”
薛蓉也點點頭道:"走吧,我送你去火車站買票去。''
老婦人哪敢相信,喃喃道:"世上能有這麼好心的人嗎?”
正是:
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則鬥粟可當萬鍾之惠;
利物者,計己之施,責人之報,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
解釋是:
幫助他人要求回報就沒有任何真正的意義,助人爲樂,這個樂字就是最好的回報。
老婦人說到傷心處淚如雨下,痛不欲生。丁雷和薛蓉立即表示願意幫助老人,老人非常感動,還有些不太相信,感嘆不已地說:“世上能有這麼好的人嗎?”
丁雷說:“大娘,相信我們這個社會吧,好人多得是。”
薛蓉說:“走吧大娘,在您面前就是一個坎,推您一把就上去了。”
丁雷和薛蓉從地上將老人攙扶起來,薛蓉又爲老人彈去衣服上的泥土,一同向火車站走去。
於是二人將老人帶到不遠的火車站,丁雷爲老人買了到達目的地的通票,又爲老人買了一路充足的水果和食品,還又給了二十元錢.老人萬分感激。
開始檢票了,丁雷夫妻將老人送進站, 一列客運列車停靠在站內,上下車的旅客甚多,人聲噪雜嗡嗡一片,丁雷與薛蓉將老人送上火車.
那老人熱淚盈眶,向丁雷和薛蓉二人感謝道:“二位恩人,我老嬤嬤只要不死,永遠忘不了你們的大恩大德,年年節節燒香磕頭爲你們禱告,祝您們平安.....”
老人說到這裡已是泣不成聲。
丁雷道:“大娘一路保重.....”
薛蓉說:“大娘,保重身體......”
老人在列車的窗戶內向丁雷和薛蓉二人招手致意。
列車幾聲長鳴,開始啓動了,丁雷和薛蓉二人向老人隔窗揮手告別,列車徐徐而去。站上的人等也漸漸離去。
正是:
意念澄澈潔無染,見心真體可對天.
氣象從容識真機,趣味相投無二般。
人常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我也領悟出,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會有一位能正確輔助他的好妻子。從丁雷的身上足以體現出,少了薛蓉這個賢妻良婦的支持或默契,也許不會能做得這麼好。
我聽了讚歎地說:“丁雷是個好人,他的妻子薛蓉也是女中豪傑,雷鋒的精神在他們身上得到弘揚,是我學習的榜樣,你這個朋友我是交定了。”
丁雷道:“要說交朋友我有交朋友之道。”
我說:“說來我聽聽。”
丁雷道:“古人言博弈之交不終日,飲食之交不終月,勢力之交不終年,惟道義之交可終身。”
我非常贊同丁雷的說辭,我道:“同道者爲朋,同義者爲友。君子交朋友在道義,小人交朋友爲權利。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我們要親近有仁義道德的益友,遠離花天酒地的損友。”
正是:
桃園結義劉關張,風雨同舟處事長。
別於小人來結拜,不學當年孫和龎。
丁雷夫妻不僅善心對待他人,還是村上出了名的孝子賢媳,有一次我又來拜訪丁雷,我們正在聊天,這時一個虎頭虎腦的男孩子跑了進來,操着童音:“五爺爺,太太又要吃你和五奶奶包的羊肉餃子了。”
丁雷道:“好,現在就包。”
男孩子道:“五爺爺你快包,煮好後我給送去。”
這時薛蓉急急忙忙地從內室走了出來,理了理頭上的散發道:“送還是我或者你五爺爺,還輪不到你。”
男孩子道:“什麼時候能輪到我去給太太送飯?”
丁雷道:“等到我和你五奶奶老了,走不動路的時候。”
那男孩子爲難地說:“還有叔叔,姑姑,等排到我的時候,那太太不是更老了嗎?”
