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一章 反將一軍 冷汗直冒

迎着劉禪清澈而又蠢萌的目光,糜暘站起身對着他一拜言道:

「孫權小兒之所以敢篤定我朝會接受孫氏的屍體,原因全在所謂的節義二字。」

由於在漢朝官方,孫尚香與劉備早就是和離的狀態,所以糜暘稱呼孫尚香爲孫氏。

而糜暘一語就道出了,孫權自以爲能拿捏漢朝的點。

畢竟漢朝向來標榜天下正統,而今漢的開國之君劉備又是有名的仁義之人,正所以「君子可欺之以方」,正是這個道理。

這也是諸葛亮一時之間,拿不定主意的原因。

可糜暘的語氣堅定,眼神睿智,這讓諸葛亮意識到糜暘心中定然已經有了破解孫權險惡用心的辦法。

因此下一刻看向糜暘的期待目光,又多上了一道。

在劉禪與諸葛亮的注視下,糜暘說出了他對此事的看法:

「我朝絕不能以先帝妻子的名分,將孫氏的屍體迎入長安。」

對於這一點,糜暘的態度很堅決。

因爲要是這一點不做到,那無疑是遂了孫權的願,狠狠打了逝去的劉備一巴掌。

而在聽到糜暘堅決的態度後,諸葛亮微微頷首,這一點他與糜暘抱着一樣的態度。

只是態度容易拿出,妥善的解決辦法更爲重要。

沒有讓諸葛亮與劉禪失望的是,糜暘接下來的回答,讓張三爺喜得一下子站起身來。

「孫權想用節義二字拿捏我朝,可孫權難道不知道節義有大小之分嗎?」

「夫妻之間節義乃爲小,君臣之間節義乃爲大。

《詩經》有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儘管孫權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建國,可江東境內豈非無一二忠臣乎?

臣以爲孫氏非爲夫妻情分而追隨先帝而去,乃是爲四百年惶惶君臣大義,乃是爲吳郡孫氏百年忠義不齒孫權行徑而憤而投江也。」

糜暘話音剛落,張飛的大笑聲就頓時出現在朝陽殿內。

「妙哉,妙哉。」

在誇讚糜暘的同時,張飛還徑直走到糜暘的身前,拍着他的肩膀繼續笑道:

「吾怎麼忘記了當年在荊州時,你有詭譎巧言的本領了。」

張飛對糜暘的誇讚可謂是不摻雜半點假意,可當張飛的誇讚落入糜暘的耳中後,他怎麼總是覺得有些怪怪的呢?

三叔,有時候你笑笑不誇就挺好的。

而在張飛大笑的同時,諸葛亮的臉上也浮現了笑意——的確很妙。

糜暘的話在根本上解決了孫權以孫尚香屍體給漢朝抹黑的擔憂。

最重要的是,若一切按照糜暘所說的去做的話,那麼到時候在天下人面前丟人現眼的只會是孫權。

連自己的妹妹都不齒自己的背漢行徑,甚至以投江自殺這種充滿剛烈的行爲作爲反抗,在這悲壯色彩下由孫權建立的吳朝,只會引起大部分天下人心中的反感與不屑。

這樣一來,也可以在無形中加深世人心中大漢乃天下正統的觀念。

一舉三得,如何不妙?

坐在御座上的劉禪倒是沒想的有諸葛亮那般深,但是他看到張飛與諸葛亮都對糜暘的話贊同不已,那他就知道接下來自己該做什麼了。

「大司馬所言正是,朕這就擬詔,一切按大司馬所言宣告天下。」

感覺處理了一件棘手事務的劉禪,心情顯得格外的好。

而糜暘接下來又緊接着提出了一個建議:

「按鎮東將軍奏表中所言,至多再過幾日,逆吳的使團就將來到長安城外。

臣自請負責接下來迎

接逆吳使團的一切事宜。」

糜暘突然有這個請求,倒是出乎了劉禪的預料之外。

按照往常規制,有使者來訪,通常是太常負責這類事務的。

而糜暘身爲大漢的大司馬,不是說他不能管這類事,只能說他負責這類事,有些高看孫權派來的使者了。

「大司馬日理萬機,區區幾位使者,不至於勞累大司馬。」

劉禪適時地表達了對糜暘的關懷——什麼牛馬,也配他的大司馬去迎接?

