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天子有難 臥龍出聲

第247章 天子有難 臥龍出聲

雖然已經是深夜,但是各位大臣好似早就預料到劉備會召集他們一般,所以在劉備的召集下,各位大臣很快就聚集到劉備的寢殿中。

因爲不是正經的朝會,所以在各位大臣到來後,劉備讓各位大臣在寢殿中各自找一處坐席坐下。

今夜劉備召集來的大臣並不多,都是在忠誠上或者智謀上值得他信任的人。

丞相諸葛亮、尚書令劉巴、侍中黃權、益州治中從事楊洪等。

在這些大臣坐下後,劉備便開口詢問道:

“今朕踐祚,消息不過半月便可傳達江東。”

“諸卿以爲,孤當如何封賞孫權?”

當劉備問出自己的疑問後,他便看着在場的大臣們,希望他們能給出一個解決方案。

而幾位大臣在得知劉備的疑問後,他們便開始思考起來。

在之前劉備爲漢中王時,雖然說身份上與孫權已經有所差距,但是本質上來講二人都是漢臣。

所以在公安一戰後,劉備與孫權再度成爲盟友的關係,於情於理都說的過去。

孫權心中亦不會覺得太過委屈。

但是如今劉備踐祚稱帝,成爲了漢家新的天子。

天子是這世間的至尊,而孫權本來的名位不過驃騎將軍,從名義上來說劉備現在是孫權的君,這樣的身份差距兩方就不適合成爲盟友了。

至少表面上兩方的關係,不能以盟友的形式存在。

這是大義名分的問題,絲毫馬虎不得。

但是從實際上來講,孫權又是割據一方的諸侯,他在江東政由己出,所以一旦他得知劉備稱帝的消息,心中不滿是肯定的。

當初孫權之所以會偷襲荊州,有個重要的原因是劉備成爲漢中王,在身份上高了孫權一截,讓他心中產生不滿。

現在劉備的身份可是不止高了他一截。

而且按照今日劉備封賞諸將的結果,孫權原來的大漢驃騎將軍都被劉備給了馬超。

依照孫權的性格,他心裡能痛快纔怪了。

目前大漢所面臨的局勢是,北有死敵逆魏,東有態度可能會轉變的“漢臣”孫權。.

其中逆魏是大漢的國仇家恨,兩者之間的關係自然沒有轉圜的餘地。

而大漢一旦重續漢統,將來第一件要做的事,肯定就是北伐。

唯有將北伐逆魏定爲今漢的國策,才能進一步強化今漢的正統性。

所以劉備問諸位大臣的是,他該如何封賞孫權。

劉備的問話足以體現出他對孫權的態度,那便是優先以安撫爲主。

歷史上劉備稱帝后第一件事,便是率軍東征,那是因爲關羽的死讓他失去理智,無論各位大臣怎麼勸諫都沒用。

現在關羽活的好好的,荊州也沒有失去,所以劉備的大局觀還是存在的。

而劉備的看法,亦正是目前大漢朝廷中大多數大臣的看法。

在劉備發出詢問後,益州治中從事楊洪對着劉備拱手進言道:

“依臣之見,不如加封孫權爲大司馬。”

當楊洪的建議說出來後,在場衆臣的臉上浮現同意的神色並不多。

這是因爲大司馬的官職,過於高了。

在先秦之時,就有大司馬這一武官的稱呼。

如黃帝時大司馬容光,西周大司馬姜子牙,齊國大司馬田穰苴。

從這可見,早在先秦時期大司馬便是等級非常高的武官稱呼。

後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中央政府中設立太尉,不置大司馬。

漢承秦制,西漢早期在中央朝廷以太尉執掌大司馬的職務。

後孝武帝劉徹於建元二年罷太尉,元狩四年始置大司馬,以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功多,特加號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

但那時的大司馬只是加官,並無具體的印綬俸祿。

孝昭帝時,霍光用“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的名義當政,形成“政事一決大將軍光”的局面。

孝成帝即位後,王鳳爲大司馬大將軍輔政,“政事大小皆自鳳出,天子曾不一舉手”

自那時候起,凡是加官大司馬的大臣,都自然擁有輔政之權,甚至有時在權力上與天子並無二般。

東漢建立後,東漢官制基本沿襲了西漢末年的官制,大司馬爲三公之首,掌管軍事。

光武帝劉秀以大將軍吳漢爲大司馬,以杜茂爲大將軍。

很明顯,這時候大司馬已經不是加官稱號,而是一個位次,權力都在大將軍之上的具體官職。

後來劉秀感覺到大司馬的權柄過重,甚至可以威脅到天子的權力,所以在吳漢死後,劉秀將大司馬改爲太尉。

到東漢末年時,三公已成爲虛職,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位在三公、太傅、大將軍之上。