薛蓉道:“願你太太能長命百歲。”
男孩子掰着手指算了算嚷道:“不行,我現在就送。”
丁雷哈哈大笑道:“贍養老人是中國人的鐵定傳統,我們一起給你太太送飯。”
我感慨地說:“父母好比池中水,兒女比作池中魚,沒有水何能有魚。”
丁雷道道:“我們夫妻雖然說不上是賢媳孝子,對父母更得講個良心。做好人必須先學會在父母親面前做個好兒子,好媳婦,這便是做人的基本考量,否則,什麼都是一句空話。”
我連聲稱讚:"說得對,說得對,羊跪乳烏反哺,敬孝父母乃天經地義。”
丁雷:“是啊,百善孝爲先,父母親在世的時候你不去贍養,等他們入了土,清明節你就是在墳前燒化十噸香帛紙馬又有什麼意思呢?”
薛蓉也道:“老人這會能喝兒孫一碗湯這纔是真。”
正是:
萬惡淫爲首,百善孝爲先。
這時,丁雷與妻子包起餃子。
我沒有走,一同在丁雷家吃了他們包的羊肉餃子,味道十分鮮美,吃的時候我讚不絕口:“好口味,好口味.......”
至今我還回味無窮,尤其是那一幕永遠要我耿耿於懷而不能忘記。
那天天氣很好,薛蓉說:“娘好幾天沒有來俺家看看了,你去接她來一塊吃吧。”
丁雷笑了笑說:“上天我拉平車去接娘還捱了一頓罵。"
我問:”罵你?爲什麼?”
丁雷說:“不爲什麼,那是娘不服老,罵我說她走不了道。說真的,娘身體壯得很,她根本不坐車,走在車前面,就像颳起了一陣小旋風。”
薛蓉說:“別替娘吹了,還能與劉翔賽跑?九十多歲的人了,村裡雖然都是水泥路,拐彎抹角的,要是大意摔倒了非出事不可。那時候村裡人能不罵你嗎,不孝之子。”
丁雷道:“好,好,我去接還不成嗎。”
"別操這個心了,我來了。”
我聞聲向外看去,一位耄耋老人拄着一個小柺杖姍姍而來,雖然是人老珠黃卻很有精神,紅光滿面,走起路來還是身直腰不彎。那臉流露出老來的福相,給人有溫柔慈祥可敬的感覺,穿戴十分整潔新鮮,有青有藍,眼神有特別好,門旁掉落一枚一角錢的硬幣,老人彎腰撿了起來,還說:“託共產黨的福,遍地拾金錢,日子多好過。過去二分錢買盒火柴還得向雞**裡去摳,現在我們老百姓真是天堂的日子,還是共產黨好哇。”
薛蓉急忙迎了過去,道:“娘,快坐下歇歇,餃子馬上就好。”
我站了起來親切地:“老伯母身體這麼好,是丁雷兄弟們的福哇。”
老人笑呵呵地說:“是大侄子進了縣城別忘了我們的茅草山。"
我向老人道:“大娘您好哇,我忘不了,忘不了。”
大家坐了下來,老人又說開了,她的態度有些激動,指着丁雷說:“小五,你是村民主任,這件事楊賜不管你得管。”
丁雷問:“都說娘您管得寬,又有什麼事要娘您煩心了?”
老人很氣憤地說:“三隊的李步道和李步孝弟兄倆不是個東西,他爹死得早,還有一個娘,可現在二弟兄唱起了牆頭記,把老孃趕了出來,這個李嬤嬤只好住在一個看瓜棚裡靠撿垃圾吃。”
丁雷勃然大怒道:“娘,此話當真?”
老人說:“小五,娘我這輩子說過謊話嗎?這一二十天都是我給她送米送面。”
薛蓉卻開了口:“丁雷,這件事你得管。”
丁雷毫不猶豫地說:“先把老人接到我們家來,然後我去找這兩個不孝之子,如果工作做不通,就以村的名義將他二弟兄提起起訴。”
正是: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
不信但看檐前水,點點滴滴舊窩池。
薛蓉說:“我去接那李嬸來和娘一起吃餃子,然後把屋收拾一下給她鋪個牀。”
老人笑呵呵地說:“做得對,這纔是我的兒子,我的兒媳。”
薛蓉說:“丁雷,你再做幾個菜,我接李嬸再買瓶酒來,回來一起吃飯。”
丁雷點點頭道:“好,你去吧。”
薛蓉解下圍裙匆匆忙忙地向外走去......
