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一章 反將一軍 冷汗直冒

迎着劉禪清澈而又蠢萌的目光,糜暘站起身對着他一拜言道:

「孫權小兒之所以敢篤定我朝會接受孫氏的屍體,原因全在所謂的節義二字。」

由於在漢朝官方,孫尚香與劉備早就是和離的狀態,所以糜暘稱呼孫尚香爲孫氏。

而糜暘一語就道出了,孫權自以爲能拿捏漢朝的點。

畢竟漢朝向來標榜天下正統,而今漢的開國之君劉備又是有名的仁義之人,正所以「君子可欺之以方」,正是這個道理。

這也是諸葛亮一時之間,拿不定主意的原因。

可糜暘的語氣堅定,眼神睿智,這讓諸葛亮意識到糜暘心中定然已經有了破解孫權險惡用心的辦法。

因此下一刻看向糜暘的期待目光,又多上了一道。

在劉禪與諸葛亮的注視下,糜暘說出了他對此事的看法:

「我朝絕不能以先帝妻子的名分,將孫氏的屍體迎入長安。」

對於這一點,糜暘的態度很堅決。

因爲要是這一點不做到,那無疑是遂了孫權的願,狠狠打了逝去的劉備一巴掌。

而在聽到糜暘堅決的態度後,諸葛亮微微頷首,這一點他與糜暘抱着一樣的態度。

只是態度容易拿出,妥善的解決辦法更爲重要。

沒有讓諸葛亮與劉禪失望的是,糜暘接下來的回答,讓張三爺喜得一下子站起身來。

「孫權想用節義二字拿捏我朝,可孫權難道不知道節義有大小之分嗎?」

「夫妻之間節義乃爲小,君臣之間節義乃爲大。

《詩經》有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儘管孫權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建國,可江東境內豈非無一二忠臣乎?

臣以爲孫氏非爲夫妻情分而追隨先帝而去,乃是爲四百年惶惶君臣大義,乃是爲吳郡孫氏百年忠義不齒孫權行徑而憤而投江也。」

糜暘話音剛落,張飛的大笑聲就頓時出現在朝陽殿內。

「妙哉,妙哉。」

在誇讚糜暘的同時,張飛還徑直走到糜暘的身前,拍着他的肩膀繼續笑道:

「吾怎麼忘記了當年在荊州時,你有詭譎巧言的本領了。」

張飛對糜暘的誇讚可謂是不摻雜半點假意,可當張飛的誇讚落入糜暘的耳中後,他怎麼總是覺得有些怪怪的呢?

三叔,有時候你笑笑不誇就挺好的。

而在張飛大笑的同時,諸葛亮的臉上也浮現了笑意——的確很妙。

糜暘的話在根本上解決了孫權以孫尚香屍體給漢朝抹黑的擔憂。

最重要的是,若一切按照糜暘所說的去做的話,那麼到時候在天下人面前丟人現眼的只會是孫權。

連自己的妹妹都不齒自己的背漢行徑,甚至以投江自殺這種充滿剛烈的行爲作爲反抗,在這悲壯色彩下由孫權建立的吳朝,只會引起大部分天下人心中的反感與不屑。

這樣一來,也可以在無形中加深世人心中大漢乃天下正統的觀念。

一舉三得,如何不妙?

坐在御座上的劉禪倒是沒想的有諸葛亮那般深,但是他看到張飛與諸葛亮都對糜暘的話贊同不已,那他就知道接下來自己該做什麼了。

「大司馬所言正是,朕這就擬詔,一切按大司馬所言宣告天下。」

感覺處理了一件棘手事務的劉禪,心情顯得格外的好。

而糜暘接下來又緊接着提出了一個建議:

「按鎮東將軍奏表中所言,至多再過幾日,逆吳的使團就將來到長安城外。

臣自請負責接下來迎

接逆吳使團的一切事宜。」

糜暘突然有這個請求,倒是出乎了劉禪的預料之外。

按照往常規制,有使者來訪,通常是太常負責這類事務的。

而糜暘身爲大漢的大司馬,不是說他不能管這類事,只能說他負責這類事,有些高看孫權派來的使者了。

「大司馬日理萬機,區區幾位使者,不至於勞累大司馬。」

劉禪適時地表達了對糜暘的關懷——什麼牛馬,也配他的大司馬去迎接?