面對劉禪的關懷,糜暘笑着對劉禪說出了他之所以自請的緣由:

「孫權小兒如廁中之蒼蠅,蠅營狗苟,驅去復還,心中常思卑劣噁心之圖謀。

一次兩次尚可,若一直任其施爲,恐擾我大漢清淨也!

臣願爲陛下一勞永逸。」

糜暘一直不是個好脾氣的人,特別是對孫權更是如此。

一勞永逸?

糜暘對孫權的比喻,引起了劉禪、諸葛亮、張飛三人的同感。

可該用什麼辦法,才能徹底驅散孫權這隻煩人的大蒼蠅呢?

劉禪,諸葛亮,張飛三人眼中都浮現起深深的期待。

這一刻三人才依稀記起,在蹂躪魏軍之前,蹂躪江東纔是糜暘的拿手好戲呀!

一想到這,劉禪不由得有些興奮起來。

「大,大司馬儘管施爲,朕拭目以待。」

...

在遼闊的關中大地上,有着一支人數在百人上下的使團隊伍在緩緩行進着。

帶領這支使團隊伍的,正是奉孫權君命出使長安的張溫。

能被孫權委任爲正使,張溫自然是很受孫權看重的。

論名聲,張溫不止是江東名士中的翹楚,就是在天下間,也有着不菲的聲名。

而論口才與文化,自小聰慧且接受良好教育的張溫,往往也令人有驚異的表現。

可被孫權寄託厚望的張溫,坐在車輿中的他掀開車簾往外看去時,臉上卻不時有着驚歎的神色浮現。

只見在張溫的目光中,一片片剛剛開墾好的田野在陽光的照耀下,正散發着令人心喜的光彩。

而在那望之似無邊際的廣袤田野中,許多身穿褐衣的老農,正攜帶着家人在田間辛苦的播種着。

日光長久照射之下,難免讓人感覺到炎熱。

可哪怕臉上大汗淋漓,在張溫的視線中,他也絲毫看不見田野間勞作的百姓臉上有着勞累的神色。

相反的是,幾乎是每一位勞作的百姓,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當然能佐證關中百姓幸福感的不只是他們臉上的笑容,還有朗朗天地間不時洋溢的祝願豐收的歌謠。

隨着越發朝着長安城接近,張溫看到的卻不止這些。

張溫依稀能見到,在交叉縱橫的田畝間,正不時有着一些精壯男子在奔走督促着。

那些精壯的男子都是身有殘缺之人,可他們的臉上卻有着在精銳士卒臉上才能見到的堅毅,這讓張溫意識到,這些人很可能是「三長」。

江東一直將糜暘視爲頭號大敵,故而凡是關於糜暘的一切舉動,一向是東吳情報的重中之重。

既然如此,身爲江東重臣的張溫,就自然不可能不知道當初引發梁州動亂的「三長制」。

作爲世家大族,張溫本能地對「三長制」有着反感,在江東的時候,張溫也不乏聽到有友人諷刺糜暘的「三長制」乃是他謀權奪利的手段。

直接控制基層的三長,皆由殘疾的漢軍擔任。

作爲在漢軍中有着無與倫比聲望的糜暘來說,他不是可以正好

藉助這一舉動,來讓自己的權威滲透進社會的方方面面嗎?

自以爲看穿糜暘圖謀的一衆江東名士,皆曾嘲諷過糜暘的狼子野心。

但隨着親自進入關中,張溫卻能清楚的感知到,好似「三長制」並不是如傳聞中的那般如洪水猛獸一般。

不然身爲底層的百姓,又何以對三長的「斥責」臉上絲毫無畏懼之意?

張溫不知道的是,在田壟間穿梭的三長並不是在斥責田野間勞作的百姓,而是在教導。

關中動亂多年,各地都有着數以萬計的流民,在漢軍入主長安後,諸葛亮便開始籌劃起安置流民的事務。

流民多年逃難,田地對他們來說原本就是一種奢望,這導致許多年輕的流民,根本不懂得該如何勞作。

而當世又不是後世,當時的農作物產量是相當看重耕種者的經驗與技巧的。

故而爲了儘快培養年輕流民的耕種技巧,諸葛亮下令三長要日日在田野中教導。

三長官位再低,但好歹高低也是個官。

在以往的時候,官不害民就算好了,更何況會不避艱辛教導百姓呢?

