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天子有難 臥龍出聲

第247章 天子有難 臥龍出聲

雖然已經是深夜,但是各位大臣好似早就預料到劉備會召集他們一般,所以在劉備的召集下,各位大臣很快就聚集到劉備的寢殿中。

因爲不是正經的朝會,所以在各位大臣到來後,劉備讓各位大臣在寢殿中各自找一處坐席坐下。

今夜劉備召集來的大臣並不多,都是在忠誠上或者智謀上值得他信任的人。

丞相諸葛亮、尚書令劉巴、侍中黃權、益州治中從事楊洪等。

在這些大臣坐下後,劉備便開口詢問道:

“今朕踐祚,消息不過半月便可傳達江東。”

“諸卿以爲,孤當如何封賞孫權?”

當劉備問出自己的疑問後,他便看着在場的大臣們,希望他們能給出一個解決方案。

而幾位大臣在得知劉備的疑問後,他們便開始思考起來。

在之前劉備爲漢中王時,雖然說身份上與孫權已經有所差距,但是本質上來講二人都是漢臣。

所以在公安一戰後,劉備與孫權再度成爲盟友的關係,於情於理都說的過去。

孫權心中亦不會覺得太過委屈。

但是如今劉備踐祚稱帝,成爲了漢家新的天子。

天子是這世間的至尊,而孫權本來的名位不過驃騎將軍,從名義上來說劉備現在是孫權的君,這樣的身份差距兩方就不適合成爲盟友了。

至少表面上兩方的關係,不能以盟友的形式存在。

這是大義名分的問題,絲毫馬虎不得。

但是從實際上來講,孫權又是割據一方的諸侯,他在江東政由己出,所以一旦他得知劉備稱帝的消息,心中不滿是肯定的。

當初孫權之所以會偷襲荊州,有個重要的原因是劉備成爲漢中王,在身份上高了孫權一截,讓他心中產生不滿。

шшш★ тт kǎn★ ¢ ○

現在劉備的身份可是不止高了他一截。

而且按照今日劉備封賞諸將的結果,孫權原來的大漢驃騎將軍都被劉備給了馬超。

依照孫權的性格,他心裡能痛快纔怪了。

目前大漢所面臨的局勢是,北有死敵逆魏,東有態度可能會轉變的“漢臣”孫權。.

其中逆魏是大漢的國仇家恨,兩者之間的關係自然沒有轉圜的餘地。

而大漢一旦重續漢統,將來第一件要做的事,肯定就是北伐。

唯有將北伐逆魏定爲今漢的國策,才能進一步強化今漢的正統性。

所以劉備問諸位大臣的是,他該如何封賞孫權。

劉備的問話足以體現出他對孫權的態度,那便是優先以安撫爲主。

歷史上劉備稱帝后第一件事,便是率軍東征,那是因爲關羽的死讓他失去理智,無論各位大臣怎麼勸諫都沒用。

現在關羽活的好好的,荊州也沒有失去,所以劉備的大局觀還是存在的。

而劉備的看法,亦正是目前大漢朝廷中大多數大臣的看法。

在劉備發出詢問後,益州治中從事楊洪對着劉備拱手進言道:

“依臣之見,不如加封孫權爲大司馬。”

當楊洪的建議說出來後,在場衆臣的臉上浮現同意的神色並不多。

這是因爲大司馬的官職,過於高了。

在先秦之時,就有大司馬這一武官的稱呼。

如黃帝時大司馬容光,西周大司馬姜子牙,齊國大司馬田穰苴。

從這可見,早在先秦時期大司馬便是等級非常高的武官稱呼。

後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中央政府中設立太尉,不置大司馬。

漢承秦制,西漢早期在中央朝廷以太尉執掌大司馬的職務。

後孝武帝劉徹於建元二年罷太尉,元狩四年始置大司馬,以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功多,特加號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

但那時的大司馬只是加官,並無具體的印綬俸祿。

孝昭帝時,霍光用“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的名義當政,形成“政事一決大將軍光”的局面。

孝成帝即位後,王鳳爲大司馬大將軍輔政,“政事大小皆自鳳出,天子曾不一舉手”

自那時候起,凡是加官大司馬的大臣,都自然擁有輔政之權,甚至有時在權力上與天子並無二般。

東漢建立後,東漢官制基本沿襲了西漢末年的官制,大司馬爲三公之首,掌管軍事。

光武帝劉秀以大將軍吳漢爲大司馬,以杜茂爲大將軍。

很明顯,這時候大司馬已經不是加官稱號,而是一個位次,權力都在大將軍之上的具體官職。

後來劉秀感覺到大司馬的權柄過重,甚至可以威脅到天子的權力,所以在吳漢死後,劉秀將大司馬改爲太尉。

到東漢末年時,三公已成爲虛職,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位在三公、太傅、大將軍之上。

