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兵分兩路 交州兵至

諸葛亮要孟獲協助的事乃是與之前得到的一封信有關。

從那封信的內容,諸葛亮得知了孫權會動用自己的權力資助南中的叛軍成事。

而按照時間來推算的話,孫權的資助在近段時間就會抵達南中。

那封信中並未言明孫權會以何種方式資助南中叛軍,錢、糧、或者是兩者兼備?

甚至是直接派兵進入南中。

以諸葛亮對孫權的瞭解,他認爲孫權很可能是三者兼備。

畢竟孫權與曹丕不同,曹丕的勢力範圍與南中並不接壤,他能資助南中叛軍的方面,就只有名義。

而雖然孫權的主要勢力範圍在江東一帶,但世人皆知交州在不久前也已經納入他的統治之中。

交州與南中的牂牁郡接壤,特別是士燮的大本營交趾郡,與牂牁郡的距離並不遠。

若孫權能說動士燮的話,那麼以士燮在交州盤踞多年的勢力,他是有辦法調集一支精兵進入南中作戰的。

這便是諸葛亮目前最擔心的事。

而對於這件事,諸葛亮的心中也早有應對之策,這個應對之策便是分兵。

當下南中四郡,只有益州郡與牂牁郡尚未平定。

益州郡作爲南中四郡中最發達的一個郡,哪怕雍闓在今日的大戰中遭受重創,但也不可小覷。

畢竟受到重創也代表着雍闓會對接下來的戰役更加小心謹慎,若雍闓想要野戰的話諸葛亮倒是不懼,他擔心的是雍闓一心守城故意拖延時間。

介於這層擔憂,諸葛亮勢必要率領漢軍主力一路南下討伐雍闓,不讓他有喘息之機。

可交州方面可能存在的敵人援軍,也不可小覷。

在這種情況之下,分兵是對漢軍來說最佳的策略。

諸葛亮就連別軍的主將人選都想好了,那人便是已經有過一次突出表現的鄧艾。

可是鄧艾畢竟不是南中人士,而南中的地勢又十分錯綜複雜,所以諸葛亮便想着讓孟獲充當鄧艾的嚮導。

如此一來,諸葛亮才能真正放心。

在孟獲明確表現出臣服的姿態後,諸葛亮便將他的打算告知了孟獲。

而孟獲在得知諸葛亮是要他充當一支漢軍的嚮導後,對於如此簡單的事,孟獲自然沒有拒絕的理由。

見孟獲答應了此事,諸葛亮便讓諸將及孟獲退下,他單獨留下了鄧艾。

等衆人都離開之後,諸葛亮將他心中的全盤考慮都告知給了鄧艾。

在方纔諸葛亮要孟獲充當嚮導的時候,他並未在諸將面前明言他此舉是爲了防備孫權。

截至目前,孫權對大漢表面上還算謙恭,在孫權未有明確悖逆之舉的情況下,諸葛亮不想貿然引起諸將對江東的敵視。

北伐在即,在將來的數年之內,大漢還需要孫權的“臣服”。

可諸將不知道,諸葛亮認爲鄧艾一定是會知道他的內心隱憂的。

果不其然在諸葛亮對鄧艾說完他心中的通盤打算後,鄧艾立即對諸葛亮表明態度:

“丞相高瞻遠矚,艾願率領別軍前去討平牂牁郡的叛軍。”

鄧艾知道糜暘派他南下,就是讓他協助諸葛亮早日蕩平南中之亂,既然如此,面對諸葛亮的信重他當然不會拒絕。

見鄧艾毫不猶豫地應下這樁任務,諸葛亮微微點了點頭。

鄧艾雖私德有虧,但在大節上卻是從不退卻的。

不過生性謹慎的諸葛亮還是囑咐鄧艾道:“我無法分給你太多兵馬,你只能率領你本部的五千樑軍前去。

而伱也知道,牂牁之戰表面上是對付朱褒,可實際上是要應對來自江東的敵人。

江東多才俊,非朱褒可比擬,你要多加小心,不可有絲毫大意。”

面對諸葛亮的囑咐,鄧艾臉露慎重地一拜稱唯。

在囑咐完鄧艾之後,諸葛亮便讓鄧艾先行退下。

不久後他的帥令自然會發到鄧艾手中。

而等鄧艾離開之後,諸葛亮將目光望向了東方,他口中喃喃道:

“若不是爲大局計!”