後來我爲此事寫道:
母親的品質決定着兒女的行爲,一個家庭不管是窮還是富,只要有一個善良、節儉、樂觀、
正是:
傳家二字耕與讀,防家二字盜與奸。
傾家二字淫與賭,守家二字勤與儉。
正義的母親來料理這個家庭,來教育培養她的兒女,這樣的家庭就能充滿着發展和興旺的希 望,她是她的兒女們的聖堂與快樂、向上力量的源泉。作爲母親,爲社會貢獻的最主要的產 品就是她的兒女。她的兒女除了自發愛心以外,那就是母親的教育,否則,任何教育改革也許都是徒勞的。
正是:
爹孃本是一池水,兒女本是水中魚。
沒有這池水,哪有池中魚。
沒有爹和娘,你從哪裡出?
石頭裡能崩出一個石猴來,這是吳承恩老先生筆下寫出來的……
有人要問丁雷自然和楊賜面不和心更不和,是怎麼當上村民主任的?”
後來丁雷告訴我說:“就因爲於家二弟兄,楊賜受到了牽連,姓譚的書記真想提拔他去鎮**工作,那就是國家正式幹部,沒有提成,時間不長那個譚書記有作風問題調離了古城鎮,楊賜就失去了這次提升的機會。也多虧老譚上下打點,據說楊賜還花了不少的錢,再加上二於這夥罪犯沒有咬他,也算是逃過了這一劫,不但沒有進監獄還保住了這個支部書記。後來戚滿堂、張計臣在古城任書記、鎮長時,楊賜就因爲派出所的鐘所長懷疑過他,在戚張二人的身是花了不少的錢想買個脫產的官,始終沒有買成。鍾所長走了戚張也離開了古城。
據我瞭解,丁雷又做了一件件的好事更驚起村鎮兩級領導的注意,想培養他做村幹部當然楊賜不樂意,衆意難違,無可奈何也只好同意了。”
我突然想起曾經有人在我面前講過的一件事,我便問:“丁雷又做了一件好事?你還飛車救一個孩子,你能具體地說說嗎?”
丁雷道:“都是喝一個井水的,那是義不容辭哇。”
丁雷在我再三請求下才說出:
這是一個初夏,也就是丁雷楊樹林中救難女的不久。天氣不很熱,又是上午,太陽還沒有升到頭頂,還颳着颸颸的風,給人有舒服的感覺。這是收購草莓和特小鳳的季節,那時雖然種植草莓和特小鳳還沒有成爲茅草山村一大龍頭產業,不少趕潮頭的聰明人已經種起了草莓或者是特小鳳。效益非常好。十畝田不如一畝園,所說的田是種平常的莊稼,園指得是經濟作物。草莓和特小鳳差不多在一個季節同時成熟成熟了,引來了許多商販,爭先恐後地前來設點收購,人多了就像逢集一樣熱鬧。
村東頭的張二大娘六十多歲了,身體很硬朗,抱着十個多月的小孫子也溜達到這裡。娃兒長得胖嘟嘟的,超常的俊秀,白嫩喜人,不時發出銅鈴般串串笑聲,真是人見人愛,還不認生,誰抱他都要,誰逗他都笑。更喜歡到人多的地方來,還流連忘返,奶奶要走他還又哭又鬧。這麼召人喜愛的孩子就成了傳懷抱,尤其是青年婦女見了他不約而同地逗一逗,抱一抱。
不知什麼時候這裡停了一輛機動三輪車,村上坐着三個男性年輕人,一個留着長髮,一個剃着平頭,還有一個光腦袋,年齡都在二十多歲,他們聽到孩子的笑聲,先是低聲咕嚕了一陣子,其中一個小平頭下了車,那個光腦袋把車起動調上無阻礙的路上。
正是: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要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