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雖強必戮 開府治事

第361章 雖強必戮 開府治事

南中雖然是屬於益州的一部分,但是出於各種錯綜複雜的原因,儘管大漢在南中設有四郡。

但是真正執掌那四郡軍政的並非是朝廷派去的的官員,而是當地勢力強大的異族豪族。

當然以目前大漢的國力,單單一個異族豪族的力量並不可怕。

但若是整個南中四郡的地方勢力都聯合起來共同反叛,也可拉扯起戰兵上萬。

這種數量的戰兵,對於兵力空虛的益州腹地來說,是很有威脅的。

這便是劉備想先下手爲強的原因。

只是諸葛亮在聽完劉備的話後,沉思一番後便勸諫劉備道:“臣以爲現在不是大舉南征的時機。”

聽到諸葛亮出言勸阻他南征的意圖,劉備有些意外。

他不覺得他能看出來的問題,一向長於戰略的諸葛亮會看不來。

所以劉備問諸葛亮道:“卿有何見解?”

諸葛亮對着劉備一拜後言道:“陛下以爲南中蠻族爲何想反卻不敢反?哪怕是在外敵已然勾連彼等的情況下。”

南中之所以時常有叛亂髮生,除去當地有着錯綜複雜的內因之外,還因爲大漢的敵人時常會派人勾連南中的野心之輩。

這種情況劉備當然知道。

他甚至還知道諸葛亮所言的外敵中,還包括江東的孫權。

聽完諸葛亮的反問後,劉備不假思索的答道:“自然是因爲近年以來,我軍武威煊赫,遂使南中逆民不敢妄動。”

諸葛亮在劉備回答完後,略微點點頭。

接着他又對劉備言道:“因我軍連戰連捷,遂使得南蠻日趨安分。

當然諸南蠻不臣之心久已有之,如陛下所言的那般,他們遲早會反叛。”

“但以當今局勢而言,南蠻短時間不會有所妄動,明面上他們依然會順服陛下。

凡戰者講究師出必有名,南中諸蠻尚未有明確反跡,陛下若突舉大兵伐之,於這一點並不相符。

大漢乃天下正統,況今天下三分,局勢紛擾,這一點就更當更爲注意。”

見諸葛亮以出師無名爲理由阻止自己討伐南中,劉備不置可否。

諸葛亮說的沒錯,師出無名不說其他,就單單對己身的士氣也會有影響。

只是劉備知道諸葛亮乃是個經世致用的大才,他不會單單以這一點反駁自己。

沒有出劉備的意料,諸葛亮接下來就對劉備繼續勸諫道:

“況南中雖號稱異族聚集地,然境內依然有不少益州豪族盤踞。

那衆多益州豪族在當地紮根數百年,無論是在南中,還是在蜀郡都有着非凡的影響力。

若陛下無名義而驟起大兵,會讓好不容易安穩的益州再次動盪。”

見諸葛亮提到這點,劉備的臉色開始變得肅穆起來。

劉備知道諸葛亮是在提醒他什麼。

爲何南中一地的動亂能持續數百年而一直未曾停歇呢?

甚至在東漢國力昌盛時也是如此。

那是因爲南中一地的動亂,他的半獨立性乃是益州全體士族所默許的。

南中的特殊地理優勢,讓他成爲了益州士族的一條退路。

一旦益州士族在益州的中心犯有罪行,他們就可以利用在當地的影響力,從蜀郡逃入南中避難。

儘管這會讓他們的族望受到嚴重的打擊,但至少保證了家族的存續。

而大漢又一直有戴罪立功、存亡斷續的傳統。

只要他們能保證族人的生命,他們的族人中有人後來能立下功勞,或者說通過養望成爲益州的名士,那他們的家族就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或許在進入益州之前,劉備還不知道益州士族的這種騷操作,但是當他入主益州後,他可是親眼見過這種操作的。

就例如當初他剛剛入主益州時,益州“一日三驚”時一般。

在那段時間中,他爲嚴正法度加強統治,是殺了不少人。

但是逃去南中的人更多。

而當初他之所以能通過強硬的手段,將益州以最快的速度穩定下來,南中的存在也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只要有着一條後路在,士族是不會輕易抱團死磕的。

但若是他在師出無名的情況下,抽劍將益州士族的那條後路斬斷,益州很可能會再次陷入動盪中。

並且那樣的動盪,也許不會如當年一般輕易平定了。

益州目前是劉備的根據地,沒有帝王會不對根據地不穩一事不感到憂心。

諸葛亮見劉備因爲他的話陷入沉思,便繼續言道:

“荊州十數年來一直陷入戰火中,當年的富庶之國早已不見,現在我大漢的國力大多隻靠益州支撐。

而益州近年來亦頻繁損耗國力支撐大戰。

南中諸蠻分散各地,要想徹底討平,我軍兵力當在數萬。

可南中地勢險惡,交通不暢,南征之戰耗時不會短。

以益州目前之國力,是實在無法再支撐陛下長久南征的。

縱使不考慮師出無名這一點,就單單以我大漢的國力,這時大舉出兵南征亦不是上佳之舉。”

諸葛亮在說完這一點後便看着劉備,希望他能認真考慮他的看法。

而劉備在諸葛亮的提醒之下,他對於剛剛心中的想法,已然發生動搖。

諸葛亮說的是對的。

若現在大漢有國力能支撐大舉遠征,他第一時間想的肯定就是北伐,而絕不是南征。

只是雖然諸葛亮說的很有道理,但劉備之所以想南征爲的不是徹底將南中四郡納入他的統治中。

他擔心的是將來他在大舉北伐之時,南中會趁機偷襲益州腹地。

要是這個隱患不消除,劉備始終覺得心裡不踏實。

諸葛亮見劉備還在猶豫,他便上前一步對着劉備問道:“以往每逢陛下外出征伐時,都會留臣鎮守成都。”

“而臣向陛下保證,只要臣在成都一日,勢不會讓南中的動亂影響到陛下的北伐大事。”

諸葛亮的言語之中充滿着強大的自信。

諸葛亮的自信影響到了劉備。

他望着眼前這個十數年來,從未在他面前有所妄言的腹心之臣,眼角之間流露出笑意。

“南中一旦動亂,想來招撫、施恩皆是無用。

兵亂唯有以兵爭鎮壓。

而屆時大漢良將皆會隨我征戰,孔明可是有把握獨自能討平戰亂?”

劉備有這種疑問,是因爲諸葛亮以往雖然也有帶兵過,但他卻極少獨立領軍過。

面對劉備的疑問,諸葛亮立刻拱手答道:“請陛下放心。”

“南中安寧就罷,若南中諸醜膽敢叛我皇漢,跳梁者,雖強必戮!”

當聽到諸葛亮的那句“跳梁者,雖強必戮”之後,劉備頃刻間哈哈大笑起來。

“好。”

大笑之餘地一個字,顯露出劉備對諸葛亮無比的信任。

沒有實際戰績的言語或許在別人那裡是蒼白的,可劉備願意毫無理由地相信他的臥龍。

只因爲十數年來,諸葛亮從未讓他失望過。

當心中的一塊大石頭有了解決辦法後,劉備現在的心情變得極佳。

他拉住諸葛亮的手一同站在高高的臺階上。

這時劉禪已然在劉備與諸葛亮身前的廣闊空地上,駕駛着胯下的駿馬繼續搭弓射靶起來。

劉備看着劉禪那越發熟練的騎射動作,他的眼神中有着毫不掩飾的疼愛。

“我曾聽射君說過:你在許多臣下面前稱讚過太子:智量之籌,甚大增修,過於所望。”

劉備突然地冒出這句話,諸葛亮有些詫異,只是這句話的確是他曾經說過的,所以他便對劉備答道:

“確有此事。”

“若太子真能如你所說一般,那我又復有何憂呢?”

劉備善於識人,他又怎麼不會對自己的兒子瞭解甚深呢?

在劉備看來,劉禪雖然有着長處,但他肯定沒有諸葛亮說的那麼好。

之所以諸葛亮會在臣下面前那麼誇讚劉禪,只是在用個人的威望,爲劉禪增加名望而已。

諸葛亮聽出了劉備話語中的惆悵。

他想說一些話打消劉備的惆悵。

只是他還未說話,劉備卻自顧自地說道:

“太子不愛習武,這一點我是知道的。

我也知道之所以每逢我在宮中的時候,他都會主動在我面前練習習射,是想讓我開心,他不想辜負我的期望。”

“這一點便是太子的長處。對於他的尊親,他是仁孝遵從的。

只是我恰恰擔心的也是這點。”

“我是他的尊親,皇后也是他的尊親,太子遵從我,將來自然也會遵從皇后。

可是我並不信皇后,或者說我不信皇后背後的吳氏一族。

當年吳懿身爲劉璋的姻親,卻能臨陣倒戈降於我。那來日,誰知吳懿又不會如此呢?

