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

第一百二十三章皇家異類朱祁鎮

安南的局勢在韓雍到任之後,變得穩定起來。

郭登坐鎮諒山把握全局。

王越與毛銳以及從紅河上游突破的柳溥,分別列陣在紅河以北。而韓雍將總督行轅放在太原。

而此太原非彼太原也。

安南很多地名都與中國同名,比如廣寧,大明遼東也有廣寧,而這太原也是如此。

韓雍已經上奏,請朱祁鎮賜嘉名。

只是而朱祁鎮那有時間來管這裡的事情。

韓雍在安南做兩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安撫百姓,勸農重本。

只是兩國之間的仇恨,哪裡有那麼容易解除,縱然大明已經佔領了紅河以北,但是民間積怨從來不少。

縱然韓雍一到就招募了不少當地人士作爲臂膀,但是在朝廷管理不到的地方,依然有不知道多少殺官事件。

甚至可以說,除卻幾座有大明駐兵的城池之外,其他地方,安南人與大明的對立情緒非常大。

如果安南人的組織能力真得夠的話,還能讓大明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但是,在這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這樣的組織能力。

故而,這不過是毫無意義的,一盤散沙的,發泄式的對抗,毫無意義可言。

韓雍毫不手軟,拉一派打一派,滅了幾個村子,才讓他們安分下來。

但是韓雍也明白,依靠這些人鞏固大明的統治卻不行了。於是乎他上奏朝廷,遷徙百姓入安南。

從兩廣以及雲貴等地遷徙百姓,在安南屯種。既可以爲安撫地方,也可以爲大明提供糧食。

更重要的是,爲安南帶來男人。

古代戰場就是這麼殘酷。

一場諒山之戰,被明軍斬首的就在三十萬上下,很多傷病而亡,或者因爲種種原因不在斬首之列的壯丁死亡人數,估計要近百萬。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安南一國雖然號稱大國,但是全國上下也不過幾百萬之多,當然了,古代沒有那麼多老人,在人口結構上更趨於青壯居多。

這也是將安南整整一代人的男丁給斬盡殺絕了。

讓安南一下子變成了女兒國。

或許有些人不知道這種情況的嚴重性,似乎覺得婦女能當半天,但是在古代是決計不可能的。

男丁尤其是壯年男丁,都是生產的主力軍。

沒有男丁,單單是女人是無法完成田地之中,繁重的勞動的。

引南方大量男丁來安南,與安南女人相結合,這種仇恨的情緒,又能延續幾代?