如果說大將軍是人臣巔峰的話,那麼大司馬的尊貴與職權甚至已經超脫人臣的範疇,可以與天子相比擬了。

如前任大司馬劉虞。

當初劉虞在擔任大司馬後,袁紹甚至有想過擁立劉虞爲新天子,可見大司馬在漢朝臣民心中的地位。

現今的天子劉備,在稱漢中王時亦稱大司馬,由此可見大司馬的地位等同王爵。

大司馬與大將軍相比,除了地位上有所差別外,權力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大將軍是身爲人臣武官之巔峰不錯,但他的軍權大多是掌握着中央的軍隊。

若是大將軍出鎮一方時,那麼大將軍的統兵職權,還需要天子的具體任命。

例如東漢大將軍竇憲,例如今漢大將軍關羽,劉備特意在詔書中言明他持節都督東方諸軍事。

但是大司馬不同,一旦有人臣成爲大司馬,那麼名義上全國範圍內的兵權都是他可以調動的。

什麼開府治事,什麼持節,對大司馬來說,都是次要的權力。

兩漢以來擔任過大司馬的人,衛霍暫且不說,霍光與王莽二人擔任大司馬時,那是可以直接廢立天子的!

其實楊洪建議劉備冊封孫權爲大司馬,也是目前形勢下他認爲的最優解。

封賞無非從三方面着手,官職、爵位、實際職權。

孫權實際上就是割據江東的一地諸侯,他的實際職權根本無須封賞。

而在此之前,孫權的官職是驃騎將軍、南昌侯。

所以劉備若想封賞孫權,只能往這兩方面入手。

而既然是封賞,那麼肯定是要將孫權的官職往上提升的。

按大漢軍制,驃騎將軍往上便是大將軍、大司馬。

至於孫權的爵位南昌侯,已經是縣侯,縣侯往上就是公、王的爵位。

按漢太祖的白馬盟誓,王爵是不可能封給孫權的。

至於公爵本來是個很好的折中方案。

但是有着王莽與曹操這兩個榜樣在,公爵也已經成爲篡逆之臣的標配,所以公爵也不能封給孫權。

在這樣的情況下,楊洪認爲唯有將大司馬封給孫權,才能讓他滿意安撫住他。

只是因爲大司馬一職的特殊性與重要性,所以諸葛亮是不可能同意讓孫權成爲今漢第一任大司馬的。

旁的不說,要是被關羽知道孫權成爲大司馬,他肯定第一個表示不服。

在楊洪建言過後,諸葛亮馬上出拜言道:“孫權本爲外戚,若又加封大司馬一職,將來名義上誰人可制?”

諸葛亮這句話一針見血,直接就讓孫權的大司馬變成不可能。

孫權之妹孫夫人雖然已經逝世,但她畢竟原來曾經是劉備的正妻。

按兩漢傳統,判斷是否是外戚的主要標準便是,家族中是否有女子當過天子的正妻。

縱算這位天子的正妻已然死亡或者沒有留下子嗣成爲新任天子,但女子所在家族的外戚身份並不會改變。

例如東漢大將軍樑冀,或如現在的東海糜氏。

雖然糜夫人已然不在,但是在衆臣的心目中,東海糜氏依然是實打實的外戚家族。

外戚這層身份,本來就在兩漢的政治之中有着特殊的意義。

若讓孫權以外戚的身份再進封大司馬,正如諸葛亮所言,劉備在世還好,若是將來劉備不在了,那麼孫權在名義上便是第一輔政大臣。

再加上他實際上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到時候剛剛建立的大漢可能會引發一場巨大的內亂。

現在劉備不再是漢中王了,若是以前劉備以漢中王的身份上表孫權爲大司馬倒沒什麼。

反正上表的正統性本來就有待商榷。

但現在劉備是今漢的開國之君,他每下達的每一道詔令都在今漢中有着神聖性。

所以防患於未然,諸葛亮是不會贊同狼子野心的孫權,成爲今漢的第一任大司馬的。

在聽完諸葛亮的建言後,劉備點點頭,他開口說道:“丞相言之有理。”

劉備的這句話,等於否決了楊洪的提議。

在否決楊洪的提議之後,劉備看向諸葛亮,他問諸葛亮道:“丞相有何建議。”