這幾乎是一件只會存在古書幻想中的事,沒想到的是,今日卻切實地發生在了張溫的眼中。

聰慧的張溫隨着不斷的觀察,也很快的發現了這一點。

察覺到這一點後,張溫一臉豔羨的同時,口中還不由得發出了一聲嘆息。

因爲張溫這一刻也明白了,爲何每位百姓臉上都會有着幸福的笑容,原因無非在於那實打實授田的「均田制」。

張溫是在嘆息,在漢朝蓬勃發展民生,呈現一片生機勃勃氣象的時候,江東卻依然處在紙醉金迷中,不明事理地抨擊着大漢的「新政」。

車輿上不止有着張溫,在張溫的身旁還坐着一位名士。

這位名士是張溫的副使,名周魴。

雖說周魴的名氣比不上張溫,但亦是江東一代近來聲名鵲起的俊傑之一。

而孫權特地讓周魴擔任張溫的副使,原因在於周魴相較於張溫更爲機警,能私下裡爲他完成一些事。

機警的周魴見到張溫矛盾的神態後,他的臉上已然開始浮現黑線。

他是不是忘記了自己的身份了?

出於對張溫這位正使的尊重,覺得可能誤會了他的周魴,不由得開口問道:

「張君因何嘆息?」

聽到周魴的詢問後,急需要向旁人宣泄心中想法的張溫立即開口答道:

「早前就曾聽過孔明公治世天下無雙,今日一見關中民生,方知所言不虛也。

關中大戰結束不過數月,孔明公能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既安撫好躁動難安的流民,又開墾出大片荒蕪的田地,如廝良政,足以與先賢比美。」

說完後,張溫好似還意猶未盡,還想着再說些什麼。

可就在張溫即將開口的時候,實在聽不下去的周魴忍不住說道:

「張慧恕,你不要忘了此番陛下派吾等前來,爲的是什麼!」

「你我臨行之前,陛下握住我二人之手,多番叮囑的又是什麼!」

周魴的連續兩句反問,瞬間將張溫噎住了。

張溫又怎麼會忘記呢?

「揚劉之惡,勿辱國體。」

想起孫權叮囑自己的這兩件事,張溫立刻就變得沉默起來。

身爲名士,爲國家出使不辱國體,乃是他應該做的事。

可所謂的揚劉之惡,若有的選擇的話,張溫實在不願去做。

可是爲人臣者,往往身不由己。

見到張溫終於沉默,周魴

一鼓作氣地說道:

「劉賊死後,西朝中數糜賊最爲可恨。

加之糜賊惡名遠播,得知我等前來,不知會想出何等惡劣手段折辱我等。

我等雖不敢自比唐雎、班超先賢,但亦當展現出我東吳的大國氣度。」

「爲了不讓賊子折辱,雖死又有何懼?」

不知道周魴是在爲張溫打氣,還是在爲自己打氣,反正周魴的話語說的很是堅定。

該說不說,周魴覺得自己說完這番話後,身上彷彿都在冒光。

而在周魴的感染下,張溫的神情也慢慢堅定起來。

後起之秀都有如此膽識,更何況自己呢?

就在張溫與周魴相視一笑,想着要共同譜寫出一出慷慨的外交事例時,坐在車輿上的二人察覺到了一些異動。

他們感覺大地在震動。

一開始時他們還以爲這是一種錯覺,好端端的大地怎麼會動呢?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雙手微顫的他們意識到,這並非錯覺。

意識到這一點後,有些驚慌的張溫與周魴連忙叫停車隊,然後二人連攜走下車輿,朝着四周望去。

待車隊停下後,由地上傳來的震動感變得越來越強烈,而隨着觀察,張溫與周魴二人也發現了這震動是從何處傳來。

只見從遠處長安的方向,正有着一大片宛若可遮蔽天日的煙塵浮現。

那片廣袤的煙塵就像可吞噬一切的魔障一般,帶着隆隆的嘶鳴聲及勢不可擋的威勢朝着他們快速逼近。

極少上過戰場的張溫與周魴哪裡見過這一幕?

很快的,一種叫做恐懼的情緒,浮現在張溫與周魴的心中。

而這種情緒,在張溫與周魴見到一面高高飛揚的旗幟後,更是一時間被激發到最大。

那面旗幟上雕刻着龍飛鳳舞的四個字:

「天策上將!」

他來了?!

下意識地,周魴緊張地握住了張溫的手。

這一刻張溫察覺到,周魴的手心好溼呀!

