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

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

朱祁鎮說道:“願聞其詳。”

孟瑛顯然是打過腹稿的,說道:“就地理位置上來說,肇州偏西,西臨草原,突出於外,利於瓦刺,不利於我朝,但是這也是一個關鍵位置,簡直是漠北東面門戶所在,如果肇州能供應大軍補給,十萬大軍就能從這裡出發,直掏漠北。”

“這種要地,是必守之地。”

朱祁鎮沉吟片刻,說道:“太早了。而今各項都沒有準備好,還不是大軍出漠北的時候。”

孟瑛聽了,說道:“老臣明白。”

孟瑛心中是有一點點不甘心的。

石亨的勝利,其實激起了明軍上下的求勝之心。孟瑛通過錦衣衛東廠,已經各方消息彙總,得到一個結論。

那就是瓦刺已經被四年前的瓦刺,弱了不知道多少。

而今瓦刺本部實力,大概在十一二萬騎上下,更重要的是,瓦刺與蒙古其他各部矛盾重重,其他各部無不被瓦刺消弱了不少。

也就是說瓦刺當初動則十幾萬的附從軍,已經在瓦刺內戰之中,摧殘殆盡了。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大舉進攻的話,、十萬鐵騎縱橫漠北,未必不能得到一場封狼居胥的大勝。

或者瓦刺干脆避而不戰。

孟瑛年紀大了,自然也在有生之年,讓天下恢復到永樂年間。

只是他也知道當今陛下脾氣,看似極其狂妄,做事立意都很大,大到很多人不敢想,但是仔細做事的事情,又極其謹慎,寧可慢,寧可緩,也不會急於求成。

反正朱祁鎮自己覺得,還不到三十歲,還有大好年華在,勝利即便是拖上幾年,也沒有什麼?

就怕出現反覆的局面。

孟瑛繼續說道:“即便如此,肇州城也是有必守的需要。”

“陛下規劃的海西局面,當是以長白山爲城池,且耕且戰,爲大軍討伐瓦刺後方,西征瓦刺的時候,可以通過水路運兵。步步爲營。”

“此誠深謀遠慮,堪比太祖皇帝所定下的北伐之策,千古之計。”

“如果按陛下所想,此刻就是以長白山爲城池最好的時候,長白山中段,倒是山勢險惡,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態。”

“只需派上數百戍卒,就可擋百萬之軍,但是長白山北麓卻不是這樣,有松花江衝出的缺口,附近山勢斷續,有好些山道可以通行南北。”

“有三道關等處。”

“如果陛下想使海西不受騷擾,最少要修建四五座關城,一座如大同,宣府一座鎮城,形成也一道完整的防線,三四萬士卒守之,可使海西高枕無憂。”

“這都是需要時間的。”

朱祁鎮會意說道:“你的意思是讓肇州守軍,爲大軍修建城垣爭取時間。”

孟瑛說道:“聖明不過陛下,臣估計三年,只需三年,最多三年,海西就成固若金湯之勢,遼東魚米之鄉。”

朱祁鎮心中開始權衡利弊。

建設海西,成爲重鎮,併成爲反擊瓦刺後勤基地,畢竟從海西運輸糧草,可以通過水路,經過黑龍江水系,能夠一路到達草原之上。

這是多少年的國策了。

朱祁鎮決計不會動搖的。

但是這也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那就是朱祁鎮的計劃,幾乎陽謀,也先剛剛開始或許不明白,但是一定會想明白的。

那個時候,也先是傻子纔會讓你老老實實的種地,所以也先大規模反擊海西,也是朱祁鎮一直擔心的。

是的,瓦刺騎兵或許攻不下大城池,但是各地的屯田,下面部落都能掃蕩一空。

如果瓦刺一直不斷騷擾,海西成爲朱祁鎮心中的東北糧倉,還差上不知道多少。

而今孟瑛提出瞭解決方案,那就是用肇州吸引瓦刺注意力,畢竟前面分析過肇州的地理位置。明軍佔據了肇州,幾乎是一支腳踩在草原之上了。

也先能放心纔怪了。

趁着這個時間,依靠長白山山勢,修建關卡,將海西保護在內。

海西這個地方,本就是一個險要之地,東邊是海,東南是朝鮮,南邊是山,西南,正西是山,正北是湖泊河流與大片沼澤,而西北防線有好些缺口,也是進出通道。

正因爲這裡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朱祁鎮才經營東北要地放在海西。

此刻有一個能加速朱祁鎮計劃的機會,不過要將五千士卒至於近乎死地的處境,朱祁鎮的選擇是什麼?