畢竟他與益州士族走的太近了。”

諸葛亮默默聽着劉備講述他內心中的隱憂。

身爲一個帝王,劉備心中的隱憂是很多的。

劉備雖是一位仁義之君,但是仁義不代表沒有自己的是非觀。

對於一些有着黑歷史,立場不堅定的大臣,劉備也不會缺少疑慮之心。

隨着許多故人的離去,能夠聽取劉備心中隱憂的人也越來越少。

在劉備的話語之間,他還透露出些許後悔的意味。

當年他娶吳氏,乃是爲了穩定心向劉璋的一衆益州士族。

當時的他心中只想着匡扶漢室,並未想到自己在有生之年能登臨帝位。

所以當時在他看來,娶與益州士族有衆多利益牽扯的吳懿妹妹爲妻,乃是他身爲一個主君應該做的事。

可是隨着他地位的不斷提高,及至最後登臨帝位之後,劉備卻對當年的舉動有些後悔了。

一個諸侯的正妻,與一個帝王的皇后,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特別當皇后升爲太后之後,她身上所代表的政治意義更是不得了。

在漢代天下間除去帝王能自稱朕外,太后亦可以此爲自稱。

由此可見太后在漢代的政治地位。

儘管並非所有的太后都有臨朝稱制之權。

但是當太后擁有臨朝稱制的事成爲一件政治傳統後,那麼它對政治所帶來的影響就是十分深遠的。

太后與皇帝,皆是天下臣民的君。

而當這種強大的政治意義,可能會落在心懷不軌的外戚家族上時,劉備心中的擔憂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七十古來稀,他今年已經六十有餘,他還能活幾年?

特別是當關羽離去之後,大受打擊的劉備,心中就對這一點愈發不自信。

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

若是他將來一旦離開這個世間,那麼以劉禪的性格,以劉禪的才能,他顯然不能在這險惡的亂世之中,成爲興復漢室大業的引導者。

而他的身邊,又沒有出自本族的完全可以信得過的宗親。

所以他必須安排輔政大臣,他對心中輔政大臣已經有人選。

但是政治講究的是名義爲先。

若是身處君位的太后有意與他所安排的輔政大臣爭奪大權,那麼大漢未來又會走向何種境地呢?

每當午夜夢迴,劉備心中總是會浮現這個擔憂。

有些事,是該未雨綢繆了。

劉備深吸一口氣,接着對諸葛亮說道:“當初由北方放歸的一衆忠臣,許多人我都已經讓人覈查身份過。”

“一會我會讓人將名單交到你的手中。伱要儘快安排那些人進入益州各郡縣任職。”

諸葛亮知道劉備爲何要這麼做,所以他馬上對着劉備應道:“唯。”

在安排好這一件事後,劉備看向身旁的諸葛亮,他接着諸葛亮言道:“再過一段時間,我會賜予你開府治事之權。”

聽到有意要賜予自己這項代表着人臣無上榮譽的權力,諸葛亮下意識就想拒絕。

數百年以來,唯有三公和大將軍有開府治事的權力。

只是三公的開府早已經成爲虛設,唯有大將軍的開府是真開府。

而大將軍之所以能時常成爲東漢朝政的實際執掌者,除去他掌握着天下兵權之外,還因爲他有着開府治事的權力。

這樣至關重要的權力,諸葛亮沒想到劉備會這麼快賜予他。

可是面對諸葛亮的推辭,劉備的態度卻很堅決。

“你遲早要開府的。”

不開府,你將來怎麼和在當地盤根錯節的那些人鬥呢?

不開府,我的江山將來由誰來守護呢?

這時劉備覺得有些乏了,他便在左右近侍的陪伴下朝着寢殿走去。

在劉備走遠之前,他對着諸葛亮最後留下一句話:“命人告訴子晟,好爲之!”

當這句話傳入諸葛亮的耳中時,他發現劉備的身影已然走遠。

諸葛亮看着劉備離去的身影,他今日第一次感覺到往日中偉岸的身影,開始變得蒼老起來。

時間如白駒過隙,再偉岸的英雄,終究會有老去的一日。

今日是劉備,將來便會是他。

劉備老了可以安排他守護大漢江山。

那將來等他老的時候呢?