諸葛亮在爲劉備總理政務之前,他本來的身份便是劉備的首席謀臣。

只是後來隨着劉備勢力的逐漸擴大,再加上越來越多的謀臣加入劉備的勢力中,所以諸葛亮的職責才漸漸往大管家的方向轉變。

但這並不代表諸葛亮只會處理政務,他幾乎是無所不通。

面對劉備的詢問,諸葛亮對着劉備一拜而後自信地言道:

“漢有兩祖,至今歷朝四百餘年,大漢名號早已名震寰宇,威震海內。

今陛下西南踐祚,上合天地,下應民心,此百廢待興之時也。

孫權爲人有雄才,又割據江東,公安一戰雖令其元氣大傷,然實力依然不可小覷。

孫權故乃漢驃騎將軍南昌侯耳,官輕勢卑,人臣之屬。

今陛下若欲要封賞孫權,可進其將軍號爲太尉,太尉者三公之首,足以彰其地位。

而於爵祿一項,不可封其爲公王。夫公王位,去天子一階耳,其禮秩服御相亂也。

彼若爲侯,江南士民與其未有君臣之義也。陛下若爲封賞而過分崇其位號,定其君臣,是爲虎傅翼也。

因此陛下可仿照高祖舊例,封孫權爲九江侯,享數萬戶食邑,如此足矣!”

聽完諸葛亮的建言後,劉備的臉上流露出笑容。

諸葛亮的兩個建議都完美解決了他的疑慮。

在兩漢的政治傳統中,有一點很重要的標準,那便是要有故事可依。

這個是什麼意思呢?

那便是無論是天子還是大臣做事,都要從歷史上找到事例,來爲他所做的事做理論依據。

三公之位雖然很是尊崇,若單單以孫權個人在士林中的名望來說,肯定是夠不上三公的。

但是他的實力足夠。

兩漢歷史上,多的是大臣以三公之名位領兵出出徵的故事。

只要進封孫權爲太尉,那麼從名義上看孫權就如歷史上那些,以三公之尊爲漢天子征討四方的將軍一樣。

這樣的印象一旦形成,不僅是在世人心中孫權身爲漢臣的身份不會改變,更會加強江東一地臣民對漢朝的歸屬感。

而太尉之位肯定是在驃騎將軍之上,所以拜孫權爲太尉,對他來說當然是大大的恩賞。

太尉雖地位高,但是卻只是虛職而已。

所以是很適合冊封給孫權這樣既有實力,又有野心的諸侯的。

至於對孫權的爵位封賞,那更是恰到好處。

雖然自東漢以來,哪怕是縣侯的封邑,大部分情況下最多也不過一縣。

但是在西漢時,縣侯的封邑是可以有數萬戶,連續囊括幾縣的。

當初劉邦雖然嚴令異姓大臣不得封王,但是對於侯爵他卻沒有限制,只要皇帝喜歡,怎麼封都行。

侯爵哪怕有食邑再多,都不能參與所屬地的治理,所以無法在名義上形成對所屬地內臣民的控制。

而原先孫權的南昌侯食邑並不多,劉備給孫權增加數萬戶食邑,當然是大大的封賞了。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建議劉備給孫權的侯爵封號是九江侯。

九江是原來淮南一地的舊稱,但是現在淮南是在曹魏的手中。

所以孫權要想真正得到九江的數萬戶食邑,只能死磕合肥,將淮南打下來。

這樣一來,只要孫權接受劉備對他的封賞,那麼他接下來的軍事行動,於情於理都是朝着淮南猛攻。

那裡可是他的食邑呢。

諸葛亮建議的對孫權的封賞,既能恰到好處,體現劉備的正統性,又能達到令孫權繼續攻打合肥的效用,分擔一部分曹魏的兵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劉備用充滿欣賞的目光看向諸葛亮。

孔明依然是那個孔明,只要他有所疑難,問他總是沒錯。

在場的大臣亦對諸葛亮的建議感到驚歎。

一件本來覺得頗爲棘手的事,在諸葛亮的三言兩語下,就輕描淡寫的化解了。

只是在座的侍中黃權卻產生一個疑慮,他開口問諸葛亮:

“可若是孫權不接受陛下的封賞呢?”

黃權的這個疑問,讓衆人頓時反應過來。

是呀,剛纔說的都是孫權接受劉備封賞後的好處,但若是孫權不接受劉備的封賞呢?