如果說大將軍是人臣巔峰的話,那麼大司馬的尊貴與職權甚至已經超脫人臣的範疇,可以與天子相比擬了。

如前任大司馬劉虞。

當初劉虞在擔任大司馬後,袁紹甚至有想過擁立劉虞爲新天子,可見大司馬在漢朝臣民心中的地位。

現今的天子劉備,在稱漢中王時亦稱大司馬,由此可見大司馬的地位等同王爵。

大司馬與大將軍相比,除了地位上有所差別外,權力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大將軍是身爲人臣武官之巔峰不錯,但他的軍權大多是掌握着中央的軍隊。

若是大將軍出鎮一方時,那麼大將軍的統兵職權,還需要天子的具體任命。

例如東漢大將軍竇憲,例如今漢大將軍關羽,劉備特意在詔書中言明他持節都督東方諸軍事。

但是大司馬不同,一旦有人臣成爲大司馬,那麼名義上全國範圍內的兵權都是他可以調動的。

什麼開府治事,什麼持節,對大司馬來說,都是次要的權力。

兩漢以來擔任過大司馬的人,衛霍暫且不說,霍光與王莽二人擔任大司馬時,那是可以直接廢立天子的!

其實楊洪建議劉備冊封孫權爲大司馬,也是目前形勢下他認爲的最優解。

封賞無非從三方面着手,官職、爵位、實際職權。

孫權實際上就是割據江東的一地諸侯,他的實際職權根本無須封賞。

而在此之前,孫權的官職是驃騎將軍、南昌侯。

所以劉備若想封賞孫權,只能往這兩方面入手。

而既然是封賞,那麼肯定是要將孫權的官職往上提升的。

按大漢軍制,驃騎將軍往上便是大將軍、大司馬。

至於孫權的爵位南昌侯,已經是縣侯,縣侯往上就是公、王的爵位。

按漢太祖的白馬盟誓,王爵是不可能封給孫權的。

至於公爵本來是個很好的折中方案。

但是有着王莽與曹操這兩個榜樣在,公爵也已經成爲篡逆之臣的標配,所以公爵也不能封給孫權。

在這樣的情況下,楊洪認爲唯有將大司馬封給孫權,才能讓他滿意安撫住他。

只是因爲大司馬一職的特殊性與重要性,所以諸葛亮是不可能同意讓孫權成爲今漢第一任大司馬的。

旁的不說,要是被關羽知道孫權成爲大司馬,他肯定第一個表示不服。

在楊洪建言過後,諸葛亮馬上出拜言道:“孫權本爲外戚,若又加封大司馬一職,將來名義上誰人可制?”

諸葛亮這句話一針見血,直接就讓孫權的大司馬變成不可能。

孫權之妹孫夫人雖然已經逝世,但她畢竟原來曾經是劉備的正妻。

按兩漢傳統,判斷是否是外戚的主要標準便是,家族中是否有女子當過天子的正妻。

縱算這位天子的正妻已然死亡或者沒有留下子嗣成爲新任天子,但女子所在家族的外戚身份並不會改變。

例如東漢大將軍樑冀,或如現在的東海糜氏。

雖然糜夫人已然不在,但是在衆臣的心目中,東海糜氏依然是實打實的外戚家族。

外戚這層身份,本來就在兩漢的政治之中有着特殊的意義。

若讓孫權以外戚的身份再進封大司馬,正如諸葛亮所言,劉備在世還好,若是將來劉備不在了,那麼孫權在名義上便是第一輔政大臣。

再加上他實際上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到時候剛剛建立的大漢可能會引發一場巨大的內亂。

現在劉備不再是漢中王了,若是以前劉備以漢中王的身份上表孫權爲大司馬倒沒什麼。

反正上表的正統性本來就有待商榷。

但現在劉備是今漢的開國之君,他每下達的每一道詔令都在今漢中有着神聖性。

所以防患於未然,諸葛亮是不會贊同狼子野心的孫權,成爲今漢的第一任大司馬的。

在聽完諸葛亮的建言後,劉備點點頭,他開口說道:“丞相言之有理。”