面對劉禪的關懷,糜暘笑着對劉禪說出了他之所以自請的緣由:

「孫權小兒如廁中之蒼蠅,蠅營狗苟,驅去復還,心中常思卑劣噁心之圖謀。

一次兩次尚可,若一直任其施爲,恐擾我大漢清淨也!

臣願爲陛下一勞永逸。」

糜暘一直不是個好脾氣的人,特別是對孫權更是如此。

一勞永逸?

糜暘對孫權的比喻,引起了劉禪、諸葛亮、張飛三人的同感。

可該用什麼辦法,才能徹底驅散孫權這隻煩人的大蒼蠅呢?

劉禪,諸葛亮,張飛三人眼中都浮現起深深的期待。

這一刻三人才依稀記起,在蹂躪魏軍之前,蹂躪江東纔是糜暘的拿手好戲呀!

一想到這,劉禪不由得有些興奮起來。

「大,大司馬儘管施爲,朕拭目以待。」

...

在遼闊的關中大地上,有着一支人數在百人上下的使團隊伍在緩緩行進着。

帶領這支使團隊伍的,正是奉孫權君命出使長安的張溫。

能被孫權委任爲正使,張溫自然是很受孫權看重的。

論名聲,張溫不止是江東名士中的翹楚,就是在天下間,也有着不菲的聲名。

而論口才與文化,自小聰慧且接受良好教育的張溫,往往也令人有驚異的表現。

可被孫權寄託厚望的張溫,坐在車輿中的他掀開車簾往外看去時,臉上卻不時有着驚歎的神色浮現。

只見在張溫的目光中,一片片剛剛開墾好的田野在陽光的照耀下,正散發着令人心喜的光彩。

而在那望之似無邊際的廣袤田野中,許多身穿褐衣的老農,正攜帶着家人在田間辛苦的播種着。

日光長久照射之下,難免讓人感覺到炎熱。

可哪怕臉上大汗淋漓,在張溫的視線中,他也絲毫看不見田野間勞作的百姓臉上有着勞累的神色。

相反的是,幾乎是每一位勞作的百姓,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當然能佐證關中百姓幸福感的不只是他們臉上的笑容,還有朗朗天地間不時洋溢的祝願豐收的歌謠。

隨着越發朝着長安城接近,張溫看到的卻不止這些。

張溫依稀能見到,在交叉縱橫的田畝間,正不時有着一些精壯男子在奔走督促着。

那些精壯的男子都是身有殘缺之人,可他們的臉上卻有着在精銳士卒臉上才能見到的堅毅,這讓張溫意識到,這些人很可能是「三長」。

江東一直將糜暘視爲頭號大敵,故而凡是關於糜暘的一切舉動,一向是東吳情報的重中之重。

既然如此,身爲江東重臣的張溫,就自然不可能不知道當初引發梁州動亂的「三長制」。

作爲世家大族,張溫本能地對「三長制」有着反感,在江東的時候,張溫也不乏聽到有友人諷刺糜暘的「三長制」乃是他謀權奪利的手段。

直接控制基層的三長,皆由殘疾的漢軍擔任。

作爲在漢軍中有着無與倫比聲望的糜暘來說,他不是可以正好

藉助這一舉動,來讓自己的權威滲透進社會的方方面面嗎?

自以爲看穿糜暘圖謀的一衆江東名士,皆曾嘲諷過糜暘的狼子野心。

但隨着親自進入關中,張溫卻能清楚的感知到,好似「三長制」並不是如傳聞中的那般如洪水猛獸一般。

不然身爲底層的百姓,又何以對三長的「斥責」臉上絲毫無畏懼之意?

張溫不知道的是,在田壟間穿梭的三長並不是在斥責田野間勞作的百姓,而是在教導。

關中動亂多年,各地都有着數以萬計的流民,在漢軍入主長安後,諸葛亮便開始籌劃起安置流民的事務。

流民多年逃難,田地對他們來說原本就是一種奢望,這導致許多年輕的流民,根本不懂得該如何勞作。

而當世又不是後世,當時的農作物產量是相當看重耕種者的經驗與技巧的。

故而爲了儘快培養年輕流民的耕種技巧,諸葛亮下令三長要日日在田野中教導。

三長官位再低,但好歹高低也是個官。

在以往的時候,官不害民就算好了,更何況會不避艱辛教導百姓呢?