會是陛下最後話語中提及的他嗎?

(本章完)

第98章 各位,蹦極看過沒?(無食言,求追讀第487章 鄧艾被訓 魏軍壓城第12章 徐晃在,不可退第596章 利舌如劍 搖晃關中第七百七十三章 一步之錯 傷心糜暘第435章 山河爲榻 坐守國門第七百二十六章 蠢豬曹爽 許昌告急章推第六百八十三章 於無聲處 乍見驚雷第412章 主動出擊 夜郎自大第七百五十一章 出使請和 順水推舟第七百零五章 挑釁糜暘 天真孫登第435章 山河爲榻 坐守國門第532章 漢皇冬狩 夙願將償第七百零九章 先發制人 陸遜破局第68章 三千公安勇士(求追讀,求票)第607章 陽謀逼軍 魏營告破第405章 人定勝天 丞相親征第七百三十六章 汝父在此 面北而死第七百零三章 約法三章 整頓人心第307章 雲長暈厥 玄德得訊第522章 上頭劉備 句句昭烈第607章 陽謀逼軍 魏營告破第173章 升壇歃盟 大婚之日(終!)第350章 政治規則 魏延可用第572章 好宴開席 挑首示威第596章 利舌如劍 搖晃關中第630章 後發制人 出兵追擊第524章 天子親送 軍臨褒斜第439章 驃騎將軍不可!第587章 赤龍翻滾 以快打慢第621章 如虎添翼 城如玻璃第七百五十七章 敵明我暗 以奇制奇第36章 麋鹿破槽第616章 反間疑雲 你真該死第七百零七章 六策平吳 有怨必報第2章 當爲班超第112章 刀兵圍府 (十更,求首訂!)第七百四十章 盾露崢嶸 歷史重現第45章 以人爲本(求追讀,求票)第501章 兩軍會師 死戰如雷第584章 大才入網 孔明遺憾第344章 返回南鄭 法邈五問第532章 漢皇冬狩 夙願將償第493章 魏軍攻城 漢軍受挫第670章 齊侯新號 天策上將第441章 以快打快 兩軍相遇第347章 權力慾望 無人能免第485章 孫禮救場 慘不忍睹第557章 以利驅動 改天換地第570章 奮力一博 生死棋局第218章 糜暘密奏 君王三觀第508章 草擬遺詔 孫權不屑第337章 吳可徵否 世子棄子第639章 夏侯不傻 席捲天下第六百八十二章 關中童謠 不可思議第452章 泄我行蹤 一律皆斬第六百八十八章 藏身廁中 反跡無疑第六百九十八章 陸遜獻計 荊州躁動第164章 諸葛東來 商議婚事第309章 迴光返照 人力有盡第4章 父子對質第536章 兩大安排 艾維相隨第463章 空城計第552章 所見略同 呼喚援軍第122章 再殺周泰 吳軍啼哭(4000大章!求追第533章 心急帝王 不戰而降第279章 寒風如刀 驃騎憂懼第123章 急召陸遜 孫權擔憂(4000字!求追讀第211章 隱患滋生 伯仁野望第553章 二帝反應 漢鹿亢奮第626章 忠臣多多 楊儀咆哮第七百三十七章 攻心爲上 爲時未晚第504章 營聲鼎沸 滿城皆驚第80章 呂蒙失棋 (求追讀)第652章 劉張重逢 忠武王出第340章 大庭廣衆 贈劍贈女第252章 知人用人 調教魏延第259章 見招拆招 送信武當第81章 先破鹿鳴,再梟羽首 (求追讀)第297章 龍駒騰凌 驃騎煊赫第129章 溫酒相會 糜暘斥孫第555章 先震劉封 再殺滿寵第141章 吳軍既撤 吾當可擊第352章 虛報士卒 躍馬鎮場第377章 若有遠志 何必當歸第484章 雪中短兵 血中斷兵第79章 逆天而行(求追讀)第183章 治政六術 是否佳徒第674章 衷心祈盼 廢立之權第191章 河谷練兵 笑裡藏刀第425章 三方火拼 黃雀在後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第92章 馬上君王(求追讀!求票!)第七百三十九章 兩將合謀 可抵糜暘第七百四十五章 血幡飛舞 驚人轉變第520章 當頭棒喝 不按章法第226章 馮鄧先鋒 驕兵之憂第314章 君臣相見 帝王囑託第110章 公安未來 朗朗明日(明日上架!)