對生存來說,情緒都是奢侈品。

不管是喜歡,愛戀,還是仇恨。

雖然大量移民遷入,在安南當地成家,安南北方的反抗也一點一點的減弱。

雖然雨季還在持續,但是明軍的元氣都在一點點的恢復,等下一次旱季開始之後,就是發動下一次戰爭的時候了。

安南方面一切順利,但是皇太后的病情在夏季之中,還能勉強維持,但是入秋之後,雖然天氣還是很炎熱。

但是好像天下陽氣消弱,反應在皇太后身上了。

皇太后的身子,就再也維持不住了。

縱然有樓元日夜看護。但也每況日下。

朱祁鎮開始綴朝了。

並命人張貼告示,尋訪天下名醫。並令各地地方官,祭祀藥王廟,還有藥師菩薩。

朱祁鎮知道這未必有用。

金元四大家下傳的流派各家掌門,朱祁鎮都請到京師交流過,幾乎每一家掌門都有待詔之名。

而且中醫是一門經驗科學,很多時候都講師承的,如果有一個人從石頭中崩出來,不聽有什麼厲害的師友,只是自己看了幾本醫書,就非常厲害。

不排除是天才,但是更多是騙子。

在太醫院建立的時候,這些人朱祁鎮都請了一遍,皇太后病了這麼天,凡是醫待詔都被招到了京師。與樓元一切成爲了專家組,爲皇太后診治。

民間哪裡還有什麼不出世的名醫。

只是這些名醫都紛紛搖頭了。

朱祁鎮也是病急亂投醫了,連鬼神之事都要嘗試一二。

這也是朱祁鎮第一次爲在京師建立藥師菩薩廟,只希望爲皇太后續命。

只是這些情況,與朱祁鎮預料一樣,不能改變一個人生老病死。

皇太后已經昏昏沉沉好幾日了。

這一日,不知道怎麼的,忽然感到精神微微好了一點,她睜開眼睛,眼睛四處尋覓,卻見太子就趴在牀榻邊上。

雖然皇太后病重,身邊一刻越離不開人了。

但是國家大事,朱祁鎮也是不可能完全放手的,畢竟雖然內閣諸位大臣,值得信賴,但是有一個萬一,就不好了。

更多是太子,太子妃,與皇后在這裡操持。

至於朱祁鎮其他兒子,一來年紀小,二來也未必夠資格。

不是朱祁鎮對庶子有歧視,而是有些時候某一個舉動,都能被外人解讀出不知道多少種理解。

而且皇太后對太子感情最深。或者說,皇太后對其他皇子固然也很關愛,但是對太子的偏心,卻是每一個人都能看得出來的。

皇太后此刻見了太子如此,枯瘦的手掌之上裹着一層鬆皮,輕輕撫摸太子的臉。

太子猛地清醒過來,立即握着皇太后的手,放在自己的臉上,說道:“娘娘,你醒了。”

皇太后慈祥的一笑,臉上似乎能放出光來。說道:“這些天苦了你了。”

太子說道:“娘娘,孫兒不苦,只要娘娘身子骨能好起來,孫兒怎麼樣都行。”

皇太后說道:“你爹是一個冷心冷肺的人,或許是一個好皇帝,但決計不是一個好兒子,也不是一個好丈夫,更不是一個好父親,我在的時候,我不擔心,我還是能管得住你爹的,但是我走了,就看不見了。”

“生爲太子最難,你切記,你雖然自稱兒臣,卻是臣在先,兒在後,知子莫如母,你這父親,你將來對他不親,他也不會做什麼。但是你要壞了他的大政,就是兒子,也不會手軟的。”

“乖孫,這就苦了你了。”

皇太后心中感嘆。

她本來與皇后鬥得相當厲害,覺得這個媳婦搶了自己的兒子。但是後來發現,其實不然,除卻錢皇后剛剛嫁入宮中那一段時間之外。朱祁鎮大部分時間都在處理朝政,他從來沒有長期與那一個女人纏綿過去。

什麼對某個女人動情,就好像是宣宗皇帝對她一樣。

根本沒有。

其實大明皇帝都還是比較多情的。

就好像太祖皇帝與馬皇后,太宗皇帝與大小徐後,仁宗皇帝與太皇太后,宣宗皇帝對皇太后。

但是到了皇帝這一代,反而生出一個絕情的胚子來。即便是太子對汪氏的感情,也不是假的。

朱祁鎮真真是一個異類了。

所以,這才與皇后和解了。

因爲再鬥下去,也沒有什麼意思了。

如果按歷史上走,憲宗皇帝與萬妃,孝宗皇帝與張皇后,神宗皇帝與鄭貴妃等等。

這僅僅是皇太后一時感慨 ,畢竟皇太后一輩子更多是在後宮小圈子裡面打轉,作爲宮鬥小能手,她的目光看不到一些大的層面,就好像他知道朱祁鎮做皇帝很好,但是說他具體好在什麼地方,就說不清楚了。

但是宮鬥畢竟是一種權力鬥爭。皇太后看得很明白,有這位父親在,太子的未來定然是不好過的。

自古明君的太子都不是好當的。翻開歷史書,能看出來不知道多少,秦始皇與太子扶蘇,漢武帝與戾太子,唐太宗與李承乾。如此種種。

故而皇太后感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這才叮囑太子。

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九十章 貝琳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十五章 香港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
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九十章 貝琳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十五章 香港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