這幾乎是一件只會存在古書幻想中的事,沒想到的是,今日卻切實地發生在了張溫的眼中。

聰慧的張溫隨着不斷的觀察,也很快的發現了這一點。

察覺到這一點後,張溫一臉豔羨的同時,口中還不由得發出了一聲嘆息。

因爲張溫這一刻也明白了,爲何每位百姓臉上都會有着幸福的笑容,原因無非在於那實打實授田的「均田制」。

張溫是在嘆息,在漢朝蓬勃發展民生,呈現一片生機勃勃氣象的時候,江東卻依然處在紙醉金迷中,不明事理地抨擊着大漢的「新政」。

車輿上不止有着張溫,在張溫的身旁還坐着一位名士。

這位名士是張溫的副使,名周魴。

雖說周魴的名氣比不上張溫,但亦是江東一代近來聲名鵲起的俊傑之一。

而孫權特地讓周魴擔任張溫的副使,原因在於周魴相較於張溫更爲機警,能私下裡爲他完成一些事。

機警的周魴見到張溫矛盾的神態後,他的臉上已然開始浮現黑線。

他是不是忘記了自己的身份了?

出於對張溫這位正使的尊重,覺得可能誤會了他的周魴,不由得開口問道:

「張君因何嘆息?」

聽到周魴的詢問後,急需要向旁人宣泄心中想法的張溫立即開口答道:

「早前就曾聽過孔明公治世天下無雙,今日一見關中民生,方知所言不虛也。

關中大戰結束不過數月,孔明公能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既安撫好躁動難安的流民,又開墾出大片荒蕪的田地,如廝良政,足以與先賢比美。」

說完後,張溫好似還意猶未盡,還想着再說些什麼。

可就在張溫即將開口的時候,實在聽不下去的周魴忍不住說道:

「張慧恕,你不要忘了此番陛下派吾等前來,爲的是什麼!」

「你我臨行之前,陛下握住我二人之手,多番叮囑的又是什麼!」

周魴的連續兩句反問,瞬間將張溫噎住了。

張溫又怎麼會忘記呢?

「揚劉之惡,勿辱國體。」

想起孫權叮囑自己的這兩件事,張溫立刻就變得沉默起來。

身爲名士,爲國家出使不辱國體,乃是他應該做的事。

可所謂的揚劉之惡,若有的選擇的話,張溫實在不願去做。

可是爲人臣者,往往身不由己。

見到張溫終於沉默,周魴

一鼓作氣地說道:

「劉賊死後,西朝中數糜賊最爲可恨。

加之糜賊惡名遠播,得知我等前來,不知會想出何等惡劣手段折辱我等。

我等雖不敢自比唐雎、班超先賢,但亦當展現出我東吳的大國氣度。」

「爲了不讓賊子折辱,雖死又有何懼?」

不知道周魴是在爲張溫打氣,還是在爲自己打氣,反正周魴的話語說的很是堅定。

該說不說,周魴覺得自己說完這番話後,身上彷彿都在冒光。

而在周魴的感染下,張溫的神情也慢慢堅定起來。

後起之秀都有如此膽識,更何況自己呢?

就在張溫與周魴相視一笑,想着要共同譜寫出一出慷慨的外交事例時,坐在車輿上的二人察覺到了一些異動。

他們感覺大地在震動。

一開始時他們還以爲這是一種錯覺,好端端的大地怎麼會動呢?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雙手微顫的他們意識到,這並非錯覺。

意識到這一點後,有些驚慌的張溫與周魴連忙叫停車隊,然後二人連攜走下車輿,朝着四周望去。

待車隊停下後,由地上傳來的震動感變得越來越強烈,而隨着觀察,張溫與周魴二人也發現了這震動是從何處傳來。

只見從遠處長安的方向,正有着一大片宛若可遮蔽天日的煙塵浮現。

那片廣袤的煙塵就像可吞噬一切的魔障一般,帶着隆隆的嘶鳴聲及勢不可擋的威勢朝着他們快速逼近。

極少上過戰場的張溫與周魴哪裡見過這一幕?

很快的,一種叫做恐懼的情緒,浮現在張溫與周魴的心中。

而這種情緒,在張溫與周魴見到一面高高飛揚的旗幟後,更是一時間被激發到最大。

那面旗幟上雕刻着龍飛鳳舞的四個字:

「天策上將!」

他來了?!