後半句話諸葛亮並未說出來,可從他的語氣卻能隱約感到幾絲寒意。

對於數次背信棄義的江東,諸葛亮又豈會不感到厭惡呢?

漢章武三年元月,諸葛亮領軍進駐邛都縣。

當日,諸葛亮派出士卒將高定的人頭傳檄全郡。

當高定的死訊被越嶲郡中的諸縣得知之後,越嶲郡諸縣紛紛改換旗幟,重新納入大漢的懷抱之中。

他們變更旗幟的速度,與當初投入高定麾下的速度一般快。

當月底,在越嶲郡的疆域重新納入大漢中之後,便有一些大臣建議諸葛亮要清算之前附逆的諸縣長。

亂世之中,以殺止殺是很經常施用的一個震懾手段。

可面對這個常用的震懾手段,諸葛亮卻並未採納。

倒不是諸葛亮沒有這番鐵血心腸,只是身爲政治大家的諸葛亮知道,南中不同於益州北部諸郡,在這裡高壓政策只會引起無休止的反彈。

在諸葛亮否決了以殺止殺的建議之後,又有人向諸葛亮提出駐軍留守的建議。

大家都知道益州郡與牂牁郡的叛亂尚未平定,接下來諸葛亮肯定是要繼續南征的。

等諸葛亮率領大軍離開越嶲郡後,當地的局勢可能會有所起伏,故而衆人認爲在越嶲郡留下一定數量的大軍是很有必要的。

至少也要留下一位信得過的外地大將。

這一點可以算是諸將的共識。

不過面對這一點共識,諸葛亮卻有不同的看法:

“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

“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

“又夷憂有反叛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

諸葛亮以三不易的看法,否決了諸將的共識。

隨後諸葛亮便做出他的佈置:“拜李恢爲越嶲太守、呂凱爲永昌太守。”

李恢原官職是庲降都督,現在諸葛亮又給他加了一個越嶲太守的職務。

而呂凱字季平,永昌郡不韋縣人。

呂凱初任永昌郡五官掾功曹。當初雍闓領兵反叛時,越嶲與牂牁二郡皆響應他的叛亂,唯有呂凱堅決忠於大漢閉境抗拒雍闓。

呂凱與府丞王伉一起率領並激勵官民,關閉四境抵禦雍闓,這樣的事蹟在諸葛亮拿下越嶲郡後,也傳入了他的耳中。

對於如此忠臣,諸葛亮沒道理不做出獎賞。

當然諸葛亮之所以會提拔呂凱,並讓李恢兼任越嶲太守,乃是與他心中治理南中的政策有關。

這個政治政策便是“以南治南”。

李恢與呂凱皆出身南中大姓,他們在南中本就有不低的聲望。

將這二人分別委任爲南中二郡的太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穩定越嶲、永昌的局勢,也可以讓剛剛平定的這二郡,能夠不再起波瀾。

在大致安排好越嶲與永昌二郡的政務之後,諸葛亮便率領着剩下的萬餘漢軍朝着益州郡繼續進發。

不久前,鄧艾與孟獲已然率領着五千梁州軍朝着牂牁郡進發。

分兵既是諸葛亮防備孫權的一種現實需要,也是他想快速平定南中叛亂的心理訴求的體現。

只是他的分兵之舉到底能不能讓他如願,接下來還得看南中局勢的進一步發展。

在諸葛亮與鄧艾的大軍分別朝着目的地進發之時,由士徽、孫桓、虞翻三人率領的交州軍提前一步來到了牂牁郡的且蘭縣外。

且蘭作爲牂牁郡的治所,是牂牁太守朱褒的大本營。

而在得知士燮派兵前來支援他後,朱褒高興地領軍於縣外的十里之外相迎。

作爲南中的東大門的一把手,朱褒早在很久以前就與士燮有着私下的聯繫。

歷史上南中之亂,便有士燮在背後鼓譟引導的效果。

若沒有士燮及他背後的孫權在撐腰,雍闓在歷史上亦不會那麼果斷的反叛大漢。

從這一點可以推斷出,士燮與南中的私下聯絡不僅開始的很早,還已經到了很深入的地步。

士燮可稱得上一句是南中諸豪強堅定的政治盟友。

面對政治盟友派軍來支援的行爲,朱褒又豈能不感到高興呢?

