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

第一百四十三章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

王文其實不明白朱祁鎮所說的是真是假,但卻知道一點,如果大舉征伐,連續數年,想來什麼麓川,什麼緬甸都支撐不住的。

但是這個想法,立即被王文否定了。

王文反對大舉用兵之心,是真心實意的。

如果因爲反對藩王外封,就大舉興兵,豈不是本末倒置。

但是他心中卻有濃濃的不信任之感。

對於皇帝的不信任,對於勳貴的不信任。

政治上的事情,他太清楚了。今日可以這樣說,明日可以那樣說,一旦形成一個成例,下面就可以援引成例就行了。

開一個口子,就等於打開一扇門。

朱祁鎮這個手法,王文太清楚了,因爲這不是朱祁鎮第一次這樣做了,開海這一件事情,朱祁鎮就是這樣做的。

但是套路雖然老,有用就行。

而今開海一事,已經在地方上醞釀風暴,等什麼時候,吹到了北京,大抵是就是朝廷上正式提出重新修訂勘合貿易的時候。

今日給皇帝開一個口子,明天就能捅破天。

今日說是不得已而爲,明天就會爲了這一件事情,對外興兵。

倒是百姓只會更苦。

只是這些話,王文卻不能說,因爲沒用。

因爲王文開口說,皇帝定然說這是權宜之策。僅此一次,下不爲例。至於下次爲例的時候,就是另外一個說辭了。

王文心中一嘆,暗道:“罷罷罷,老夫舍了這官位,又如何?”王文說道:“陛下,太宗皇帝靖難起兵,掩有天下。宣宗登基,有漢庶人爲亂。太宗,仁宗,宣宗,三代削平天下羣藩,今日陛下放虎歸山,焉知其中沒有一二效仿太宗之舉?”

“爲天下生禍亂之源,臣請陛下三思,臣請太皇太后的三思。”

說完之後,王文跪倒在地,長跪不起。

一時間文華殿之中,落針可聞。

似乎所有人連呼吸都停止了。

朱祁鎮也是如此。

太宗起兵,也不過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在朝很多人都靖難之事的親歷者。

或許再過十幾年,靖難之事,就成爲文臣之間,隨意談論的話題,但是而今卻是一個極其高壓的問題。

有些事情,能做不能說。

有些事情能說不能做。

太宗皇帝登基之後,因爲得位不正,口中從來沒有說過削藩兩個字,但是卻實實在在的做了。

此事王文將這塊遮羞布拉開了。

這一件事情不管如何,王文恐怕都不能在都察院待下去了,外放是最輕的。

朱祁鎮說道:“王卿,此言差矣。張忠遺折之中說的很清楚了,大明藩王從此分內外,大明兩京十三省,所封之藩王,一切如舊,但是在兩京十三省之外所封的藩王,纔有領兵之權。但也受節制。”

“況且,此一時彼一時也,正如太皇太后所言,些許陳年往事,就不必再提了。朕連建庶人都赦免,關於靖難之間的是是非非,就在此處畫上句號。”

“朕信得過諸位叔王。”

朱祁鎮想了想說道:“傳令,以方孝孺等建文忠臣後人,一律赦免。並加以追封。”