下意識地,周魴緊張地握住了張溫的手。

這一刻張溫察覺到,周魴的手心好溼呀!

第14章 接班人第642章 丕鵝離世 天不祚魏第六百九十九章 衣食共享 全國皆兵第298章 互相配合 局勢逆轉第270章 張遼心思 三拜問安第548章 張郃出手 霹靂震空第487章 鄧艾被訓 魏軍壓城第247章 天子有難 臥龍出聲第七百二十七章 四方求援 眼前一黑第423章 輕搖令旗 二擒孟獲第539章 三爺駕到 真假難辨第461章 情勢不利 別出心裁第118章 火燒公安 (十更,求首訂!)第六百九十章 數年不見 還是該罵第642章 丕鵝離世 天不祚魏第276章 益德急智 羣情激涌第553章 二帝反應 漢鹿亢奮第401章 長安異動 警覺頓生第124章 孫權之怒 猛虎擡頭(4000字!求追讀第4章 父子對質第215章 鷹揚不揚 深夜密謀第205章 窮途末路 坐血拜謝第594章 攪亂天下 先攻渭北第48章 萬事俱備,只等自投第439章 驃騎將軍不可!第211章 隱患滋生 伯仁野望第38章 司馬懿的毒計第567章 三人密謀 請敵赴死第338章 故技重施 孫權心思第187章 九品官人 糜暘北上第74章 取糜暘首級,賞千金 (求追讀)第191章 河谷練兵 笑裡藏刀第675章 感人遺詔 漢皇駕崩第395章 伐謀伐交 以點破面第447章 殘酷當世 劍鳴長空第288章 公明何在 先退敵騎第445章 懷疑與自信第361章 雖強必戮 開府治事第592章 糧道之憂 孟達何處第149章 老驥伏櫪 魏王失冠(6000字!)第89章 糜芳的進擊(四更求追讀)第七百一十八章 疑兵之計 無名之輩推書《三國之銀狐》第11章 關羽的欣賞與意外第481章 封之剛猛 洪之自信第631章 獵虎爲食 三方奔逐第七百一十六章 再戰糜暘 大意韓綜第559章 軍向上邽 淮南之變第668章 五美諸葛 重啓相國第505章 萬人空巷 赤腳尋報第9章 糜暘到了第365章 南鄭耀武 大變之兆第417章 各取所需 糧草危機第645章 賞封齊侯 天水羌亂第496章 心有牽絆 自爲猛虎第495章 雨季將至 水淹南鄭第144章 百騎逐虎 割須棄袍第214章 徵南三問 針尖麥芒第662章 君臣低泣 赤色漫天第369章 人生抉擇 喊殺震天第472章 三方勢力 孔明孔明第428章 武帝之望 漢軍染瘴第七百四十六章 因果循環 囚車送首第16章 幼時情誼第六百七十九章 挾制之策 王基提醒第256章 先鋒傅肜 出乎意料第336章 一勝一敗 張溫到來第591章 威名所至 一退再退第517章 寧俘不降 三族將夷第559章 軍向上邽 淮南之變第258章 越發擔憂 斷糧之計第189章 殺身以報 申儀心思第625章 未央宣言 驚城槐裡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570章 奮力一博 生死棋局第126章 孫權帥旗 不納良言第七百三十四章 鐵索橫江 再戰公安第345章 千里追隨 三省雛形第20章 糜暘的隱患第七百三十三章 必要犧牲 誓奪宛城第625章 未央宣言 驚城槐裡第237章 黑夜之下 最後一次第387章 辨壓羣臣 形勢扭轉第七百六十四章 豫章崩裂 江東震動第97章 呂蒙的秘密武器(求追讀!不要養啦!第401章 長安異動 警覺頓生第528章 凌視關中 兵起淮南第448章 烈焰封場 變生肘腋第99章 愧疚的朱桓 (無食言,求追讀!)第194章 五大綱領 強軍將成第381章 通敵賣國 成都沸騰第481章 封之剛猛 洪之自信第七百三十一章 探得機密 三問三答第205章 窮途末路 坐血拜謝第342章 虛實相封 伐吳前奏第348章 精兵強將 共震異心第460章 驚人消息 劉曄反制第七百三十二章 儁義馳諫 驚異莫名第七百二十四章 雨襲博望 公安調兵第39章 公安城中的爭論