劉備的這句話,等於否決了楊洪的提議。

在否決楊洪的提議之後,劉備看向諸葛亮,他問諸葛亮道:“丞相有何建議。”

諸葛亮在爲劉備總理政務之前,他本來的身份便是劉備的首席謀臣。

只是後來隨着劉備勢力的逐漸擴大,再加上越來越多的謀臣加入劉備的勢力中,所以諸葛亮的職責才漸漸往大管家的方向轉變。

但這並不代表諸葛亮只會處理政務,他幾乎是無所不通。

面對劉備的詢問,諸葛亮對着劉備一拜而後自信地言道:

“漢有兩祖,至今歷朝四百餘年,大漢名號早已名震寰宇,威震海內。

今陛下西南踐祚,上合天地,下應民心,此百廢待興之時也。

孫權爲人有雄才,又割據江東,公安一戰雖令其元氣大傷,然實力依然不可小覷。

孫權故乃漢驃騎將軍南昌侯耳,官輕勢卑,人臣之屬。

今陛下若欲要封賞孫權,可進其將軍號爲太尉,太尉者三公之首,足以彰其地位。

而於爵祿一項,不可封其爲公王。夫公王位,去天子一階耳,其禮秩服御相亂也。

彼若爲侯,江南士民與其未有君臣之義也。陛下若爲封賞而過分崇其位號,定其君臣,是爲虎傅翼也。

因此陛下可仿照高祖舊例,封孫權爲九江侯,享數萬戶食邑,如此足矣!”

聽完諸葛亮的建言後,劉備的臉上流露出笑容。

諸葛亮的兩個建議都完美解決了他的疑慮。

在兩漢的政治傳統中,有一點很重要的標準,那便是要有故事可依。

這個是什麼意思呢?

那便是無論是天子還是大臣做事,都要從歷史上找到事例,來爲他所做的事做理論依據。

三公之位雖然很是尊崇,若單單以孫權個人在士林中的名望來說,肯定是夠不上三公的。

但是他的實力足夠。

兩漢歷史上,多的是大臣以三公之名位領兵出出徵的故事。

只要進封孫權爲太尉,那麼從名義上看孫權就如歷史上那些,以三公之尊爲漢天子征討四方的將軍一樣。

這樣的印象一旦形成,不僅是在世人心中孫權身爲漢臣的身份不會改變,更會加強江東一地臣民對漢朝的歸屬感。

而太尉之位肯定是在驃騎將軍之上,所以拜孫權爲太尉,對他來說當然是大大的恩賞。

太尉雖地位高,但是卻只是虛職而已。

所以是很適合冊封給孫權這樣既有實力,又有野心的諸侯的。

至於對孫權的爵位封賞,那更是恰到好處。

雖然自東漢以來,哪怕是縣侯的封邑,大部分情況下最多也不過一縣。

但是在西漢時,縣侯的封邑是可以有數萬戶,連續囊括幾縣的。

當初劉邦雖然嚴令異姓大臣不得封王,但是對於侯爵他卻沒有限制,只要皇帝喜歡,怎麼封都行。

侯爵哪怕有食邑再多,都不能參與所屬地的治理,所以無法在名義上形成對所屬地內臣民的控制。

而原先孫權的南昌侯食邑並不多,劉備給孫權增加數萬戶食邑,當然是大大的封賞了。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建議劉備給孫權的侯爵封號是九江侯。

九江是原來淮南一地的舊稱,但是現在淮南是在曹魏的手中。

所以孫權要想真正得到九江的數萬戶食邑,只能死磕合肥,將淮南打下來。

這樣一來,只要孫權接受劉備對他的封賞,那麼他接下來的軍事行動,於情於理都是朝着淮南猛攻。

那裡可是他的食邑呢。

諸葛亮建議的對孫權的封賞,既能恰到好處,體現劉備的正統性,又能達到令孫權繼續攻打合肥的效用,分擔一部分曹魏的兵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劉備用充滿欣賞的目光看向諸葛亮。

孔明依然是那個孔明,只要他有所疑難,問他總是沒錯。

шшш¸ Tтkā n¸ ¢O

在場的大臣亦對諸葛亮的建議感到驚歎。

一件本來覺得頗爲棘手的事,在諸葛亮的三言兩語下,就輕描淡寫的化解了。

只是在座的侍中黃權卻產生一個疑慮,他開口問諸葛亮:

“可若是孫權不接受陛下的封賞呢?”

黃權的這個疑問,讓衆人頓時反應過來。

是呀,剛纔說的都是孫權接受劉備封賞後的好處,但若是孫權不接受劉備的封賞呢?