面對黃權的這個疑問,諸葛亮嘴角流露出一絲笑意言道:

“公安一戰後,江東士民皆有懼冠軍心,曹仁之頭可用也。”

當諸葛亮說出這句話後,在場的衆人臉上齊齊露出笑容。

再無半分疑慮。

在場的大臣紛紛對着諸葛亮拜服道:“丞相高見。”

聽着各位大臣對諸葛亮的讚譽,劉備在心裡笑道:

能不高見麼,他可是臥龍呀!

(本章完)

第七百四十七章 夜襲公安 心跳欲停第七百一十二章 我不想死 解煩左袒第322章 又愛又忌 何人鎮宛第146章 援兵方到 王冠稱慶第536章 兩大安排 艾維相隨第393章 成都急報 南中將亂第592章 糧道之憂 孟達何處第509章 前倨後恭 慧極必傷第20章 糜暘的隱患第513章 願爲卿怒 膝行赴會第564章 欲斷後路 先遣雄鷹第180章 擊掌盟誓 永不相負第586章 如此佳人 陳倉阻敵第665章 跪地千世 遺臭萬年第453章 將帥不合 駱谷魏軍第653章 當效忠武 勢壓孫權第603章 先行安撫 再出殺招第579章 一國軍權 曹真沉默第66章 關平請命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415章 一擒孟獲 鹿馬相會第547章 相互探查 機變張郃第419章 公安舊人 老而不死第372章 麥穗飄飄 人如豬狗第248章 四相之一 孫權認慫第665章 跪地千世 遺臭萬年第236章 修建高樓 豪族私會第406章 歷史遺憾 不必重演第323章 仲達崛起 既悼既檄第500章 錦囊妙計 突圍而出第278章 女裝送丕 驃騎旗揚第六百八十七章 敲打劉封 誓殺吳狗第282章 忠臣喋血 要戰便戰第39章 公安城中的爭論第132章 忍辱負重 反客爲主第335章 脫衣負荊 箭懾張郃第595章 場外大援 弘農楊氏第170章 兵圍夏口 孫權震怖第256章 先鋒傅肜 出乎意料第179章 虎賁校尉 劉禪心思第456章 不顧一切 速援陽平第616章 反間疑雲 你真該死第63章 忠義貫金石,趙子龍(追讀呀,票票呀第301章 遙望北方 一刀斷生第213章 人心莫測 扇動翅膀第124章 孫權之怒 猛虎擡頭(4000字!求追讀第596章 利舌如劍 搖晃關中第543章 堅守不出 車騎蹈營第448章 烈焰封場 變生肘腋第七百二十二章 飢渴諸將 糜暘定計第94章 三日已過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第24章 屠殺?第75章 孫軍崩了!(三更求追讀)第142章 潛行密林 神兵天降第61章 有部衆五千,可乎(求追讀,求月票)第69章 真吾制勝之地也 (求追讀,求票)第439章 驃騎將軍不可!第599章 王朗吐血 自今日始第364章 利劍在手 可創生機第七百三十五章 先攻州陵 半渡而擊第474章 先破一軍 君可行也第501章 兩軍會師 死戰如雷第677章 白鹿出手 冠以中祖第198章 殺伐祥瑞 今日獵狐第611章 徵集糧草 孤城長安第16章 幼時情誼第5章 糜暘獻策第401章 長安異動 警覺頓生第576章 不爲趙括 就做白起第255章 再攻樊城 孫禮獻策第366章 何爲冠軍 虎吞敵人第七百六十章 意志不堅 不想陪葬第367章 演武之效 三長制出第79章 逆天而行(求追讀)第669章 皇子同拜 口呼相父第126章 孫權帥旗 不納良言第83章 雖蠻,亦有意氣(四更求追讀)第544章 賈逵到來 烏龜喘息第535章 張郃曹彰 輪番上場第493章 魏軍攻城 漢軍受挫第251章 董允獻策 法邈制延第20章 糜暘的隱患第287章 漢魏對決 樊偃會戰第102章 孫權要睡不着了(再來追讀!)第329章 一顆種子 伯仁之恨第403章 法邈驚慌 上書成都第86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 (四更求追讀!)第184章 氣若游絲 魏王薨逝第530章 隔空聯合 曹休輕敵第七百五十五章 伯言大笑 糜暘好毒第280章 惟賢惟德 孟起拜服第2章 當爲班超第376章 借刀殺人 天水幼麟第331章 不斷討好 嚴詞警告第660章 山野忠義 歹毒用心第194章 五大綱領 強軍將成第44章 人心在我(求追讀,求票)第173章 升壇歃盟 大婚之日(終!)第558章 欲引天火 佈局長安第97章 呂蒙的秘密武器(求追讀!不要養啦!第95章 你快死了吧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