第98章 各位,蹦極看過沒?(無食言,求追讀第487章 鄧艾被訓 魏軍壓城第12章 徐晃在,不可退第596章 利舌如劍 搖晃關中第七百七十三章 一步之錯 傷心糜暘第435章 山河爲榻 坐守國門第七百二十六章 蠢豬曹爽 許昌告急章推第六百八十三章 於無聲處 乍見驚雷第412章 主動出擊 夜郎自大第七百五十一章 出使請和 順水推舟第七百零五章 挑釁糜暘 天真孫登第435章 山河爲榻 坐守國門第532章 漢皇冬狩 夙願將償第七百零九章 先發制人 陸遜破局第68章 三千公安勇士(求追讀,求票)第607章 陽謀逼軍 魏營告破第405章 人定勝天 丞相親征第七百三十六章 汝父在此 面北而死第七百零三章 約法三章 整頓人心第307章 雲長暈厥 玄德得訊第522章 上頭劉備 句句昭烈第607章 陽謀逼軍 魏營告破第173章 升壇歃盟 大婚之日(終!)第350章 政治規則 魏延可用第572章 好宴開席 挑首示威第596章 利舌如劍 搖晃關中第630章 後發制人 出兵追擊第524章 天子親送 軍臨褒斜第439章 驃騎將軍不可!第587章 赤龍翻滾 以快打慢第621章 如虎添翼 城如玻璃第七百五十七章 敵明我暗 以奇制奇第36章 麋鹿破槽第616章 反間疑雲 你真該死第七百零七章 六策平吳 有怨必報第2章 當爲班超第112章 刀兵圍府 (十更,求首訂!)第七百四十章 盾露崢嶸 歷史重現第45章 以人爲本(求追讀,求票)第501章 兩軍會師 死戰如雷第584章 大才入網 孔明遺憾第344章 返回南鄭 法邈五問第532章 漢皇冬狩 夙願將償第493章 魏軍攻城 漢軍受挫第670章 齊侯新號 天策上將第441章 以快打快 兩軍相遇第347章 權力慾望 無人能免第485章 孫禮救場 慘不忍睹第557章 以利驅動 改天換地第570章 奮力一博 生死棋局第218章 糜暘密奏 君王三觀第508章 草擬遺詔 孫權不屑第337章 吳可徵否 世子棄子第639章 夏侯不傻 席捲天下第六百八十二章 關中童謠 不可思議第452章 泄我行蹤 一律皆斬第六百八十八章 藏身廁中 反跡無疑第六百九十八章 陸遜獻計 荊州躁動第164章 諸葛東來 商議婚事第309章 迴光返照 人力有盡第4章 父子對質第536章 兩大安排 艾維相隨第463章 空城計第552章 所見略同 呼喚援軍第122章 再殺周泰 吳軍啼哭(4000大章!求追第533章 心急帝王 不戰而降第279章 寒風如刀 驃騎憂懼第123章 急召陸遜 孫權擔憂(4000字!求追讀第211章 隱患滋生 伯仁野望第553章 二帝反應 漢鹿亢奮第626章 忠臣多多 楊儀咆哮第七百三十七章 攻心爲上 爲時未晚第504章 營聲鼎沸 滿城皆驚第80章 呂蒙失棋 (求追讀)第652章 劉張重逢 忠武王出第340章 大庭廣衆 贈劍贈女第252章 知人用人 調教魏延第259章 見招拆招 送信武當第81章 先破鹿鳴,再梟羽首 (求追讀)第297章 龍駒騰凌 驃騎煊赫第129章 溫酒相會 糜暘斥孫第555章 先震劉封 再殺滿寵第141章 吳軍既撤 吾當可擊第352章 虛報士卒 躍馬鎮場第377章 若有遠志 何必當歸第484章 雪中短兵 血中斷兵第79章 逆天而行(求追讀)第183章 治政六術 是否佳徒第674章 衷心祈盼 廢立之權第191章 河谷練兵 笑裡藏刀第425章 三方火拼 黃雀在後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第92章 馬上君王(求追讀!求票!)第七百三十九章 兩將合謀 可抵糜暘第七百四十五章 血幡飛舞 驚人轉變第520章 當頭棒喝 不按章法第226章 馮鄧先鋒 驕兵之憂第314章 君臣相見 帝王囑託第110章 公安未來 朗朗明日(明日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