面對黃權的這個疑問,諸葛亮嘴角流露出一絲笑意言道:

“公安一戰後,江東士民皆有懼冠軍心,曹仁之頭可用也。”

當諸葛亮說出這句話後,在場的衆人臉上齊齊露出笑容。

再無半分疑慮。

在場的大臣紛紛對着諸葛亮拜服道:“丞相高見。”

聽着各位大臣對諸葛亮的讚譽,劉備在心裡笑道:

能不高見麼,他可是臥龍呀!

(本章完)

第七百五十章 以祭挫敵 睥睨天下第191章 河谷練兵 笑裡藏刀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155章 君志當承 糜暘之策第83章 雖蠻,亦有意氣(四更求追讀)第267章 北伐戰略 關公病情第167章 糜暘北歸 子瑜求和第433章 先定陰平 再阻劍閣第537章 誰造謠言 意外驚喜第639章 夏侯不傻 席捲天下第68章 三千公安勇士(求追讀,求票)第六百九十七章 以威諡之 忠臣周魴第七百五十八章 暗生嫌隙 新野洞開第507章 親征關中 二吐鮮血第105章 糜暘埋下的種子第556章 力拒九品 首倡科舉第533章 心急帝王 不戰而降第553章 二帝反應 漢鹿亢奮第464章 天下如棋 強攻陽平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560章 急而興師 必致覆沒第487章 鄧艾被訓 魏軍壓城第542章 城下相遇 棘陽失陷第529章 伯言掛帥 智分敵勢第472章 三方勢力 孔明孔明第350章 政治規則 魏延可用第168章 割地請和 奉送質子(5000字)作者的話,請進來觀看第405章 人定勝天 丞相親征第478章 南中變革 龍望北方第七百三十八章 人心難欺 關門打狗第109章 關侯長子 公安明月(明日上架!)第116章 得償所願 (十更,求首訂)第166章 糜暘三問 女主終現第七百一十九章 草木皆兵 土崩瓦解第479章 漢水之誓 主動出擊作者的話,請進來觀看第七百一十五章 風雨如晦 你我同行第619章 漢軍衝鋒 奮死一搏第577章 前往上邽 帶漢還鄉第67章 糜暘自去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637章 天命謂何 去逆就順第262章 卻月卻月 關公擂鼓第677章 白鹿出手 冠以中祖第677章 白鹿出手 冠以中祖第419章 公安舊人 老而不死請假一日第305章 主簿獻城 魏延抱怨第20章 糜暘的隱患請假一天,調整心態第123章 急召陸遜 孫權擔憂(4000字!求追讀第249章 宴無好宴 費禕挺身第330章 斷翅而亡 蠢貨孟達第542章 城下相遇 棘陽失陷第434章 伐蜀檄文 路人皆知第94章 三日已過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第481章 封之剛猛 洪之自信第77章 我們回家(求追讀,求票)推兩本書第18章 荊州不能丟第92章 馬上君王(求追讀!求票!)第177章 不法則罪 昭烈之風(5000字!)第586章 如此佳人 陳倉阻敵第104章 呂蒙密計 天助孫氏?第七百三十二章 儁義馳諫 驚異莫名第60章 蠻王沙摩柯(求追讀,求月票)第427章 兵分兩路 交州兵至第243章 擊芴衆喝 嗣武二祖第419章 公安舊人 老而不死第114章 父子俱入(十更,求首訂!)第七百二十六章 蠢豬曹爽 許昌告急第408章 今日便反 爾奈我何第357章 法邈擔憂 梁州司聞第176章 譙周跌坐 大亂將起第661章 劉曄悲喊 元旦終至第106章 公安內應第139章 東三動亂 援軍已到第497章 另有奇招 拿捏江東第660章 山野忠義 歹毒用心第469章 晴天霹靂 再開屠城第362章 馬謖入樑 攻心提點第145章 糜郎二字 九天之雷第577章 前往上邽 帶漢還鄉第587章 赤龍翻滾 以快打慢第271章 松柏之下 兒女情長第467章 置之死地 自有風骨第七百六十七章 火燒張府 老而彌辣第291章 第二戰場 以身爲餌第307章 雲長暈厥 玄德得訊第七百六十八章 弱敵之策 周魴持節第561章 火燒合肥 江東野望第102章 孫權要睡不着了(再來追讀!)第297章 龍駒騰凌 驃騎煊赫第242章 順天行誅 遍觀戰報第212章 班底雛形 突聞噩耗第591章 威名所至 一退再退第213章 人心莫測 扇動翅膀第364章 利劍在手 可創生機第335章 脫衣負荊 箭懾張郃第七百六十五章 全琮手抖 生辰大禮