第14章 接班人第642章 丕鵝離世 天不祚魏第六百九十九章 衣食共享 全國皆兵第298章 互相配合 局勢逆轉第270章 張遼心思 三拜問安第548章 張郃出手 霹靂震空第487章 鄧艾被訓 魏軍壓城第247章 天子有難 臥龍出聲第七百二十七章 四方求援 眼前一黑第423章 輕搖令旗 二擒孟獲第539章 三爺駕到 真假難辨第461章 情勢不利 別出心裁第118章 火燒公安 (十更,求首訂!)第六百九十章 數年不見 還是該罵第642章 丕鵝離世 天不祚魏第276章 益德急智 羣情激涌第553章 二帝反應 漢鹿亢奮第401章 長安異動 警覺頓生第124章 孫權之怒 猛虎擡頭(4000字!求追讀第4章 父子對質第215章 鷹揚不揚 深夜密謀第205章 窮途末路 坐血拜謝第594章 攪亂天下 先攻渭北第48章 萬事俱備,只等自投第439章 驃騎將軍不可!第211章 隱患滋生 伯仁野望第38章 司馬懿的毒計第567章 三人密謀 請敵赴死第338章 故技重施 孫權心思第187章 九品官人 糜暘北上第74章 取糜暘首級,賞千金 (求追讀)第191章 河谷練兵 笑裡藏刀第675章 感人遺詔 漢皇駕崩第395章 伐謀伐交 以點破面第447章 殘酷當世 劍鳴長空第288章 公明何在 先退敵騎第445章 懷疑與自信第361章 雖強必戮 開府治事第592章 糧道之憂 孟達何處第149章 老驥伏櫪 魏王失冠(6000字!)第89章 糜芳的進擊(四更求追讀)第七百一十八章 疑兵之計 無名之輩推書《三國之銀狐》第11章 關羽的欣賞與意外第481章 封之剛猛 洪之自信第631章 獵虎爲食 三方奔逐第七百一十六章 再戰糜暘 大意韓綜第559章 軍向上邽 淮南之變第668章 五美諸葛 重啓相國第505章 萬人空巷 赤腳尋報第9章 糜暘到了第365章 南鄭耀武 大變之兆第417章 各取所需 糧草危機第645章 賞封齊侯 天水羌亂第496章 心有牽絆 自爲猛虎第495章 雨季將至 水淹南鄭第144章 百騎逐虎 割須棄袍第214章 徵南三問 針尖麥芒第662章 君臣低泣 赤色漫天第369章 人生抉擇 喊殺震天第472章 三方勢力 孔明孔明第428章 武帝之望 漢軍染瘴第七百四十六章 因果循環 囚車送首第16章 幼時情誼第六百七十九章 挾制之策 王基提醒第256章 先鋒傅肜 出乎意料第336章 一勝一敗 張溫到來第591章 威名所至 一退再退第517章 寧俘不降 三族將夷第559章 軍向上邽 淮南之變第258章 越發擔憂 斷糧之計第189章 殺身以報 申儀心思第625章 未央宣言 驚城槐裡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570章 奮力一博 生死棋局第126章 孫權帥旗 不納良言第七百三十四章 鐵索橫江 再戰公安第345章 千里追隨 三省雛形第20章 糜暘的隱患第七百三十三章 必要犧牲 誓奪宛城第625章 未央宣言 驚城槐裡第237章 黑夜之下 最後一次第387章 辨壓羣臣 形勢扭轉第七百六十四章 豫章崩裂 江東震動第97章 呂蒙的秘密武器(求追讀!不要養啦!第401章 長安異動 警覺頓生第528章 凌視關中 兵起淮南第448章 烈焰封場 變生肘腋第99章 愧疚的朱桓 (無食言,求追讀!)第194章 五大綱領 強軍將成第381章 通敵賣國 成都沸騰第481章 封之剛猛 洪之自信第七百三十一章 探得機密 三問三答第205章 窮途末路 坐血拜謝第342章 虛實相封 伐吳前奏第348章 精兵強將 共震異心第460章 驚人消息 劉曄反制第七百三十二章 儁義馳諫 驚異莫名第七百二十四章 雨襲博望 公安調兵第39章 公安城中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