特別是在不久前,他已然得知了高定身死的消息。

得知這個消息後,兔死狐悲便是朱褒心情的最佳寫照。

可這種心情在士徽領軍到來後,便漸漸地消失了。

從士徽的事先通報中,朱褒知道了士徽這次帶來了上萬大軍。

這上萬大軍可是士燮縱橫交州數十年的資本,如此強援到來,朱褒又怎麼會不感到欣喜呢?

由於內心中的欣喜,朱褒在見到士徽這個好友的那一刻,他便激動的上前抱住了士徽的肩膀。

之前士燮便是派士徽聯絡朱褒的,一來二去之下,朱褒與士徽的關係相處的不錯。

而面對朱褒親暱的擁抱行爲,士徽也並沒有抗拒。

在簡單的寒暄之後,士徽便爲朱褒介紹了孫桓與虞翻二人。

朱褒對虞翻不感興趣,可他在得知孫桓的身份之後,臉上浮現了一抹興奮之色。

朱褒不由自主地拱手朝着東方感謝道:“吳主今日相助之恩,褒銘記在心。”

不管朱褒心中是否真是這麼想的,但他表面功夫的確做的不錯。

至少孫桓對朱褒的表現很滿意,可歷經世事的虞翻就不是那麼好糊弄的了。

在成功接到交州大軍後,朱褒本想讓士徽將他的大軍駐紮在城外,然後士徽帶人入城參加他早就備下的宴席。

可面對朱褒的這個想法,士徽臉上笑嘻嘻的婉拒了。

抱他可以,想讓他與自己的大軍分開,門都沒有。

在被士徽拒絕之後,朱褒明白了士徽心中的顧慮。

亂世之中人心不古,這世道死在盟友手中的人還少嗎?

只是朱褒也沒點破這層,他只是笑着將士徽的大軍接到早已準備好的軍營之中,然後他便與士徽、孫桓、虞翻等人各帶着一些親信,在軍營與城門之間擺起了宴席。

宴席之中酒過三巡之後,朱褒見士徽三人興致都不錯,他便斟酌着將不久前得到的消息說了出來。

這個消息正是發生在半月之前的邛都之戰。

當士徽三人得知高定戰死,並且越嶲郡及永昌郡已經落入漢軍的手中後,他三人臉上的笑意頃刻間消失。

南中的局勢變化的也太快了吧。

士燮之所以會同意派兵支援南中,一方面是因爲他忌憚漢軍的勢大,另一方面是他做出這個決定時,得到的情報是諸葛亮率領的漢軍在僰道寸步難進。

如此利好的消息,那還等什麼?

士徽自認爲他們的行動已經夠快,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漢軍的行動更快。

當得知當今南中的局勢是漢軍佔優時,士徽三人又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

朱褒見士徽三人在聽到這個消息後,臉上皆是不快之色,他心中也發出陣陣嘆息。

從他的利益來說,他隱瞞這個消息纔是最好的。

可朱褒知道士燮在南中不僅與他關係匪淺,就是與益州郡的雍闓也相交莫逆,更別說之前士燮有意派進南中的那些探子。

這件事是瞞不住的,既然瞞不住,那還不如坦然告知,這樣無論如何也引不起士徽的反感。

正如朱褒預料的那般,士徽三人之所以臉色陰沉不是在怪罪他,他們是在思考在當下的局勢中,他們接下來應當如何做。

三人之中虞翻最爲理智,既然現在南中的局勢對他們不利,那麼他們應當及時抽身才是。

於是虞翻抽身來到士徽身旁,對他耳語了一番。

虞翻以博學聞名於江東,但他在軍事上也有着不低的見識。

他認爲他提出的撤兵的建議,乃是當下最適合他們的方略。

可豈不料士徽在聽完虞翻的建議後,他卻對着虞翻搖了搖頭。

他的這番表現證明他不認同虞翻的建議。

察覺到士徽的意思後,虞翻不解,他意欲再勸士徽,可這時士徽卻先一步對朱褒做出了承諾。

“縱使當今局勢對我方不利,我亦不會輕易退卻。”

士徽的這番表態,令虞翻大驚的同時讓朱褒大喜起來。

其實虞翻與朱褒都不明白士徽爲何會決意留下對抗漢軍,這是因爲他們沒有站在士徽的角度上考慮問題。

從歷史上士徽的表現來說,他是個很有野心的人。

而早在他領軍離開交趾之時,士燮就對他透露出這是對他的一次考驗。

考驗什麼?