第七百五十章 以祭挫敵 睥睨天下第191章 河谷練兵 笑裡藏刀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155章 君志當承 糜暘之策第83章 雖蠻,亦有意氣(四更求追讀)第267章 北伐戰略 關公病情第167章 糜暘北歸 子瑜求和第433章 先定陰平 再阻劍閣第537章 誰造謠言 意外驚喜第639章 夏侯不傻 席捲天下第68章 三千公安勇士(求追讀,求票)第六百九十七章 以威諡之 忠臣周魴第七百五十八章 暗生嫌隙 新野洞開第507章 親征關中 二吐鮮血第105章 糜暘埋下的種子第556章 力拒九品 首倡科舉第533章 心急帝王 不戰而降第553章 二帝反應 漢鹿亢奮第464章 天下如棋 強攻陽平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560章 急而興師 必致覆沒第487章 鄧艾被訓 魏軍壓城第542章 城下相遇 棘陽失陷第529章 伯言掛帥 智分敵勢第472章 三方勢力 孔明孔明第350章 政治規則 魏延可用第168章 割地請和 奉送質子(5000字)作者的話,請進來觀看第405章 人定勝天 丞相親征第478章 南中變革 龍望北方第七百三十八章 人心難欺 關門打狗第109章 關侯長子 公安明月(明日上架!)第116章 得償所願 (十更,求首訂)第166章 糜暘三問 女主終現第七百一十九章 草木皆兵 土崩瓦解第479章 漢水之誓 主動出擊作者的話,請進來觀看第七百一十五章 風雨如晦 你我同行第619章 漢軍衝鋒 奮死一搏第577章 前往上邽 帶漢還鄉第67章 糜暘自去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637章 天命謂何 去逆就順第262章 卻月卻月 關公擂鼓第677章 白鹿出手 冠以中祖第677章 白鹿出手 冠以中祖第419章 公安舊人 老而不死請假一日第305章 主簿獻城 魏延抱怨第20章 糜暘的隱患請假一天,調整心態第123章 急召陸遜 孫權擔憂(4000字!求追讀第249章 宴無好宴 費禕挺身第330章 斷翅而亡 蠢貨孟達第542章 城下相遇 棘陽失陷第434章 伐蜀檄文 路人皆知第94章 三日已過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第481章 封之剛猛 洪之自信第77章 我們回家(求追讀,求票)推兩本書第18章 荊州不能丟第92章 馬上君王(求追讀!求票!)第177章 不法則罪 昭烈之風(5000字!)第586章 如此佳人 陳倉阻敵第104章 呂蒙密計 天助孫氏?第七百三十二章 儁義馳諫 驚異莫名第60章 蠻王沙摩柯(求追讀,求月票)第427章 兵分兩路 交州兵至第243章 擊芴衆喝 嗣武二祖第419章 公安舊人 老而不死第114章 父子俱入(十更,求首訂!)第七百二十六章 蠢豬曹爽 許昌告急第408章 今日便反 爾奈我何第357章 法邈擔憂 梁州司聞第176章 譙周跌坐 大亂將起第661章 劉曄悲喊 元旦終至第106章 公安內應第139章 東三動亂 援軍已到第497章 另有奇招 拿捏江東第660章 山野忠義 歹毒用心第469章 晴天霹靂 再開屠城第362章 馬謖入樑 攻心提點第145章 糜郎二字 九天之雷第577章 前往上邽 帶漢還鄉第587章 赤龍翻滾 以快打慢第271章 松柏之下 兒女情長第467章 置之死地 自有風骨第七百六十七章 火燒張府 老而彌辣第291章 第二戰場 以身爲餌第307章 雲長暈厥 玄德得訊第七百六十八章 弱敵之策 周魴持節第561章 火燒合肥 江東野望第102章 孫權要睡不着了(再來追讀!)第297章 龍駒騰凌 驃騎煊赫第242章 順天行誅 遍觀戰報第212章 班底雛形 突聞噩耗第591章 威名所至 一退再退第213章 人心莫測 扇動翅膀第364章 利劍在手 可創生機第335章 脫衣負荊 箭懾張郃第七百六十五章 全琮手抖 生辰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