第七百四十七章 夜襲公安 心跳欲停第七百一十二章 我不想死 解煩左袒第322章 又愛又忌 何人鎮宛第146章 援兵方到 王冠稱慶第536章 兩大安排 艾維相隨第393章 成都急報 南中將亂第592章 糧道之憂 孟達何處第509章 前倨後恭 慧極必傷第20章 糜暘的隱患第513章 願爲卿怒 膝行赴會第564章 欲斷後路 先遣雄鷹第180章 擊掌盟誓 永不相負第586章 如此佳人 陳倉阻敵第665章 跪地千世 遺臭萬年第453章 將帥不合 駱谷魏軍第653章 當效忠武 勢壓孫權第603章 先行安撫 再出殺招第579章 一國軍權 曹真沉默第66章 關平請命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415章 一擒孟獲 鹿馬相會第547章 相互探查 機變張郃第419章 公安舊人 老而不死第372章 麥穗飄飄 人如豬狗第248章 四相之一 孫權認慫第665章 跪地千世 遺臭萬年第236章 修建高樓 豪族私會第406章 歷史遺憾 不必重演第323章 仲達崛起 既悼既檄第500章 錦囊妙計 突圍而出第278章 女裝送丕 驃騎旗揚第六百八十七章 敲打劉封 誓殺吳狗第282章 忠臣喋血 要戰便戰第39章 公安城中的爭論第132章 忍辱負重 反客爲主第335章 脫衣負荊 箭懾張郃第595章 場外大援 弘農楊氏第170章 兵圍夏口 孫權震怖第256章 先鋒傅肜 出乎意料第179章 虎賁校尉 劉禪心思第456章 不顧一切 速援陽平第616章 反間疑雲 你真該死第63章 忠義貫金石,趙子龍(追讀呀,票票呀第301章 遙望北方 一刀斷生第213章 人心莫測 扇動翅膀第124章 孫權之怒 猛虎擡頭(4000字!求追讀第596章 利舌如劍 搖晃關中第543章 堅守不出 車騎蹈營第448章 烈焰封場 變生肘腋第七百二十二章 飢渴諸將 糜暘定計第94章 三日已過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第24章 屠殺?第75章 孫軍崩了!(三更求追讀)第142章 潛行密林 神兵天降第61章 有部衆五千,可乎(求追讀,求月票)第69章 真吾制勝之地也 (求追讀,求票)第439章 驃騎將軍不可!第599章 王朗吐血 自今日始第364章 利劍在手 可創生機第七百三十五章 先攻州陵 半渡而擊第474章 先破一軍 君可行也第501章 兩軍會師 死戰如雷第677章 白鹿出手 冠以中祖第198章 殺伐祥瑞 今日獵狐第611章 徵集糧草 孤城長安第16章 幼時情誼第5章 糜暘獻策第401章 長安異動 警覺頓生第576章 不爲趙括 就做白起第255章 再攻樊城 孫禮獻策第366章 何爲冠軍 虎吞敵人第七百六十章 意志不堅 不想陪葬第367章 演武之效 三長制出第79章 逆天而行(求追讀)第669章 皇子同拜 口呼相父第126章 孫權帥旗 不納良言第83章 雖蠻,亦有意氣(四更求追讀)第544章 賈逵到來 烏龜喘息第535章 張郃曹彰 輪番上場第493章 魏軍攻城 漢軍受挫第251章 董允獻策 法邈制延第20章 糜暘的隱患第287章 漢魏對決 樊偃會戰第102章 孫權要睡不着了(再來追讀!)第329章 一顆種子 伯仁之恨第403章 法邈驚慌 上書成都第86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 (四更求追讀!)第184章 氣若游絲 魏王薨逝第530章 隔空聯合 曹休輕敵第七百五十五章 伯言大笑 糜暘好毒第280章 惟賢惟德 孟起拜服第2章 當爲班超第376章 借刀殺人 天水幼麟第331章 不斷討好 嚴詞警告第660章 山野忠義 歹毒用心第194章 五大綱領 強軍將成第44章 人心在我(求追讀,求票)第173章 升壇歃盟 大婚之日(終!)第558章 欲引天火 佈局長安第97章 呂蒙的秘密武器(求追讀!不要養啦!第95章 你快死了吧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