考驗的無非是士徽是否有能力,能繼承他在交州的權勢。

要知道士燮的兒子不止士徽一個,所以這樣的考驗對士徽來說至關重要。

爲自己的未來計,士徽是不可能會輕易放棄這次機會的。

第212章 班底雛形 突聞噩耗第565章 大魏忠臣 有所防範第349章 杯酒釋權 唯一主宰第458章 怒掀帥案 再渡漢水第28章 公安,我去(求月票,求追讀)第139章 東三動亂 援軍已到第578章 非死不退 劍履上殿第299章 以騎逐步 天道有常第367章 演武之效 三長制出第10章 三駁潘濬第七百一十九章 草木皆兵 土崩瓦解第401章 長安異動 警覺頓生第112章 刀兵圍府 (十更,求首訂!)第198章 殺伐祥瑞 今日獵狐第123章 急召陸遜 孫權擔憂(4000字!求追讀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叡栽倒 田豫擡頭第339章 見或不見 反客爲主第276章 益德急智 羣情激涌第384章 欲先取之 開大朝會第65章 何爲主將,糜暘是也(求追讀,求票票第469章 晴天霹靂 再開屠城第327章 卑微上貢 私下任務第585章 月下柔情 信使到來第171章 糜暘警陸 意欲抱殺(5000字!)第642章 丕鵝離世 天不祚魏第494章 狼狽撤退 褒漢可用第121章 呂蒙吐血(十更!求首訂!)第645章 賞封齊侯 天水羌亂第七百三十二章 儁義馳諫 驚異莫名第329章 一顆種子 伯仁之恨第618章 先發制人 漢軍快來第七百五十八章 暗生嫌隙 新野洞開第444章 英雄氣短 郭淮到來第七百三十二章 儁義馳諫 驚異莫名第623章 焚柱毀城 收復長安第28章 公安,我去(求月票,求追讀)第七百一十四章 雨沒江南 天不助吳第518章 憤而降漢 大敵隱現第563章 孫大知兵 姜大運輸第七百三十章 再立盟約 平分荊州第19章 名爲參軍,其實帥也第七百六十四章 豫章崩裂 江東震動第47章 大風起兮雲飛揚第337章 吳可徵否 世子棄子第633章 麟逆虎鬚 萬騎奔潼第394章 漢有白鹿 魏有幼麟第132章 忍辱負重 反客爲主第478章 南中變革 龍望北方第148章 輔政之選 撫髯定婿第215章 鷹揚不揚 深夜密謀第529章 伯言掛帥 智分敵勢第60章 蠻王沙摩柯(求追讀,求月票)第113章 糜暘所謀(十更,求首訂!)第593章 郭淮計策 聯吳抗漢第七百零二章 此等父子 殺雞儆猴第594章 攪亂天下 先攻渭北第210章 天不祚爾 漢統斷絕第74章 取糜暘首級,賞千金 (求追讀)第471章 羣臣拜服 劉封怒視第648章 太常之尊 那又如何第309章 迴光返照 人力有盡推書《三國之銀狐》第614章 貌合神離 止步數裡第六百九十一章 兩份供狀 魚入網中第53章 你可知五溪蠻?第544章 賈逵到來 烏龜喘息第65章 何爲主將,糜暘是也(求追讀,求票票第七百四十六章 因果循環 囚車送首第629章 何其壯哉 失魂癱坐推兩本書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第225章 曹仁之死 順流而下第411章 王平爲輔 二蠻呆滯第273章 兄弟爭吵 燭影哭聲第六百八十六章 悍然舉事 出師有名第33章 誰敢殺我?第574章 強漢將歸 魏軍險境第231章 皮開肉綻 真實情報第538章 荊州出兵 兩面夾擊第628章 無一男兒 運動作戰第96章 疲累的公安(求追讀!不要養啦!)第234章 無翅雄鷹 御駕親征第421章 分兵武都 兵不厭詐第670章 齊侯新號 天策上將第七百四十章 盾露崢嶸 歷史重現第186章 曹丕壯志 建言稱帝第304章 突然襲擊 曹休棄城第351章 治中直諫 鎮北興奮第28章 公安,我去(求月票,求追讀)第631章 獵虎爲食 三方奔逐第284章 雲長用意 三虎同帳第667章 兵刃同當 尊榮同享第七百四十一章 前方後方 吳軍一敗第567章 三人密謀 請敵赴死第507章 親征關中 二吐鮮血第241章 陸續撤軍 董允失態第七百一十三章 永安之變 傳檄州郡第617章 着目潼關 騎虎難下第129章 溫酒相會 糜暘斥孫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
