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

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

朱見濬已經長大了。

正統七年出生的他,而今已經十五歲了。

此刻已經是一個半大的孩子了。

雖然在皇家之中,朱見濬並沒有養尊處優。

從七歲之後,就開始朱祁鎮當時的教育。每天早上,先在胡濙的教導之下,學習武藝,練習弓馬搏殺之術,然後早上受到各個翰林官的教育,四書五經,兵法謀略,還有朱祁鎮特別讓欽天監貝琳所傳授的算術,天文曆法等知識。

同時受到教育的還有不少功臣子弟。

與朱見濬關係最好的,就是英國公張懋。

張懋與朱見濬同歲,兩個從小一起學習,並不是說朱見濬就沒有其他同學了,比如說,石璟的兒子,常德公主的兒子,還有定國公家族的兒子,孫家的子弟,畢竟朱祁鎮奪了孫家的爵位總要給一些補償,還有錢皇后錢家的子弟。等等。

各方外戚勳貴都有。

甚至還有各地的宗室子弟。

朱祁鎮當初建立的大本堂,在朱見濬進學之後,纔算是發揮出了作用。

朱祁鎮對朱見濬要求特別嚴格,錢皇后對自己的兒子更是看得很嚴,每日功課很緊,朱祁鎮有空閒的時候,還將朱見濬叫過去,詢問對朝政的看法。併爲他詳細的講解其中利弊。

朱祁鎮當了這麼多年的皇帝,深刻的明白了一件事情,作爲一個真正能把控住君權的皇帝,其實並不容易。

如果其他家長是望子成龍,而朱祁鎮是別無選擇,太子必須是真龍天子,不然的話,不僅僅是朱明皇室的災難,也是天下的災難。

朱祁鎮起意讓朱見濬監國,也是用這樣的用意。

從六七歲開始,到現在今後十年的教育,讓朱見濬的底子打造的不錯。雖然皇帝不用考狀元,但是一個皇帝沒有足夠的學問底子,根本不可能與如此多的儒家臣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不過,朱祁鎮從來沒有想培養出一個儒家心目之中的聖君。

