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

王振所言,倒是肺腑之言。

石炭有毒。

這是這個時代很多人的看法。

朱祁鎮說道:“王大伴放心吧。我是不會用石炭的,但是北方本來就畢竟乾旱,而今京城周邊,百里之內,可以用的樹木都砍伐殆盡。”

“恐違聖人之教。”

聖人之教,是這個時代的道德至高點。朱祁鎮早已發現,似乎分外好用。

這一句話,倒真是孟子所言,“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是孟子的原話。

而北京城而今的局面,決計做不到這一件事情的。

柴火本就沉重,如果從遠處運過來,則費用自然攀升,百姓根本用不起,所以,他們寧可將北京城周圍都砍成一片白地,也不可能從遠處運輸柴火。

也幸好,北京城周圍還有一些山。

西山之中燒炭,倒也足夠支撐北京柴薪之用。

王振說道:“陛下用心極好,只是不可以身犯險,下面的人可以換爲石炭,但是宮中用度,不可換。否則不成體統。”

朱祁鎮一時間說道:“好。”他無心在這一件事情上與王振多廢話,只要採煤之事,其餘的可以辦。

王振轉過身說道:“小曹子,陛下所講的話,你聽清楚了沒有。”

曹吉祥立即說道:“奴婢明白。”

王振說道:“快去辦吧。”

朱祁鎮打發了曹吉祥下去,隨即又看了下面的衙門。

不過草草過去而已,只是敲打了一番。

他知道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做。

既然用心在煤上面下功夫,其他事情都要先放一放。

曹吉祥這個人,在歷史上評價不好,但是辦事能力卻是極好的。

非有大智大勇不能用大奸大惡。

凡是在歷史上留下一筆上,總是有過人之處的。連朱祁鎮也沒有想到曹吉祥辦事能力這麼快,不過數日功夫,就將這一件事情理出眉目了。

朱祁鎮立即召見曹吉祥。

此刻曹吉祥臉色黑了不少,這數日之內,在京城內外都跑了一個遍,將北京城內外用煤情況搞清楚了。

朱祁鎮見狀了,也不讓曹吉祥說話,先讓他喝口水。坐下說話。

曹吉祥一副感激涕零之狀,隨即將他探明的情況一五一十說道:“京師百姓大多用柴,但是並非沒有用煤的,京師左近都有用煤,從前朝開始,大多數煤都是西山之煤,只是而今有禁令。”

朱祁鎮說道:“什麼禁令?”

曹吉祥說道:“恐怕掘煤之事,傷及地氣,損失龍脈。”

朱祁鎮立即明白,天壽山就在北京之西。說道:“此事暫且不提,何處產煤,可曾探明?”

曹吉祥說道:“奴婢已經探明瞭,京師左近所用之煤大多都是從門頭溝而來,從前朝開始,門頭溝就是產煤之處。”

“前朝元大都,所用之煤都從此而來。”

“前朝郭守敬爲了大都用煤,專門修了一條河,就是而今的永定河。所以門頭溝之煤,可以通過永定河南下,到京師之南,轉用陸運,用馬馱入城。”

“只是而今北京新建,還不能盡復舊觀。”

朱祁鎮心中又一絲慚愧。

頓時明白,北京用煤情況,並不是他想象的那麼匱乏,不過還好,似乎更多是煤差混用。如果沒有政府主導的話。

想要將煤代替柴火,卻是一個相當的漫長的時候。

朱祁鎮問道:“門頭溝那邊有多少家煤礦,他們是怎麼採煤的?”

曹吉祥說道:“奴婢看過了,大概有百餘家,都是包得煤場,令百姓入場取煤,以竹籤記之,奴婢算過。一人一天,大抵能採煤五十斤。”

“而且這些礦工,雖然有常年在礦上的,但是也有一些只是農閒的時候纔來。”

朱祁鎮想了好一陣子,才明白。

這些煤礦即便不是露天煤礦,埋藏定然不深。甚至可以說,這是當地百姓的副業而已。

而今不用朱祁鎮回想後世北京煤礦的情況,僅僅用他而今的見識去判斷,這個煤礦將來定然會大興。

因爲北京城的人只會越來越多。

而北京周圍能夠砍伐的柴火,只會越來越少。

朱祁鎮問道:“這些煤可收稅?”

曹吉祥說道:“不曾,大抵在進城的時候,收上一筆城門稅,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了。”

朱祁鎮說道:“我朝開礦難道不收稅嗎?”

曹吉祥心頭微微一動,說道:“陛下,本朝開礦唯有官府可以,而且陛下登基的時候,太皇太后罷一切不急之務,將各地金銀銅礦給罷去了。”

“已經召回各地太監。”

朱祁鎮聽了,微微吃驚,說道:“可有此事?”

朱祁鎮也僅僅是這一段事情才瞭解朝政的,剛剛登基的那一會兒,對很多東西,都是一知半解的。

萬萬沒有想到,太皇太后所謂罷一切不急之務中,還有這個。

王振連忙在朱祁鎮耳邊解釋了一番。

朱祁鎮這才明白,這其實大明朝廷的一慣主張。並非從太皇太后這裡纔開始的。

朱元璋認爲糧食,農業纔是重中之重,其他的東西,都不重要。夠用就行了。朱元璋時期就有好多次罷礦之事。

當朝廷兵器不夠用了,好,開礦取鐵,當夠用了,就將這鐵礦給放棄了。在北京就有一觸鐵礦,就是遵化鐵礦,時開時罷斷斷續續的。

對於私人開礦,也是不允許的。

因爲吸取元亡教訓。

元朝之亡,都認爲元政太寬。

對下面的約束不到位,在修黃河聚集了太多人手,這纔有紅巾軍的產生。

所以,大明對下面百姓私下聚集的事情,管理很是嚴苛,而採礦更是無數青壯聚集在一起,而且在一起勞動。

可以說,只要有兵器,立即就能聚集成一支軍隊。

更不要說他們是開礦的,說不定自己就能打造兵器。如此一來,明朝對私人開礦之事的態度,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很多事情,並非堵就能堵上了。

民間的需要,總要人補上去的。其實朱祁鎮並不知道,而今正是民間礦業迅猛增長的時候,只是朝廷依靠的是官府礦業。而對明間礦業徵稅上從來沒有多少。

增長最迅猛的就是鐵礦。而門頭溝這裡不過是一個縮影而已。

朱祁鎮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朱祁鎮將這一件事情,記在心上,而今不是管這個事情的時候,甚至明代到底有沒有專業管理礦業的部門。

這些事情在漢代是歸屬於少府的。

而今這事情到底歸屬於哪裡?是工部,還是內廷。如果歸屬於內廷,又是內廷那個衙門管?

朱祁鎮問道:“門頭溝的煤,百姓能不能用得起?”

曹吉祥說道:“奴婢以爲,大抵是用不起的。”

朱祁鎮說道:“爲什麼?”

曹吉祥說道:“雖然北京附近少有柴火,但是一些邊邊角角還是有一些草木的,百姓自己院子裡面也是種些樹木。所以對百姓來說,他們寧肯花些力氣,而不是去賣煤。”

朱祁鎮說道:“是朕想差了。”

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
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