太皇太后聽了,微微皺眉,心中卻微微一嘆,沒有多說話。

其實有一件事情,朱祁鎮不知道。

太祖年間,將藩王世子都聚集在南京讀書,但是仁宗皇帝,漢王,趙王都在。

太祖皇帝最討厭漢王,卻喜歡仁宗皇帝,只是嫌棄仁宗皇帝體胖,但是仁宗皇帝與當時僅僅是世子的建文帝,交情不淺。

但是交情歸交情,該下手的時候,兩邊誰都沒有手軟。只是仁宗皇帝午夜夢迴,未必沒有想感嘆過建文之死。

只有太皇太后這個枕邊人知道。

太皇太后知道,朱祁鎮這種表態,其實是一種讓步。

其實大明朝士林之中,一直有同情建文的風氣。太宗皇帝一輩子不管是多少功業,都洗不清這個污點。

所以,解縉的冤案有人奔走,但是方孝孺的冤案,卻沒有一個人敢說話,但是江南士林之中,並非沒有同情之心。

方孝孺平反昭雪。其實是對太宗皇帝一種否定。當然了,太宗皇帝面子,還是需要照顧的,所以方孝孺等人各種評價之上,大抵還要爲尊者諱。

不過,即便如此,對南方士林來說,也是一個重大利好。

朱祁鎮之所以做出這種決定,也是知道。這一件事情是擋不住的。

即便他不做,將來的皇帝也要做。

因爲大明士林之中,很多人都是號稱從道不從君。方孝孺等人忠於建文帝,在儒家道德上是沒有錯誤的。

一直否認下去,反而傷害自己的統治基礎。

特別是現在。文臣勢力坐大,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既然此早要做的事情,就當做籌碼扔出去吧。

“陛下聖明。”楊士奇聽了朱祁鎮話,立即說道。

隨即下面的文臣全部大聲高呼:“陛下聖明。”

成國公見這情況,低聲嘀咕道:“算了,方孝孺也算一個硬骨頭。”

靖難集團對方孝孺等人的方案其實並不是多情願的。只是張輔壓着,不好說話而已。畢竟如果方孝孺是忠臣,他們是什麼?

有些話不能想太明白。

王文也跪下來,只是他口中卻什麼也沒有說。他知道說什麼也沒有用。今後幾日,他大概要離開京師了。

連罪名都是現成的,離間天家。

朱祁鎮暗出一口氣,偷眼看了太皇太后一眼,太皇太后也在看着他,目光之中卻充滿了淡然。

朱祁鎮只覺得不過一會兒功夫,後背就有一點微微發涼,是被汗打溼了。

爲了將這個想法通過。

朱祁鎮心中做了不知道多少準備。

這準備並非在今日都準備的,而是在數年前,第一次見張忠的時候。

那個時候,朱祁鎮就發現一個問題。

大明在對外戰略,其實相當不利於擴張。太宗皇帝雖然對外大加征伐,但是對太祖留下的制度,卻在口頭上遵從。

朱祁鎮想將大明推上極盛,他首先需要一個理論基礎。

漢武帝想北伐匈奴,還要先推舉公羊家,高舉大復仇的旗幟。封建策固然是張忠一生智慧的結晶,但也是朱祁鎮通向大帝的第一步。

從今天開始,太祖皇帝限山隔海,列十五不徵之國的對外總方針,就變成了,內郡縣,而外藩國的政策。

這種政治轉向,或許今天,乃是今十幾年,還看不出什麼。但是當幾百年之後,人們探尋這一段歷史的時候,無不以這一次會議爲關鍵轉折點。

這當然是後話了。

“陛下。”楊榮說道:“既然定下外以封建之策,那麼卻不知道以那位藩王鎮守麓川?”

這是一個所有人都知道是廢話的話,但是又不能不問。

誰都知道,襄王此刻在京師。

不是襄王會是誰?

果然。朱祁鎮說道:“襄王乃是朕的王叔,既長且賢,就令襄王就蕃麓川,兵部準備好三護衛。並各色官員,助襄王叔一臂之力。”

柴車說道:“臣遵旨。”

太皇太后也說道:“宜早不宜遲,既然定下來,就讓襄王先去軍中吧,內閣商量一個名目出來。”

太皇太后這一次主要目的就是爲襄王鋪路。自然要將這一件事情給敲定了。

楊榮聽了,卻皺起了眉頭,出列說道:“太皇太后,臣以爲軍中兵危戰急,襄王還是在大事抵定之後,再去不遲。”

朱祁鎮立即明白,楊榮的擔心,與他之前的擔心一樣。

果然削藩作爲政治正確已經在中樞文官之中深入骨髓了。

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九章 蹇公第二百章 馬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二十章 出京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
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九章 蹇公第二百章 馬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二十章 出京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