第382章 諸葛失望 劉禪憤怒第29章 勾魂使者來了(求月票,求追讀)第388章 滿殿皆驚 帝王舉劍第163章 江東柱石 三氣呂蒙第269章 天子擔憂 關羽教暘第322章 又愛又忌 何人鎮宛第313章 兩件大事 急召糜暘第311章 三英之名 亦如當年第六百八十五章 西域密謀 再效班超第500章 錦囊妙計 突圍而出第七百章 錦衣夜行 正方不方第483章 二人相疑 風雪仗兵第324章 關羽雖死 糜暘尚在第477章 朱褒授首 雍闓奔逃第557章 以利驅動 改天換地第43章 刀兵護家(求票,求追讀)第300章 火德不滅 遼之人頭第214章 徵南三問 針尖麥芒第69章 真吾制勝之地也 (求追讀,求票)第650章 圍殺魏軍 車騎未退第665章 跪地千世 遺臭萬年第446章 攻守易勢 慈不掌兵第260章 萬事俱備 糜暘疑惑第547章 相互探查 機變張郃第557章 以利驅動 改天換地第56章 呂蒙之謀(求追讀,求票)第七百六十六章 疑爲賀表 實爲毒藥第127章 糜暘之信 有師西來(4000字!求票,第418章 杖責馬謖 孫權資敵第403章 法邈驚慌 上書成都第642章 丕鵝離世 天不祚魏第6章 此路不通第258章 越發擔憂 斷糧之計第520章 當頭棒喝 不按章法第421章 分兵武都 兵不厭詐第47章 大風起兮雲飛揚第144章 百騎逐虎 割須棄袍第208章 車騎感嘆 曹丕親臨第480章 魏軍應對 逆天改命第476章 自相殘殺 大獲全勝第七百一十章 數日之差 力排衆議第七百一十章 數日之差 力排衆議第44章 人心在我(求追讀,求票)第472章 三方勢力 孔明孔明第七百二十六章 蠢豬曹爽 許昌告急第147章 高臺受賞 升階封拜(5000字)第489章 曹真咆哮 劉曄黯然第663章 以人爲本 十萬相隨第七百七十三章 一步之錯 傷心糜暘第546章 街亭守備 料敵於先第355章 深明大義 提出交易第40章 第一次公安會議第566章 動則滅國 癱軟於坐第七百零九章 先發制人 陸遜破局第520章 當頭棒喝 不按章法第七百二十二章 飢渴諸將 糜暘定計第244章 武擔山下 山呼萬歲第395章 伐謀伐交 以點破面第454章 得隴望蜀 我要姜維章推第178章 子晟三答 君王親斟第590章 上下同誓 所向無前第498章 黃金搭檔 再坑曹真第236章 修建高樓 豪族私會第489章 曹真咆哮 劉曄黯然第656章 霸王雜之 狡黠劉禪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第431章 曹真大笑 楊阜私請第88章 援兵!援兵!(四更求追讀)第315章 天子規格 佈告天下第563章 孫大知兵 姜大運輸第138章 恩斷情絕 劉備急催第187章 九品官人 糜暘北上第222章 大軍出發 吃人的網第481章 封之剛猛 洪之自信第654章 滑稽稱帝 請殺孫權第505章 萬人空巷 赤腳尋報第489章 曹真咆哮 劉曄黯然第206章 開展度田 當斬則斬第478章 南中變革 龍望北方第136章 親軍相爭 龍虎相對第593章 郭淮計策 聯吳抗漢第167章 糜暘北歸 子瑜求和第56章 呂蒙之謀(求追讀,求票)第59章 已到五溪蠻(求追讀,求票,求投資)第273章 兄弟爭吵 燭影哭聲第98章 各位,蹦極看過沒?(無食言,求追讀第621章 如虎添翼 城如玻璃第230章 止步城下 司馬軍旗第513章 願爲卿怒 膝行赴會第384章 欲先取之 開大朝會第70章 如此孫桓(三更求追讀)第244章 武擔山下 山呼萬歲第59章 已到五溪蠻(求追讀,求票,求投資)第七百六十六章 疑爲賀表 實爲毒藥第500章 錦囊妙計 突圍而出第540章 迷霧重重 司馬終動第477章 朱褒授首 雍闓奔逃第159章 別有用心 襄城鄧艾第626章 忠臣多多 楊儀咆哮
