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

朱祁鎮一時間,也不知道說什麼了。

開海運,在朱祁鎮看來,有太多太多的意義了。

但是朱元璋開創的大明朝,實在是缺乏海洋的基因,在他們看來,古時候唐宋漕運制度相當完善了,只要繼承就行,而海運卻有太多的麻煩事情要處理了。

雖然元朝也有成功的例子,但是元朝爲政太粗泛。

其中有很多事情,在明朝是不成立的,最少在對待海洋的態度上。元朝可沒有明代的海禁,當時有大量民船承運。

而明代卻沒有這個條件。

朱祁鎮將海運的事情,暫時先放下,問道:“奶奶,那麼就如此看着河南百姓,嗷嗷待哺嗎?”

太皇太后輕輕一笑,說道:“當然不是了,不從北京調糧,自然從其他地方調糧,我如果沒有猜錯的話,要麼是清江浦,要麼是湖廣。”

“我估計是清江浦。”

朱祁鎮聽了這個名字,心中思索了片刻,說道:“可是淮安?”

清江浦這個名字,在明清時期要比淮安還有名,但是對於後世的人,卻對清江浦很是陌生。

清江浦乃是運河上的重要節點,漕運總兵所在地,後世漕運總督府所在地,有大量糧倉。等待轉運到北京。

太皇太后說道:“從清江浦入淮河,能到達河南大部分縣,這裡運輸要方便一些。治國之事,明年的時候,將南方糧食再補上一些就行了。”

而就在這個時候,王振匆匆的過來,說道:“知道皇爺憂心河南之事,內閣剛剛呈上來的摺子,奴婢就給皇爺送過來了。”

朱祁鎮打開一看,正是于謙請糧的奏疏。而上面楊士奇的票擬,就是太皇太后所言,從清江浦經鳳陽倉調糧食,所耗糧食在來年補上。頭批撥調二十萬石。

朱祁鎮一時間心中又羞又惱。敢情他是白操心了,唯一可以欣慰的是,從行政效率上來說,錦衣衛要勝過內閣一籌。

太皇太后笑道:“孫兒有此心,我就已經是萬分高興了。楊士奇三朝元老,吃得鹽比你吃的飯都多,朝廷上的事情,交給他處置,是沒有問題的。”

朱祁鎮說道:“今日是孫兒魯莽了。”

“去上課吧。”太皇太后說道:“去得遲了,可以要挨板子了。”

朱祁鎮向太皇太后行禮,隨後離開了慈寧宮,去文華殿。

一路上朱祁鎮所想的就是糧食問題。

糧食問題對於朝廷來說,就是頭等大事,而南北方經濟不平衡,其實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南北糧食產量不平衡,南方糧食產糧要比北方多。

這就是源頭。

特別是北京城糧食不能自給,每年四百萬石漕運糧,就讓朱祁鎮心中發慌,特別是清廷後車之鑑在前。

爲什麼要簽訂《南京條約》,固然有前面一系列敗仗。但是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英軍截斷了漕運。北京那邊立即支撐不住了。

所以在糧食問題上,糧食調配的問題固然重要,不管是漕運也好,是海運也好,將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的辦法,但是糧食生產的問題,也同樣重要。

“難道大明朝的北方,真得養不起九邊加一個北京嗎?”朱祁鎮心中深深的思考。面對這個問題,朱祁鎮一時間連從何處下手,都不知道。

一會兒功夫,就到了文華殿。

一進文華殿,就覺得文華殿之中的氣氛不對,李時勉站在御案之前。就好像是雕塑一般,一動不動。

見朱祁鎮來了之後,行禮如儀。

朱祁鎮連忙扶起李時勉說道:“先生免禮,今日是朕錯了。”

李時勉問道:“錯在何處?”

朱祁鎮說道:“朕不該今日不來上課。”

李時勉說道:“非也,陛下之錯,乃於失信於人。陛下將來是要治理天下的,自然不可朝令夕改,所謂君無戲言。陛下昨日已經答應臣,今日來上課,卻在臣來之後,僅僅派一小太監,通知一聲。不是待大臣之道。”

朱祁鎮連忙說道:“朕知錯了,昨日朕得到消息,卻是河南賑災的糧食不夠了,朕向太皇太后問計,並不是故意耽擱時間的。”

李時勉聽了這話,臉上僵硬的表情,竟然微微和善一點。隨即又問了幾句。

朱祁鎮一一說了。

見李時勉似乎有原諒之意,朱祁鎮這才鬆了一口氣。

有些人就是如此,即便是站在他身邊,就覺得空氣都變得嚴肅起來,朱祁鎮明明知道,其實李時勉也不敢將他怎麼樣?

最多打手板。

但是在李時勉面前,朱祁鎮難免緊張,就好像是見了大學導師一樣。

李時勉說道:“陛下有此仁心,實在乃天下之福。”

朱祁鎮說道:“今日之事,是朕不清楚天下錢糧之數?鬧了笑話。”

李時勉說道:“陛下想要知道天下錢糧之數,當問戶部,而欲知道天下錢糧細數,卻要問黃冊了。”

朱祁鎮說道:“黃冊?”

李時勉說道:“太祖時的魚鱗圖冊,將天下賦稅土地,都納入一冊之中,以此徵調差役,徵收賦稅。每十年一重編,天下百姓,生老病死都在其列。”

朱祁鎮大吃一驚,這幾乎與後世戶口本差不多了,立即問道:“這黃冊在何處?”

李時勉說道:“在南京後湖庫,只是洪武之後,天下百官皆因循守舊,黃冊徒具形式而已。”

朱祁鎮說道:“到底行不行,看看再說,想來太祖與現在不過相差三十多年,也不至於一點用處都沒有,朕想將後湖黃冊帶到北京來,可行嗎?”

李時勉說道:“臣以爲,陛下應該考慮萬全。後湖黃冊到底有多少,臣也不清楚,只知道每次編寫黃冊,都要徵用南京國子監數千人。後湖庫有天地玄黃十幾庫黃冊。都藏在後湖之中,四面把守森嚴,雖飛鳥不得過。”

“陛下要調來,何地儲存,何人編寫,卻是一個問題。”

朱祁鎮立即知道,李時勉是委婉的否定了。

朱祁鎮也沒有想到,所謂後湖黃冊有這麼多。想來也是,大明天下兩京十三省的戶籍材料,豈能少了。

如果沒有準備,就草率遷移,也不是一個辦法。

朱祁鎮說道:“朕明白了,此事暫罷。”當然僅僅是暫罷。這一件事情,朱祁鎮放在心上了,想要改變大明天下,就要深刻的瞭解大明天下。

而後湖黃冊,是瞭解大明本質,最重要的文書之一。

李時勉說道:“既然陛下來了,我們就繼續上課吧。”

朱祁鎮說道:“是。”

隨即在御座之上坐好,翻開孟子。

大學中庸篇幅很小的,朱祁鎮專心讀,很快就背誦下來,李時勉又講解了數日,就開始學習孟子了。

四書之中,孟子的篇幅最大。、

可能要學上幾個月了。

“不過,在此之前。”李時勉說道:“陛下失信之舉,不得不罰。”李時勉一聲令下,頓時有兩個強壯的宮人壓住了王振。

王振臉色大變,還沒有來得及說話,就被壓下去了。

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七章 議政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九十章 少府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
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七章 議政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九十章 少府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