現在的朱見濬底子打得差不多了,朱祁鎮就已經決定親自教授,培養出一個合格的政治接班人。

也是朱祁鎮心中說不來的隱憂。

朱祁鎮已經年過三十了,放在後世還算年輕,但是在古代卻未必了,要知道宣宗皇帝就是三十多去的。

朱祁鎮雖然一直保重身體,但是也不得不承認,天有不測風雲,總是要做好準備。

萬一,萬一有那麼一天大明政局不至於太過動盪。

從這一次監國開始,朱見濬就要出現在大明的政治舞臺之上了。

朱祁鎮這樣想,就照顧人騎馬出了皇宮,越過三海子,到了西苑,而大本堂就在這裡。

朱祁鎮問了太子在什麼地方,卻說在箭臺。

朱祁鎮徑直過去了,到了之後,卻見太子朱見濬與英國公張懋,兩人手持木刀,相對而立。雖然“啪”的一聲,木刀交錯在一起。

就好像是一聲號角一般,兩個半大孩子,好不容情的撞在一起,他們身上都有一身合身的鎧甲,再加上用得是木刀。噼噼啪啪打了一陣子,雖然有些疼,但是卻也不會受什麼傷。

“不錯。”朱祁鎮說道。

其實朱祁鎮也不算是什麼高手,但是他身邊的高手多,這麼多年下來,身手倒是沒有練出來,最多是強身健體而已,但是眼光倒是練出來了。

能看出來兩個人誰強誰弱。

總體上來說,還是張懋技高一籌,這一點,表現出出刀的速度,與進退的步伐之上。而朱見濬卻是攻多守少,雙方居然打了一個勢均力敵。

倒不是真勢均力敵。

朱見濬是沒有心理負擔的,他根本沒有多想。而張懋卻不能不多想了。

自從張輔死後,英國公一脈都落在張懋身上了。

張懋有些事情不得不想。

從正統十四年之後,整個靖難勳貴集團,是每況日下,具體在英國公家族之中,張懋的二叔,也就是張輔的弟弟,前段時間不在了。

他也不算什麼名將之才,但是也代表着英國公張家在軍中的影響力,甚至張懋與他叔叔關係並不算太好。

但是古代宗族制度之中,自己人總是要比外人好一點。

英國公家族的影響力再遭重創。

可以說成國公家族固然比英國公家族要慘多了,但是成國公家族爵位沒有了,人還在,但是英國公家族卻是爵位還有,但是隻剩下張懋一個獨苗了。

承擔了這麼多,想讓張懋心思不重,可能嗎?

雖然張懋與朱見濬之間的關係很好,朱見濬也不讓張懋留手,勝就是勝,敗就是敗。但是這一句話在張懋這裡執行,就是一點不露聲色,讓朱見濬看不出來的放水,造成勢均力敵的局面。

這難度就大了。

朱祁鎮一出聲,兩個人立即向朱祁鎮行禮說道:“拜見父皇。”“拜見陛下。”

朱祁鎮說道:“免禮。”

朱祁鎮隨手從一旁拿起一柄木刀,說道:“皇兒,來與我試試。”

朱見濬眼中有一股躍躍欲試之感,口中卻說道:“兒臣豈敢。”

朱祁鎮見了,心中一笑,說道:“讓你來你就來。”

“是。”朱見濬說道。隨即一個墊步,衝了過來。

朱祁鎮橫刀一架,兩人用力一拼,朱祁鎮居然有一種吃力之感,朱見濬而今雖然是一個大半小子,但是力量已經不弱了。

不過,朱祁鎮也正在盛年,微微吃驚而已。隨即調整呼吸與步伐,與朱見濬試探兩下,就一刀打在朱見濬的手腕之上。

朱見濬手上雖然有護腕,但是依舊吃疼,木刀頓時落地。

朱祁鎮問他明白了嗎?

朱見濬細細回想,又看了張懋一眼,說道:“兒臣明白。”

朱祁鎮用的技法與張懋一樣的,但是張懋卻是留了力的,但是朱祁鎮卻沒有給兒子面子。就是要讓朱見濬明白,他之所以與各個侍衛對打,勝了不少,其中不知道有多人是讓他的。

皇帝面對都是各種各樣經過包裝的消息,想要真明白,可不容易。

朱見濬到底有沒有徹底明白,朱祁鎮也不在意,這個道路將來會給朱見濬講明的。

朱祁鎮伸手將木刀扔在一邊,說道:“燕然大捷的消息,你知道了嗎?”

朱見濬有幾分眉飛色舞的說道:“孩兒已經知道了。”

朱祁鎮說道:“北伐三將之中,你認爲如何?”

朱見濬說道:“石亨乃大將之才,郭登忠誠,楊洪卻有些遲暮了。”

朱祁鎮聽了有些皺眉,有些東西,朱見濬看不明白,他不在意,但聽出傾向性,那就是郭登的忠誠。

這一戰之中,石亨表現的最爲出彩,楊洪也有所決斷,但是郭登在這一戰之中,發揮最爲平庸,最後的功勞還是楊洪分給他的。

當然了,朱祁鎮並不是認爲郭登沒有能力。

能力與時運還是要聯繫在一起,有能力沒有機會的人,大有人在。

大本堂之中,都是大明勳貴,是大明的統治階層,朱祁鎮讓朱見濬與他們接觸,很容易打造出班底,比如張懋就已經畫上太子的標籤了。

但是作爲一個皇帝,卻不能僅僅與這些人接觸,。必須瞭解大明各個階層才行,否則弄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話,可就不好了。

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二章 大武學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十六章 海漕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
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二章 大武學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十六章 海漕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