第382章 諸葛失望 劉禪憤怒第29章 勾魂使者來了(求月票,求追讀)第388章 滿殿皆驚 帝王舉劍第163章 江東柱石 三氣呂蒙第269章 天子擔憂 關羽教暘第322章 又愛又忌 何人鎮宛第313章 兩件大事 急召糜暘第311章 三英之名 亦如當年第六百八十五章 西域密謀 再效班超第500章 錦囊妙計 突圍而出第七百章 錦衣夜行 正方不方第483章 二人相疑 風雪仗兵第324章 關羽雖死 糜暘尚在第477章 朱褒授首 雍闓奔逃第557章 以利驅動 改天換地第43章 刀兵護家(求票,求追讀)第300章 火德不滅 遼之人頭第214章 徵南三問 針尖麥芒第69章 真吾制勝之地也 (求追讀,求票)第650章 圍殺魏軍 車騎未退第665章 跪地千世 遺臭萬年第446章 攻守易勢 慈不掌兵第260章 萬事俱備 糜暘疑惑第547章 相互探查 機變張郃第557章 以利驅動 改天換地第56章 呂蒙之謀(求追讀,求票)第七百六十六章 疑爲賀表 實爲毒藥第127章 糜暘之信 有師西來(4000字!求票,第418章 杖責馬謖 孫權資敵第403章 法邈驚慌 上書成都第642章 丕鵝離世 天不祚魏第6章 此路不通第258章 越發擔憂 斷糧之計第520章 當頭棒喝 不按章法第421章 分兵武都 兵不厭詐第47章 大風起兮雲飛揚第144章 百騎逐虎 割須棄袍第208章 車騎感嘆 曹丕親臨第480章 魏軍應對 逆天改命第476章 自相殘殺 大獲全勝第七百一十章 數日之差 力排衆議第七百一十章 數日之差 力排衆議第44章 人心在我(求追讀,求票)第472章 三方勢力 孔明孔明第七百二十六章 蠢豬曹爽 許昌告急第147章 高臺受賞 升階封拜(5000字)第489章 曹真咆哮 劉曄黯然第663章 以人爲本 十萬相隨第七百七十三章 一步之錯 傷心糜暘第546章 街亭守備 料敵於先第355章 深明大義 提出交易第40章 第一次公安會議第566章 動則滅國 癱軟於坐第七百零九章 先發制人 陸遜破局第520章 當頭棒喝 不按章法第七百二十二章 飢渴諸將 糜暘定計第244章 武擔山下 山呼萬歲第395章 伐謀伐交 以點破面第454章 得隴望蜀 我要姜維章推第178章 子晟三答 君王親斟第590章 上下同誓 所向無前第498章 黃金搭檔 再坑曹真第236章 修建高樓 豪族私會第489章 曹真咆哮 劉曄黯然第656章 霸王雜之 狡黠劉禪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第431章 曹真大笑 楊阜私請第88章 援兵!援兵!(四更求追讀)第315章 天子規格 佈告天下第563章 孫大知兵 姜大運輸第138章 恩斷情絕 劉備急催第187章 九品官人 糜暘北上第222章 大軍出發 吃人的網第481章 封之剛猛 洪之自信第654章 滑稽稱帝 請殺孫權第505章 萬人空巷 赤腳尋報第489章 曹真咆哮 劉曄黯然第206章 開展度田 當斬則斬第478章 南中變革 龍望北方第136章 親軍相爭 龍虎相對第593章 郭淮計策 聯吳抗漢第167章 糜暘北歸 子瑜求和第56章 呂蒙之謀(求追讀,求票)第59章 已到五溪蠻(求追讀,求票,求投資)第273章 兄弟爭吵 燭影哭聲第98章 各位,蹦極看過沒?(無食言,求追讀第621章 如虎添翼 城如玻璃第230章 止步城下 司馬軍旗第513章 願爲卿怒 膝行赴會第384章 欲先取之 開大朝會第70章 如此孫桓(三更求追讀)第244章 武擔山下 山呼萬歲第59章 已到五溪蠻(求追讀,求票,求投資)第七百六十六章 疑爲賀表 實爲毒藥第500章 錦囊妙計 突圍而出第540章 迷霧重重 司馬終動第477章 朱褒授首 雍闓奔逃第159章 別有用心 襄城鄧艾第626章 忠臣多多 楊儀咆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