他沉吟了一會兒,問道:“滕國公準備如何修剪城池關卡?”

朱祁鎮默認了。

說朱祁鎮冷血也好,說朱祁鎮無情也罷。朱祁鎮深刻知道,與瓦刺戰爭早一天結束,就會少很多人死亡。

這些死亡人數,大概在五千之上。

所以,朱祁鎮選擇代價最小的選項。

只是,朱祁鎮卻忘記了,這一場戰事,他纔是始作俑者。而五千士卒的性命就不是性命了嗎?

似乎每一個身處高位的人,就不只覺得虛僞起來。

朱祁鎮也不例外。

孟瑛自己聽出朱祁鎮的意思,他立即說道:“請上輿圖。”

朱祁鎮點點頭,立即有人將一面地圖給打開了。

雖然朱祁鎮對地圖提出了很多想法,但是總體上,明代的地圖,與後世的地圖還是有大區別的。

但是也不知道是朱祁鎮提出的改進計劃,起了作用,還是朱祁鎮已經習慣了這個時代地圖,也慢慢的變得順眼起來。

孟瑛在這片地圖上,指出幾個地方,都能橫穿長白山,都要如三道關一般設卡。而最重要的一點,卻落在了松花江旁。說道:“陛下,此地必建一城,足以庇護海西一鎮,甚至臣以爲海西鎮也應該轉鎮此處?”

這個地方是什麼地方?

地圖上寫着忽兒海衛。在松花江以南,南邊是長白山餘脈,北邊也是小興安嶺餘脈。中間有松花江衝過。

說實話,忽兒海衛北邊的山勢,並不是太高,但是都是沒有經過人開發的深山老林,決計不可通行大軍的,即便能夠通行,尚且有松花江,以及大片大片的沼澤溼地,可以作爲依靠。

只要卡住了這裡,海西就沒有危險。

除非瓦刺軍隊迂迴遼東,然後穿插海西。

如果也先真能做到這一點,遼東鎮上上下下都是死人了。

唯一的缺點是因爲松花江的緣故,松花江兩岸都是松花江衝擊出來的平原,並非一個關卡就能夠堵住的。

所以需要一座大城。

這裡距離肇州六百多裡,距離木蘭河衛二百多裡。朱祁鎮甚至覺得,將來經營奴兒干地區,這裡如果有一座城池,作爲奴兒干都司的治所也不錯。

而且這個地方,在金朝的時候又有一舊名,叫五國城。

朱祁鎮想來想去,說道:“這一件事情,就按滕國公的意思來辦,朝鮮一切人力物力都向這個工程傾斜,屯田的事情,先緩一緩,先在這裡建城。”

孟瑛說道:“此城關係重大,還請陛下賜名?”

朱祁鎮沉吟了一會兒,說道:“這裡在長白山西麓,松花江以南,就將鬆陰。”

山南水北曰陽,山北水南曰陰。

朱祁鎮所起的名字,簡直平平無奇之極。可見他也沒有什麼文采。不過下面的大臣自然是大聲稱讚不已。

朱祁鎮說道:“還有一件事情,趁着大家都在,也一併處理了吧,那就是廣西的戰事。”

說起廣西的戰事,朱祁鎮心中就滿肚子是火器,柳溥一直在廣西鎮守,說山中情況複雜,深入山中恐怕勞而無功,損兵折將。

朱祁鎮也沒有想過,覆滅廣西亂事,但是也不能讓他們成了氣候啊?

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九十章 少府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
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九十章 少府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