第212章 班底雛形 突聞噩耗第565章 大魏忠臣 有所防範第349章 杯酒釋權 唯一主宰第458章 怒掀帥案 再渡漢水第28章 公安,我去(求月票,求追讀)第139章 東三動亂 援軍已到第578章 非死不退 劍履上殿第299章 以騎逐步 天道有常第367章 演武之效 三長制出第10章 三駁潘濬第七百一十九章 草木皆兵 土崩瓦解第401章 長安異動 警覺頓生第112章 刀兵圍府 (十更,求首訂!)第198章 殺伐祥瑞 今日獵狐第123章 急召陸遜 孫權擔憂(4000字!求追讀第七百二十八章 曹叡栽倒 田豫擡頭第339章 見或不見 反客爲主第276章 益德急智 羣情激涌第384章 欲先取之 開大朝會第65章 何爲主將,糜暘是也(求追讀,求票票第469章 晴天霹靂 再開屠城第327章 卑微上貢 私下任務第585章 月下柔情 信使到來第171章 糜暘警陸 意欲抱殺(5000字!)第642章 丕鵝離世 天不祚魏第494章 狼狽撤退 褒漢可用第121章 呂蒙吐血(十更!求首訂!)第645章 賞封齊侯 天水羌亂第七百三十二章 儁義馳諫 驚異莫名第329章 一顆種子 伯仁之恨第618章 先發制人 漢軍快來第七百五十八章 暗生嫌隙 新野洞開第444章 英雄氣短 郭淮到來第七百三十二章 儁義馳諫 驚異莫名第623章 焚柱毀城 收復長安第28章 公安,我去(求月票,求追讀)第七百一十四章 雨沒江南 天不助吳第518章 憤而降漢 大敵隱現第563章 孫大知兵 姜大運輸第七百三十章 再立盟約 平分荊州第19章 名爲參軍,其實帥也第七百六十四章 豫章崩裂 江東震動第47章 大風起兮雲飛揚第337章 吳可徵否 世子棄子第633章 麟逆虎鬚 萬騎奔潼第394章 漢有白鹿 魏有幼麟第132章 忍辱負重 反客爲主第478章 南中變革 龍望北方第148章 輔政之選 撫髯定婿第215章 鷹揚不揚 深夜密謀第529章 伯言掛帥 智分敵勢第60章 蠻王沙摩柯(求追讀,求月票)第113章 糜暘所謀(十更,求首訂!)第593章 郭淮計策 聯吳抗漢第七百零二章 此等父子 殺雞儆猴第594章 攪亂天下 先攻渭北第210章 天不祚爾 漢統斷絕第74章 取糜暘首級,賞千金 (求追讀)第471章 羣臣拜服 劉封怒視第648章 太常之尊 那又如何第309章 迴光返照 人力有盡推書《三國之銀狐》第614章 貌合神離 止步數裡第六百九十一章 兩份供狀 魚入網中第53章 你可知五溪蠻?第544章 賈逵到來 烏龜喘息第65章 何爲主將,糜暘是也(求追讀,求票票第七百四十六章 因果循環 囚車送首第629章 何其壯哉 失魂癱坐推兩本書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第225章 曹仁之死 順流而下第411章 王平爲輔 二蠻呆滯第273章 兄弟爭吵 燭影哭聲第六百八十六章 悍然舉事 出師有名第33章 誰敢殺我?第574章 強漢將歸 魏軍險境第231章 皮開肉綻 真實情報第538章 荊州出兵 兩面夾擊第628章 無一男兒 運動作戰第96章 疲累的公安(求追讀!不要養啦!)第234章 無翅雄鷹 御駕親征第421章 分兵武都 兵不厭詐第670章 齊侯新號 天策上將第七百四十章 盾露崢嶸 歷史重現第186章 曹丕壯志 建言稱帝第304章 突然襲擊 曹休棄城第351章 治中直諫 鎮北興奮第28章 公安,我去(求月票,求追讀)第631章 獵虎爲食 三方奔逐第284章 雲長用意 三虎同帳第667章 兵刃同當 尊榮同享第七百四十一章 前方後方 吳軍一敗第567章 三人密謀 請敵赴死第507章 親征關中 二吐鮮血第241章 陸續撤軍 董允失態第七百一十三章 永安之變 傳檄州郡第617章 着目潼關 騎虎難下第129章 溫酒相會 糜暘斥孫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